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格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格竹,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早年以竹子为例探究事物本源的思想事件,又称阳明格竹守仁格竹[1],是王守仁心学思想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事件[2],也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3]

原委

事件见于王守仁学生钱德洪在《王文成公年谱》中的记载:

五年壬子,先生二十一岁,在越。
……是年为宋儒格物之学。先生始侍龙山公于京师,遍求考亭遗书读之,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深思其理不得,遂遇疾;先生自委圣贤有分,乃随世就辞章之学。

王守仁早年系统学习了朱熹格物致知”的学说,深受影响,一心想按照朱熹的方法探究事物的本源并成为朱熹所说的“圣贤”。王守仁之父王华大魁天下之后奉旨赴京师,王守仁随行。初到京师后和父亲一起居住并侍奉父亲。闲暇时间在京师遍求朱熹的著作来读。一天,忽然想到前辈儒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表里”之分,“精粗”之分,一草一木,都包含“至理”(即最根本的道理),又见父亲官署中多栽种竹子,于是就拿竹子为例,探究它的“至理”。但王守仁苦思冥想七天七夜,没能想通竹子的“至理”,还染了风寒。王守仁于是认为成圣贤的人自有其天分,于是随当世士子的大流,学习辞章文学,以备科举考试。王守仁由此开始怀疑朱熹的学说,成为他建立心学的思想开端[4]

王守仁日后在他的《传习录》中追忆:

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著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 某因自去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王守仁追忆说,当年大家都流传朱熹的「格物」之学,凡要追究事物之理,就要遵循朱熹所说的一套。王守仁自己深受影响,并真的付诸实践。王守仁早年时与钱德洪一起切磋学问,二人都认为要做成儒家的“圣贤”,就得格尽天下之物,这是何等巨大的抱负与力量。于是王守仁就指着园内亭子前的竹子,让钱德洪去看。钱德洪一入夜就去穷究竹子的道理,竭尽心思想了三天三夜,就积劳成疾了。钱德洪当年说是自己精力不足。于是王守仁亲自去“格竹”,也是竭尽心思早晚想不到竹子的道理,到了第七天,也因劳思而得病,于是王、钱二人都慨叹,“圣人”是很难做成的。王守仁后来外放到贵州龙场荒蛮之地,举目无亲,生活困顿,整整三年,建立了心学体系,史称“龙场悟道”。王守仁认为,天下万物,其实没有哪个是可格的。“格物”只能在自己身心上下工夫。其实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即“满街都是圣人”,知道这一点,自己就有担当了,这就是王守仁“致良知”学说的发端。

后世评论

  • “ 朱子格物何曾教人格竹,此亦《语録》之一病。”——清朝魏源《王文成公赞》中评
  • “前明姚江王伯安 ,儒者之最有功业者也,格窗前一竿竹,七日病生。”——清末严复《救亡决论》中评
  • “后来明代王阳明也攻击了朱子的格物方法。阳明说:‘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他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王阳明这样挖苦朱子的方法,虽然太刻薄一点,其实是很切实的批评。”——民国胡适《问题与主义》中评[5]

参考来源

  1. ^ 關于“守仁格竹”典故的介紹. 起点中文.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2. ^ 守仁格竹,大师起步. 1970-01-01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3. ^ 薛富兴. 阳明格竹:中国古代认识论史上的一桩公案.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5年6月29日 [2016年1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3月5日). 
  4. ^ 守仁格竹. 国际儒学网. 2014-05-23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5. ^ 《胡适精品集问题与主义》第368页,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