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于慎行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于慎行
《東閣衣冠年譜畫冊》之于慎行像,明金生繪 現藏於山東平陰縣博物館
《東閣衣冠年譜畫冊》之于慎行像,金生繪
現藏於山東平陰縣博物館
大明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籍貫兗州府東平州東阿縣洪範村
族裔漢族
字號字無可,更字無垢,又字可遠,號穀山
諡號文定(贈太子太保)
出生嘉靖二十四年乙巳九月二十九日
1545年11月3日
兗州府東平州東阿縣洪範村
逝世萬曆三十五年丁未十一月二十二日
1608年1月9日(1608歲—01—09)(63歲)
京師官邸
配偶娶秦氏
親屬(子)于緯
出身
  • 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第六名舉人
  • 隆慶二年戊辰科二甲賜進士出身(1568年)
經歷
  • 隆慶二年(1568年)改庶吉士,纂修《肅皇帝實錄》、《穆皇帝實錄》、《穆史》。
  • 隆慶四年授翰林院編修
  • 萬曆元年(1573年)復除編修
  • 萬曆三年(1575年)升修撰,充日講官,十二月升翰林院侍講
  • 萬曆七年(1579年)三月回籍養病
  • 萬曆十一年(1583年)起復侍講,十月升左春坊左諭德兼侍講
  • 萬曆十三年(1585年)七月主考應天府鄉試,十二月升翰林院侍讀學士
  • 萬曆十四年升禮部右侍郎
  • 萬曆十五年十二月升禮部左侍郎。
  • 萬曆十七年(1589年)六月改任吏部左侍郎,七月任禮部尚書。
  • 萬曆十九年(1591年)九月,辭官歸隱。
  •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被重新起用,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
著作
  • 《肅皇帝實錄》、《穆皇帝實錄》、《穆史》
  • 《穀城山館全集》62卷。
  • 《穀山筆麈》18卷。
  • 《讀史漫錄》14卷。
  • 《璅言》1卷(附《夢語》)。
  • 《雜記》1卷。
  • 《兗州府志》52卷。(萬曆十九年-三十五年)
  • 《東阿縣誌》12卷。

于慎行(1545年11月3日—1608年1月9日),無可,更字無垢,又字可遠穀山山東兗州府東平州東阿縣洪範村人,明朝政治人物,隆慶戊辰進士,萬曆朝官至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生平

祖籍現東阿縣姚寨鎮前屯村。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九月二十九日出生,為人忠厚老成,少而穎異,「為童子時屹然有成人之志」,「學有原委,淹貫百家,博而核,核而精」。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山東鄉試第六名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會試二百八十七名,廷試二甲六十一名進士,改庶吉士,隆慶四年(1570年)升翰林院編修,纂修《世宗實錄》、《穆宗實錄》、《穆史》。萬曆元年(1573年)六月復除編修,三年(1575年),升修撰,四年(1576年)六月充經筵日講官,「主講唐史,每至成敗得失之際,未嘗不反覆論說,上輒為竦聽。」,于慎行遂得神宗信任,神宗御筆寫下「責難陳善」四字以賜之,一時士林間傳為盛事[1]。同年十二月升侍講,七年(1579年)三月以病乞回藉調理。

持平行述

萬曆七年(1579年)因反對張居正奪情」,協同友僚前往張府「疏諫」,張居正指責他:「子,吾所厚,而公亦從人為此耶?」于慎行從容回答說「正以公見厚故耳」,張居正聽罷忿怒不已,於是于慎行以疾請歸。于慎行對張居正的改革措施不全贊同,御史劉臺因彈劾首輔張居正專恣不法,被逮入獄,無人敢前往探視,于慎行卻常去探望。萬曆十年張居正家族遭受迫害時,他仗義執言,請求照顧張居正的老母及孩子。在「奪情」事件中得罪張居正而受到排擠的于慎行曾給辦案的邱橓寫信:「當其柄政,舉朝爭頌其功而不敢言其過。今日既敗,舉朝爭索其罪而不敢言其功。皆非情實也。」許多官員都佩服于慎行的勇氣。

萬曆十一年正月起復翰林院侍講,仍充日講官,三月充會典纂修官,十月升左春坊左諭德兼侍講,十三年七月與右諭德李長春為應天鄉試考試官,十二月升翰林院侍讀學士,十四年升禮部右侍郎,十五年十二月升左侍郎。萬曆十七年(1589年)六月改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掌詹事府事,七月任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萬曆十八年(1590年),連疏請早立太子,以定國本,神宗大怒,罵于慎行「要君疑上」、「淆亂國本」。萬曆十九年(1591年)九月辭官歸隱,居家時編有《兗州府志[2]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十二月著以原官起掌詹事府印信,催取前來,照舊講官。上疏推辭。

重用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被重新起用,四月會推閣臣,于慎行、趙世卿劉元震葉向高楊道賓李廷機孫丕揚等七人參加廷推,于慎行、葉向高、李廷機三人被點用,遂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由於年老體弱,長途跋涉,十一月十日行取至京,至京僅十二日卒於京華官邸[3]

