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攻山東之戰
明攻山東之戰,吳元年(1367年)十月至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徐達北伐明朝滅元朝之戰中進行的第一次作戰。
朱元璋滅亡張士誠後,再占浙東及福建,基本統一江南。乘元朝內亂,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以山東為首要目標,北上伐元。元朝入主中原以後,在山東設東平路、東昌路(今聊城市)、濟寧路、益都路、濟南路、般陽路(今淄博市淄川區)。山東東西道宣慰使普顏不花坐鎮益都(今山東省青州市),指揮各路軍政。朱元璋決定奪取山東,先攻克益都。作戰路線有二:其一由江北經沂州(今臨沂)直取益都;另一路由徐州北攻濟寧、濟南,東取益都。征虜大將軍徐達分析戰場形勢,朱元璋的臨戰指示,決定兩路並進攻打益都。
朱元璋以徐達為征討大將軍,常遇春為副,率軍二十五萬,沿淮河、運河、黃河北上進取山東、河南。吳元年(1367年)十月二十四日,徐達到達淮安,次日派人招降元朝沂州守將義兵都元帥王宣、王信父子。十一月初四日,抵達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開始分兵兩路:西路由都督同知張興祖率領宣武等衛軍從徐州(今江蘇省徐州市)北上,攻取濟寧、東平,消滅魯西南之敵;東路由徐達和征虜副將軍常春自率主力北攻益都。十一月十二日,王宣、王信父子降而復叛,徐達率部攻克沂州,殺死王宣,附近嶧州(今山東棗莊市嶧城區)、莒州(今山東莒縣)、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沭陽、日照、贛榆等州縣紛紛歸降。十一月十八日,朱元璋遣使到沂州命令徐達扼守黃河要沖,若益都未下,應該進取濟寧、濟南。徐達即命平章韓政扼守黃河要衝曹州(今山東菏澤市)、單州(今山東單縣),阻敵增援,大軍進攻益都。十一月二十九日,元朝益都守將普顏不花戰死,益都城破。徐達乘勝攻下壽光、臨淄、昌樂、高苑(今屬山東高青)等縣。
十二月初五日,西路張興祖逼進東平,元朝平章馬德棄城而逃,東阿、安山(今山東東平西)等地官吏歸降,俘獲士兵五萬餘人。十二月初八日,圍攻濟寧,守將陳秉直不戰而逃,明朝攻下濟寧。東路徐達軍在十二月初七日,攻打濟南,元朝平章忽林台、詹同、脫因帖木兒率軍逃走,濟南不戰而下,俘虜官兵三千八百餘人,429匹馬。十二月二十二日至十二月二十六日,明軍相繼攻克登州(今山東蓬萊市)、萊陽。吳二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今江蘇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二月,徐達、常遇春在濟南會師,二月十二日,常遇春率軍攻下東昌,茌平等縣官吏降明。二月二十五日,徐達率軍攻克樂安(今山東廣饒縣)。明軍只用了三個月時間,基本平定山東。在山東,明軍俘獲士卒3.2萬餘人、16萬餘匹馬、59.7萬餘石糧、5.37萬餘引鹽、8.07萬餘匹布絹[1]。
註釋
- ^ 《中國戰史·明清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