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契丹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契丹语
契丹語

𘱿𘱤
母语国家和地区中國
区域北部
滅亡c. 1243(耶律楚材是最后一个会说、写契丹语的人[來源請求]
語系
文字契丹大字小字
語言代碼
ISO 639-3zkt

契丹語 (大字小字:𘱿𘱤) 是契丹人的語言,現已絕跡,一般認為屬於鮮卑–蒙古語系[3]。在遼朝西遼(907至1218年)有官方語言地位。它有大字小字兩种文字系統,現代語言學家目前尚未完全破解出它們的意義,但基本上已能夠根據文字重建出契丹語的外貌。

系属分类

由契丹文字的研究可以看出契丹語近於蒙古語族通古斯語族。現今主要的語言學家都認同,契丹語與蒙古語族的語言有親緣關係[4][5]。芬蘭語言學家楊虎嫩認為契丹語是一種旁蒙古語(Para-Mongolic);也就是說,它可能是一種由蒙古語族的源頭—鮮卑–蒙古語系(Xianbei-Mongolic language),所衍生出來的語言[3]

亚历山大·沃文(2017)认为,契丹语有一些朝鲜语系借词。[6]由于高丽辽朝都自称高句丽的后裔,所以契丹语中的朝鲜语系借词可能来自高句丽语[6]

文字系統

契丹語有大字小字兩种文字。根據《遼史》記載,大字於神冊五年(920年)製成[7];小字由耶律迭剌創製[8],可能成於925年。

金滅遼(1125年)之後,契丹語文仍然在一定範圍内使用。金太宗天会十二年(1134年)的《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是以契丹小字寫成的。耶律楚材的父親耶律履,曾經把《唐書》翻譯成契丹小字。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下令停用契丹文。此後耶律楚材曾經到西遼學習契丹語文。史籍所載懂得契丹語文的人,耶律楚材可能是最後一個。

現存有明确纪年的契丹文石刻中,最早的是辽应历十年(960年)的《痕得隱太傅墓誌》,最晚的是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的《大金國已故生父郎君墓誌》,两者皆以契丹大字寫成。

记载

辽史》最后一卷是用汉字转写契丹语的一卷,题为《国语解》。[9][10][11][12]

清乾隆误将契丹人及其语言与索伦部混淆,使得乾隆令用索伦语“纠正”《辽史·国语解》中的汉字转写,见于《欽定遼金元三史國語解》。

辽代以“国语”称契丹语,此举常见于中国其他非汉族政权指称自己语言,如清朝满语、元朝古典蒙古语、金朝女真语和北魏鲜卑语

字詞

季節

契丹語 漢譯 蒙文 拉丁轉寫 現代蒙古語 達斡爾語
heu.ur ᠬᠠᠪᠤᠷ qabur хавар (kavar) haor
ju.un ᠵᠤᠨ jun зун (zun) najir
n.am.ur ᠨᠠᠮᠤᠷ namur намар (namar) namar
u.ul ᠡᠪᠦᠯ ebül өвөл (övöl) uwul

數字

契丹語 漢譯 蒙文轉寫 現代蒙古語 達斡爾語
*omc onca「獨一」 onts (unique) enqu
j.ur.er 第二 jirin「二」 jirin (two), jiremsen (double/pregnant) jieeq
hu.ur.er 第三 gurba「三」 gurav, gurvan, guramsan (triple) guarab
durer/duren 第四 dörben döröv, dörvön durub
tau tabun tav, tavan taawu
t.ad.o.ho 第五 tabu-daki tav dahi taawudar
*nil jirgugan zurgaa (存在於「jir'gur」,直譯為「2x3」) jirwoo
da.lo.er 第七 dologa「七」 doloo doloo
n.ie.em nayim「八」 naim naim
*is yesü yüs, yüsön is
par (p.ar) arban arav harbin
jau jagun zuu, zuun jao
ming minggan myanga, myangan mianga

與契丹語相較,通古斯語族女真語有顯著差別:三為ilan,五為shunja,七為nadan,九為uyun,百為tangu。

動物

契丹語 漢譯 蒙文轉寫 現代蒙古語 達斡爾語
te.qo.a taqiya tahia kakraa
ni.qo noqai nohoi nowu
s.au.a sibuga shuvuu degii
em.a 山羊 imaga yamaa imaa
tau.li.a taulai tuulai tauli
mo.ri mori mori mori
uni üniye ünee unie
mu.ho.o mogoi mogoi mowo

