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人之獄
十八人之獄又稱十八先生之獄,是指南明時期,永曆帝調集南方明軍並聯合大西軍抗清,孫可望並欲自立稱帝,朝臣吳貞毓等奉永曆命欲召李定國護駕[參1]。事情敗露之後,孫可望派大臣鄭國舉兵問罪,最後孫可望以「盜寶矯詔、欺群害良」擬罪,賜吳貞毓自縊並斬吳以下十七朝臣,此即為南明史上的「十八先生之獄」[參2]。
背景
明朝中央政權滅亡後,原來在江南地區的明朝宗室諸王紛紛建立政權以圖恢復明朝,「永曆」就是其中之一[參3] 。1646年(南明隆武二年)秋,唐王朱聿鍵政權被清軍擊潰,丁魁楚、瞿式耜等於廣東肇慶擁立桂王朱由榔為帝,即永曆帝。第二年一月改元永曆[參4]。在清軍的不斷進攻下,永曆政權輾轉遷到貴州安隆。因有大西軍做支柱,他們的抗清勢力有所發展。但大西軍內部的矛盾和永曆政權的黨爭日漸加劇[參2]。
過程
大西軍餘部幾經周折與永曆政權談判「聯合恢剿」,大西軍欲藉助永曆政權的「正統」旗號,而永曆君臣也要藉助大西軍的軍力,鞏固永曆政權,抗擊南下的清軍,企圖收復失地。各地抗清武裝力量紛紛向湖廣和雲貴集聚[參5]。
1652年(永曆六年),正月二十日,永曆帝一行50餘人,在大西軍餘部孫可望部將的護衛下由廣西輾轉來到由安順軍民府管轄下的貴州安隆所[參5] 。也就是孫可望把永曆帝接到他自己的勢力範圍內,改名安龍府,作為南明的行在,永曆政權在安龍定居下來後,陸續有一批南明王朝的官員、宮人從廣西趕來,永曆政權又重派各執事官員,儼然尊依明朝舊制[參5]。
但是永曆帝被大西軍餘部「迎駕」到貴州安龍以後成了孫可望的掌中物。踞守貴陽的孫可望專橫跋扈,沒有擁戴永曆帝的誠意,不過是藉助殘明勢力的正統旗號,建立和鞏固雲貴抗清基地,以他自己為領袖[參5]。最終滋長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割據稱帝的野心[參6]。而大西軍的另一領導人李定國則是永曆政權真誠的護衛者。他與他的部將們對想稱王稱帝的孫可望心存不滿,而對永曆政權廷則抱有扶持「正統」反抗清軍的真誠願望[參5]。
另一方面,永曆政權自建立伊始,內部爭權奪利鬥爭就顯示出來。暫居安龍以後,以執掌政權的文安侯馬吉翔為首的一派,親附權傾勢重的孫可望,企圖藉助孫可望的實力排除異己,進而擁戴孫可望稱王稱帝,取代永曆帝。而以內閣首輔吳貞毓為首的一派,忠貞不渝地擁戴永曆皇帝,並團結了宮廷內外殘明的大多數朝臣,也希望藉助大西軍中擁戴永曆帝的力量,使南明王朝重振大明王朝的雄風[參5]。
正值李定國、劉文秀率軍北伐抗清之際,孫可望駐紮貴陽,徵發民工,大興土木,營造宮殿,設立五府六部三衙門,分封文武百官,命令四川、貴州、雲南三省歸屬南明朝的文臣武將,剋期到秦王府朝見。同時還建立太廟和社稷,制訂朝儀。名義上是建立南明永曆政權的秩序,實質上是為將來的篡位做準備。孫可望的舉動,既引起李定國的憤慨,又加劇了永曆君臣對他的怨恨[參5][參7]。
永曆帝懾於孫可望勢力,為擺脫控制,永曆帝和吳貞毓、李元開、胡士端、蔣乾昌等十八位朝臣密謀於1652年(永曆六年)十一月定計企圖藉助在廣西北伐抗清的安西王李定國的勢力,翦除孫可望及臥榻之側的馬吉翔、龐天壽等人的勢力。他們經過精心策劃,擬定密詔,私鑄「屏翰親臣」金印,遣使赴廣西詔李定國回師,保衛安龍[參5]。1653年(永曆七年)十一月,李定國接密敕後,表示:「只要我李定國活一天,就不會讓陛下受到屈辱,希望陛下暫時忍受,我這就去救駕,我寧可離開孫可望,也不會背叛陛下。[參8]並告知俟恢復粵東,即來迎駕[參9]。不料文安侯馬吉翔為討好孫可望,將此事具告,事情敗露,十八位大臣為保全永曆帝,承擔了密謀責任[參10]。1654年(永曆八年)三月,孫可望派心腹鄭國招大學士吳貞毓等十八人,誣以「欺君誤國,盜寶矯詔」罪,賜內閣首輔吳貞毓自縊(實處以絞刑),內監張福祿、全為國和刑科給事中張鐫三人凌遲處死,其餘全部處死。臨刑前,大臣們大義凜然,向北跪拜永曆帝行宮完畢,寫下了絕命詩,從容就義[參2][參7]。
孫可望派人將遺骸叢葬於北關馬場,史稱十八人之獄[參2][參7]。
墓地
