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播州之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播州战役
播州之役

播州土司抵抗明軍的最後據點海龍囤之遺址
日期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
地点
结果 明朝勝利,播州改土歸流
参战方
播州土司 大明
指挥官与领导者
楊應龍(战败自杀) 李化龍

播州之役,又稱平播,是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明朝播州土司之间的战争,与寧夏之役朝鮮之役合称“万历三大征”

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地处四川、贵州之间,幅员广袤。杨氏家族末起割據播州,初获封为播州宣慰使杨应龙袭位后,与地方豪族“五司七姓”矛盾重重。自万历十七年(1589年)起,五司七姓不断上告楊应龙谋反。贵州省官员主张征剿,四川省官员主张招抚,朝廷举棋不定,杨应龙也在请罪求赎和武力抗剿之间摇摆。

第二次受审后,杨应龙愿意缴纳赎金抵罪,并将次子杨可栋留在重庆作为质子。但楊可栋不久后死于重庆,播州与明朝的关系随之恶化,杨应龙开始袭击川、贵、三省的居民点,又歼灭明朝第二次进剿的部队。此时正逢朝鲜之役,明朝军队集中在东北方向,四川兵力空虚。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六月,杨应龙攻陷綦江,威胁重庆、成都万历帝震怒,严令进剿。

明军以四川总督、节制三省军事李化龍为总指挥,總兵劉綎馬孔英吴广童元镇李應祥陈璘领兵前线,貴州巡撫郭子章偏沅巡抚江鐸湖廣巡撫支可大督阵后方,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二月十二日分兵八路,每路约3万人,出征播州。播州军顽强防御,将童元镇率领的乌江一路几乎全歼。然而明军其他路捷报频传,尤以劉綎率领的綦江一路最为善戰,破三峒,克娄山关。杨应龙率九万大军与劉綎部队决战,大败,于是退守海龙囤,负隅顽抗。明军从四月中下旬开始围攻海龙囤,六月初六破内城。楊應龍放火后自縊。

次年,明朝在当地废除土司,改设流官,将播州拆分为遵义府平越府,分别隶属四川和贵州。改土归流之后,播州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并成为中原汉族文化向贵州其他地区传播的跳板。

时人称赞播州之役是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最成功的行动,“出师才百十四日,辟两郡二千里封疆,奏二百餘年所未得志于西南夷盛事”[1]:1。另一方面,此役军费和善后开支巨大,达350万两白银。万历三大征让明朝陷入财政危机,为明末民变埋下祸根。

前情

杨氏家族末起割據播州,历经数朝,初获封为播州宣慰使。播州宣慰司隶属四川,地处重庆府貴陽府之间,幅员广大,下辖黄平、草塘两个安抚司及播州、真州、白泥、餘慶、重安、容山六个长官司。隆庆六年(1573年),杨应龙承袭宣慰使职位。此後多次随明军征讨西番九丝膩乃、杨柳沟等地,又向朝廷进贡马匹、木材,万历十五年(1587)升为都指揮使[2][3]

黄平、草塘、白泥、餘慶、重安五司偏處於乌江以南,其世袭土司家族对播州的统治不满。杨应龙先是联合七个大姓豪族打压五司,后来又与七姓反目。七姓之一的张家本来跟杨家世代联姻,但杨应龙宠爱小妾田氏,休去正妻张氏,还派人杀死张氏及其母亲,与张家结怨。杨应龙与五司七姓之间的紧张关系,成为播州之乱的肇因。[2][1]:196-197,378[4]

十七年(1589年),原播州长官司长官何恩、草塘安抚使司家族的宋世臣、张氏之叔张时照联合上奏,告发杨应龙谋反。貴州巡撫葉夢熊巡按陈效也上书,历数杨应龙罪过,主张征剿。四川巡撫李尚思、巡按李化龍因需要徵调播州土兵以协助防御松潘,故主张招抚,双方分歧极大。[2][5][6][7]

十八年(1590年),明廷决定交由两省官员联合提审,杨应龙则表示愿赴四川,不愿去贵州。二十年(1592年),杨应龙到重庆府受审,被判当,愿出2万两白银赎罪。此时朝鮮之役爆发,杨应龙表示愿带5000人参与东征,于是获释放,后因明廷旨意免于出兵。[2]

