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此條目或其章節極大或完全地依賴於某個單一的來源。 (2018年8月20日) |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字元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
《康熙字典》是一部成書於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漢字字典,記錄了當時漢語中漢字的點畫寫法、音讀和義訓。作爲自漢代《說文解字》以來的字典之集大成者,於康熙年間由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張玉書及經筵講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擔任主編,參考明代的《字彙》、《正字通》兩書而經愈六年編纂完成,重印至今不輟。
歷史
敕編至刊行
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乙亥(初十)(西元1710年4月8日,星期二)[1]下詔始修《康熙字典》[2],設總閱官張玉書、陳廷敬,另有史夔、吳世燾、萬經、劉巗、周起渭、蔣廷錫、汪漋、勵廷儀、張逸少、趙熊詔、涂天相、王雲錦、賈國維、劉灝、梅之珩、陳璋、陳邦彥、王景曾、淩紹雯等二十八人任纂修官。康熙五十年張玉書病逝、賈國維因「行止不端」被革職,劉巗亦因《南山集》案被「革職僉妻,流三千里」,陳廷敬於五十一年四月逝世,五十二年淩紹雯、史夔先後辭世,五十三年周起渭去世。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頒行,歷時六年。
王錫侯《字貫》案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王錫侯著《字貫》一書,首次指出《康熙字典》在引證、釋義等方面的缺點,然因對皇帝私名未做避諱缺筆處理,照大逆律處斬,其著作也被付之一炬,是為字貫案。
傳入日本
康熙五十五年刊行後,即傳入日本[2]。日本安永九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都賀庭鍾、都賀枚春著有《字典琢屑》。
續作
1915年中華書局以《康熙字典》為藍本編寫《中華大字典》;1918年又以《中華大字典》為藍本編寫《實用大字典》。
構成
《康熙字典》共載47,043[3]字頭。書按地支分為十二集,每集再分為上、中、下3卷,構成正文共36卷。以214個部首分類,一一列出《廣韻》、《集韻》、《韻會》、《唐韻》等韻書的音切,並注有「反切」、「直音」兩種注音。出處、及參考等,多引《尚書》、《孟子》、《莊子》、《荀子》、《史記》、《左傳》等經、史、子、集之書為證。書中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另外附有《字母切韻要法》和《等韻切音指南》。
序中稱本書「古今形體之辨,方言聲氣之殊,部分班列,開卷瞭然。無一義之不詳,一音之不備矣。」
價值及影響
康熙字典承自有字書以來的歷史學術成果,又開先例,是爲中國古代第一部收字宏富、規模巨大、價值極高、影響廣泛的大型漢字字典,被稱爲中國辭書史上的一座豐碑,對中國辭書編纂史的研究有重大意義。且爲世上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字書。此書注重對漢字結構的分析和詞義的辨析。
依照清代法律規定,凡讀書人策應科舉考試,書寫字形必須以此書為正誤標準[來源請求]。因此,該書對學術界影響很大,成書之後,流行極廣,至今仍不失為一本有價值的語文工具書。其影響至今仍在漢字文化圈仍有體現,至今各國辭書乃至於統一碼仍有使用康熙字典的部首順序排列。康熙字典所載字體成爲印刷字體標準,至今的計算機字體仍有康熙字典的痕跡。《康熙字典》中收錄的部首偏旁也統一碼中被單獨編碼。
版本
《康熙字典》清朝內務府所發行的初版,稱爲內府本或殿版、武英殿版等。此外清代有各種木刻版。1780年,在日本出現木版翻刻版康熙詞典,稱爲安永本。晚清時,上海出現了好幾種影印本,中華書局過去曾用同文書局的影印本為底本製成鋅版,現在利用存版重印,並附王引之《字典考證》於後,以供參考。也有部分古籍出版社將《康熙字典》按照現代漢字字典版式重新排版,並附帶筆畫、拼音檢索等。
參見
參考文獻
- ^ 存档副本. [2023-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2.0 2.1 虞萬里. 《康熙字典》總閲官、纂修官行歷考實. 2009-01-06 [2018-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0).
- ^ 《康熙字典》到底收了多少漢字?. [2023-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8).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外部連結
- 康熙字典網上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漢典(供查詢單字在康熙字典中的內容)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在線康熙字典查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康熙字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線上康熙字典快速查詢
- 開放康熙字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訂正康熙字典 EPUB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ypeLand 康熙字典體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簡體中文)(由中國字體設計師厲向晨基於道光版《康熙字典》而開發的字體)
- 康熙字典體傳承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康熙字典網上版》2022年重新校對《康熙字典》字頭所開發的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