江阴八十一日
江阴之变[1],或称乙酉之变[2],指顺治二年即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夏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官绅,包含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进行的武装反清战斗。因为前后时长81天,故也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或“江阴九九之祸”(九乘以九,即八十一)[3][4]。
经过及结果
1645年六月,清廷任命方亨担任江阴县知县,方亨是河南籍举人,他为了以示亲近,甚至一度穿上明朝官服。[5]二十六日,下薙发令。二十七日,常州府新任知府宗灏限江阴绅民在三日内完成薙发。[6]江阴士人不从,群情激愤。[7]二十九日,乡耆何茂、邢叔、周顺、邢季、杨芳、薜永、杨起、季茂、辛荣等人呈书,请愿留发,却遭方亨破口大骂,众人大怒,回道:“你身为明朝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清朝知县,不知羞耻吗?”[8] 此后,方亨召集当地诸生百余人及乡绅、百姓聚会于孔子庙。众人表示现在江阴已尽归顺,应没有大事了,方亨说:“只剩下剃发了。”众人道:“发可不剃吗?”方亨道:“这是大清律法,不可违背。”说罢就回衙了。诸生许用等人聚集不去,在明伦堂共同立誓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 正在这时,常州府发来剃发令的文书,其中就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话。方亨叫书吏把府文写成布告张贴,书吏写到这句话时,义愤填膺,把笔扔到地上说:“就死也罢!”[9]消息很快传遍全城,立刻鼎沸起来。方亨看到江阴士民不从,秘密报告常州府请豫王领兵镇压。结果,县吏将方亨密谋透露给江阴士人,[10]百姓于是在闰六月初二日擒住方亨,斩杀清差,推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自称江阴义民,正式反清。
闰六月,知府宗灏发兵300人镇压,初五日在秦望山下被江阴县民消灭。闰六月下旬,刘良佐部数万人围攻江阴城。阎应元动员居民约28,000人,分两班轮流守城[11],并使用城中所藏红夷炮约140门、火药300瓮、铅丸及铁子千石、鸟铳千杆与清军作战。[12]
八月中旬,已攻破松江且已屠城的李成栋出兵协攻江阴。八月二十一日,江阴城破,屠城两日。[13]江阴百姓继续与清军交战,许多妇女投河而死。有七岁孩童也在与清军交战时阵亡,少有当地人向清军投降。江阴人与清军交战,前后达八十一日,城内外平民死者凡十余万人,而江阴城内仅有藏于古塔中的老幼五十三人幸存。[14][15]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被后世称为“江阴抗清三公”。
评价
阎应元领导的江阴百姓,面对清军,坚持了近三个月,击杀清兵数万人,钳制了清兵主力南下,推动了各地的抗清斗争。时人谓之曰:
“ | 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16] |
” |
- 《崇祯江阴县志》中记载评价:“不独为礼让之邑,实称忠献之邦,长江底柱,允足表峙东南也”。
- 纪连海:“因为扬州十日是史可法带领正规军打的,是一个政权面对另一个政权的斗争,虽然也很了不起,但这是你政府的职责;但江阴八十一日就不同,这是一个城市里的普通百姓自发的抗争,在一个退休的典史(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阎应元的指挥下,抱定牺牲的决心与几十万清军作战,全城九万多百姓最后仅存50余人。我认为像江阴八十一日这样的故事渗透了我的思想和理念,虽然从现在来看,那时的战争也是中华民族融合的过程,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人(江阴百姓)才是民族的脊梁[17]。
参考文献
- ^ 黄一农著,〈正史与野史、史实与传说夹缝中的江阴之变(1645)〉,收入陈永发主编,《明清帝国及其近现代转型》(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11),页 131-202。
- ^ 《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闺媛典,第一百一卷,闺烈部,叶十四、十五。
- ^ 江阴历史沿革. 人民网. 2012-07-02 [2015-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0).
- ^ 徐华根,《明末江阴守城纪事·江阴文史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 ^ 韩菼,《满清入关暴政》卷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徐华根编,《明末江阴守城纪事》,页七至九。
- ^ 韩菼《明末江阴守城纪事·卷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二十六日,亨下令收之,命军民薙发。豫王下令,江阴限三日薙发。二十七日,常州太守宗灏差满兵四人至,居察院中,亨供奉甚虔。严饬薙发。二十八日,亨出示晓谕,申严法令。
- ^ 韩菼《明末江阴守城纪事·卷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二十九日,北州乡耆何茂、邢叔、周顺、邢季、杨芳、薜永、杨起、季茂、辛荣等公呈请县详宪留发,亨大骂不已。众哗曰:汝是明朝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清朝知县,羞也不羞、丑也不丑?亨无如何,听之而已。
- ^ 韩菼《明末江阴守城纪事·卷上》:清晨,亨行香,诸生百余人及耆老百姓从至文庙。众问曰:今江阴已顺,想无他事矣。亨曰:止有薙发尔。前所差四兵,为押薙发故也。众曰:发可薙乎?亨曰:此清律,不可违。遂回衙。诸生许用等大言于明伦堂曰:头可断,发决不可薙也。适府中檄下,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语。亨命吏书示此言,吏掷笔于地曰:就死也罢。享欲笞之,共哗而出。
- ^ 韩菼《明末江阴守城纪事·卷上》:临晚,县吏密告曰:自汝等散后,亨即传我备文详豫王,请兵来杀汝等
- ^ 祝纯嘏著,《江上孤忠录》。许重熙著,《江阴城守后纪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则载十万江阴军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击毙清军七万五千余人:“清兵围城者二十四万,死者六万七千,巷战死者又七千,凡损卒七万五千有奇”。
- ^ 徐鼒著,《小腆纪年》批评火器数量被夸张记载,学者黄一农认为合理范围。温睿临著,《南疆绎史》则载鸟铳千杆为佛郎机炮,学者黄一农认为误记。
- ^ 佚名著,甘兰经点校,《吴城日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页219。
- ^ 韩菼《明末江阴守城纪事·卷下》:八月二十二日,屠城。次日,犹巷战不已,清兵用火攻败之。四民骈首就死,咸以先死为幸,无一人顺从者。下令从东门出者不禁,又下令十三岁以下童子不杀,男女老少赴水、蹈火、自刎、投缳者不能悉记。内外城河、泮河、孙郎中池、玉带河、涌塔庵河、里教场河处处填满,迭尸数重,投四眼井者二百余人。二十三日,止杀。满城杀尽,然后封刀。午后,出榜安民。城中所存无几,躲在寺观塔上隐僻处及僧印白等,共计大小五十三人。是役也,守城八十一日,城内死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
- ^ 许重熙《江阴城守后纪》:城中死者,井中处处填满。孙郎中池及冲池叠尸数层,然竟无一人降者。
- ^ 许重熙《江阴守城记》引江阴野史曰:“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阎、陈二典史,乃以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时为之语曰: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 ^ “盲人”纪连海单口相声说历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