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韻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敦煌发现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残卷,编号Pelliot chinois 2011,被简称为《王一》,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韻書是中国古代按韵编排的字典。記錄了每一個字的意義之餘,還用反切記錄了它的读音。韻書和韻表不同之處,在於韻表依照一個既定的格式,把字按着調來排列。

最初,韵书编纂的目的是为文学创作,方便诗人依韵写诗。同時,韵书也具有字典的作用:可以按照字的读音查询其意义。

官方韻書历史

中國最早的韻書是三國時期李登編著的《聲類》,今已佚失。唐封演《聞見記》說:「《聲類》十卷,凡一萬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聲命未,不立諸部。」

晉代呂靜編著有《韻集》,《魏書·江式傳》載:「弟靜別倣故左校令李登《聲類》之法,作《韻集》五卷,『宮、商、角、徵、羽』各為一篇。」但此書亦已佚亡。修訂《切韻》的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音辭篇》裏批評呂靜:「『成、仍、宏、登』合成兩韻,『為、奇、益、石』分作四章。」這說明《韻集》跟《切韻》分韻存有分歧。

官方韻書胎於唐代孫愐隋代陸法言之《切韻》,改為《唐韻》。王仁昫之《刊謬補缺切韻》也是《切韻》的一個增修本,较《唐韻》更早。但孫愐曾利用朝廷扩大《唐韻》之影響,故《唐韻》雖為孫愐私著,命名卻帶官方性質,為當時押韻之標準。《唐韻》有206個韻,其中定某些韻可同用,故實僅112個韻。孙愐《唐韵》之后还有一种《广唐韵》[1][2]

宋《广韵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陳彭年等人奉詔,據更早之《切韻》、《唐韻》等韻書修成《大宋重修廣韻》,即《廣韻》。此亦使《廣韻》成为中國古代首部由官方主修之韻書。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即《廣韻》頒行後29年,宋祁鄭戩給仁宗上書,批《廣韻》多用舊文,「繁省失當,有誤科試」。另據王應麟玉海》記載,賈昌朝亦同时上書批評宋真宗景德年間編之《韻略》為「多無訓釋,疑混聲、重疊字,舉人誤用」。故仁宗令由丁度等人重修此二部韻書。结果景祐四年當年即完成《禮部韻略》,二年後於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完成《集韻》。《集韻》為《廣韻》之修訂本,而《禮部韻略》則為《韻略》之修訂本。因《禮部韻略》於收字及字之注釋方面皆为科举應試考虑,較《廣韻》、《集韻》都簡略,故稱作《韻略》。又因其為當時科举考试用之官韻,而官韻從唐代開元以來就由主管考試的禮部頒行,所以叫《禮部韻略》。《廣韻》《集韻》《禮部韻略》又將某幾個韻同用,雖仍有206個韻,但合并可同用之韻後僅剩108個韻。

中原音韵

金代平水書籍(即山西平水地方管理圖書印刷之官員)王文鬱作《新刊韻略》併舊韻為106個韻,後來劉淵刻書刊行新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共107韻(此书已佚,僅能從元初黃公紹熊忠的《古今韻會舉要》一書瞭解到一些概況)。與宋仁宗景祐四年發佈之206韻之科举考试用官韻《禮部韻略》不同,新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和王文鬱的106韻的平水《新刊韻略》是一致的。106韻和107韻之区别只在於上聲「拯」、「迥」二部合併與否。元初陰時夫著《韻府群玉》定名106韻的版本为「平水韻」。明代以後文人則沿用106韻。

隆庆元年(1567)本《洪武正韵》书影

洪武正韻》為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樂韶鳳宋濂等11人奉詔編成之明代官方韻書,共16卷。《洪武正韻》在明代多次翻刻,影響很大。《佩文詩韻》則於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至五十五年(1716年)期间編輯成書,共106韻,為清代科举用之官方韻書,完全取代了《洪武正韻》。

如非格律诗,词依《詞林正韻》押韻,散曲則依《中原音韻》押韻。

參考資料

  1. ^ 张淏的《雲谷杂记》載:“唐天宝中,孙愐因隋陆法言《切韵》作《唐韵》五卷。后又有《广唐韵》五卷,不知撰人名氏,《崇文总目》但云:后人博采附见,故多丛冗。本朝太平兴国中,尝诏句中正等详定,书成号《雍熙广韵》。景德中,又诏陈彭年以《广唐韵》等重行校定,大中祥符元年改为《大宋重修广韵》,盖今所存者。”
  2. ^ 《崇文总目》作“《唐广韵》五卷,张参撰。

參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