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學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6月21日) |
儒家 |
---|
儒家文化圈 |
陽明學,通常又稱作王學、心學,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號「陽明子」,人稱王陽明)發展的儒家理學。元代至明初以來流行的程頤朱熹一派的理學強調格物以窮理,王陽明則繼承宋代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從自己心裡即可得到。王陽明的主張為其學生繼承發揚,並以講會的形式傳播到民間,成為「陽明學派」,亦稱「姚江學派」。
主要思想
「心即理」
王守仁秉承陸九淵的觀點,開闢出儒家心學的明確脈絡,或稱「陸王學派」。陸九淵從「心即理」說出發,認為《大學》所說「格物致知」等八條目,核心在於「正心」這個觀念,進而提出「心即理」的觀點。王守仁基本贊同陸九淵的觀點,他在寫給席元山的書信裡說:「象山之學簡易直截,孟子之後一人。其學問思辯、致知格物之說,雖亦未免沿襲之累,然其大本大原斷非餘子所及也。」[1]。
王守仁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陸九淵所言「「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則明「天理」。故王守仁強調:「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
王守仁指出:
“ | . . . . . .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 ” |
——傳習錄卷上三 |
“ | . . . . . . .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只在此心去人慾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 ” |
——傳習錄卷上三 |
“ | . . . . . .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 . . . . . 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 ” |
——傳習錄卷上六 |
「知行合一」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之說。王守仁認為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行這個道理。如果只是自稱為知道,而不去實行,那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比如,採用仁愛的方式對待周圍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於確實的按照所知在行動,知和行是同時發生的。他的目的在於「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對於朱熹的「先知後行」等分裂知與行的理論,王守仁在他學生編著的《傳習錄》中是這樣理解的:古代的聖賢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認為這樣下去會造成浮誇的風氣,於是開始強調要知,更要行,而後世的人就理解為要先知而後行,這就錯誤的理解了聖賢的意思。
「致良知」
王守仁經歷過百死千難的人生體驗,在五十歲時提出猶如畫龍點睛般的學說宗旨「致良知」:「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陽明倡「君子之學,唯求其是」的「求是」學風,並多有闡發。時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
「士農工商」
顧炎武《日知錄》卷七中提出,「士農工商謂之四民,其說始於管子(管仲)。」王陽明認為士、農、工、商「其歸要在於有益於生人之道,則一而已」,且進一步說明「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的觀點,他把傳統觀念中一直被視作「賤業」的工商擺到與士同等的水平。(《節庵公墓表》)王陽明《傳習錄拾遺》說:「雖經日作買賣,不害其為聖為賢」。此說被稱為「新四民論」。
「四句教」
「四句教」是王陽明晚年對自己哲學思想的全面概括,即「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學界對四句教的理解眾說紛紜,歷來就有爭議。
流派
陽明學可分作左右二派。其中學者為聶豹、鄒守益,是為江右學派,傳至黃宗羲、劉宗周,是為右派。左派者可分又浙中學派、泰州學派,泰州學派將其說法推向一個極端,認為由於「理存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堯舜」,即使不是讀書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為聖人。
右派
左派
日本陽明學
日語漢字為「陽明学」(戰後文字改革前第三字為康熙字典體學),平假名形式為「ようめいがく」。
陽明學自明朝中後期傳入日本(據稱時87歲高齡的日本高僧會庵為首個傳播者),當時為日本安土桃山時代,後在日本進一步發展,並對日本後世影響深遠。著名學者如有「近江聖人」之稱的中江藤樹(一般認為是日本陽明學的鼻祖)。明末清初思想家朱舜水東渡日本,進一步傳播了陽明學。
日本江戶時代中期,有著名之陽明學者三輪執齋,著有 《標註傳習錄》(卷上、中、下及附録,共四冊) [2]。幕末時期有佐藤一齋,著有《傳習錄欄外書》 [3]。
陽明學對近代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形成影響很大。
陽明學於明治維新時期成為日本的顯學,對明治維新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時很多著名政治人物,兵學者均是陽明學追隨者,著名的如日本「武聖」東鄉平八郎、革命家大鹽平八郎、「倒幕魁首」西鄉隆盛、吉田松陰、高杉晉作、河井繼之助、佐久間象山等。
此外,日本二戰後的領軍作家三島由紀夫創作也深受陽明學的影響。
日本學者井上哲次郎,著有《日本陽明學派之哲學》,詳述陽明學從江戶到明治時期的傳承[4]。此外,學者高瀬武次郎著有《日本之陽明學》,列出從江戶到明治時期的31位日本陽明學者的生平和思想[5]。
參考文獻
- ^ 與席元山書
- ^ 詳細內容見《標註傳習錄》(巻之上、中、下、附録,4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詳細內容見傳習錄欄外書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01-22.
- ^ 井上哲次郎 : 日本陽明學派之哲學. [2010-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2).
- ^ 高瀬武次郎 : 日本之陽明學. [2010-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3).
研究書目
- 錢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 吳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 呂妙芬:〈聖學教化的弔詭:對晚明陽明講學的一些觀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呂妙芬:〈明代吉安府的陽明講會活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島田虔次著,蔣國保譯:《朱子學與陽明學》(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 島田虔次著,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外部連結
- β版陽明資料目錄集成
- 佐藤一齋 : 傳習錄欄外書 (3冊)
- 吳震:〈陽明心學與勸善運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吳震:〈陽明後學概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吳震:〈萬物一體——陽明心學關於建構理想社會的一項理論表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呂妙芬:〈顏子之傳:一個為陽明學爭取正統的聲音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呂妙芬:〈陽明學者的講會與友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錢明:〈談中晚明王陽明在江西吉安的講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錢明:〈陽明門人的道教情懷——以「從吾道人」董澐為主線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錢明:〈陽明學傳入福建的路徑、時間及影響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錢明:〈閩中王門考略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錢明:〈陽明學在溫州地區的傳播與展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錢明:〈王學的跨江傳播與兩浙的地位互換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錢明:〈中晚明的講會運動與陽明學的庶民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錢明:〈黔中王門論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錢明:〈陽明學派的門戶特徵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錢明:〈關於東亞世界的「陽明學」概念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錢明:〈東亞陽明學何以必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荒木見悟:〈簡易的哲學——陽明學的起死回生之道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荒木見悟著,連清吉譯:〈陽明學的心學特質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李明輝:〈陽明學與民主政治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黃克武:〈日本陽明學與中國近代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錢明:〈水戶學與陽明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張崑將 : 近代中日陽明學的發展及其形象比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張崑將 : 當代日本學者陽明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東澤瀉 ( 正純)--沢潟先生全集上巻--傳習錄參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三輪執齋 : 標註傳習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