新任四川巡抚王繼光到任后,严令杨应龙前来结案。杨应龙认为土司在自己境内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明朝却按照汉地的法律来处理,对判决结果不满,拒绝离开播州。张时照等则继续坚持上奏。二十二年(1594年)初,王继光至重庆,与總兵刘承嗣商议,分三路出兵,进军娄山关,驻扎在白石口。杨应龙佯装投降,暗出奇兵,大败明军。王继光遭罢官,由譚希思接替。[2]

當年十月,兵部侍郎邢玠出任川貴總督。二十三年(1595年),邢玠传檄文给杨应龙,表示若愿意前来受审,可保其不死。五司七姓担心在杨应龙获宽恕后遭受报复,于是从中作梗,被邢玠警告。兵部尚书石星考虑到国内兵力集中在朝鲜,不便再在西南用兵,也向杨应龙表达了从宽处理之意。重庆知府王士琦单骑前往綦江县松坎提人,杨应龙自缚于路旁请罪。经审理,此案判决如下:杨应龙革职,由长子楊朝棟舍人身份管事;手下黄元等十二人问斩;另需缴纳4万两白银赎罪,次子杨可栋留下作质子。明廷还将播州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五司,并对当地的军事部署做出调整。[2][8]

杨可栋不久后死于重庆。明朝官员拒绝归还尸棺,杨应龙则拒绝缴纳赎金,开始囤积兵力。此后数年间,杨应龙多次袭击四川、贵州、湖广三省的众多居民点,焚烧劫掠,杀害上奏告发的五司七姓仇家。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贵州巡抚江東之命令都司杨国柱等率3000人征剿,杨应龙派杨朝栋带兵应对。播州军诱敌深入,一举歼灭明军。明廷遂革江东之职,由郭子章接替;改四川巡抚为总督,由李化龍担任,节制湖广、四川、贵州三省军事。[2][9]

此时朝鲜之役刚结束,明朝兵力还集中在东北方向。杨应龙领兵8万,于六月廿一攻陷綦江縣城。播州军师孙时泰建议趁四川兵力空虚,一鼓作气,先取重庆,再攻成都,掳掠蜀王作为人质。但杨应龙未采纳该策略,只是新立界碑,向明朝索要儿子尸棺和江津合江等處領土。綦江沦陷的消息传至京师,万历帝震怒,将听调四川巡抚谭希思、致仕貴州巡抚江东之都褫職为民,永不敘用,并赐李化龍尚方寶劍,严令进剿。[2][9][10]

杨应龙意识到明廷无意赦免,遂加大攻势。十一月,攻击黔东各处关卡、卫所,阻断昆明贵阳东出湖广的驿道[註 1]。二十八年(1600年)正月,攻打龙泉长官司。当地守備找借口逃跑,但其他人坚决抵抗。播州军久攻不下,又受到石砫土司酉阳土司的攻击,于是撤兵。[2][11]

平播

随着兵力集结,李化龍开始部署攻势,计划分八路向播州进军。四川四路,原任总兵劉綎[註 2]綦江,总兵马礼英南川,总兵吴广合江,副總兵曹希彬出永宁,总督李化龍居中策应。贵州三路,总兵童元镇乌江参将朱鶴齡出沙溪,总兵李應祥兴隆,巡抚郭子章坐镇贵阳。湖广一路,总兵陈璘分两翼出偏桥,原定由巡抚支可大移驻沅州。明廷认为湖广地域辽阔,沅州过于偏远,特增设偏沅巡抚,由江鐸担任。每路约3万人,三成是官兵,七成为当地土兵,定于二月十二发兵。[2][12]

明軍以劉綎一路最为善戰,击破楠木、山羊、简台三座险峒,在九盘子大破杨朝栋统率的四五万精兵,攻破娄山关,与杨应龙亲率的九万大军决战,大胜,一路推进至海龍囤下。其他各路也連連告捷,唯独乌江一路不顺。播州军假扮水西永顺土兵,偷袭乌江关。明军崩溃,争相渡,大量士兵溺死水中,3万人里只有不到一成生还。贵阳官民震动。童元镇革职,部队交由李應祥指挥。[2][1]:138-140[13]

杨应龙部队节节败退,退守海龍囤。明军从四月中下旬起先后到达囤下,四面包围,輪番進攻。六月初五,劉綎带头攻破土城、月城。次日,内城被破。楊應龍知大勢已去,将内室锁死后放火,再同两位小妾一同自縊。吴广俘虜楊朝棟、田氏等人,冲入火场抢出杨应龙尸体。播州之役就此结束。从八路出师开始,前后共计114天。[2]

