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陸九淵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陆九渊
出生1139年
江南西路撫州金溪縣
逝世1192年12月14日(54歲)
荊湖北路荊門軍
配偶吳氏
儿女陸持之
时代南宋
地区中國
学派儒學心學學派
主要领域
哲學自然科學道學
著名思想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受影响于

陸九淵(1139年—1193年),字子靜江西撫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哲學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因講學象山書院(位于今江西省貴溪市),世稱「象山先生」,學術界常稱其為「陸象山」。兄陸九韶陸九齡,均儒學名家,兄弟合稱「三陸」。[1]

生平事迹

陆九渊出身于一个九世同居、阖门百口的世家,祖上為吳郡陸氏。他的八世祖陆希声曾为唐昭宗宰相,陸九淵是個神童,從小行為就異於常人,當時的人對他甚為尊敬。母親饒氏早逝,由長嫂哺育成人。三、四歲時向父親提出“天地何所之”的疑問,久思竟至廢寢忘食。

乾道八年(1172年)三十四岁中进士,先任隆兴建安县主簿,后改建安崇宁县。

大约十年后,他被荐为国子監正,不久,又迁「编修敕令所」的「删定官」。陆九渊少年时曾读三国六朝史,有感于当时“夷狄乱华,后又听长辈讲“靖康之耻”,于是曾剪断指甲,学习弓马,慨然要为大宋朝廷复仇。在任「删定官」时,他便“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朝廷论对时,“遂陈五论:一论仇耻未复,愿博求天下之俊杰,相与举论道经邦之职;二论愿致尊德乐道之诚;三论知人之难;四论事当驯致而不可骤;五论人主不当亲细事。”(《宋史·陆九渊传》)

淳熙十三年(1186年),他被差管台州崇道观,因这只是个管理道观的闲职,于是他便归江西故里讲学,汇集了四方学者。

直到宋光宗即位时,又被任荆门知军,此间他治绩显著,“厚风俗”,“申严保伍之法,盗贼或发,擒之不逸一人”(《宋史·陆九渊传》);并因荆门处江汉之间,为四战之地,而议筑城壁以禦边防。

但在任仅一年有余,就卒于荆门任上,棺殓时,官员百姓痛哭祭奠,满街满巷充塞着吊唁的人群。出殡时,送葬者多达数千人,谥为“文安”。

墓葬

陆象山墓位于金溪县陆坊乡,1957年公布第一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

哲学思想

陸九淵的思想接近程顥,偏重在心性的修養,他認為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過於“支離破碎”。陸九淵是“心學”的創始人,其主張“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見性”,“心即是理”,重視持敬的內省工夫。即是所謂的「尊德性」。朱熹言“理”,侧重于探讨宇宙自然的“所以然”,陆九渊言“理”,则更偏重于人生伦理,明代王陽明贊赏陸九淵的學說,使得陸九淵的“心學”得以發揚,因此學界稱之為「陸王」学派,實際上王陽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鵝湖之會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呂祖謙邀請陸九淵、朱熹等人參加“鵝湖之會”,陸九淵雄辯滔滔,提出“之前有何書可讀?”,認為只要明心見性即可,致使“朱熹不慊”,雙方不歡而散;後來朱熹在給吕祖谦的信中写道,鹅湖之会以后,“吾痛不得自鹅湖,遂入怀玉,深山静坐数月”。朱熹認為陸九淵的學說簡略空疏,而陸九淵則認為朱熹的學說支離瑣碎。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十三岁时,有一天对自己少儿时思考的问题忽有所悟。这天,他读古书到宇宙二字,见解者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于是忽然省悟道:原来“无穷”便是如此啊。人与天地万物都在无穷之中。他提笔写下:“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陆九渊年谱》中说他“因宇宙字义,笃志圣学”,就是说他从宇宙二字,悟得人生之道。陆九渊立志要做儒家的圣人,而他以为,做圣人的道理不用别寻他索,其实就在自己心中,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只須一任其自然,此心自能應物而不窮[3]:530。  

无极与太极

陆九渊训“极”为“中”,以为“太极”即是“实理”。曰:“盖极者,中也,言无极则是犹言无中也,是奚可哉?”“夫太极者,实有是理,……其为万化根本固自素定,其足不足,能不能,岂以人之言不言之故耶?”(《与朱元晦》一)“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岂容以字义拘之乎?”(《与朱元晦》二)他以为“理”所讲的是人生日用之理,圣人所瞩目的是如何践履道德,“言即其事,事即其言,所谓‘言顾行,行顾言’”(《与朱元晦》二),而不是在名称上兜圈子,所以任何语言文字的雕琢都无益于对“理”的认识。他又指出:“‘无极’二字,出于《老子·知其雄章》,吾圣人之书所无有也。”(《与朱元晦》一)《老子》首章便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生于无”的观点是老氏从始至终的为学宗旨,“无极而太极”正是贯彻了老子这种观点。

阴阳与道

陆九渊以为阴阳即是形而上之道,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对立的事物和现象。他说:“《易》之为道,一阴一阳而已,先后、始终、动静、晦明、上下、进退、往来、阖辟……何适而非一阴一阳哉?”(《与朱元晦》二)“‘形而上者谓之道’,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已是形而上者,况太极乎?”(《与朱元晦》一)因他所谓“理”不分天人、理欲,乃“三极”合一之理,人在此理之中而为理的主宰,所以有“阴阳即是形而上者”之说。

主要著作

注释

  1. ^ 參考《陸九淵集》書末所附〈年譜〉。
  2. ^ 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编.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汇编.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58: 267-273. 
  3. ^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下冊.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2. ISBN 9620410149 (中文(简体)). 

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