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古越語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古越語
母語國家和地區吳國越國
年代春秋時期
語系
侗台語系
  • 古越語
語言代碼
ISO 639-3

古越語,又稱百越語,是古代於越人的語言,春秋時期通行於兩國,與當時附近中原諸國言語不同。語言學研究認為,古越語可能屬於侗台語系,含有與現代的侗語壯語泰語相近的成分;但也有研究認為應屬於南亞語系南島語系

古越語留存至今的文獻材料很少,內容較完整的有《越人歌》與《越絕書》中的《勾踐維甲令》,其他材料則包括《越絕書》、《吳越春秋》、《方言》等文獻中的記載以及零星的人名、地名記錄。[1]

語系

語言學家最初猜測古越語屬於南島語系侗台語系。1953年,日本學者泉井久之助日語泉井久之助透過屬於南島語系占語馬來語印尼語對《越人歌》中用漢字標音的古越語進行研究。此後,韋慶穩鄭張尚芳等學者則透過屬侗台語系的壯語、泰語等釋讀《越人歌》、《維甲令》,從而確認了古越語有侗台語系的成分。[1][2][3]

梅祖麟等學者分析古代典籍記錄的越語,認為越語屬於南亞語系[4]

沙加爾於2008年提出,古越語與原始南島語同樣起源自曇石山-上饒文化,兩者皆在福建形成,為姐妹語言

語法

古越語最顯著的語法特徵便是定語位於中心詞後,與其他侗台語言相同。如《越絕書》中記載的「朱余者,越鹽官也。越人謂鹽曰余……」即定語後置的例證。又如,《左傳·哀公元年》記載「吳王夫差敗越於夫椒」,杜預注為「夫椒,吳郡吳縣西南太湖中椒山」。其中「夫椒」即「椒山」,「夫」為石山之意,亦為定語後置。[1][5]有觀點認為類似壯語「岜」/pja1/,泰語ผา/pha/的結構。

古越語中還使用重疊形式表示摹狀修辭,如《越人歌》中用「秦胥胥」表高興之意。[1]

詞彙

現今吳越之地的部分地名可能是古越語的音譯,且古越地名多為通名在前、專名在後的形式。如餘姚餘杭等中的「」為「田地」之意,有觀認為句容中的「句」為「族群」之意,會稽為「矛山」之意,盱眙為「善道」之意等。[1][6]

句嬰 《淮南子·地形訓》:「自東北至西北方,有跂踵民、句嬰民。」高誘註:「句嬰,讀為九嬰。北方之國也。」《淮南子·本經訓》記載:「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九嬰、大風…修蛇,皆為民害。」高誘註:「九嬰,水火之怪,為人害。」九嬰、句嬰就是九陽,後誤傳為九頭怪獸、怪蛇,能噴水吐火以為災。

句鼆 春秋時魯邑。《左傳·文公十五年》:「一人門於句鼆,一人門於戾丘。」

句容 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江蘇句容縣。地方志記載,句容是因當地「勾曲(山名,即茅山)有所容」而得名,但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認為茅山並不彎曲,怎麼說「有所容」呢。該地名來源甚早。《述異記》:「吳王有別館在句容,楸梧成林,故名梧宮。」

句曲 句容縣茅山之古稱。

句驪 江蘇寧鎮山脈中段山名,海拔425米,在句容縣東昌鄉與丹徒縣石馬鄉。又作高驪山。

句無 春秋時越地,在今浙江諸暨縣南。《國語·越語》:「勾踐之地,南至於句無。」

句章 戰國邑名,秦置縣,治所在今浙江餘姚、寧波一帶。

句余 浙江四明山古名,綿亙鄞縣、奉化、餘姚、上虞、嵊縣、新昌等市縣。

句餘 浙江慈谿縣西南山名。《山海經·南山經》:「句餘之山,無草木,多金玉。」《元豐九域志》:「慈谿有句餘山。」

句乘 浙江諸暨縣古山名。在今浙江諸暨城關鎮南17公里處。主峰海拔660米。

勾吳 一作攻吳、攻敔、工漁、干吳、吳等。西周至春秋時國。始都藩籬(今江蘇無錫梅里),後遷吳(今蘇州市)。

苟漏 越南河內古地名。西漢置苟漏縣,治所在今越南河西省石寶縣。隋廢。

苟中 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海南澄邁縣東。

可鏤 又作古螺、崑崙,越南安陽王時期的都城。可與「句漏」勘同。

個舊 雲南紅河自治州市名,清設個舊廳,1913年改縣。

匡廬 江西廬山古稱,相傳殷周之際有匡俗兄弟七人結廬於此,故稱。

高驪 江蘇寧鎮山脈中段山名,海拔425米,在句容縣東昌鄉與丹徒縣石馬鄉。又作句驪山。

姑中 春秋越地,《越絕書》:「姑中山者,越銅官之山也。」 在今浙江紹興東南15公里平水區鳳凰山,這裡有大型銅礦。

姑末 春秋越地,在今浙江衢州市龍游鎮北。又作姑蔑、姑妹。《左傳·哀公十三年》:「越伐吳,吳王孫彌庸見姑蔑之旗。」註:「姑蔑,今東陽太末縣。」蒲立本認為,漢代前稱為「姑末」或「姑蔑」。