后续

十二月,李化龍凯旋回京。杨应龙挫尸,儿子杨朝栋、弟弟杨兆龙等,妻子田氏、女婿马千驷等遭处决。二十九年(1601年),播州废除土司,改设流官,分为遵义府平越府。遵义府隶属四川,领真安州遵义县绥阳县桐梓县仁懷縣。平越府隶属贵州,领黄平州湄潭县餘慶縣瓮安县。三十一年(1603),吳洪、盧文秀等又在当地发动叛乱,被李應祥平定。三十二年(1604),李化龙进为少保兵部尚书,郭子章、江铎、支可大、劉綎、陈璘、马孔英、吴广、李应祥等人均论功行赏。[2][14][9]

事后,李化龍编纂《平播全书》,详尽收录平播过程中的公文、书信,记载周备。与此同时,播州之役三年后就出现了章回小说征播奏捷传》,夹杂史实和小说家言,将陈璘塑造为主人公和首要功臣。郭子章对小说偏离事实十分不满,著《平播始末》以澄清。[15]

影响和评价

播州城在战前颇为繁华,“居民富庶,有江南氣象”。播州之役中,播州城虽未成为主战场,仍遭大规模破坏,建筑几乎被明军全部焚毁。在平播中担任贵州监军楊寅秋经过播州城,感慨“千年剏建之播,一朝成墟,見者無不徘徊咨嗟”。[16][1]:152[17]

平播的成功深受时人赞赏。張悌在《平播全书·叙》中认为,与傅友德征云南、马烨处理彝族麓川之役思州之役等相比,播州之役是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上最成功的行动,“出师才百十四日,辟两郡二千里封疆,奏二百餘年所未得志于西南夷盛事”。瞿九思在《万历武功录》中称赞,顺利平播使得播州没有变成类似南诏大理的独立政权。[1]:1[18]

然而前首辅申時行批评平播“好事喜功、穷兵殚财”。此役花费约250万两白银,善后开支超过100万两。播州之役与宁夏之役、朝鲜之役并称“万历三大征”,接连战争带来的军费开支让万历朝陷入巨大的财政危机。明廷于是推行开矿搉税三饷加派等掠夺性的经济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19][20][21]

改土归流之后,中原汉族文化通过官员、移民等载体进入播州地区,当地经济、文化快速发展。遵义后来发展为贵州较富庶的地区,亦是中原技术、文化向贵州其他地区传播的跳板。[22][23]

注释

  1. ^ 该道路西起昆明,东至沅州,横贯贵省,是连接昆明、贵阳与中原地区的重要官道。
  2. ^ 劉綎因领兵来川途中逗留,职衔被削,戴罪立功。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李化龙. 平播全书(点校本). 北京: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8. ISBN 7-80171-917-4.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茅瑞徵. 萬曆三大征考.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1). 
  3.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一百八十五.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1). 
  4. ^ 冉诗泽. 万历“播州之役”爆发原因再探——以“五司七姓”为中心进行考察.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 35 (09): 4–5. 
  5.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三十.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1). 
  6. ^ 龚荫. 中国土司制度史.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2: 701. ISBN 978-7-220-08343-3. 
  7. ^ 冯楠 (总编) (编). 贵州通志 人物志.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302. ISBN 7-221-04661-1. 
  8.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七十八.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8). 
  9. ^ 9.0 9.1 9.2 明史·列傳第二百·四川土司二.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1). 
  10.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三百三十七.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5). 
  11. ^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二十二.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5). 
  12. ^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三百四十三.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5). 
  13. ^ 明史·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5). 
  14. ^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三百五十八.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5). 
  15. ^ 李克玉. 《征播奏捷传》与万历“播州之役”.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7 (4): 85-87. 
  16. ^ 張瓚. 東征紀行錄.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5). 
  17. ^ 楊寅秋. 上三院.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三十三·楊兵憲集.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5). 
  18. ^ 瞿九思. 萬曆武功錄·播酋楊應龍列傳下.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8). 
  19. ^ 申時行. 雜記.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三百八十一·申文定公集二.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8). 
  20. ^ 刘利平. 明代“播州之役”军费考.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2, 22 (03): 102-114. 
  21. ^ 白寿彝 (总主编); 王毓铨 (主编). 中国通史 第9卷 中古时代明时期 上. 第二版.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616-21. ISBN 7-208-11162-6. 
  22. ^ 遵义市志.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7: 3. ISBN 978-7-5144-2393-8. 
  23. ^ 杨昌儒; 孙兆霞; 金燕. 贵州民族关系的构建.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0: 129,155. ISBN 7-221-09012-2.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