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古國時代
三皇五帝
銅石並用時代
黃河文明長江文明遼河文明珠江文明

前21世紀—前17世紀

前17世紀—前11世紀

前11世紀

前256年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年
東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5世紀
戰國 前5世紀—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前202年

220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
西漢 前202年—9年
9年—23年
更始政權 23年—25年
東漢 25年—220年
三國
220年—280年

220年—266年
蜀漢
221年—263年

222年—280年

266年—420年
西晉 266年—316年
東晉
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國
304年—439年



420年

589年
420年—479年 北魏
386年—534年
479年—502年
502年—557年 西魏
535年—557年
東魏
534年—550年
557年—589年 北周
557年—581年
北齊
550年—577年
581年—619年
618年—907年
武周 690年—705年




907年

979年
後梁
907年—923年
十國
南唐
吳越
前蜀後蜀
荊南
南漢北漢
907年—979年

(契丹)

916年—1125年

西遼
1124年—1218年
後唐
923年—937年
後晉
936年—947年
後漢
947年—951年
後周
951年—960年

960年

1279年
北宋
960年—1127年
西夏
1038年—12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1115年—1234年
蒙古帝國 1206年—1368年
1260年/1271年—1368年
北元 1368年—1388年
1368年—1644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
後金 1616年—1636年
1636年/1644年—1912年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1912年—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至今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年至今
相關條目
中國歷史年表
中國或漢地歷代政權領土變更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文字史首次成體系的甲骨文出現的商朝中期(前1300年算起)算起約有3,300年;從考古學上具有廣域王權的都城定位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前1920年)算起約有3,700年;從西周文獻中的夏朝前2070年算起)算起約有4,100年;從西周文獻中傳說中的前2350年算起)算起約有4400年;從孔子所言三皇五帝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或者5300年(前3300年算起);從已發現的最早城市良渚文化遺址算起約有5,300年[1](也有意見認為良渚文化仍屬史前時期);從盤古女媧有巢氏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考古學上具有酋邦定位的西遼河流域牛河梁遺址古國時代開端)算起有5800年;從第一座城市高廟文化彭頭山遺蹟算起有6800年歷史;從最早的文字雛形賈湖契刻符號開始算起有8600年歷史;從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萬年;從舊石器時代北京猿人藍田猿人時期算起約有68–100多萬年的歷史[2]

中國的傳說有伏羲八卦,而近代在湖廣高廟文化遺址則出土了形狀為八角星的占卜盤;黃帝時代倉頡文字,而近代考古出土則發現3,300年前(前1300年)的甲骨文、4,500年前的陶文、約5,000年前至8,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黃帝時代杜康,而近代考古學家則在10,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賈湖遺址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釀造酒。

政治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距今六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漸漸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從西方世界東傳的科學主義民主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等之各種新思潮始規模性流傳。20世紀初,人民興起革命終推翻數千年來的中國帝制封建社會等傳統,並於1912年初建立首次共和制——「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國共內戰退守至臺灣,75年以來維持兩岸分治戰後和平格局至今。

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等由官僚商人壟斷。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清時實行海禁,清末則受到西方國家的影響,海上絲路國際貿易發展迅速。20世紀初中華民國實行私有制資本主義制度,普遍被認為帶有官僚資本主義色彩;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起先為公有制計劃經濟社會,1978年起治國方向調整為改革開放,逐步朝向私有制資本制下的市場經濟社會之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工業化都市化發展迅速,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註 1]。21世紀初,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錢穆著作《中國歷史》(由孫國棟、蘇慶彬、胡詠超編著)的導言中提到:[3]

附隨於事者,應知此事所發生之地域;附隨於者,應知其人之家世與種姓。故學歷史,又必兼通地理民族;在中國歷史上,民族關係較為單純,而地域範圍則甚廣大,因此治中國史,地理知識尤更需要。循此以往,乃有政治制度社會背景、經濟活動、學術派別、思想流變、宗教信仰、藝術創造諸端,此皆與歷史有關,並於歷史中亦佔重要地位,然性質較專門,內容較複雜

史前時期

舊石器時代

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高等靈長類中華曙猿在4,50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江南一帶。考古証據顯示224萬年至225萬年前,中國就有直立人居住,目前考古發現的較早的原始人類蹤跡有巫山人元謀人藍田人南京直立人北京直立人等。

中國史前時代的各種文化是經過以下幾個階段:以直立猿人為主的舊石器時代早中期(距今約50至40多萬年前),接著進入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以山頂洞人為代表,距今約在20至10餘萬年前。

中石器時代

在中國的考古學中,與舊石器時代及新石器時代相比,中石器時代資料相對較少。中石器時代,位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與新石器時代早期之間,以細石器的製造為特徵,因而被稱為「細石器時代」。中國約在前1萬至前7千年間處於中石器時代,持續時間相對短暫,隨後進入新石器時代。

其中,陝西省大荔縣沙苑文化河南省許昌市靈井文化山西省沁水縣下川文化,以及越南和平省和平文化,是中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代表。這些文化不僅是考古學的寶藏,更揭示了古代社會的生活方式、技術水平和文化特徵,為我們理解古代人類演化提供了寶貴的信息。

新石器時代

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的考古結果表明,中國在1.8萬年前就已經會製作陶罐。陶罐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率先進入新石器時代。仙人洞、吊桶環遺址還發現了半野生半馴化的人工稻米,這些考古學證據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區。[4][5][6]當今世界上最早的馴化水稻則發現與湖南南部湘江源頭的道縣玉蟾岩遺址,時間約為公元前1.3萬年[7]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是裴李崗文化,這一時期屬於母系氏族社會,社會尚無明顯分層。緊接著是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這一時期,社會性質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社會貧富分化逐漸加深,同時生產力水平有顯著提高。而以龍山文化(4900年至4100年前)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被發現在長江黃河流域有數個城址群,如中原城址群、江漢城址群、海岱城址群等。這或許表明在龍山時代,社會的組織形態發生較大的轉變。

根據現在的考古學研究,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呈現多元並立的情形:約7,000年到5,000年前在河南省河北省南部、甘肅省南部和山西省南部出現的仰韶文化便具備使用紅陶、彩陶以及食用粟米和畜養家畜的特質。而大約在同一時間,尚有在浙江省東邊出現的河姆渡文化浙江省北邊出現的良渚文化山東省大汶口文化

文明起源

傳說時代

中華文明真正具有確切紀年的信史年代始於公元前841年的西周共和元年,此前的歷史年代只有各王的世系記錄,因此中華文明的最早起源至今仍沒有定案。雖然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但由於都成書較晚,迄今為止沒有發現公認的夏朝及其之前的歷史確實存在的證據,因此近現代歷史學界一直有人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發現的二里頭遺址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由於一直未能出土類似殷墟甲骨卜辭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夏朝的存在性始終無法被證實。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遺蹟,不過目前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來釐清[8]

中國神話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的說法。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數千年傑出首領的代表,具體而言有不同的說法。三皇一般指軒轅黃帝伏羲神農以及女媧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少昊顓頊帝嚳(取自:《尚書·序》、《白虎通義》)。自三皇至五帝,歷年無確數,最少當不下數千年。《說文·文部》中寫「華,榮也」。《周書·武成》:「夏,大也。故大國曰夏。華夏謂中國也。」古人認為中國處於世界的中心,因此稱該地為「中華」(中央之國)。

外來說

中亞起源説

公元前輪輻戰車技術的傳播地圖,最早的輪輻戰車遺跡在中亞地區出土

中亞起源説與出埃及説一樣支持中國文明與古埃及文明是來自同一源頭,但不認為中國文明是古埃及文明的一個分支,而是推斷中國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同樣是來自一個更遠古的中亞文明,該文明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才進入中國,中國史家對夏朝的描述實則是對這個更遠古的中亞文明的歷史記錄。這個假説同時指出古北歐文明同樣是起源於中亞,與中國文明同源。

距今約1萬年的陶罐,1962年江西萬年仙人洞出土

1921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發現了仰韶文化遺址,並在當地發掘出許多彩陶。在比較了當地彩陶和中亞阿什哈巴德附近發現的安諾文化彩陶、烏克蘭的特里波列文化彩陶,以及甘肅一帶發現的彩陶之後,安特生在《中華遠古之文化》一文中提出,從中亞開始,彩陶的成品年代逐漸接近當代,說明中國陶器的製作技術是從中亞傳入的,因此中國文化亦有可能是從中亞傳入的。但是在1931年,中國學者梁思永發現了河南安陽的後崗三疊層,證明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朝文化一脈相承,未受外界根本性的影響,安特生也承認了這一點。1945年,夏鼐通過在甘肅一帶的考古發現,指出安特生對於當地齊家文化的分期有誤,齊家文化實際上並不早於仰韶文化,因此安特生的假說失去了實證支持。此後安特生本人也不再堅持這個假説。

古巴比倫分支說

清朝末年,法國學者拉克伯里提出中國文明出自古巴比倫,他在1894年發表論文《古代中國文化西源考》。拉克伯里在文中通過比較古代中國文明和古巴比倫文明的近百種相似之處,提出假說,稱黃帝是約前2282年左右率領部眾遷至中國的一位巴克族(古閃米特人一支)首領,巴比倫典籍中稱其為奈亨台。隨著許多古人類化石相繼在中國出土,成為了柳詒徵梁啓超等人反駁拉克伯里的有利論據,繆鳳林在《中國民族西來辯》中根據爪哇猿人等化石證據明確指出:「東亞之有人,為期實先於西亞」。其後,西來說所依據的不少上古典籍被學者們考證為後世偽作,朱逖先指出:「晚近言漢族西來者,大都取證於漢魏以來之緯書神話。」(《文字學上之中國人種觀察》)最後,對於兩種文明之間的相似之處,陳嘉異指出:「彼此因地理氣候之相等而遂發生類似文明」(《東方文化與吾人之大任》),不能因此推斷中國文化是外來的。五四運動之後,拉克伯里的假說逐漸失去支持,被學界否定。

夏朝

二里頭文化遺址分布圖

據現今整理出來的傳說,黃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個分支的領袖,強大之後在阪泉之戰中擊敗炎帝,成為新部落聯盟首領,之後又與東南方的蚩尤部落發生衝突,在涿鹿之戰中徹底擊敗對手,樹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傳說中指南車就是由黃帝所發明﹕「大駕指南車,起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兵士皆迷,於是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此後中國歷代都記載磁石的應用。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嚳的兒子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禪讓制,傳位給。在舜時期,洪水氾濫,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採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洪水,因此被推舉為首領。

的兒子破壞禪讓制方式,禹生前本想把權位傳給,禹死後,沒有得到權位,反而在民眾的擁護下,啟得到了權位。之後益率領著東夷聯盟討伐啟。經過幾年的鬥爭後,啟確立了他在部族聯盟中的首領地位。啟都郊外的有扈氏仗義起兵,率領部族聯盟向啟都討伐,與啟軍大戰於甘。

啟死後,其子太康繼承後位。太康不理政事,在位期間,夏部族權威削弱,東夷族太昊少昊部落趁機西進。東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領羿。羿率軍從東夷屬地鉏遷至夏后氏的屬地窮石,與當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窮氏。羿在夏民的擁護下奪得了夏政。隨之太康投奔斟鄩斟鄩氏。羿奪得權位後並沒有稱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為王。但事實上國事全由羿來治理。此舉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滿。其中主持天象活動的和氏與羲氏公開反對。羿說他們廢時亂日,派胤率兵討伐羲和二氏,戰前作誓師辭《胤征》,在戰中取勝。

中康死後,其子繼位。隨後投奔與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從此,羿獨承王位。羿好射獵,不善治理。他廢棄武羅伯困龍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驅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浞年少時因造謠惑眾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後被有窮氏首領羿收養,成為有窮氏的一員,得到重用。寒浞勢力日益強大,後來趁羿在外射獵的機會將羿及其家人殺掉,霸其權、奪其妻,生下豷、澆二子。寒浞把封給了他的兒子,把過封給了他的另一個兒子。澆受父命率兵先後滅掉親夏的斟灌氏與斟鄩氏,殺了在斟鄩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緡當時已懷下相的兒子,她從牆洞逃走至其母親有仍氏家裡避難,不久生下少康

