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四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四光
出生李仲揆
1889年10月26日
 大清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香爐灣(今屬黃岡市團風縣)
逝世1971年4月29日(1971歲—04—29)(81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國籍 大清(1889-1912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28年)
 中華民國(1928年-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971年)
母校東京弘文學院
大阪高等工業學校
伯明罕大學
知名於地質力學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地質學
機構中央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
李四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
任期
1954年—1970年
總理周恩來
前任自己(中央人民政府地質部部長)
繼任機構撤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任期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全國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
任期
1954年12月—1978年3月
主席周恩來 → 空 缺
秘書長徐 冰 平傑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任期
1958年—1971年
繼任周培源
個人資料
仲揆
民族蒙古族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父母李卓侯(父親)
龔氏(母親)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仲揆,原名李仲揆蒙古族人,男,湖北黃岡人,中國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大清工科進士[1],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是中國古生物學、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開拓者[2],創立大地構造理論地質力學,對亞歐大陸東部山脈體系的形成原因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觀點,是現代板塊構造理論出現之前的大地構造理論之一。然而其對不同學術觀點的壓制,特別是在1949年以後利用權力對其地質力學理論和第四紀冰川理論進行的推廣和對其他觀點的壓制,也被認為是政治對科學發展和傳播產生負面影響的典型例子[3]

生平

李四光

李四光為蒙古族,祖上姓「庫里」,後來又簡化成「庫」姓。由於家境貧寒,從蒙古草原流落遷徙至湖北黃岡地區[4]。祖父李正範,在縣學讀過書,以在鄉間設私塾為生。[5]父親李康爵(1862-1922),字卓侯,也是私塾先生。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十三周歲(1902年冬,虛歲十四歲)赴武昌求學小學報名時誤將年齡「十四」填入姓名一欄,增添幾筆遂改成李四光[6],取「光被四表」之意,而以仲揆為字。光緒三十年五月1904年赴日本留學,同年參加同盟會,先後在東京弘文學院大阪高等工業學校學習,選學「舶用機關」。

1911年畢業回中國。1911年9月到京師參加「海歸」考試,以最優等成績獲賞「工科進士」。1913年赴英國伯明罕大學先學採礦,後轉學地質學,1918年5月,他以《中國之地質》的優秀論文獲得了自然科學碩士學位,接著到歐洲大陸做地質考察[7]。1919年獲碩士學位。同年回中國,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兼系主任。

後再赴英國深造,1927年獲伯明罕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回中國。1931年3月30日,特派西陲學術考察團理事會理事[8]。1932年9月1日、1933年4月20日、1936年3月28日、1939年5月30日、1942年5月19日,先後任中英庚款董事會董事[9][10][11][12][13]。1928年7月至1938年4月任國立武漢大學建築籌備委員長,後在南京參與創建中央研究院,並任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直至1948年。同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4]。1932年曾出任國立中央大學代理校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滯留英國的李四光,接到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親筆信邀請其回國參加建設,此信由新華社倫敦分社陳天聲交留英機械專家許紹高轉交給李四光。1950年春李四光歸國,任全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兼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1952年籌建北京地質學院。1954年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58年當選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首任主席。因探勘東北石油之功,毛澤東多次接見李四光的地質部門並給予讚賞,1964年受邀與錢學森竺可楨等,到中南海菊香書屋進行親自匯報,之後幾年他的學術環境也較為穩定,受中央之託負責給毛、周等領導人撰寫資料[15]。1971年4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學術貢獻

從左至右:李四光野外考察時使用的相機、1950年代李四光在地質力學進修班授課時使用的地球儀、李四光使用過的顯微鏡
  • 對中國北部化石及其地層意義的研究是中國最早進行的䗴類及石炭二疊系研究。其創立的「䗴」字,用來翻譯Fusulinid(一種早已滅絕的有孔蟲,屬於原生動物),為現在的中國古生物學界所沿用[2]
  • 提出了華東第四紀冰川存在的理論。
  • 運用地質力學對地殼運動及其與礦產分布的規律的研究,創建「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的概念。
  • 預測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存有石油,後大慶勝利等油田的發現證實其預測。但是對於這一點,在學術界一直有爭論,如黃汲清認為是他的大地構造理論指導了大慶油田的發現。[16]