身後

太子太保,諡文定

著作

著有《穀城山館全集》62卷、《穀山筆麈》18卷、《讀史漫錄》14卷、《璅言》1卷(附《夢語》)[4]、《雜記》1卷[5]、《兗州府志》52卷、《東阿縣志》12卷等[6]

家族

曾祖於忠。祖父于時,壽官。父於玭,字世和,號翠峰,戊子舉人、平涼府同知[7]。母劉氏,加贈安人。

兄於慎動,冠帶儒士;於慎思,生員;於慎言,壬子舉人;弟於慎由,生員。

評價

  • 《明史》:「慎行之博聞,亦足稱羽儀廊廟之選矣」
  • 《明實錄》:「慎行少而穎異,在詞林有聲,多識故事,所著有《穀山集》、《讀史漫錄》、《筆麈》行於世」

注釋

  1. ^ 明史》(卷217):于慎行,字無垢,東阿人。年十七,舉於鄉。御史欲即鹿鳴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辭。隆慶二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萬曆初,《穆宗實錄》成,進修撰,充日講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講,無及史官者。慎行與張位及王家屏、沈一貫、陳於陛咸以史官得之,異也。嘗講罷,帝出御府圖畫,令講官分題。慎行不善書,詩成,屬人書之,具以實對。帝悅,嘗大書「責難陳善」四字賜之,詞林傳為盛事。
  2. ^ 明史》(卷217):十八年正月,疏請早建東宮,出閣講讀。及冬,又請。帝怒,再嚴旨詰責。慎行不為懾,明日復言:「冊立臣部職掌,臣等不言,罪有所歸。幸速決大計,放歸田裡。」帝益不悅,責以要君疑上,淆亂國本,及僚屬皆奪俸。山東鄉試,預傳典試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禮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許。家居十餘年,中外屢薦,率報寢。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辭,復留不下。
  3. ^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四百四十》:萬曆三十五年十一月庚寅朔,庚子前禮部尚書于慎行行取至京。乙巳,大學士于慎行以力疾赴召,朝見不能成禮,請暫假調理,從之。壬申(壬子),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于慎行卒。慎行字無垢,山東東阿人。隆慶戊辰進士,選庶吉士,庚午授翰林院編修,甲戌分考禮闈,以 穆史成,進修撰,重修會典及編六曹章奏。時 上方典學,日御講幄,就史局選日講官,慎行與南昌張位與焉。丙子晉侍講,賜御書「責難陳善」四大字。明年江陵奪情,吳趙抗疏杖闕下,慎行為諸詞林具疏亦上,輔臣以講官故,持不達,然猶示草於江陵。己卯急歸,癸未入為左諭德,而江陵已敗。有旨籍江陵家,遣刑部侍郎丘橓及中官往,中外快者咸蹴江陵比於分宜馮保。慎行獨為書貽橓,言江陵所視二家者蓋萬未得一也。且江陵有母老矣,諸孤少未更事,宜與中貴熟數之,毋使朝廷失帷蓋之仁。自是士論稍有寬江陵者。乙酉典試南畿,晉侍講學士。丙戌讀廷試卷,晉禮部右侍郎。己丑知貢舉,遂晉禮部尚書。時 上且輟講,朝御漸稀,又冊立事久不決,慎行屢疏為請,而朝論方囂,輔臣欲鎮以靜,慎行雖微知 上指,弗恤也。庚寅冬再疏不報,遂自劾乞休, 上怒坐奪俸三月。先是有沈王請封事違例,慎行力格之乃止。既有何御史出光者請罷京察,尋御史典試事皆為慎行所持,坐是失權貴歡。及辛卯秋推山東典試,主事未下,何御史遂訐慎行預泄主名,又坐詰責奪俸三月,乃九疏乞歸,許之。凡十七年,一推掌詹,召講春秋,不果。至是枚卜,趨朝甫一日,遂以遺疏告終,中外惜之。慎行少而穎異,在詞林有聲,多識故事。所著有《榖山集》、《讀史漫錄筆塵》行於世。
  4. ^ 《穀山筆麈》卷十六
  5. ^ 《穀山筆麈》卷十五
  6. ^ 明史》(卷217):居二年,廷推閣臣七人,首慎行。詔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再辭不允,乃就道。時慎行已得疾。及廷謝,拜起不如儀,上疏請罪。歸臥於家,遂草遺疏,請帝親大臣、錄遺逸、補言官。數日卒,年六十三。贈太子太保,諡文定。慎行學有原委,貫穿百家。神宗時,詞館中以慎行及臨朐馮琦文學為一時冠。
  7. ^ 王錫爵《贈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翠峰於公墓誌銘》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國朝獻徵錄·卷之十七》,出自焦竑國朝獻徵錄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明史卷二百一十七》,出自《明史
官銜
前任:
朱賡
明朝禮部尚書
1589年-1591年
繼任:
李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