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牧正。澆聞訊後,派人追殺有仍氏,少康無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後裔),後來復立少康為夏後。而後少康滅澆於過,又派他的兒子杼滅豷於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後近百年的東夷族有窮氏覆滅,結束了四十載的「無王」時期。夏由此復國,後世稱「少康中興」。通過太康失國至少康中興的這段敘史可以看到夏后氏平定中原方國部落(尤其是東夷部落)的歷程。少康之子杼繼承後位。他了解東夷對夏室的不滿,為了鞏固在東方的勢力,他把都城從原東遷至老丘。他重視發展武器和製造兵甲。文獻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說法。他還派人討伐東南沿海地區的東夷(今山東南部、安徽東部、江蘇一帶)。夏朝的版圖在杼的統治下擴張到了東海(今黃海)之濱。在位期間是夏朝最昌盛的時期。夏人對杼格外尊重,為杼舉行過「報祭」。

杼之子在位時,東夷與夏人開始和平共處。其中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居於淮河泗水流域的九個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後納貢祝賀。槐逝後,其子繼位。芒逝後,其子泄繼位。其子不降繼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討西方的九苑。不降年邁時,內禪於其弟。扃逝,其子繼位。廑繼位後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繼位。他改變夏禮中祭祀祖宗的傳統,開始祭祀天帝。不少方國部落開始對夏室不滿,但夏朝與東夷的關係仍然友好。

夏后氏自孔甲開始日趨衰落。孔甲逝,其子繼位。皋逝,其子繼位。這段期間,方國部落與夏室的關係惡化,氏族內部的糾紛也激烈化。發逝後,其子履癸繼位。在位期間,夏室與方國部落的關係已經破裂。桀只顧享樂不顧民間疾苦。大約在前17世紀末前16世紀初,商部族首領,利用夏民恨桀的心理,聯盟方國部落討伐桀。滅了親夏部族昆吾後與桀開戰。湯的勢力大,桀抵擋不過,且戰且逃,最終戰敗於有娀氏舊址。湯追桀至鳴條,展開鳴條之戰。桀再次被擊敗,被湯放逐於歷山,夏室於約前17世紀末、前16世紀初滅亡。

商朝

安陽殷墟甲骨坑

在商代,中國青銅文明達到巔峰。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取代了夏朝。根據文獻記載,湯有三子,太丁外丙仲壬。太丁是嫡長子,被立為太子,但太丁未即位便先湯而死。湯二十九年,湯王過世。其後,長子太丁早逝,次子外丙、三子仲壬先後即位,但總共在位時間僅短短六年。伊尹輔佐太甲攝政,太甲即位之初,「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太甲出亳都並置其於湯所葬之地桐宮。太甲在桐宮修德,認識到自己的過錯,伊尹見此便迎接太甲回都,還政於太甲。還政後,伊尹又作《太甲》三篇教育太甲。「太甲修政,殷道中興」,「諸侯咸歸…百姓以寧」,創造了商朝的第一次中興。此後小甲太戊雍己三子相繼為王,在王位繼承制度上出現了兄終弟及的亂象。

小甲是太庚之子,旁系先王。小甲時期,商王朝第一次衰落。小甲在位十七年崩。根據傳世文獻記載,雍己繼位為王。雍己之後,太戊有中丁外壬河亶甲三子相繼為王。中丁奪位遭到了王朝內部其他統治勢力的反對。元年,諸侯侵犯京畿,中丁被迫放棄經營了一百多年的都城,東遷於,由此保住了王位。東土邊境的藍夷部落趁機作亂,中丁伐之。中丁在位九年或十一年崩,其弟外壬繼位,都於。其王位是平穩傳承還是爭奪而來的,由於記載的缺乏,無法明了,但外壬即位元年,邳人、侁人叛亂,這可能說明其王位是爭奪而來的。外壬在位五年或十年崩,其弟河亶甲奪位稱王,遷都於相。奪權徒都導致商王朝政權內部分裂,國力劇減,諸侯侵犯,商王朝第三次衰落。河亶甲連年用兵討伐叛離諸侯。征藍夷,又征班方,侁人聯盟班方,河亶甲聯合彭伯韋伯、降班方,侁人臣服。河亶甲為旁系先王,在位九年崩。中丁之子,祖乙即位。即位之初遷都於,其王位可能是爭奪而來的。祖乙作為太戊的嫡長孫,可能得到了王朝內部舊貴族勢力的支持,立舊臣巫咸之子巫賢為相,管理政事。如此政權逐漸穩定,修築新都。命高圉為邠侯,鞏固對西土邊疆的統治。商王朝二次復興。祖乙受殷人的尊崇程度與湯不相上下。祖乙在位十九年崩,廟號「中宗」。祖乙之子祖辛即位,政權平穩過渡。祖辛在位十四年或十六年崩,其弟沃甲繼位。沃甲在卜辭中作「羌甲」,因為其子南庚繼位為王,所以初屬直系先王,但因南庚未有子成王,所以在後期的黃祖卜辭中以旁系先王祭祀。沃甲在位五年崩,其侄祖丁繼位。祖丁是祖辛之子,有陽甲盤庚小辛小乙四子先後成王。四子同父異母,使得祖丁的四位配偶全部納入周祭祀譜,在先王行列中獨占鰲頭。在位九年而陟,堂弟南庚繼位。南庚是沃甲之子,即位三年後遷都於,因奄地偏南,所以此王得名「南庚」。南庚在位僅六年,祖丁之子陽甲即位。自此「祖辛—祖丁—陽甲」一系代替「沃甲—南庚」一係為直系,南庚在位時間較短,可能是遜位於陽甲,或是陽甲奪位。王位傳承的紛爭,削弱了政治統治的勢力,國力銳減,邊境諸侯內侵。帶來了商王朝的第四次大衰落。陽甲三年,西征丹山戎,得丹山。陽甲在位四年崩,其弟盤庚即位。太庚三子小甲、太戊、雍己相繼為王,破壞了嫡長子傳承制度,此後弟子相互代立,爭奪王位,屢遷都邑,使得國力衰亡,諸侯莫朝,邊境遭侵。是為商代中期的「比九世亂」。

盤庚在卜辭中作「般庚」。商代前期多次遷都,在商湯時,曾建都於鄭亳(地點尚存爭議),到盤庚在位時,約在前1300年定都於(今河南安陽),並固定下來,從此商朝也稱殷朝。盤庚遷殷以後,商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後,商四處討伐,征服了周圍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商朝達到全盛時期。武丁死後,商朝逐漸衰落。商代最後一個王帝辛商紂王)對開發中國東南,對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很大促進;但由於連年發動戰爭和大規模建造瓊宮瑤台,大大耗費社會的人力與資財,促使社會矛盾激化,自西伯周文王始圖滅商。文王次子周武王承襲乃父之志,聯合羌、髳、盧等部落,共同伐紂,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鶴壁市淇縣)。人們不願為荒淫無度的紂王賣命,紛紛倒戈,牧野之戰後,紂王自焚,商朝從此滅亡。周王朝建立。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分封制)的世襲王朝,可分為西周(約前1100年-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從周武王滅殷商建國並定都鎬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國止,是中華文明的全盛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著後世[9]。東周都城為洛邑(今河南洛陽),其時代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與戰國時期(前476年[10]-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周朝覆滅。

西周

虢季子白盤記錄了虢宣公在公元前816年於洛河北岸大勝獫狁的事跡

約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之後,實施封建制度,大封王族及功臣,如封太公望召公奭等,另封子受辛之子武庚於朝歌(今河南淇縣),又封叔鮮(管侯)、叔度(蔡侯)、叔處(霍侯)為「三監」,以監視武庚的行動,前1043年,周武王歿,子誦即位,是為周成王,由周公旦輔政,前1041年。三監(蔡叔度、管叔鮮、霍叔處)看不慣周公旦輔政,而管叔鮮更怨恨周公旦比自己年歲小卻執掌輔政大權,於是聯合武庚叛亂,史稱「三監之亂」,周公旦不得已出征,花了三年平定此亂,武庚及管叔鮮被殺,蔡叔度被流放,霍叔處被廢為庶民。周公旦命這些商朝遺民修築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前1037年,雒邑修築完成。周成王歿,子釗即位,是為周康王,初由召公奭畢公高等諸侯輔政。前996年周康王歿,四十六年之間,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史稱「成康之治」。成為以後歷代就中國治世的典範。

宋代版本的易經

周康王死後,子瑕繼位,是為周昭王。周昭王十六年,昭王親征荊楚,直至江漢地區。南征共3年,周昭王還師渡漢水時溺死,全軍覆沒。其子滿繼位,是為周穆王,繼位時年已五十。穆王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發展。又好遊行,以致朝政鬆弛。東方徐國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聯楚平亂,得勝。經過昭穆時代之後,周朝開始實力大減。這一時期,西北戎狄漸興。周懿王時,戎狄交侵,暴虐中國。周人深為所苦。

周厲王時期,連年戰亂,百姓苦不堪言。同時,厲王以榮夷公為卿士,壟斷社會財富及資源。為壓制國人不滿,周厲王命衛巫監視,有謗王者即殺。結果人人自危,終於釀成國人暴動。前841年,厲王出奔到彘(今山西霍縣)。朝中由召穆公虎、周定公兩大臣行政,號為共和(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厲王死於彘,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宣王勵精圖治,政通人和,諸侯來朝得宗周。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現衰象。宣王干涉魯國君位承繼,以武力強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快。三十六年,征伐條戎、奔戎,慘敗。三十九年,與西戎別支姜氏之戎戰於千(今山西介休南),再慘敗。前781年,周幽王繼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國人怨聲四起;幽王三年(前779年),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仍,周朝統治內外交困。幽王廢正後申侯之女及宜臼太子之位,改以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犬戎進攻幽王。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今陝西臨潼東)。前771年,西周覆亡,國祚約二百五十一年。

東周

周幽王被殺後,申、曾等諸侯見目的達到,而此時鄭、衛、晉等諸侯率領的勤王之師也已經趕到,於是申侯與繒侯與外面的鄭、衛、晉等諸侯裡應外合,大敗犬戎,犬戎退走。申、繒、衛、晉、鄭等諸侯立周幽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與此同時,虢公翰等王朝大臣立姬余臣為王,史稱「攜王」,這樣出現了二王並立的局面。但是列國中絕大多數隻承認周平王,而不承認周攜王。周平王21年(公元前750年),晉文侯殺周攜王,結束了「二王並立」的局面。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由於宗周遭到戰火的破壞,同時犬戎雖然撤走,但是仍然在附近一帶。於是周平王在秦、晉、鄭等諸侯的護送下,遷都雒邑(成周)。東周開始。由於後世的史家往往又把東周這段時期劃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所以又稱這段時期為春秋戰國時期。

由於周王室放棄了關中地區,實力大不如前,不僅無力控制諸侯,還要仰仗諸侯們的供給,早期主要是鄭、衛國晉國,到了戰國時期則是魏國韓國。周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僅留有「天下共主」的虛名。春秋時期,周王室還有一點號召力,到了戰國時期,連一點號召力都沒有了。

周室東遷,關中故地被犬戎等部落所占據。當周幽王危難之時,秦襄公從秦起兵勤王,奮勇作戰,殺退了犬戎,但是沒能救出周幽王。但是秦襄公的英勇和忠誠得到了周平王的肯定,於是作為對秦人勤王之功的褒獎,周平王把岐周故地封給了秦襄公,把秦由周王室的附庸升格為諸侯,秦正式成為諸侯國。經過秦襄公、秦文公父子兩代人的征戰,基本上收復了岐周之地。東周開始後,鄭國的鄭武公鄭莊公父子把持了王朝的大政。他們利用出任王朝卿士的有利條件,常常借王命大肆擴張,使鄭國成為春秋初年一個強國,號稱小霸。由於鄭莊公公朝中的勢力太大,而且常常忙於他在鄭國的私事,很少入朝聽政,即使入朝,也僅是裝裝樣子,或者干自己的私活。這樣引起了周平王的不滿。於是周平王逐漸起用虢公以分化鄭莊公的權力,這引起鄭莊公的強烈不滿。而周平王在很多事情又必須依賴鄭莊公,因此不得不向鄭莊公解釋,於是發生了周鄭交質的事件。《左傳》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強烈的批評,文中引用「信不由中,質無益也。」說明交質的「無信」本質;並且認為周王室與諸侯互換人質,是自己降格,說明交質的「無禮」本質。故認為此事件是「禮崩樂壞」的縮影。

前720年,周平王歿,周朝廷準備委任虢公執政,取代鄭莊公。鄭國在這年先後收割了溫地的麥和成周的禾,周鄭關係進一步惡化。到了前717年,鄭莊公入朝,周桓王因為鄭國擅自領軍取用王畿的麥,不以禮接待鄭莊公。鄭莊公不滿周王的做法,兩年後(前716年)未有稟告周王便和魯國交換領土(該協議於前711年落實),但同年又與齊國一同入朝。