家庭

李四光和妻子許淑彬在劍橋參加女兒李林與女婿鄒承魯的婚禮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 [17],李四光的民族身份為蒙古族;而黃岡《庫李宗譜》[5]記載庫氏始祖義通,字道源,於明洪武初從原籍江西饒州府樂平縣泥兒灣瓦屑壩,遷湖廣黃州府,即現在的黃岡,後來李四光家族等部分支派改李姓。

  • 先祖:十三世庫曰茂,生於清乾隆二十一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葬存祖灣青龍。[5]
  • 祖父:十六世李正范,譜名居謙(1838-1882),字受益,號心培,邑庠生。[5]
  • 祖母:雷氏,「歸公以後,處境極苦,甚至拾麥傭工以維生活。」[5]
  • 母親:龔姓,生於同治六年(1867)。外祖父也是業儒的庠生,教授鄉里,遠近聞名。龔夫人性子溫順,樂施與,戚友之貧窶者輒量力資助。[5]

紀念

影視形象

參考文獻

  1. ^ 《宣統政紀》卷62,宣統三年九月初六日庚午,李四光等賞給工科進士
  2. ^ 2.0 2.1 C. Croneis, The Journal of Geology 37 (2), 187 (1929).
  3. ^ 張林源,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爭論問題及其哲學意義,見:王子賢主編,《地學與哲學》
  4. ^ 民族区域自治:中国蒙古族人才辈出. 中國人大網. [2022-03-31]. 
  5. ^ 5.0 5.1 5.2 5.3 5.4 5.5 《库李宗谱》考李四光家世-作者励双杰. [2020-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6. ^ 李四光. [2008-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7. ^ 樊洪業:《李四光與丁文江的恩恩怨怨》,南方周末,2012年1月30日,B5副刊,http://www.infzm.com/content/9787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8. ^ 《國民政府公報》,第734號
  9. ^ 《國民政府公報》,第19號
  10. ^ 《國民政府公報》,第1111號
  11. ^ 《國民政府公報》,第2008號
  12. ^ 《國民政府公報》,第157號
  13. ^ 《國民政府公報》,第467號
  14. ^ 李四光 逝世院士一覽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研究院
  15. ^ 毛澤東與科學家的“菊香書屋談話”:關注研究領域,激勵勇攀高峰. [2023-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7). 
  16. ^ 大慶油田發現真相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4-05-02.,南京日報2010年5月20日。
  17. ^ 存档副本. [2020-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5). 
  18. ^ 《林彪的這一生》少華、游胡,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ISBN 7-216-01446-4。第2節「林彪長到十三歲」。

外部連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職務
新頭銜 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0年-1952年
機構撤銷
中央人民政府地質部部長
1952年8月-1954年
繼任:
李四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
前任:
李四光
中央人民政府地質部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
1954年-1970年6月
機構撤銷
原因:改設國家計委革委會地質局
新頭銜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科教組組長
1970年6月-1971年4月
繼任:
劉西堯
學術機關職務
新頭銜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1958年-1971年4月
繼任:
周培源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教育職務
前任:
鄒魯
國立中山大學校長
1925年11月
(實際未到職)
繼任:
顧孟餘
陳公博代理
前任:
徐謙
國立武昌中山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
國立武漢大學建築籌備委員長
1928年7月-1938年4月
(1928年7月-1929年期間由劉樹杞代理校長)
繼任:
王世杰
國立武漢大學校長
前任:
段錫朋
(代理)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代理)

1932年7月-1932年8月
繼任:
羅家倫
新頭銜 東北地質專科學校校長
1951年8月-1952年10月
繼任:
文士禎
東北地質學院院長
北京地質學院籌備委員會主任
1952年7月-1952年12月
繼任:
劉型
北京地質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