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应州大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应州大捷
日期1517年10月16日-1517年10月21日
地点
结果 鞑靼退兵
参战方
明朝 鞑靼
指挥官与领导者
大將軍朱壽(明武宗 达延汗 
兵力
数万人 5万骑兵
伤亡与损失
52人死亡
563人重伤
總人數不明
至少16人死亡、受伤不明

应州大捷,是指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在應州(今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爆发的明朝韃靼的冲突。

背景

正德十二年(1517年),明武宗幸宣府、大同。正德十二年九月二十四日(1517年10月9日)是武宗的生日,他当天在山西阳和卫,文武群臣穿戴朝服于奉天殿行遥贺礼。当时5万蒙古骑兵扎营于玉林卫江彬怂恿武宗亲征。 明武宗自封“镇国公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寿”。

过程

正德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1517年10月10日),身在阳和的武宗令大同总兵王勋、副总兵张輗游击孙镇,驻军大同;辽东左参将萧滓驻军聚落堡;宣府游击时春驻军天城卫;副总兵陶羔、参将杨玉、延绥参将杭椎驻军阳和卫;副总兵朱銮,驻军平虏堡;游击周政驻军威远堡。九月二十七,武宗于阳和卫狩猎,大雨冰雹砸死随从。当晚出现红流星,旁有五颗小星跟随。武宗决定第二天移驾大同。武宗离开阳和次日,鞑靼军围阳和卫。[1]

正德十二年十月初一日(1517年10月15日),移驾顺圣川。鞑靼南下孙天堡,与大同总兵官王勋、副总兵官张輗、游击孙镇部队交战。武宗命宣府游击时春、辽东左参将萧滓驰援王勋,游击周政、副总兵朱銮、大同右卫参将麻循、平虏城参将高时尾追,调宣府总兵朱振、参将左钦、都督龙隆、游击靳英勒兵与诸军在阳和汇合。参将江桓、张晨为后应。正德十二年十月初二日(1517年10月16日),王勋与蒙古骑兵在绣女村交战,鞑靼向南的应州方向而去。

正德十二年十月初三日(1517年10月17日),张輗、孙镇、陈钰、王勋在应州城南五里寨与蒙古大战,傍晚,蒙古骑兵沿居住山撤退,部分兵力围王勋部。次日清晨大雾,鞑靼撤兵。王勋、朱銮、守备左卫城都指挥徐辅入应州城。十月初五,王勋等出城与鞑靼战于涧子村,萧滓、时春、周政、麻循等部与蒙古骑兵交战。武宗率太监张永魏彬张忠,都督江彬朱振陶杰杨玉、左钦、王勋、靳英、龙隆、杭雄、参将郑骠等带兵从阳和来援。武宗亲自上阵,鞑靼撤兵,明军汇合。日暮扎营。次日鞑靼进攻,武宗指挥诸将抵抗,自辰时战至酉时,鞑靼退兵,正德十二年十月初七日(1517年10月21日),明军向西,武宗与诸将且战且退,至平虏堡和朔州附近。此时大风,天昏军疲,武宗命王勋及巡抚金都、御史胡瓒向北京报捷。

此战杀死蒙古人不明,《明实录》作斩虏首十六级,明军死亡52人,重伤563人,武宗本人也“乘舆几陷”。戊申朝鲜国王李怿工曹参判孙仲暾等来朝贺,赐宴并赏织金衣彩叚绢钞如例。辛亥鞑靼再来,武宗又率兵出击,不过未交战。[2]

正德十三年正月初六日(1518年2月15日),明武宗回宫,自称威武大將軍,说他在榆河“斩虏首一级”[3]。不过,应州附近并没有叫“榆河”的地方[4]。因此在榆河“斩虏首一级”可能地点有误。

此后,鞑靼岁犯边,然不敢大入[5]

争议

后世史学家认为此战役和双方死伤应该规模不大,武宗可能夸大了战功。从史书记载来看,此后鞑靼尽管连年犯边,但不敢大举入侵[6]

蒙古史料记载

佚名《黄金史纲》记:达延汗在察罕根儿(元上都旧址东凉亭,明朝称“三间房”)得报,明军到来,就留少量部队警戒,本人和儿妻察静夫人博迪之母)逃跑了。之后下令讨伐蒙古勒津部和其他部落,没有再攻击明朝。事實上48歲的達延汗死於同年,至年底最多2個月,應於此役之後因不明原因死於征途。此後其子巴爾斯博羅特登位,博迪几年後奪回汗位,封巴爾斯博羅特济农統治河套,後來著名的俺答汗就是巴爾斯博羅特的兒子。而蒙郭勒津部早在1506年已被達延汗征服。且该书由佛教僧侣所著,内容驳杂不纯,此段歷史之記載經更動真相更難明了。[7]

其他记载

陈建的《皇明資治通紀》和张岱的《石匱書》也有记载,不过只有“上命诸将击之,虏寻引去”,没有具体记载。[8]

参考文献

  1. ^ 明实录 武宗毅皇帝实录 卷之一百五十三
  2. ^ 明实录 武宗毅皇帝实录 卷之一百五十四
  3. ^ 明实录 武宗毅皇帝实录 卷之一百五十八
  4. ^ 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明卷》第54-55页
  5. ^ 明史 列传第二百十五外国八鞑靼
  6. ^ 《明史·列传第二百十五外国八鞑靼》: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
  7. ^ 晓克. 论达延汗时期蒙古与明朝关系.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34卷第六期). 2013: 36 [2023-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7). 
  8. ^ 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卷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