前706年,周桓王收回鄭莊公在周朝的權力,鄭莊公不朝見周桓王,於是周桓王組織聯軍攻打鄭國,但被鄭國擊敗。是為繻葛之戰。此後鄭莊公與周王室不再有大規模的接觸。

春秋時代

山東東平縣東漢前期的墓穴濕壁畫,畫有孔子老子見面時的情景

前770年,由於遭到北方遊牧部落犬戎的侵襲,周平王東遷黃河中游的雒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此後,周王朝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小國(諸侯國和附屬國),史稱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大國共有十幾個,其中包括等。這一時期社會動盪,戰爭不斷,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即齊、宋、晉、楚、秦(又有一說是齊、晉、楚、吳、越),合稱春秋五霸

第一個稱霸的國君齊桓公任用管仲,在國內施行改革,使當時階級矛盾十分激烈的齊國安定下來,並逐漸強盛,許多諸侯都朝拜齊國。齊國率九個盟國之師攻伐威脅周朝的楚國,楚成王被迫將和。齊桓公死後,他的五個兒子爭做國君,齊失其霸業。宋襄公曾經試圖稱霸,後為楚軍所敗。

晉國公子重耳在一場內亂後登上君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實行改革,使晉國的勢力發展到中原,與南方大國楚國產生摩擦。後楚國出兵圍攻宋國首都帝丘,晉文公聯合秦、齊、宋三國之師大破楚軍於城濮,成為中原霸主。與晉國為盟的秦國國君秦穆公在晉文公死後起了稱霸的野心,與晉文公之子晉襄公屢次發生戰爭,最後以晉國的勝利告終,於是往西發展,把西邊的一些戎國滅掉,使秦穆公成為西戎的霸主。

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即位後,再次與晉國爭霸,楚國圍攻宋、鄭,晉國幾次派兵來救,都大敗而歸。許多中原國家背晉向楚。楚莊王成為中原的霸主。莊王死後,楚經靈王、平王兩代漸弱。東南方的吳國闔閭趁勢興兵伐楚,並大敗楚軍,攻佔楚國國都壽春,後平王之子昭王聯盟秦國攻吳,吳兵退出楚境。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的越國趁吳軍遠征時攻擊吳國,大敗吳軍,吳王闔閭被射死,後闔閭之子夫差報仇攻越,大獲全勝,俘虜越王勾踐。吳國又出兵齊國,與魯國聯合將齊國打敗,又攻晉國,但在黃池被晉軍打敗,越王勾踐趁這時襲擊吳國,九年後兼併吳國,夫差自殺而死。隨後北上,與齊、晉等諸侯會盟。勾踐死後,越國衰弱,戰國時為楚威王所滅。

春秋時期確定二十八宿;後期則產生古四分曆

春秋時期的人能製造精良的戰車騎兵裝備,此時中國的冶金也十分發達,能製造精良的鐵器,在農業上出現各種灌溉機械,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從而為以後人口大大膨脹奠定基礎。歷史上出現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史事記敘。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比較自由,史稱百家爭鳴。出現多位對之後中國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諸子百家),例如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等人。出現很多學術流派,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道家(自然)、儒家(倫理)、陰陽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辭辯論)、墨家(兼愛非攻)、雜家(合各家所長)、農家(君民同耕)、小說家(道聽途說)等。

春秋時期在文化上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又稱《》或《詩三百》)。戰爭史上出現的傑出兵法家孫武(著有《孫子兵法》)、司馬穰苴(著有《司馬法》)、孫臏(著有《孫臏兵法》)、吳起(著有《吳子兵法》)、尉繚(著有《尉繚子》)等等。

戰國時代

前546年左右,黃河流域的爭霸基本結束,晉、楚兩國平分霸權。

前403年,晉國被三個門閥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史稱「三家分晉」。再加上姜姓的齊國田氏取代,人稱田齊

,並稱戰國七雄戰國時期正式開始。大部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將戰國開始劃為封建社會,然而大部分西方臺灣學者卻又將之劃為封建社會的崩潰,這是定義不同所致。

戰國初年,各國開始變法運動,其中,以李悝變法的魏國,在魏文侯時首先興起,北伐韓、趙、中山,東伐齊、宋,南伐楚,西伐秦,成為強國。齊國在齊威王時興起,兩次攻伐魏國獲勝,並長期任為霸主。南邊的楚國經吳起變法後強盛,滅掉陳、蔡、越,擴展疆土。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訓練成一部強大的軍隊,與秦、齊、楚爭先。韓國國君韓昭侯任用法家大師申不害變法,逐漸興起。

前356年,秦國的秦孝公採用法家商鞅變法開始後,秦國國力大大增強,使其他六國恐懼,名士蘇秦游遍六國,說服六國國君聯合合縱抗秦,秦國卻用張儀為相,又使六國屈從於秦,破壞合縱。宋、魯等小國到戰國後期為齊楚所滅。合縱破壞後,齊國作為山東六國中最強盛的國家,開始沾沾自喜,其差點滅掉燕國,自稱東帝,攻滅宋國的行為使諸侯驚恐,在燕國大將樂毅的統領下,燕、韓、趙、魏、秦五國大軍重創齊國,攻陷齊都城臨淄,後齊國在大將田單使用火牛陣趕走燕國後成功復國,自此東方雄主齊國衰落,秦國基本上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開始發動對六國的大規模戰役,採用范睢遠交近攻策略,任命大將白起發動戰役,通過伊闕之戰郢都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四大戰役橫掃山東六國,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前256年至前249年,秦滅周。秦國最終在秦始皇的統治下,於前221年憑藉王翦父子消滅六國,完成統一,中國歷史進入新的時代。

科技史上出現墨子,建築史上有魯班,首次發明瓦當,奠定中國建築技術的基礎。

文化上有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詩人屈原,他著有《楚辭》、《離騷》等文學作品。

秦漢時期

秦朝

秦朝諸城邑及長城的地理位置圖

秦朝源自周朝諸侯國秦國。前770年,秦襄公在東周周平王東遷時有功,受封於關中平原,建立秦國。秦國於戰國時期逐漸轉強,到秦王政陸續攻滅六國(前230年至前221年)而一統天下,建立秦朝,結束戰國時期,中國從此進入統一時代。

秦代石刻文,其含義為「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飢人」,字體為小篆

秦王政建立秦朝後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從此中國有了皇帝的稱號,並且發起一系列的改革以鞏固帝國。而後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疆域東起遼東,西至臨洮,北抵長城,南達象郡(今越南北部)。雖然秦朝外表十分強盛,但由於秦始皇集權、過度發展、嚴重勞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讓天下百姓飽受苛政之苦而想要起義。秦始皇最後留下的,是一個外強中乾的帝國。秦朝為了鞏固遼闊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與改革。政治制度是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君主專制的皇帝握有最高權力,丞相僅僅是輔佐,而法律基本延續秦國法律。為了降低各地區差異,秦始皇推行書同文(以小篆為文字)、車同軌、統一貨幣(秦半兩)與度量衡。軍事上,興建長城以鞏固北方,毀六國長城與城敦等防禦工事,沒收天下百姓武器,鑄成十二金人,先後五次東巡以安定關東各地區。交通方面,興建馳道靈渠等交通設施以便軍隊前往各地平亂,也有利各地區運輸物資。經濟方面,秦朝延續商鞅變法的政策。推行重農抑商,鼓勵農民增產糧食,甚至有機會獲爵位。工商業方面實行鹽鐵專賣,但不完全禁止商業,也鼓勵如經營畜牧業的烏氏倮丹砂的巴地寡婦清等商人。政治思想方面以法家為尊,推行融合「法、術、勢」(以法律為根本、以愚民為手段、法術勢相結合)三合一的君主專制,另有發揚陰陽家五德始終說以神化皇帝。宗教以傳統崇拜祖先、天帝、山川神等眾神以及巫術、占卜與占星等,而神仙方術之術受秦始皇所迷信。為了箝制人民思想避免叛亂、與報復欺騙秦始皇的方士們,先後發生焚書坑儒事件,這是先秦文化與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始皇陵附近發掘的士兵俑

秦始皇死後,宦官趙高與丞相李斯密不發喪,密謀奪權。趙高為胡亥的師傅,與秦始皇長子扶蘇蒙恬之弟蒙毅不合,而李斯也對蒙氏兄弟不滿。他們擁立胡亥為太子,假造詔令以賜死在九原督軍的扶蘇,史稱沙丘之變。他們等到東巡大軍返抵咸陽才發喪,胡亥也繼位為帝,即秦二世。秦二世受趙高擺布,他賜死蒙氏兄弟,並殺害兄弟姐妹數十人。蒙恬的九原軍也由王離接管。秦二世縱情於聲色犬馬,圈養無數狗馬禽獸;徵招罪犯與百姓,續建阿房宮秦始皇陵。秦朝政治趨向混亂,趙高把持朝廷,蒙蔽皇帝,控制群臣言論,指鹿為馬。前208年,李斯被趙高陷害,於咸陽腰斬,夷三族。另外役民過甚,當時力役三十倍於古以及田賦二十倍於古。舊六國百姓不願受嚴刻的秦法箝制與無數的勞役折磨,於同年爆發秦末農民戰爭。前207年劉邦張良會合於洛陽以東,然後奪南陽、定武關,入關中。此時趙高擔任丞相,因畏懼劉邦,命閻樂殺秦二世,改立子嬰為秦王。同時,劉邦軍於藍田擊潰秦軍,駐軍霸上。秦王子嬰殺掉趙高後於軹道向劉邦投降,秦朝亡。劉邦入主關中後,廢除嚴苛的秦法,與百姓約法三章,受秦人擁戴。前206到前202年劉邦與項羽之間爆發了爭奪天下的戰爭,史稱「楚漢之爭」,最後劉邦取勝。

漢朝

漢朝中山靖王劉勝金縷玉衣,出土於滿城漢墓(現藏於河北博物院

漢朝是中國第一個在文治武功與國際聲望達到極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分野上被視為上古時期轉折到中古時期的第一個朝代,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及代表性。由於中間歷經王莽篡漢的短暫中斷過程,所以又分為西漢(又稱前漢)及東漢(又稱後漢)。

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正式稱帝,立國號「漢」,西漢建國。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九卿,任用蕭何丞相,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的黃老治術,鼓勵生產,輕徭薄賦。稱帝之後,異姓諸侯王勢大,因此漢初幾年對異姓王一一分別翦除,改封劉氏宗親為王。後劉邦與功臣斬白馬立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史稱「白馬之盟」。漢初政府官員基本上由大大小的功臣充任,從而形成漢初「布衣卿相」的政治格局。此時,由於秦末以來動亂多年,國力虛弱,導致漢高祖劉邦在收復秦末被匈奴占據的河套地區時,遭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即白登之圍,從此以後,漢朝採用和親政策。劉邦與劉盈去世後,呂后稱制,大封諸呂,並欲王諸呂。而以陳平周勃為首之功臣派亦做好準備,並與劉氏皇族聯合。呂后一死,功臣派與皇族立即先發制人,發動政變,一舉誅平呂氏外戚,廢掉少帝劉弘,迎立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和兒子漢景帝在位期間,繼續採取黃老無為的手段,奉行「無為而治」的方針,實行輕徭薄賦、力行節儉的與民休息政策,恩威並施,以彌補秦末民變和楚漢戰爭的多年動亂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大大得到減輕。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國等問題。漢文帝對待這些問題採取的是異常謹慎而且又有效的手法。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是租率最終減為三十稅一。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文帝生活也十分節儉,宮室內車騎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

景帝即位不久,就採納晁錯的建議,削奪諸藩王的封地,引發各封國的擔憂,而在漢景帝三年正月(公元前154年)爆發了「七國之亂」,漢景帝因此殺了晁錯,以寄達到平息叛亂的目的。但是七國之亂並未因此緩和,景帝任用周亞夫出兵平叛,在三月即告弭平,各諸侯國的勢力因此極大削弱。七國之亂以後,景帝開始專心打理朝政,據說景帝十分樸素,仁厚愛民。除了平定七國之亂以外,從來沒有大規模用過兵,和匈奴的戰爭始終控制在一定的規模內,依然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在與匈奴和南越國(南粵)保持和平的同時,也在積蓄國力,透過馬復令等措施來積極備戰;此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是中國成為大一統帝國時代以來,第一次被傳統歷史學家讚譽的時期。

