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方言
唐代方言唐代方言分區與現代漢語方言分區相較,差異甚為顯著。現代粵語的地區,當時還處在漢語邊緣區。史料中根本沒有出現關於粵語的描述。今江西省境,當時及至宋代均被描述為吳語區。現代的贛、客語,在唐代史料中也沒有出現任何記載。
唐人文獻中提到的方言地域,範圍涉及很廣,北達幽州,南括南楚,西至高昌,東達齊魯,包括了現今的大半個中國。到但是這一地域範圍與唐代漢語總體的空間格局是相去甚遠的。在唐人的詩文中,散佈着不少對當時方言的感知資料。這些資料對於揭示語言系統的內部事實未免有所不足,但用於鈎稽其當時方言的分佈狀態則應屬有效。特別是其中關於當時方言具體空間位置的描述,至少有助於揭示當時人對於方言區域的認知。
劃分
自1920年法國漢學家馬伯樂發表《唐代長安方音考》之後,在1933年,羅常培先生就出版了專著《唐五代西北方音》。該書用五種敦煌寫本及《唐蕃會盟碑》中的漢藏對音材料同《切韻》比較以推溯其淵源,然後再同六種現代西北方音比較以探討其流變,但並不關注這些方音的空間分佈狀況。之後,黃淬伯先生1970年完成的《唐代關中方言音系》,以及2005年儲泰松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出版的專著《唐五代關中方音研究》研究,只是所據材料各有不同而已。隨着對唐代方音研究的推進,語言學界對於唐代方言的地理區劃也愈益重視。主要表現為儲泰松的系列論文。
儲泰松的劃分
儲泰松先是在2001年對唐代方言資料中的「吳音」和「秦音」進行辨析,認為其實分別指南、北方通語。稍後,他發表了《唐代音義所見方音考》,該文第二部分為「唐代方言的地理區劃」,提出「依其地理位置可以分為南北兩大片」,「南北的分別大體是以秦嶺一淮河為分界線的」。之後他又發表《唐代的方言研究及其方言觀念》一文,除申述前文中的唐代方言區劃,還討論了唐人對方言現象的認知。
- 南方片
- 梁益之間、川音、蜀、山南、漢上、吳楚襄鄧、吳人、吳音、江南、淮南、吳會間、會稽、江東、江外、江西、南楚、南人、南方人
- 北方片
- 高昌、關之東西、關西、鄺州、關中、關內、秦、秦人、三輔、陝以西、中國、關東、齊魯、山東、晉絳以北、河北幽鎮、幽州、北土、北人、江北
馮蒸的劃分
馮蒸2002《唐代方音分區考略》把漢語唐代方音分成了五大方音區,並且指出唐代有兩個標準音,馮蒸(2005)根據《爾雅音圖》音注又補充了 一個方音區:
- 唐代中原方音區:洛陽音。
- 唐代西北方音區一:長安音;
- 唐代西北方音區二:河西方言。
- 唐代江淮方音區:揚州音(附:金陵音)。
- 唐代東南方音區:閩音區。
- 唐代江南方音區:吳音區。
- 唐代西南方音區:成都音。
- 唐代有兩個標準音,(一)長安音;(二)洛陽音。
張偉然 張吾南的劃分
張偉然 張吾南於《歷史地理》第三十六輯發表《基於語感資料的唐代漢語方言分區》,遍搜唐人詩文中對當時方言的感知資料,通過分析歸納,力圖復原出一個具有區域等級系統的唐代方言區劃方案:
唐代漢語的分佈區域有兩種類型拿起大致邊界分佈如下:
- 一種是核心區,即漢語呈連續分佈、外族語言基本上可以忽略的區域;
- 另一種是邊緣區,即漢語與外族語言相混雜的地區。顯然邊緣區分佈在核心區外圍。
- 西北地區,這一帶漢語核心區域的邊界大致在隴山一線。
- 隴山以東,漢語核心區域的北界應該在無定河附近。
- 無定河以東,今山西北部,當時漢語的北緣在嵐州、忻州、代州一帶。
- 西部及西南地區。
- 西部,四川盆地西緣的橫斷山脈,在當時是唐朝與吐蕃的分界線,顯然也就是漢語核心區的西界,這一界線在西南至於大渡河。
- 大渡河以東,漢語核心區的界線大體是沿長江東下,一折而與雲貴高原的東沿相重合。
- 三峽以東,漢語核心區的邊界順着雲貴高原東沿南折而至於南嶺。