方位

契丹語 漢譯 蒙文轉寫 現代蒙古語 達斡爾語
ud.ur doruna dorno garkui
dzi.ge.n jegün züün solwoi
bo.ra.ian baragun baruun baran
dau.ur.un dumda dund duand
xe.du.un köndelen höndölön
ja.cen.i jaqa zasan, zaag jag

時間

契丹語 漢譯 蒙文轉寫 現代蒙古語 達斡爾語
suni 夜晚 söni shönö suni
un.n/un.e 現在 önö önöö nee

契丹語 漢譯 蒙文轉寫 現代蒙古語 達斡爾語
c.i.is cisu tsus qos
mo ku 雌性 eme em emwun
deu 弟、妹 degü düü deu
n.ai.ci 朋友 nayija naiz guq
na.ha.an 叔伯 nagaca nagats naoq
s.ia/s.en sayin sain sain
g.en.un 悲傷;後悔 genü(阿魯渾汗書信中用過,意為「後悔」) genen, gem gemxbei
ku kümün hün, hümün huu

部族事務

契丹語 漢譯 蒙文轉寫 達斡爾語
cau.ur cagur,例如「tsa'urgalan dairakh」 quagur
nai/nai.d 首領 -d為複數詞綴,例如那顏(noyan)為noyad的複數形 noyin
t.em- 封(稱號) temdeg「簽」 temgeet
k.em 旨令 kem kemjiye「法規」 hes
us.gi üseg jiexgen
ui 事情 üile urgil
qudug 祝福 qutug hireebei
xe.se.ge keseg meyen
ming.an 猛安 minggan miangan

基本動詞

契丹語 漢譯 蒙文轉寫
p.o 成為 bol-
p.o.ju bos-
on.a.an una-
x.ui.ri.ge.ei kür-ge-
u- ög-
sa- 居住 sagu-
a- 活著 a- 'live', as in "aj ahui"

大自然

契丹語 漢譯 蒙文轉寫 現代蒙古語 達斡爾語
eu.ul egüle üül eulen
s.eu.ka 露水 sigüderi shüüder suider
sair 月亮 sara sar saruul
nair 太陽 nara nar nar
m.em/m.ng mönggö möng mungu

從《遼史‧卷53》:「五月重五日,……國語謂是日為『討賽咿』。『討』,五;『賽咿』,月也。」可知契丹語稱五月為「討賽咿」(Tao Saiyier),與蒙古語的五月(tawan sar)相符;相較之下,突厥語稱五月為beshinchi ay,通古斯語稱為sunja biya。

註釋

  1. ^ 語言學中的契丹語列表
  2. ^ Janhunen 2006,第393頁.
  3. ^ 3.0 3.1 Janhunen, Juha (2003): Para-Mongolic. In: Juha Janhunen (ed.): The Mongolic languages. London: Routledge: 391-402.
  4. ^ Cf. Franke. In Sinor ed., 1990, p. 407, and note. 6; Liu, Fengzhu 1992, p. 1; Janhunen 1996, p. 143.
  5. ^ 清格爾泰等合著,《契丹小字研究》(1985年)
  6. ^ 6.0 6.1 Vovin 2017,第207頁.
  7. ^ 《遼史》卷二,(神冊)“五年春正月乙丑,始製契丹大字。……九月……壬寅,大字成,詔頒行之。”
  8. ^ 《遼史》卷六十四,“回鶻使至,無能通其語者,太后謂太祖曰:「迭剌聰敏可使。」遣迓之。相從二旬,能習其言與書,因制契丹小字,數少而該貫。”
  9. ^ 遼史/卷116 卷11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 ^ Howorth, H. H. The Northern Frontagers of China. Part V. The Khitai or Khitans.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1881, 13 (2): 123–125. JSTOR 25196875. doi:10.1017/S0035869X00017780 (英语). 
  11. ^ Wilkinson, Endymion Porter. Chinese History: A Manual illustrated, revise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0: 864 [2021-12-23]. ISBN 0-674-0024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7) (英语). 
  12. ^ Yong, Heming; Peng, Jing. Chinese Lexicography: A History from 1046 BC to AD 191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382– [2021-12-23]. ISBN 978-0-19-9539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8) (英语).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