景帝駕崩後,其子劉徹即位,史稱漢武帝。武帝在位期間(在位前141年—前87年),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西漢的政治、經濟及軍事整合起來。在政治上,武帝加強皇權,於公元前140年建立年號建元」,該年就稱之為「建元元年」,始開中國以皇帝年號紀年的濫觴,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諸侯藩王的勢力,從此,諸侯藩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朝廷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百餘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大大的加強。文化上,廢除之前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並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思想從此逐步成為中國歷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對外關係上,積極對付西漢的最大外患匈奴。在此期間,先後出現衛青霍去病等傑出名將,經過武帝、昭帝、宣帝三朝數十年用兵後,終於打敗匈奴單于,使其「漠南無王庭」;又吞滅南越國,征討朝鮮,使漢朝成為當時的東亞霸主。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公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烏孫,而達到離間西域和匈奴關係,進而聯絡西域的目的。漢武帝晚年篤信巫術,聽信江充讒言,導致發生著名的「巫蠱之禍」,戾太子劉據被迫殺江充而謀反,結果兵敗而死,皇后衛子夫因此自殺。事後武帝也極為後悔,修建望思台以悼念太子。

馬王堆出土的一幅繪製於絲綢上的漢代地圖

西漢經過多年對外戰爭,文景之治的積蓄耗費殆盡,經濟遭受巨大衝擊,國力也出現衰退的局面。為此,在巫蠱之禍後,漢武帝利用遠征軍失利的時機發表著名的「輪台之詔」,不再奉行窮兵黷武的政策。為提振經濟,武帝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統購統銷,干預物價,加強國家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此一系列政策使漢朝得以避免步入衰敗。

漢武帝去世後,鉤弋夫人之子,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漢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霍光三人共同輔政。但是在元鳳元年(前80年),爆發元鳳政變,上官桀被殺,霍光從此大權獨攬。霍光延續武帝在位晚年的政策,對內休養生息,放寬鹽鐵專賣制度,提高儒生地位。昭帝死後,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位。他行為放縱,密謀排除霍光,但反被霍光所廢。之後霍光又迎立劉病已即位,是為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還政於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此後宣帝將霍氏集團一網打盡。但是,宣帝繼續奉行霍光的治國路線,大力整頓吏治,勸民農桑,抑制兼併,降低國家在經濟中的角色。這段時期,漢朝不僅內政清明,而且對於匈奴繼續保持強勢,在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以加強對西域三十六國所處地區的聯絡與控制。經過昭宣二帝的休養生息,國家經濟得以從武帝中期以來面臨衰退的困境下的明顯恢復,史稱「昭宣中興」。

漢宣帝死後,漢元帝劉奭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落。元帝「柔仁好儒」,對於社會秩序採取放縱態度,經常下令大赦免,導致盜賊遍地,土地兼併日益嚴重,也致使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他死後,漢成帝劉驁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後寵愛許皇后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趙氏姐妹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其他可以生育的妃嬪與他們的子女,成帝與其他妃嬪的子女均為趙飛燕姐妹殘害殺死,史稱「燕啄皇孫」。由於「酒色侵骨」,成帝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之中。由於成帝不理朝政,為外戚王氏集團的興起提供條件,皇太后王政君的家族權力急遽膨脹。成帝死後,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劉欣即位,哀帝有「斷袖之癖」,終日與他寵信的董賢廝混相好,外戚王氏的權力一度受壓抑。此時國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間「再受命」說法四起。元壽二年(前1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賢成為大司馬,並迎接中山王劉衎即位,是為漢平帝,改元元始。但是,劉衎已淪為王莽的傀儡。五年後,王莽毒死僅14歲的平帝,並迎立太子劉嬰即位,號「孺子」,自己擔任「假皇帝」,9年1月,王莽逼迫孺子嬰退位,篡漢自立新朝,西漢結束。

西漢滅亡後的亂局

王莽(外戚)奪權後,宣佈一系列的改革,改國號為。然而這些改革卻往往不切實際。新莽天鳳五年(17年)綠林起義爆發,23年,新朝被劉玄為首的叛軍推翻,同年2月,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作皇帝,恢復漢的國號,年號更始,史稱玄漢,劉玄成為更始帝,然而他的無能腐敗,加上叛軍中的綠林軍和赤眉軍混亂,25年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史稱赤眉漢。隨後擊敗綠林軍,更始帝劉玄向赤眉軍投降。之後漢朝宗室劉秀乘虛而入。25年劉秀復辟漢朝,定都雒邑,史稱東漢,而他後被稱為漢光武帝

一般將王莽新朝更始帝其列入西漢諸帝,但其法統混亂。

東漢

漢更始三年(25年)六月,原本服從更始帝的漢朝宗室劉秀鄗縣(今河北高邑東南)之南即皇帝位,是為光武帝,滅劉盆子,仍沿用漢的國號,以這一年為建武元年,定都雒陽,史稱東漢。即位後,於37年終於消滅赤眉、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光武帝廢除王莽時的弊政,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進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同時清查土地、新定稅制、振興農業,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另外提倡儒術,建立太學,設置五經博士,與尊儒並行的便是表彰氣節,因此士大夫爭相以名節為目標,為淳美的政教,奠下基礎;對匈奴等外部勢力實行防禦的策略,縱容姑息放棄西域,對外戚嚴加限制,史稱光武中興。但由於分封土地,也造成土地兼併情況日益嚴重,地方豪強勢力興起,為東漢的最終滅亡埋下隱患。

佛教在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白馬寺

漢明帝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期間,竇固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長駐三十多年,不僅善於使用武力威懾各國,更善於運用外交手段去聯絡距離較遠的國家。但匈奴人亦同樣在開展類似的行動,推翻各國親漢的政權,再與新政權結盟。雙方不斷地反覆攻防,一直到20年後,班超之子班勇才完全掌控西域。章和二年(88年)十月,車騎將軍竇憲領軍出塞,擊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銘,史稱燕然勒石。二年後,永元三年(91年)竇憲派兵再次出擊,出塞五千里進攻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單于主力,斬名王以下五千餘人,俘虜北單于皇太后,北單于倉皇逃竄不知所終,從此掃除數百年來匈奴對漢朝北方邊境的威脅,漢朝國勢也再一次到達漢武帝時期的鼎盛;佛教也在此時傳入中國。但是在章帝後期,外戚竇氏日益跋扈,揭開東漢後期外戚與宦官兩股勢力爭鬥的序曲,東漢盛世僅維持六十餘年。

88年,年僅三十一歲的漢章帝突然駕崩,時僅十歲的太子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他即位伊始,實際上朝政都由竇皇后操縱,國家政治日益腐敗。竇氏的跋扈引發和帝的不滿,不久年僅14歲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竇憲,外戚勢力開始衰弱,和帝信用宦官,從此東漢的政治淪為外戚和宦官兩股勢力的爭鬥。不過,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奮,不失為英明之主。元興元年冬十二月,年僅廿七歲的和帝病逝。出生僅百日的少子劉隆即位,是為殤帝。殤帝僅在位8個月就駕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劉慶之子安帝劉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后鄧綏臨朝理政。鄧太后勤儉節約,任用賢良,同時對自己家族的勢力有所限制,卻也對宦官勢力縱容。建光元年(121年),鄧太后逝世,安帝親政,將鄧氏家族誅殺殆盡。安帝依賴外戚宋氏和閻氏以及宦官的力量。聽信奸臣,肆意無忌,朝政昏庸不堪,東漢快速衰敗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漢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葉城。外戚閻氏秘不發喪,擁立漢章帝之孫濟北王劉壽之子劉懿,史稱漢少帝,其在位僅200餘日就病死。少帝死後,閻氏家族密謀再立傀儡,被中常侍孫程擊破,閻氏家族被誅殺。孫程迎立濟陰王劉保,是為漢順帝。在順帝執政早期,宦官勢力膨脹,卻引發社會各界的反彈。陽嘉元年(132年),貴人梁妠立為皇后,從此梁氏外戚勢力開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為大將軍。漢安二年(143年)八月,順帝病死,太子劉炳即位,是為沖帝,即位時年僅2歲,由梁太后臨朝執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劉炳駕崩,年僅三歲。正月廿五日,梁冀擁立劉纘即位,是為質帝。質帝非常聰穎,稱梁冀為「跋扈將軍」,結果不久質帝就被毒害弒殺。

本初元年閏六月初七日,大將軍梁冀擁立漢章帝之孫劉志即位,是為漢桓帝。桓帝年少,因此繼續由梁太后臨朝執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勢力幾無邊界,他殘害忠良,中飽私囊,無惡不作。桓帝對他暗中也頗為不滿,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桓帝派兵士包圍梁宅,梁冀與妻子雙雙自殺,梁氏外戚勢力土崩瓦解。宦官成為新的權力中心。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為縣侯;單超食邑兩萬戶,後又封為車騎將軍,其他四人各一萬戶,世稱五侯。五侯貪婪放縱,終致在延熹九年(166年)引發第一次黨錮之禍。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168年),漢桓帝駕崩。桓帝沒有留下子嗣,由河間王劉開的曾孫劉宏繼位,是為漢靈帝。靈帝即位之初,就引發以竇太后、竇武為首的外戚勢力和以曹節王甫為首的宦官勢力的激烈權力鬥爭。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發動政變,殺竇武,竇太后失勢被軟禁,外戚勢力被削弱。宦官則在永康二年(164年)製造第二次黨錮之禍。而靈帝本人驕奢淫逸,為填補財政公開賣官,朝政腐敗。

一幅打虎亭漢墓的濕璧畫

數十年的政爭以及天災動搖了漢朝的民生,終於在184年爆發由太平道教主張角引發的黃巾之亂,黃巾軍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號召數十萬民眾參與,雖然叛亂不久即告平定,但是東漢朝廷經此一役已實力大減。關鍵是中央朝廷為了儘快平叛,又將軍政權力下放給各州的州牧。各地豪強從此開始慢慢擁兵自重,加以其原已具有強大經濟實力,最終演變成東漢末年眾豪強軍閥割據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漢靈帝死後,外戚大將軍何進和宦官雙雙火併而亡,終於結束戚宦之爭。但董卓掌權後,廢少帝劉辯弘農王,改立陳留王劉協,並且焚毀首都洛陽。董卓被呂布誅殺後,經過幾年混戰,出現把持朝廷的曹操、位於河北的袁紹、位於淮南袁術、位於江東孫策、位於荊州劉表、位於益州的劉焉等勢力。 東漢漢獻帝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在淮南壽春僭號稱帝,國號仲家,並仿效河南尹設置淮南尹。後來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稱,當時袁術因為畏懼曹操,僅僭越天子之制而不敢稱帝。 袁術稱帝後,接連遭到孫策、呂布、曹操、劉備等勢力的叛盟與打擊。後呂布轉而與袁術結盟,但在建安三年(198年)敗亡。建安四年(199年),袁術勢窮,想將帝號讓給擁有四州的庶兄袁紹,欲投奔袁紹長子、時任青州刺史袁譚,但在途中被曹操遣劉備、朱靈擋下。六月,袁術病死,仲家政權滅亡。其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架空漢室權力建構霸府政治,消滅各路割據勢力,並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最強敵人袁紹軍隊的主力,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罷三公官,復置丞相,曹操任丞相,獨攬大權。曹操揮軍南征,卻在赤壁之戰中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曹操退回北方。不久劉備以荊州為根本,進占益州,曹劉孫三分天下之勢開始形成。而在這段期間,漢獻帝只是一個傀儡皇帝,朝廷大權掌握在曹操手中。曹操先是晉位為魏公,不久又晉位魏王,違反漢高祖所訂「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劉備亦晉位漢中王,東漢至此已名存實亡。

建安25年(220年)春正月庚子,魏武帝曹操去世,其世子曹丕繼任漢丞相,襲封魏王。同年十一月,曹丕篡漢,迫漢獻帝「禪讓」帝位,東漢結束,四百多年的漢朝國祚也正式告終,三國時代正式開始。而魏文帝曹丕篡漢建立魏後,漢昭烈帝劉備隨即在蜀地宣布繼承漢朝法統,建立了沿用漢國號的政權,史稱蜀漢。江東孫權雖向魏稱臣,內政外交皆自主,幾年後吳大帝孫權亦稱帝,國號