- 雲貴高原東緣的雪峰山脈以南,漢語核心區的界線當在南嶺一線。
- 東南方向,漢語核心區的界線當在今浙南溫州一帶。
- 東邊、東北邊缺乏明文記載,漢語核心區東邊極於海沒有問題;
- 東北,則當是從遼水往西循燕山而接太行。
- 西北地區,這一帶漢語核心區域的邊界大致在隴山一線。
在漢語核心區內部,唐人首先注意到的一個最顯著的方言事實是南北差異,南北的分別大體以秦嶺淮河為分界線。
- 吳語
唐人對淮水以南的這個方言區,稱為「吳」語。由於戰國時吳越之地均並於楚,秦漢以降往往將吳越一帶也泛稱為楚。考慮到另有一個特稱為「楚語」的方言區存在,這一地區的方言顯然應被稱作「吳語」才更合適。在當時,吳語才是這一帶的強勢方言。情況類似的還有長江以南的金陵和京口。以淮河作為當時吳語的北界,是較為妥當的。吳語的西界應該到了江漢平原中部。長江以南,鄱陽湖流域應該都是吳語的範圍。鄱陽湖流域,至少其東部和北部,應該都是吳語範圍。東南方向,吳語的南界應該到達今溫州以北應該都是吳語的範圍。其核心區域應當在太湖流域。
- 楚語
北方方言與南方方言的分界在秦嶺淮河一線,吳楚方言的過渡地段在江漢平原中部一帶。這樣就已經得到了楚語的北界和東界。這兩條邊界均是與其他漢語方言的邊界。其南界應是南嶺以北的今湖南南部,此地已是漢語核心區的邊緣。湘江流域通行楚語。漢語核心區到三峽、雪峰山脈即止,這就是楚方言的西界。這條界線的今湖南部分是楚語和非漢語的交雜區域。楚語在今湖南境內與非漢語並存,在湘水流域尤顯強勢。
- 閩音
唐人對吳、楚兩種方言的關注度相當高,東南部的漢語方言基本也就是吳楚二分。閩地的漢語勢力在當時比較薄弱。「越音」顯然是閩地曾為古代「閩越」之地而言。閩語作為一種獨特的方言開始形成的痕跡。到了唐末,閩語已經初步成型。晚唐時的人們已經把閩地與越地的方音區分開來。
- 蜀音
西南區域的蜀地方言開始露出獨特面貌。蜀地的核心區域在四川盆地一帶,三面環繞少數民族語言,北面與關中以秦嶺相隔。陝南的漢水流域當時應該是蜀語地區。蜀音的勢力在走出盆地後還向西北方向延伸了一段距離;在唐代,秦嶺是京畿道和山南道的分界,也是秦、蜀兩種方言的分界。
- 秦音
北方方言的歧異程度要遠低於南方方言,其中較為突出的是關中一帶的秦音。秦音的分佈向東不過黃河。結合上文論述,秦音在唐代的大致分佈應該是在黃河以西、秦嶺以北的西北地區。其核心部分則顯然是長安一帶的渭水流域。
參考文獻
- 王耀東、馬宗昌:《唐宋方言學史研究述評》,載《吉林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第70-72頁。
- 周振鶴、游汝傑:《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 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科學出版社1961年,影印版。
- 黃淬伯:《唐代關中方言音系》,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 儲泰松:《唐五代關中方音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 儲泰松:《唐代的秦音與吳音》,《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2期,第12-15頁。
- 儲泰松:《唐代音義所見方音考》,《語言研究》2004年第24卷第2期,第73-83頁。
- 儲泰松:《唐代的方言研究及其方言觀念》,《語言科學》2011年第10卷第2期,第113-123頁。
- 張偉然 張吾南:《基於語感資料的唐代漢語方言分區》,《歷史地理》第三十六輯,第125-1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