姑蔑 在魯國北部,即現代山東泗水東部。《左傳·隱公元年》:「公及邾儀父盟於蔑。」杜註:「蔑,姑蔑,魯地。魯國卞縣南有姑蔑城。」在《春秋》及《穀梁》、《公羊》的註解里,這個地名也簡稱「蔑」,或寫作「眛」或「昧」。

姑熟 安徽當塗縣古稱。可與南京湖熟鎮勘同。

姑熊夷 江蘇蘇州西南橫山附近古地名。《國語·吳語》:「越敗(吳)王子友於姑熊夷。」韋昭註:「姑熊夷,吳郊也。」

姑蘇 江蘇蘇州古地名。《史記·河渠書》:「上姑蘇,觀五湖。」《吳越春秋》作「姑胥」,名異實同。

姑胥 江蘇蘇州古地名。《吳越春秋》作「姑胥山」,又作「胥山」,故知「姑」是詞頭。

姑餘 江蘇蘇州古地名。《吳郡志》:「姑蘇山,一名姑胥,一名姑餘」,名異實同。

居風 古縣名。西漢置,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三國吳時改移風縣。

九疑 一作九嶷。山名。在今湖南寧遠縣南。《漢書·武帝紀》:「望祀虞舜於九疑。」

九江 《禹貢》:「九江孔殷。」後人對其所在地說法不一,一說在今湖北廣濟、黃梅一帶,一說在今湖南洞庭湖,一說在今江西贛江及其8大支流。

九河 《禹貢》:「九河既導。」後人對其所在地說法不一,都把「九」理解為數目字。

鳩茲 春秋末年吳國地名,在今安徽蕪湖東南。後被楚國攻滅。《左傳·襄公三年》:「克鳩茲,至于衡山。」

閣皂 江西樟樹市東南山名,綿亙200餘里,據說因其「形如閣,色如皂」而得名。

語音

據《淮南子》記載:「胡人有知利者,而人謂之駤。越人有重遲者,而人謂之訬,以多者名之。」其中「訬」為輕快敏捷之意,說明古越語發音輕快急速。[7]

古越語的語音發展接近泰語與漢語上古晚期。其中還有複輔音[1]羅香林考證,《越絕書》「 句踐乃身被賜夷之甲,帶步光之劍,杖物盧之矛,出死士三百人,為陣關下」中的「物盧」便是一個複輔音詞,讀作plou。[7]

古越語遺存

雖然古越語早已消亡,但漢語中仍有許多古越語遺存的成分。

吳語中,幫母端母唸成先喉塞音[ʔb][ʔd],使用名詞定語後置的構詞法等語音、語法現象都來自古越語。詞彙方面亦有古越語遺存[1][5]粵語中,[aː][a]長短兩套元音、性別修飾語放在名詞之後 (如「雞公」、「雞乸」)等現象都與侗台語相同,也屬於古越語的遺存。[8]而其他諸如贛語等方言中亦有許多古越語底層詞[9]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中華文化通志編委會 (編). 《中华文化通志·吴越文化志》(古越语章、吴语章).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2. ^ 韋慶穩. 《〈越人歌〉与壮语关系试探》. 《民族语文论集》.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1. 
  3. ^ 馬祖毅. 《中国翻译通史 古代部分 全1卷》.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 
  4. ^ Mei, Tsu-lin and Jerry Norman, 「The Austroasiatics in Ancient South China: Some Lexical Evidence,」 Monumenta Serica 32(1976): 274-301.
  5. ^ 5.0 5.1 沈克成,沈迦. 《温州话 修订版》. 寧波出版社. 2006. 
  6. ^ 周振鶴,游汝傑. 古越语地名初探.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0, (4). 
  7. ^ 7.0 7.1 蔣炳釗. 第八章 百越的文化艺术. 《百越民族文化》. 學林出版社. 1988. 
  8. ^ 郝時遠 (編). 汉语粤方言里的古越语成分(欧阳觉亚). 《民族研究文汇 民族语言篇》.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 
  9. ^ 肖九根,李軍. 赣语词汇中的古越语底层成分及其成因. 廣西社會科學. 201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