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

三國全圖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篡位,迫漢獻帝禪讓後自立為帝,史稱曹魏(220年-266年),至此東漢滅亡,中國歷史正式進入三國時期。次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亦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221年-263年)。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雙方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222年的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絕大部分。劉備於223年病死,輔佐其子劉禪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先於221年向曹魏稱臣,受封為大魏吳王,至229年才稱帝,國號(229年-280年),史稱孫吳或者東吳。蜀漢在諸葛亮(前期)和姜維(後期)的領導下多次北伐曹魏,但成果不大,諸葛亮亦在234年病逝於北伐途中。東吳亦多次北伐曹魏,但幾乎全部失敗,其中較著名的有陸遜北伐。期間也出現公孫淵燕國政權(237年-238年),但旋即被司馬懿領兵剿滅,最終只是曇花一現。曹魏朝廷在魏明帝曹叡逝世後被顧命大臣大將軍曹爽太傅司馬懿把持,其中曹爽獨專朝政排斥司馬懿,致使司馬懿於249年發動高平陵之變。在高平陵事件後,曹爽與其同黨被夷三族,其後在魏國淮南地區出現反對司馬氏支持曹氏皇室的叛亂,史稱淮南三叛,在司馬氏平定叛亂後,曹魏朝廷完全被司馬懿一手掌控,進入由司馬氏專權的時代。司馬懿死後由其長子司馬師繼續把持魏國朝政,後司馬師病故,之後才由司馬懿次子司馬昭把持朝政,在司馬昭把持魏國朝政期間,出現甘露事變,司馬昭當街弒君,殺死了曹魏皇帝,造成了極其惡劣的政治影響。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發動魏滅蜀之戰,兩國戰於劍閣,不分上下,後鄧艾奇襲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後又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綿陽),進逼成都。後主劉禪出城投降,蜀漢亡。265年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繼承司馬昭的晉王位,旋即接受魏元帝的禪讓稱帝,改國號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自孫權晚年起東吳的政治就變的混亂,出現了大量的權力爭鬥,政治日趨保守,失去北伐的雄心,最終西晉於280年發動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西晉

司馬氏在三國時期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司馬懿父子掌握魏國政權。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國號晉,即晉武帝。280年,西晉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是和平穩定的局面只維持了短短的十幾年。晉惠帝司馬衷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王紛紛爭權,史稱八王之亂。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滅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五胡十六國

46年之後,東漢朝廷常以招引或強制的方式,將邊疆的北方各族內遷,以便監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勞動力。到了西晉時,中國北部、東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關中一帶,大量胡族與漢族雜住。這些胡族逐漸成為漢人管轄下的編戶,由於他們需要納稅,且時時受漢官欺壓或受漢人歧視,因此心生不滿,時有舉兵之事。八王之亂的爆發,使晉廷失去在地方的影響力,胡族陸續叛變。304年,李特李雄繼立後擊敗羅尚並稱成都王,又於306年稱帝,國號「成」,338年改國號為「漢」,史稱成漢匈奴劉淵統領五部匈奴,成都王司馬穎結其為外援。304年司馬穎遭王浚圍攻,遣劉淵回并州發兵支援。他乘機宣布獨立,稱漢王,自稱繼承漢朝正統。308年劉淵稱帝並遷都至平陽,國號「漢」,後稱前趙。304年成漢與漢國的建立,開啟了「五胡十六國時期」。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在這個範圍內相繼建立許多國家,傳統史家認為這些外族以匈奴、鮮卑為主,統稱五胡,將此時期稱為五胡亂華

西晉滅亡後,華北地區戰火紛飛,掠奪與屠殺不斷。在該時期包括西南的成漢,先後建立16個國家,史稱十六國。北方經濟受到嚴重摧毀,影響了中國的社會、經濟、民族、文化、政治、軍事等發展走向。311年永嘉之亂給人民巨大痛苦,讓人們大多逃難到涼州、遼東以及江南地區,使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漸漸繁榮,經濟中心開始南移。在諸國混戰期間,前秦皇帝苻堅一度統一華北,但在南征東晉時,於淝水之戰慘敗。其後各族於關東及空虛的關中叛變,加上東晉北伐,前秦全面崩潰,北方再度混亂。北魏立國後,經過拓跋圭拓跋嗣拓跋燾的經營,最後於439年統一華北,進入南北朝時期。

東晉

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建康稱帝,東晉建立,據有中國南方的領土。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陸續南遷,形成中國北方僑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東晉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鎮心懷野心,先後發生了王敦之亂蘇峻之亂桓溫專政。雖然部分士族當權者有恢復之心,前後發動幾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勝局。謝玄等將領乘勝追擊,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發了北方軍事和政治格局的變化。然而,東晉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亂。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恩、盧循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劉裕崛起,平定諸亂,憑藉軍事力量奪得帝位,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經濟方面,東晉莊園經濟占據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吳姓世族衣冠南渡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發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中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業方面也有長足進步。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衰落的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其他族則作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游牧文化也融於中原文化。當時天下大亂,東晉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使儒學衰落。一些曠達的士人目擊衰亂不甘於隱避,就開始做出放逸的事情來,比如清談,甚至逐漸成為一種社會風氣。與此同時玄學開始廣泛傳播。玄學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匯,使中國文化的儒釋道逐漸合為一體。

南北朝

由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長時間對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齊、梁、侯漢、陳等五朝;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五朝。

南朝皇族主要是寒門或庶族,因為軍權逐漸由寒門或庶族掌握,所以能夠篡奪皇位。初期經濟逐漸恢復,軍力強盛。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軍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受到梁武帝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亂使南朝實力大減,並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陳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已衰,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國,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門閥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併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鎮之亂之後造成實力大衰。北魏分裂為高歡控制的東魏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後,不久分別被高氏北齊及宇文氏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軍力強盛。北周鮮卑軍比北齊少,政治地位不如南朝陳。最後藉由宇文泰開創的關隴集團,吞併政治日趨腐敗的北齊。北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迫使北周靜帝禪讓建立隋朝,經營八年之後,發兵滅南陳統一中國。

相對於北朝戰爭不斷、各階級對立的局勢,經濟持續成長的南朝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永嘉之亂就持續南移,帶來勞動力與生產技術。江南的繁榮,使得中國的經濟南移,在隋煬帝時建立隋唐大運河。文化方面,亂世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對文學、藝術、科技等開創出獨到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名揚後世。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埃蘭沙赫爾),南到東南亞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萌芽出科舉制度。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族缺乏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采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鎮之亂、北齊的排漢運動。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隋唐五代時期

隋朝

科舉始於605年時的隋朝,發展並成型於唐朝
蒼岩山橋樓殿是中國三大懸空寺之一。依山傍崖而建的福慶寺,始建於隋朝,已有一千餘年歷史

581年,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楊堅成為隋文帝。589年隋朝滅南朝陳,統一天下。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自西晉永嘉之禍以來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隋朝在政治上確立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創建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改革律令;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另一方面則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加上隋文帝節儉,令全國節儉成風。積存糧食數千萬石之多,是中國歷史上最富一朝,全國戶數、口數及耕地面積,已達到唐朝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時的水平,據統計,可供五六十年之用。隋文帝年號為開皇,這一時期史稱「開皇之治」。隋朝在610年完工的大運河系統,鞏固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加強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繫,為經濟、政治上的大一統王朝盛世。然而文帝晚年剛愎自用,加重刑罰,為隋朝的覆滅奠定基礎。隋文帝死後,其子隋煬帝一方面為修京杭大運河而調動了大量的勞動力,一方面又好大喜功、窮奢極欲、連年征戰,使農民不堪重負紛紛起義,導致隋朝迅速滅亡。隋朝國祚只有三十八年,是繼秦朝後的另一強大而短暫的大一統王朝。

唐朝

空前盛世

隋朝在大業年間,使得各地民變不止。李淵見天下大亂,617年在太原起兵。不久占領隋都大興城。李淵擁立楊侑為帝,於同年五月迫使隋恭帝禪位,建國唐朝,即唐高祖。都城大興改名為長安。李淵建立唐朝後先後平定瓦岡軍李密、西北金城的薛舉薛仁杲、武威的李軌、河東的劉武周宋金剛、洛陽王世充與河北夏帝竇建德。623年輔公祏杜伏威餘部在丹陽反唐,隔年被唐軍俘殺,江南平定。624年消滅高開道、輔公祏後唐朝基本統一中原。628年,柴紹率軍消滅依附突厥梁師都,唐朝統一戰爭最終結束。

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淵禪讓帝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繼位,即唐太宗。唐太宗勵精圖治、納諫如流,逐漸恢復唐朝的國力。在內政方面,唐太宗推行均田制租庸調製,提升農業發展。在職官制度上,改良隋朝的制度,形成三省六部科舉選士制,限制皇權發展與貴族世襲等惡習。對外方面,唐太宗採取積極防禦、以戰止戰的策略,以及用羈縻與武力的方式安撫四方。627年東突厥的藩屬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因為不認同頡利可汗的政令與改革國俗,紛紛脫離,改立薛延陀部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歸降唐朝。628年朔方人梁洛仁殺盤據夏州的梁師都,歸降唐朝。629年李靖率騎兵奇襲攻滅東突厥,隔年北方各族入貢長安,諸民族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635年派李靖攻占吐谷渾,637年派蘇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641年派文成公主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通婚。這些都穩定唐朝與四方各國的關係。貞觀時期國家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貞觀之治」。

唐朝疆域變遷圖。本圖為完整呈現唐朝各時期的領土變遷,共分成貞觀元年(627年)、貞觀十四年(640年)、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顯慶五年(660年)、龍朔二年(662年)、麟德二年(665年)、總章元年(668年)、咸亨三年(672年)、儀鳳四年(679年)、開元三年(715年)、天寶十年(751年)、元和十五年(820年)、大中二年(848年)、大中三年(849年)、乾符二年(875年)

對外於659年消滅西突厥,疆域西擴至鹹海與阿姆河一帶,設立安西都護府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托克馬克市)。並且於蔥嶺以西設置十六個都督府,讓吐火羅葉護、訶達羅支國王等等中亞君主兼任都督。在東方,與新羅聯合滅掉東北強國高句麗百濟,並白江口之戰擊敗日本援軍。唐朝在朝鮮半島建立安東都護府,也間接促使新羅統一朝鮮半島,朝鮮成為之後一千三百年中國最重要的藩屬國。

660年起,高宗因健康原因,許多政事都逐漸交給武則天處理,武則天成為最高統治者之一,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去世後,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武則天不久將中宗廢為廬陵王,改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於690年廢睿宗,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即武周,定都洛陽,改立李旦為皇嗣。武則天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武則天掌權與稱帝的期間,國家較貞觀時期有更大的發展。武則天晚年,705年退位,史稱神龍革命

在中亞出土的一份以漢字書寫的奴隸買賣合同,紀錄了唐代一宗西域奴隸交易。顯示當時在中國存在的奴隸制

712年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唐玄宗時期可分為開元天寶兩個部分,其中前三十年開元時期的政治比較清明。唐玄宗提出以武、韋為戒,以貞觀為榜樣,作為執政的指導思想。他先後任用姚崇宋璟盧懷慎張九齡韓休等賢臣,並且廣納諫言。例如採納張九齡的建議,將京官中有能之士外調為都督刺史以訓練行政能力,又將有為的都督刺史升為京官。增進中央與地方的溝通、了解和信任。裁減武周中宗時期的員外官等冗官,精簡機構以便節省開支與提升行政能力。嚴格執行法律,抑制權貴,就算是皇親國戚犯罪,也繩之以法。對於穩定社會秩序產生良好的影響。加強執行均田制,打擊土豪。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擴大耕地面積,大大提升農業生產力。對外方面,改善與吐蕃、東突厥、契丹的關係,推行和親政策。聽從姚崇與宋璟的建議,充實邊防軍務,並且避免與外族發生戰爭。唐玄宗的這些措施使唐朝在開元年間進入全盛時期,人口大量增長,物產豐富,史稱開元之治

安史之亂與地方割據

唐玄宗於742年改元天寶。唐玄宗晚年志得意滿,放縱享樂,把政事交給李林甫楊國忠處理,並寵幸楊貴妃。755年11月,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由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緊急南逃蜀地成都,途中發生馬嵬驛之變,楊國忠與楊貴妃在憤怒士兵的要求下被殺。太子李亨前往靈武募兵。安祿山占據長安後建僭燕。七月,李亨抵達靈武后,在宦官李輔國擁立下稱帝,即唐肅宗,奉唐玄宗為太上皇。

762年太上皇唐玄宗與唐肅宗相繼去世,太子李豫(原名李俶)繼位,即唐代宗。唐代宗派其子李适統領諸將,僕固懷恩為副,率唐軍與回紇軍攻克洛陽。史朝義北走范陽,僕固懷恩率軍追擊,河北叛將李懷仙也投降唐軍,並一同追擊。隔年正月,史朝義在石頭(今河北唐山東北)自縊,八年的戰亂才告平定。安史之亂成為唐朝歷史上的轉折點。藩鎮割據、外族入侵、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蜂擁而至,成為唐朝的內憂外患。779年唐代宗就在這些亂事中去世,長子李适繼位,即唐德宗。