吳貞毓等十八人殉難後,其家屬及安龍百姓將他們合葬於城內西北隅的天榜山下。後人為他們建了墓陵[參10]。1656年(永曆十年)大西軍將領李定國率軍至安龍護駕,建十八先生祠堂,包括正殿和東、西配殿,永曆帝親題墓碑。清康熙年間在墓後樹林;1879年(道光二十九年)興義府(今安龍)知府張瑛建多節亭、虛舟;1916年南籠縣(今安龍)知事洪寅於墓前建石牌坊;1883年(光緒九年)和1939年先後兩次鑿刻摩岩[參2]。
墓後刻有十八先生的絕命詩碑碣和近代名人(如蔣介石、居正、李烈均、吳鼎昌等)題詠的眾多摩崖石刻[參10]。
評價
十八人之獄事件歷代史家有褒有貶,毀淮不一[參11]。把持南明政權的孫可望最終還是投降了滿清,而十八先生的從容就義,慷慨赴死的氣節最終千古流芳,為人們所銘記,一度被後人賦予忠君愛國的精神加以傳頌[參10]。
有人認為,十八人之獄是南明永曆政權內部激烈的秦、晉黨爭白熱化的結果,其根本是明朝腐敗官僚體制的產物。南明沿襲了北京朝廷的腐朽氣息和文官集團無休無止的黨爭,進一步加速了永曆政權的覆滅[參7]。
軼事
十八先生殉難之時,「安龍之三尺童子,也無不流連嘆息」[參12]。據傳,當時天色突變,風雨交作,天榜山麓忽有泉水湧出,百姓說是天公流淚,因此,將此泉名為「忠泉」[參7]。
十八人名單
大學士吳貞毓、兵科給事張鐫、翰林院檢討蔣圪昌、李開元、吏部都給事徐大人、大理寺少卿楊鍾、太僕寺少卿趙賡禹、光祿寺少卿蔡績、武安侯鄭允元、江西道御史周允吉、御史李頎、朱議㞙、福建道御史胡士瑞、武選郎中朱東旦、中書任斗墟、易士佳、司禮太監張福祿、全為國等十八人[參13] 。
文獻記載
明末以來,著錄有關十八先生死難一事的史書和野史筆記甚多,如《明史》、《清史稿》、《貴州通志》、《興義府志》、江之春的《安龍紀事》、屈大鈞的《安龍逸史》、王夫之的《永曆實錄》和查繼佐的《明季南略》等,均有記載[參13]。
參考資料
- ^ 《明末滇南紀略》、《稱兵犯闕》。
- ^ 2.0 2.1 2.2 2.3 2.4 安龙十八先生墓. 騰訊網. [2014-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3) (中文).
- ^ 秦剛. 《评说不一的十八先生之狱》. 《風景名勝》. 1996年, (03期).
- ^ 《明史·列傳第一百六十八》:順治三年九月,大兵破汀州。式耜與魁楚等議立永明王由榔,乃迎王梧州,以十月十日監國肇慶。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黔西南:六百年的文化回望. 貴州日報 (貴州). 2013-08-21 [2014-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4) (中文).
- ^ 佚名:《明末滇南紀略》「初以天子為名,實挾之以自私也」。
- ^ 7.0 7.1 7.2 7.3 7.4 永历帝不愿做傀儡 十八大臣终被谋害. 金黔文化. [2014-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3) (中文).
- ^ 邵廷采:《西南紀事·卷10》:「臣定國一日未死,寧令陛下久蒙幽辱,幸稍忍待之。臣兄事可望有年,寧負友必不負君。」」
- ^ 江之春:《安龍紀事》,《黔南叢書》第五集
- ^ 10.0 10.1 10.2 10.3 安龙古城:悲情历史与风花雪月. 新快網. [2014-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3) (中文).
- ^ 安龙 明十八先生墓. 興義. [2014-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4).
- ^ 江之春,《安龍紀事》。
- ^ 13.0 13.1 明十八先生墓. 金黔旅遊. [2014-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2)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