褫奪公權
此條目論述以台灣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19年9月7日) |
大陸法系刑法 |
---|
三階層論 |
-構成要件該當性- |
-違法性- |
-罪責(有責性)- |
參與論 |
正犯(間接正犯 · 共同正犯 · 共謀共同正犯) 共犯(教唆犯 · 幫助犯) |
罪數論 |
-想像競合- |
-實質競合- |
-法條競合- |
刑罰論 |
-法定刑- |
-處斷刑- |
-宣告刑- |
-執行刑- |
保安處分 |
保護管束 · 驅逐出境 · 終身禁業 |
法律原則 |
罪刑法定原則 · 罪責原則 正當法律程序 · 比例原則 信賴保護原則 · 平等原則 |
刑事訴訟 · 刑事政策 |
其他學說 |
四要件論 |
-犯罪主體- |
-犯罪客體- |
-犯罪的主觀方面- |
-犯罪的客觀方面- |
二階層論 |
褫奪公權或禠奪公權[註 1] (disfranchisement、disenfranchisement、disenfranchise、deprivation of civil right、civil death),為中華民國刑法第34條第1款從刑[註 2]。受此懲罰之公民雖仍准行使投票權,但不准登記為公職候選人或擔任公務人員,直至復權為止。[1]
中華民國刑法總則
褫奪的資格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中華民國刑法》第36條自民國24年(1935年)7月1日施行時,褫奪公權者,褫奪「為公務員之資格」、「為公職候選人之資格」、「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之資格」。民國95年(2006年)7月1日施行修正《中華民國刑法》時,不再列舉褫奪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的資格。
褫奪的時間
褫奪公權時間的長度,也依其所判之刑期長短而有所不同。按照中華民國刑法第37條:
- 宣告死刑或無期徒刑者,宣告褫奪公權終身。
- 宣告6月以上有期徒刑,依犯罪之性質認為有褫奪公權之必要者,宣告褫奪公權1年以上10年以下。
- 褫奪公權,於裁判時併宣告之。
- 依第一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依第二項宣告褫奪公權者,自主刑執行完畢或赦免之日起算。
2006年7月1日施行修正《中華民國刑法》時改成:
- 宣告死刑或無期徒刑者,宣告褫奪公權終身。(不變)
- 宣告1年以上有期徒刑,依犯罪之性質認為有褫奪公權之必要者,宣告1年以上10年以下褫奪公權。(新規定)
- 褫奪公權,於裁判時併宣告之。(不變)
- 褫奪公權之宣告,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新規定)
- 依第二項宣告褫奪公權者,其期間自主刑執行完畢或赦免之日起算。但同時宣告緩刑者,其期間自裁判確定時起算之。(新規定)
中華民國刑法第51條數罪併罰之方法,在第八款規定宣告多數褫奪公權者,僅就其中最長期間執行之。2006年7月1日施行新版刑法時,此規定不變。
司法解釋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司法院釋字第56號解釋
依據民國44年(1955年)11月21日司法院大法官《司法院釋字第56號解釋》,公務員被判褫奪公權,而其主刑經宣告緩刑者,在緩刑期內,除別有他項消極資格之限制外,非不得充任公務員。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司法院釋字第84號解釋
依據民國48年(1959年)12月2日《司法院釋字第84號解釋》,公務員依刑事確定判決受褫奪公權刑之宣告者,雖同時諭知緩刑,其職務亦當然停止。
類似刑罰
註釋
參考文獻
- ^ 褫奪公權是什麼意思?可以投票嗎?1分鐘了解褫奪公權. [2022-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