唐德宗在初期頗能勵精圖治,堅決削滅藩鎮,藩鎮對其較為敬畏。他起用楊炎推行兩稅法,以劉晏改革漕運,修改鹽法,行常平法以改善財政。但是他為人剛愎忌刻,沒有任人之明。唐德宗晚年任用奸臣裴延齡,並且親昵宦官貪吏,國政日衰。805年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誦繼位,即唐順宗。唐代宗遺留下來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唐順宗與唐憲宗都企圖解決,其中唐憲宗較為成功,實現了元和中興。唐朝中央的政治大權大多由皇帝與宰相掌控,但在天寶之後轉變成皇帝與內廷宦官的聯合,外廷宰相變成政治上的二流角色。在唐憲宗到唐宣宗期間,發生較長的黨爭,即稱牛李黨爭

846年唐武宗去世,宦官們發生權力鬥爭,其叔李忱在宦官馬元贄的扶持之下即位,即唐宣宗。由於李黨失勢,李德裕被貶黜到崖州(今海南瓊山),至此長達40年的牛李黨爭結束。唐宣宗雖是由宦官擁立的君主,但即位以後勵精圖治,加強皇權、抑制宦官權力,是時唐朝又出現短暫的復興景象,史稱大中之治。然而唐宣宗為人多疑苛察,使得上下莫不粉飾太平;他崇奉道教,一直希望能夠通過服用丹藥來長生不老。859年唐宣宗因服用丹藥過度而去世。唐宣宗晚年,國內已有亂象,他死後不久就爆發寇亂。

唐宣宗去世後,相繼為帝的唐懿宗唐僖宗是著名的無道昏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政治敗壞、社會貧富差距過大,不少叛亂相繼發生,唐朝經濟命脈的江南地區也被破壞殆盡,徹底動搖了這個政權,也產生李國昌朱全忠等新藩鎮。904年朱全忠殺崔胤,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長安城被毀。同年8月朱全忠弒帝,另立昭宗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隔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並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投屍於黃河,史稱白馬之禍。朱全忠本想等統一後再奪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所以早於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建國後梁,唐朝亡,國祚二百九十年。唐朝滅亡後,五代十國時期開始。

五代十國

907年軍閥朱溫篡唐,建立後梁,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朱溫史稱梁太祖。蜀王王建,晉王李存勖,燕王劉仁恭等起兵反對。908年,王建稱帝反梁,國號蜀,史稱前蜀。923年,李存勖殺劉仁恭之子劉守光,並進兵汴京(今河南開封),朱溫子梁末帝朱友貞自殺,後梁滅亡,李存勖定都洛陽,定國號唐,史稱後唐

後唐莊宗李存勖定都洛陽後,力圖恢復大唐的榮光。他見前蜀王氏無道,925年派郭崇韜攻入成都,不出七十日就滅了前蜀。至此,漢地諸藩國臣服,後唐莊宗成為長城以南整個漢地公認的唯一皇帝。但另一方面,後唐莊宗漸自大貪逸,寵信宦官、伶人,疏遠舊將,內部矛盾激化。皇后劉氏和宦官與郭崇韜不和,向莊宗進讒言,結果郭崇韜被誤殺,引來政局動盪和軍人反叛。一個半月內,各地起兵反叛,後唐大亂。莊宗不得已,派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往河北討伐反叛,在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的策動下,河北軍立嗣源為帝,反攻洛陽。莊宗被伶人郭從謙所殺,史稱興教門之變,此後,李嗣源繼皇帝位,是為後唐明宗

926年,後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後,也有相當治績,朝政漸為安定。但軍人安重誨專權,未能處理好與孟知祥董璋的關係,兩人發生內鬥,孟知祥取勝,結果為後來後蜀脫離後唐獨立埋下了禍根。明宗晚年病倒在床時,秦王李從榮以為明宗已死,起兵企圖攻入皇宮,結果事敗被殺。明宗得知秦王被殺,震驚之下駕崩,大臣妃子擁立宋王李從厚,是為後唐閔帝。閔帝即位後,採用削藩政策,引起潞王李從珂的叛亂,叛軍攻入京師,而閔帝逃往河北,被姐夫石敬瑭設計除去其手下將士,為李從珂軍士擒殺,從珂即帝位,是為後唐末帝。末帝與鎮守太原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不和,936年末帝下詔把石敬瑭調任,引來石敬瑭的叛亂。末帝發兵攻太原,石敬瑭向契丹借兵,遼太宗耶律德光親率大軍南下,唐軍大敗,937年,契丹與石敬瑭的大軍攻入洛陽,1月11日末帝自焚而死,後唐滅亡。

936年,石敬塘建後晉,石敬塘為了獲契丹的支持,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之後中原的邊防受到嚴重威脅。後晉建國後一直處於動盪中,石敬瑭割地稱兒的做法受到許多人的反對,包括他自己過去的親信。石敬瑭本人到死沒有改變依附契丹的政策,但國家多處發生叛亂如導致石敬瑭的兩個兒子被殺的范延光張從賓之亂、安重榮安從進之亂等。種種事情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打擊。為了對付叛亂,石敬瑭加重嚴刑峻法,同時非常猜忌自己的手下。石敬瑭死時,立石重貴為繼承人,是為後晉出帝。石重貴是他的侄子,因為在戰場上立戰功獲得石敬瑭的賞識。但石重貴僅是一勇之夫,根本無法在國家面對困境下應付各種政治問題。石重貴登基後決定漸漸脫離對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稱對耶律德光稱孫,但不稱臣。契丹對此當然不能坐視。944年契丹伐晉,雙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南)交戰,互有勝負。945年契丹再次南征,後晉出帝親征,再次戰敗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後晉重臣杜重威李守貞張彥澤率軍向契丹投降,後晉喪失主力,契丹派張彥澤率先部入開封後晉出帝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虜到契丹。後晉滅亡。大將劉知遠乘機率軍入汴京,建立後漢

劉知遠為世居太原沙陀人,原為五代後晉河東節度使。947年,乘契丹陷開封而於太原稱帝,後漢建立,948年劉知遠二子劉承祐嗣位,即後漢隱帝。950年李守貞等藩鎮發生叛亂,後漢隱帝郭威平之。但郭威出鎮天雄軍時,漢隱帝猜忌郭威,欲殺之,郭威進而反叛。

950年,郭威發動兵變,奪得帝位,建立後周,郭威是為後周太祖。郭威死後由其養子(本身是其內侄)柴榮繼位,是為後周世宗。959年,後周世宗柴榮死後,後周恭帝即位,隨後960年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得帝位,建立宋朝,五代結束。

北宋漸滅全國藩鎮,963年滅荊南,965年滅後蜀,971年滅南漢,975年滅南唐,978年吳越國歸降,979年,宋太宗消滅北漢,統一中原,至此五代十國時期完全結束。

宋遼夏金並立時期

宋朝

宋代畫作中的古代城市景象。

宋朝是繼唐朝後又一個長達三百年的皇朝,分為北宋南宋。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北宋,是為宋太祖,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又稱東京。

朱熹在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到嶽麓書院張栻論學,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朱張會講」,推動了宋代理學和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

北宋時期中國出現印刷術。當時中國經濟發達,中國海上貿易十分興盛,福建泉州市一帶成為繁華的港口,財政收入超過一億兩白銀,首都開封和杭州人口達到100萬和120萬人口,各國商人雲集,文化也極盛,出現程頤朱熹理學家,提倡三從四德。與唐詩並駕齊驅的宋詞,有蘇軾歐陽修黃庭堅李綱辛棄疾陳與義陸游文天祥等詞文優秀的詞人,出現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社會文化發達,出現白蛇傳梁祝等浪漫愛情傳說。

宋神宗時,因著王安石變法,發生分別以王安石司馬光為首的新舊黨爭,增加社會的不安,新舊黨爭長達三十多年,影響深遠,也使改革失敗。燕雲十六州在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朝手中(五代中的後晉高祖兒皇帝石敬瑭所獻),河西走廊党項族建立的西夏趁中原內亂占據。北宋雖然曾多次出兵討伐遼和西夏,但均以失敗告終,其後不得不向日益坐大的遼和西夏交納歲幣,以維持和平。

河北開元寺塔,又名「料敵塔」,為北宋所建。
北京天寧寺塔,為遼所建。
內蒙古萬部華嚴經塔,為遼所建。
江西永福寺塔,為南宋所建。

1115年的松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國勢力逐漸強大,1125年,金國滅遼國。之後金國開始進攻積弱的北宋,1127年(靖康元年)金國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三千多名皇族,其中包括當時的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為欽宗其時的年號為靖康,史稱靖康之變,北宋至此滅亡。1127年,宋欽宗之弟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即皇帝位,是為宋高宗,定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史稱南宋。南宋曾多次派兵和金交戰,試圖北伐,宋金1142年達成紹興和議,導致宋金南北分治的局面。此後宋金亦有和戰,但是宋軍無法收復北宋故土,金軍亦未能跨越長江淮河,宋金雙方都未有突破,在秦嶺淮河線對峙。期間南宋政權先後有秦檜韓侂冑史彌遠賈似道等權相專權,皇帝逐漸怠忽政務。1234年,蒙古與南宋聯合滅金。隨即蒙古與南宋對抗,經歷大規模血腥戰爭(如襄樊之戰釣魚城之戰)。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1276年,蒙古攻破臨安,佔領南宋大部分領土。1279年,元軍與南宋崖山海戰,8歲的小皇帝趙昺陸秀夫背著跳海殉國。崖山海戰以元朝的勝利告終,偏安江南一百五十年的南宋隨之滅亡。

遼朝(契丹)

世界最早的火藥制方

契丹族建立。契丹與時的東胡、魏晉南北朝烏桓鮮卑有著淵源關係,遊牧於遼河流域。安史之亂後,唐朝統治衰微,突厥也被回鶻取代,契丹趁機發展,9世紀後期日益強大。契丹軍事首領耶律阿保機於公元907年推翻了聯盟首領遙輦氏,任契丹部落聯盟首領。

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稱帝建元,即遼太祖,都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成為中原最大威脅。公元944年南下中原,946年陷開封,滅後晉,947年改國號大遼。1005年遼朝與北宋簽訂澶淵之盟,從此宋遼的和平局面長達一百多年。

遼末政治腐敗,完顏阿骨打建金抗遼。遼天祚帝率兵親征,在護步答岡(今黑龍江五常市以西)大敗,金朝連連告捷,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燕京)析津府相繼陷落。公元1125年金太宗俘虜遼天祚帝,遼亡。立國凡二百一十年。餘部在耶律大石率領下,經漠北可敦城西征中亞,建立西遼,最終亡於大蒙古國。

西夏

党項融合了鮮卑兩個民族,原先居住在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河曲一帶,隋唐五代十國時期向外擴展、遷移,其中遷到夏州(今陝西橫山縣)一部叫「拓跋部」,受唐朝賜姓李。宋朝建立後,勢力逐漸壯大,向遼朝稱臣請婚,遼冊封李繼遷為夏國王,從此與遼結成犄角之勢,困擾宋朝。李德明(李繼遷之子)之子李元昊繼位後,不斷開拓疆土,於1038年稱帝,國號夏,史稱西夏,都中興府,統一河西地區,先後在戰爭中迫使宋遼兩國與其議和,此後西夏採取依遼和宋的政策,換取了幾十年的和平。夏崇宗時期金國興起並一舉滅掉遼國、北宋,西夏向金國稱臣,趁機大幅擴張領土,奪取宋遼故土,進入盛世時期。西夏末皇室內部一再出現爭奪皇位的事件,在蒙古帝國的威脅下,搖搖欲墜。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大軍圍困中興府達半年,西夏末代統治者帝晛於公元1227年6月向蒙古投降,西夏亡。立國一百九十年。

金朝

金代皇室墳墓的贔屓

女真時的黑水靺鞨。五代時臣服於契丹。其中一部--完顏部,於11世紀初定居在黑龍江的支流阿什河流域,勢力日漸強大,逐漸吞併了女真各部。完顏部首領烏古乃死後,各部落分崩離析,爭鬥不斷,完顏部聯盟長完顏盈歌、國相完顏撒改、盈歌之侄阿骨打重新統一,奠定此後金國基礎。完顏阿骨打繼任聯盟長後,獲悉遼國內部虛弱的消息,於1114年起兵反遼,先後攻下寧江州出河店賓州咸州等地。遼天慶五年(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建國大金,都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南白城子)。公元1125年滅遼。滅遼後,金國將矛盾指向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一月金軍南下,十二月陷燕京,次年正月兵臨開封靖康元年八月再次南下,於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陷開封,俘虜二帝北去,北宋亡。南宋建立後,金國加緊統一腳步,但在黃天蕩之戰中受挫,郾城之戰大敗,此後宋金雙方都未有突破,金世宗即位後,30年中不再發動戰爭,女真逐漸腐敗,戰鬥力下降,宣宗時,有所謂貞祐之亂,盜賊滿野。蒙古滅西夏後,矛頭指向金國,於公元1211年大舉攻金,迫近中都燕京(今北京市),金軍雖有「震天雷」、「飛火槍」等新式武器,但當時政治腐敗,將領毫無鬥志,於野狐嶺戰役、澮河堡戰役、縉山戰役中大敗,主力被全殲,被迫求和。

公元1214年,金宣宗為避敵鋒芒,由中都遷都南京(今開封市)。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佔領中都(今北京市),黃河以北之地盡為蒙古所有。窩闊台繼位後,分南北兩路攻開封,金哀宗逃往歸德蔡州宋理宗端平元年、金哀宗天興三年(公元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亡。立國一百二十年。

元朝

蒙古的崛起

元代(1332)火器
1294年的元朝疆域圖。其中綠色部份為元朝疆域,綠白相間部分為元朝附屬國高麗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諸部,於斡難河(今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國。當時蒙古的宗主國為金朝,由於金朝與其盟國西夏走向衰落,蒙古先後攻打西夏金朝,並於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完全領有華北。在西方,蒙古先後發動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國稱霸歐亞大陸。

1259年元憲宗蒙哥於征伐宋戰爭去世後,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和蒙漢大臣的擁立下於開平(後稱上都)自立為蒙古皇帝,年號中統。忽必烈登基後不久,阿里不哥在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召開忽里勒台大會,被阿速台等宗王和大臣選立蒙古大汗,並獲得欽察察合台窩闊台汗國的支持。

忽必烈汗為了成為中國皇帝而推行漢法,主要內容有改元建號,1267年忽必烈汗遷都燕京(今北京市),並命劉秉忠興建大都城。1272年改為大都(突厥語稱汗八里,帝都之意),將上都作為陪都。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汗公布《建國號詔》,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建國元朝,忽必烈即元世祖;1260年設立中書省,1263年設立樞密院,1268年設立御史台等等國家機構;設置大司農並且提倡農業;尊孔崇儒並大力發展儒學等推行漢法的政策。然而為了保留原蒙古制度,最後形成蒙漢兩元政治。元世祖雖然於爭奪汗位戰爭獲得蒙古大汗的汗位,並且最後成為皇帝,但由於汗位取得不合法與崇尚漢法,使得蒙古宗室不承認忽必烈的汗位,四大汗國有三國不奉忽必烈的命令,蒙古帝國完全解體。最後窩闊台系的海都出兵爭奪汗位,造成漠北地區動盪不安,史稱海都之亂

1279年3月,張弘範崖山海戰攻滅南宋陸秀夫身揹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亡。元朝統一中國,結束自靖康之亂以來百餘多年的分裂局面。元朝周邊一些國家或地區(包括高麗安南占城緬甸)臣服,加入元朝的朝貢關係。

中期的統治

元代「至元通行寶鈔」錢貫

1294年元世祖駕崩,元成宗繼位。元成宗主要恪守元世祖時期的成憲,任用其侄海山答剌麻八剌之子)鎮守和林以平定西北海都之亂,並且下令停止征討日本與安南。在內政方面專力整頓國內政治,減免江南部分賦稅。然而,由於元成宗過度賞賜,入不敷出,使國庫資財匱乏。1307年正月,元成宗駕崩,海山之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右丞相哈剌哈孫發動大都政變。元武宗因愛育黎拔力八達有功,冊封他為皇太弟(即未來的元仁宗),相傳武宗系與仁宗系交替稱帝,即武仁之約。元武宗時期,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並給予孔子的家族與弟子一些稱號。為了解決元成宗時期的財政危機,元武宗設置常平倉以平抑物價,下令印製至大銀鈔,然而反而使銀鈔嚴重貶值。此外他將中書省宣敕與用人權劃歸給尚書省。1311年元武宗逝,由皇太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是為元仁宗,這次是元朝首次和平繼承帝位。

元仁宗力圖改變元武宗時造成的財政枯竭、政制混亂的局面,他推行「以儒治國」政策,並且減裁冗員、加強中央集權以整頓朝政。其子元英宗繼續實行元仁宗的以儒治國、加強中央集權和官僚體制的政策,並於1323年下令編成並頒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1323年英宗在上都以南的南坡被刺殺,史稱南坡之變。鎮守和林的也孫鐵木兒率兵南下,殺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並稱帝,即泰定帝

泰定帝於1328年七月崩於上都,七歲的阿速吉八為帝,是為元天順帝。而鎮守大都的燕帖木兒伯顏擁立周王和世琜於漠北、懷王圖帖睦爾江陵,同年圖帖睦爾先至大都繼位,是為元文宗。燕帖木兒率軍攻入上都,天順帝不知所終。隔年和世琜於漠北和林稱帝,即元明宗。元文宗放棄帝位,派燕帖木兒迎元明宗繼位,並且被立為皇太子。然而燕帖木兒毒死元明宗,復位元文宗,改元天曆,史稱天曆之變

1333年元文宗去世後,僅七歲的明宗次子懿璘質班為帝,是為元寧宗。但元寧宗僅在位不到兩個月即去世,不久後燕帖木兒也去世。元明宗的長子妥歡貼睦爾被文宗皇后卜答失里靜江(廣西桂林)召回並立為帝,是為元順帝。元朝長期處於繼承權問題、貪污、權臣擅政的惡習,使得政治總是無法上軌。這種不穩定的朝廷如果又遇到天災人禍的干擾,往往導致國家的覆沒。元朝後期,特別是1340年代中後期至1350年代期間,乾旱瘟疫水災時常發生,黃河地區水患尤其嚴重。1351年紅巾軍的起事,揭開元朝滅亡的序幕。

民變與滅亡

元廷派兵鎮壓各地紅巾軍,丞相脫脫親自率軍南下攻陷徐州芝麻李軍,一度壓制民變軍。然而脫脫在1354年南攻高郵張士誠軍之際,被元廷大臣彈劾而功虧一簣。徐壽輝部最後分裂成兩湖的陳友諒與四川的明玉珍。兩淮郭子興的部下朱元璋於1356年以南京為根據地開始擴充地盤;1363年與據有兩湖的陳友諒作戰,最後於鄱陽湖之戰獲得勝利;1365年占領兩湖後於同年冬東進攻打據有江蘇沿海的張士誠;1367年平定張士誠後,繼續南下壓制浙江的方國珍,至此江南無一人反抗朱元璋。另外,福建於1357年至1366年間發生色目軍亂,史稱亦思巴奚兵亂。與此同時,元朝在察罕帖木兒李思齊等率領元軍反擊北方紅巾軍,1363年北方紅巾軍最後在安豐之役中敗給降元後的張士誠,劉福通戰死,韓林兒南下投奔朱元璋,隨後被殺。朱元璋統一江南後於1367年下令北伐,他派徐達、常遇春率明軍分別攻打山東與河南,並且封鎖潼關以防止關中元軍進援中原。明軍於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順帝北逃,史書稱此為元朝結束之年。然而元廷仍在上都,往後史書稱之為北元。而明廷認為他順天明命,諡號為順帝。

明朝

建國與統一

元朝末期,官員貪污,朝政腐敗。為消除赤字,元廷加重賦稅,大量濫印新鈔「至正寶鈔」,隨之產生的通貨膨脹加上荒災、黃河泛濫等天災使得民不聊生。1351年元順帝賈魯治理黃河,徵調各地百姓二十萬人。同年五月,白蓮教韓山童劉福通煽動飽受天災與督工苛待的百姓叛元起事,建立紅巾軍,據有河南安徽等地。紅巾軍與各地義軍陸續起事,勢力擴張到華中華南地區。隔年,紅巾軍的郭子興聚眾起義,攻占濠州(今安徽鳳陽)。不久,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得到郭子興的器重和信任。之後,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領集慶(今江蘇省南京市),改名為應天府,並攻下周圍一些軍事要地,獲得一塊立足的基地。經過幾年努力,其軍事和經濟實力迅速壯大。1359年,陳友諒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1360年)閏五月十六日,其在採石五通廟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年號為大義,建立陳漢政權。1363年,朱元璋通過鄱陽湖水戰陳友諒勢力被消滅。1367年朱元璋自稱吳王,率軍攻下平江(今江蘇省蘇州市),滅張士誠,同年又消滅割據浙江沿海的方國珍

1368年正月,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即明太祖,年號洪武明朝建立。同年攻占元大都,元朝勢力撤出中原,在全國的統治結束。之後1371年消滅位四川明玉珍勢力,1381年消滅據守雲南元朝梁王。最後,於1388年深入漠北進攻北元

前期的鞏固

山西海會寺雙塔,分別是高約20餘米的宋代樓閣式磚塔,和高約50米明代樓閣式磚塔

明太祖洪武帝即位後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懲治貪污的官吏,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明太祖通過屠殺功臣、特務監視等一系列方式加強皇權,並且分封諸子為王,以加強邊防,藩屏皇室。諸王之中,以北方諸王勢力較強,又以燕王朱棣的勢力最大。1398年洪武帝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建文帝。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結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為藉口起兵反叛,最後迂迴南下,占領京師,是為靖難之變。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號永樂。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明成祖時期疆域
明朝十二帆寶船的模型

繼洪武之治,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相繼興起永樂盛世仁宣之治,這是明朝的興盛時期之一。永樂帝出擊安南,將安南納入明朝版圖,設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明成祖之後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後的韃靼瓦剌。明成祖為安撫東北女真各部,在歸附的海西女真(位於松花江上游)與建州女真(位於松花江、牡丹江之間)設置衛所,並派宦官亦失哈安撫位於黑龍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黑龍江下游東岸奴兒干地方(元朝征東元帥府舊地)設置奴兒干都司。自1405年開始派宦官鄭和下西洋,向各國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貢體制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船隊足跡遍布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東非地區。其規模空前,擴大明朝對南洋西洋各國的影響力。文治方面,明成祖修大型類書《永樂大典》。1405年明成祖將北平改名北京,1421年遷都。因為永樂年間天下大治,並且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學者將這段時期稱為永樂盛世。但是明成祖同樣對異議者大肆殺戮,諸如黃子澄、齊泰等明惠宗舊臣等都被殺。

明成祖駕崩後,其長子明仁宗,年號洪熙。洪熙帝即位時47歲,年齡已經偏高,即位僅一年就駕崩。其統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明仁宗駕崩後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宣德元年,皇叔漢王朱高煦發動叛亂造反,企圖效法父親永樂帝爭奪帝位未果,被宣德帝平定。宣德帝基本繼承父親的路線,實行德政治國,並讓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明宣宗同樣熱愛美術,有畫作傳世。但是,其執政期間也並非毫無弊端。由於明宣宗喜好養蟋蟀(古名「促織」),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被稱為「促織天子」。同時,宣德帝打破洪武帝留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規矩,一些太監如王振等人開始干政,為明中葉的太監專權埋下隱患。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統

危機與改革

1440年後,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於北伐瓦剌時在土木堡戰敗被俘,雖然瓦剌軍在北京保衛戰時被打敗,但明朝從此不再像永樂洪熙宣德般的繁盛,開始衰落,疆域不再擴張,並加強邊防及修築明長城

明英宗被俘,皇位空缺,瓦剌利用手上的肉票皇帝,不斷向明朝勒索。權臣于謙立英宗之弟明景帝即位,抗擊瓦剌。瓦剌見手上的英宗已經成為無價值的太上皇,於是答應英宗返國的要求。

英宗回到北京後,被親弟景帝嚴密監視,但數年軟禁中的他在1457年發動奪門之變復辟,改元天順,他成為明朝唯一一個使用兩個年號的皇帝。

1556年嘉靖大地震,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

英宗之後的成化帝早年勤政,後期寵信萬貴妃宦官汪直,罷黜汪直後,國勢尚可。成化帝死後,其子弘治帝勤於政事,開創弘治中興,死後由正德帝繼位,在位期間曾先後平定安化王寧王發動的兩場宗室內亂。正德帝沉湎於聲色犬馬,不理國政,造成叛變頻繁。正德帝無子,死後由宗室嘉靖帝繼承,嘉靖帝早年勤政,晚期迷信方士道教,政治日益貪污腐敗。在正德與嘉靖兩帝之間,先後宦官劉瑾與其八虎集團、麥福黃錦陳洪,內閣首輔楊廷和夏言嚴嵩徐階之間,內閣宦官的政治鬥爭,明朝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

1556年陝西省華縣發生約8級的大地震,是中國歷史上人口稠密地區影響廣泛和損失慘重的著名歷史地震之一,這次地震導致大範圍的山體倒塌,河流改道,人員死傷極為慘重(死亡83萬人)。同時也導致明朝國庫連續兩年虧空,地震引發的自然災害和瘟疫導致明朝政府稅收減少,對明朝的國力和財政狀況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隆慶帝萬曆帝初期,在內閣首輔高拱張居正及宦官馮保的輔政之下曾一度中興,國勢鼎盛,此時銀錢透過國際貿易流入中國,明朝經濟達到全盛。萬曆年間,日本太閤豐臣秀吉發動朝鮮之役,使明朝投入大量的兵力與軍費去清剿日軍,國力因而消耗甚烈,但使朝鮮重新處於明朝的控制。其後而明神宗因為寵幸鄭貴妃而引發國本之爭,開始怠政而不上朝理政,政治日益腐化。

衰敗與滅亡

明光宗明神宗手上接過天子寶座,卻在一個月間突然駕崩,由其子天啟帝繼承皇位。天啟帝熹宗喜歡木匠工作,任用宦官魏忠賢來分擔朝廷的業務,魏忠賢與其手下的閹黨把持朝政,造成東林黨爭,政治更加腐敗,國勢更衰。

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廠火藥庫發生 王恭厰大爆炸,造成2萬多人死傷[11]。同年熹宗西苑遊玩時不慎落水,一年後死去。熹宗之弟明思宗即位後,消滅閹黨,力圖振作,但由於明朝末年行政混亂加上明清小冰期鼠疫等嚴重的自然災害明末民變終於爆發。1644年,起義首領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自縊身亡,歷二百七十七年的明朝滅亡。

明朝晚期,居住在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即後來的滿族)在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帶領下開始興盛起來,與明朝抗衡。明督師孫承宗袁崇煥修築關寧錦防線,抵禦女真人,取得寧遠之戰寧錦之戰的勝利,並擊退圍攻北京的女真兵馬。1630年,大淩河之戰後,明朝遼東勢力衰落,關寧錦防線開始瓦解,女真人曾五次突破長城攻打北京。1633年,山西爆發「明末大鼠疫」並傳至北京城,造成大量人員死亡,加速明朝滅亡。女真人終於在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後不久,驅逐李自成,進入北京

南方大臣先後擁護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鍵隆武)、桂王朱由榔永曆)為帝,史稱南明,最終因實力不足及政治內鬥為清軍所滅。

明朝舊臣鄭成功從褔建沿岸廈門金門攻取臺灣,並驅逐那裡的荷蘭殖民者。鄭成功死後,他的孫子鄭克塽投降清軍,大清王朝將台灣併入中國版圖。

明朝時,黃河決溢143次,如1410年黃河氾濫事件。崇禎元年至十四年(1628-1641年)裡,有11年黃河發生決口,史不絕書。

清朝

滿人的興起

明朝萬曆初年,董山的後代覺昌安與其子塔克世偕同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以建州右衛王杲叛亂為由攻滅王杲與其子阿台,然而覺昌安父子也在混戰中死亡。1586年明廷襲封塔克世之子努爾哈赤為指揮使作為補償。

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留的十三副遺甲崛起,統一建州女真後陸續併吞女真各部,並與漠南蒙古友好。1616年努爾哈赤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建國稱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圖阿拉(即興京,今遼寧新賓)。建州女真國力日盛,1616年努爾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後於赫圖阿拉稱汗立國。兩年後他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反明。努爾哈赤在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楊鎬指揮的明軍、朝鮮與葉赫聯軍;接連占領瀋陽遼陽撫順等遼東城市,隨後戰事集中於遼西地區。努爾哈赤最後於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擊敗,不久逝世。

第八子皇太極歷經權力鬥爭後繼位。皇太極即位之後,針對努爾哈赤時期的社會矛盾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天聰新政」。還繼續完善和擴大蒙古八旗、漢軍八旗,設立理藩院管轄蒙古等地事務。將都城瀋陽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為滿族,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年號為崇德,國號為大清。隨後成功降伏西邊蒙古察哈爾部,漠南蒙古歸附清朝。另外,皇太極親征朝鮮並使朝鮮成為大清的藩屬。接著,皇太極經察哈爾繞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1643年皇太極病死,在其長子豪格,及其弟多爾袞的一場政治鬥爭後,由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

1644年,吳三桂清兵入關,清朝將首都遷到北京,清朝入主中原。從入關到其後的數十年時間內,在明清戰爭陸續消滅了農民軍、南明和明鄭等勢力。後來清廷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並且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禎帝與明朝忠臣。

前期的盛世

清朝早期規定各省綠營鳥銃兵佔全數一半,隨著火器技術日漸成熟,至清中葉鳥銃兵已完全取代弓兵
康熙帝讀書像》

1661年順治帝逝世,其子8歲的康熙帝即位,初由孝莊文皇后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等四名輔政大臣輔政,四輔臣最終由鰲拜獨專。1669年始親政。三藩之亂於1681年清軍攻入雲南後結束,同年,鄭經之子鄭克塽透過東寧之變繼位,明鄭因內亂不斷導致不少將領降清。清朝派明鄭降將施琅率領水師攻打台灣施琅占領澎湖,逼近東寧(今台灣台南),鄭克塽率領大臣降清,至此明鄭亡。

清朝平定三藩後進入康雍乾時期,這段時期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稱為康雍乾盛世。康熙帝為政寬仁,留心民間疾苦,在他親政不久後,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受康熙帝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以及外來農作物的引進等影響,清朝人口大大提升。他先後任用靳輔于成龍治理黃河與大運河。康熙中期以後,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為安定社會秩序,他頒行十六條聖諭,要地方人士循循告誡鄉民。他又派心腹包衣(即家奴)如曹寅李煦等人打探地方物價、人民收入與官紳不軌之事,並以密褶奏報。此即密折制度的萌芽,到雍正時期趨於完善。康熙帝重視對漢族士大夫的優遇,他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南書房,並且向來華傳教士學習西方科學與文化。

1690年至1697年間烏蘭布通之戰三征噶爾丹使噶爾丹戰死,創立多倫會盟以保護喀爾喀蒙古。青藏地區的和碩特汗國協助黃教的達賴五世,擊敗紅教統一全藏,之後分裂成青海與西藏和碩特。達賴六世時,藏區政事交由第巴(理事大臣)桑結嘉錯管理,他聯合準噶爾對抗西藏和碩特的拉藏汗,拉藏汗先下手殺桑結嘉錯並廢除達賴六世。1717年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攻殺拉藏汗,並且占領拉薩。清軍多次被准軍擊敗,最後於1720年由胤禵率軍驅除成功,協助達賴七世入藏,以拉藏汗舊臣管理藏區。

雍正帝手持如意像》

1722年康熙帝傳位於胤禛,即雍正帝。雍正帝在位十三年,針對康熙時期的弊端採取補救措施,以延續康雍乾盛世。他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廢殺與他對立的王公並削弱親王勢力。雍正帝注重皇子教育,採取秘密立儲制度以防止康熙晚年諸皇子爭位的局面再度發生。將丁銀併入地賦,減輕無地貧民的負擔。為解決地方貪腐問題使火耗歸公,耗羨費用改由中央政府計算;設置養廉銀以提高地方官員的薪水。雍正初年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意圖復興和碩特汗國而亂,隔年年羹堯岳鍾琪等人平定。聽從鄂爾泰建議推行改土歸流以地方官管理少數民族。將喀爾喀蒙古正式併入清朝;並且為鞏固蒙古於1727年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確立中俄中段疆界。1732年噶爾丹策零東征喀爾喀蒙古,兵至杭愛山,被喀爾喀親王策棱擊敗。1734年清准和談,以阿爾泰山為界,西北大致和平。1735年雍正帝於工作時去世,其子弘曆繼位,即乾隆帝

郎世寧乾隆帝南苑閱兵的《大閱鎧甲騎馬像》

乾隆帝在位時期是清朝的全盛時期。期間人口不斷增加使乾隆末年突破三億大關,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江南廣東等地的絲織業與棉織業都很發達,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歷史高峰。與此同時,銀號亦開始在山西出現。乾隆帝鴻講學術,此時期有許多書籍出版,1773年更下令編纂《四庫全書》,與《古今圖書集成》成為全世界最龐大的類書,這些都成為盛世的文化標誌。

對外方面,乾隆十七年(1752年)冬,達瓦齊襲奪準噶爾汗國汗位,阿睦爾撒納在隨後的內鬥中被擊敗歸附清廷。乾隆皇帝乘機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派其為引導,以定北將軍班第率軍平定準噶爾,攻下伊犁。乾隆帝派兆惠西征,阿睦爾撒納戰敗逃亡哈薩克汗國,後因為哈薩克汗歸降於乾隆,又逃亡沙俄,阿睦爾撒納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病死,天山北路遂告平定。然而在天山南路,回部領袖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稱大小和卓之亂。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與富德最終攻滅大小和卓,並讓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中亞各國成為藩屬國。乾隆末年,尼泊爾廓爾喀王國兩次入侵西藏。1793年清廷派福康安海蘭察領兵入藏,擊退廓爾喀入侵不丹哲孟雄(今錫金)亦為藩屬國,加強駐藏大臣的權力。西南,乾隆初年派張廣泗平定貴州苗民之亂,隨後清軍前往平定大小金川之役。期間緬甸貢榜王朝與中國爆發清緬戰爭。1769年乾隆帝派傅恆阿桂入緬未果,雙方最後停戰。1784年暹羅卻克里王朝派使朝貢,1788年緬甸為應付暹羅威脅,也派使朝貢。1789年安南發生西山朝統一後黎朝鄭主廣南國。清軍擊敗西山朝,護送黎帝黎愍帝復位,途中遭西山軍的伏擊而敗,史稱清越戰爭西山朝阮惠遣使向清廷謝罪,清廷封為安南王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授予木邦孟艮蠻莫三地等同緬甸地位甌脫後,清王朝形成穩定疆域,一直維持到約50年後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喪失香港島並在森巴戰爭中失去對拉達克的控制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朝官方全國地圖

乾隆期間清朝疆域達1300萬餘平方公里,東方的朝鮮琉球國也早就成為藩屬國之一。只有江戶幕府統治的日本處於鎖國時期,與清朝來往甚少。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譽,他平定準噶爾與回疆大小和卓之亂,把新疆納入中國版圖,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然而其餘戰事皆小題大作使國庫嚴重損耗,讓清朝國力衰退。乾隆時期的戶部存銀最高達8,000萬兩,常年保持在6,000-7,000萬兩左右,足以應付政府的各項日常開支、重大工程、戰爭,而雖然清朝的賦稅較為輕,且於康乾時期多次對外用兵、大興各項工程,但每年國家財政都會有餘,國庫儲備逐年上升。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併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加上貪官和珅等官員腐敗,於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陸續爆發民變。白蓮教於1770年代舉兵,後來又於1796年爆發川楚教亂,八年後被清軍鎮壓,領袖王三槐被處死。台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於1787年發動林爽文事件,歷時一年多。在乾隆年間,平定大小金川之亂、消滅準噶爾汗國等各威脅,將新疆正式重新納入中國版圖,並且頒布被視為西藏屬於中國領土的最有力的證據《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加強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治,影響現代中國的版圖[12]

頤和園,修建於乾隆年間

1796年乾隆皇帝禪位於嘉慶皇帝。乾隆帝雖為太上皇,但依然「訓政」至1799年去世掌權64年,嘉慶四年一月三日去世,終年八十九歲。嘉慶帝方得以親政。然而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在乾隆帝駕崩後,清朝繼續走向衰退。1820年嘉慶帝駕崩,秉國二十五載,由道光帝繼位。

近代的衝擊

1841年鴉片戰爭虎門之戰期間,英國復仇女神號(最右後方)戰艦擊毀一艘清朝戎克船
1842年鴉片戰爭後,中國英國汗華囇號上簽署《南京條約

到了19世紀初,清朝已經走向衰落,在嘉慶年間先後爆發川楚教亂,與此同時海上強國英國荷蘭葡萄牙等紛紛開始強制與中國貿易。1787年,英國商人開始向華輸入鴉片,導致中國的國際貿易由巨額順差變為巨額逆差。清廷於1815年頒佈搜查洋船鴉片章程,然而英商無視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鴉片,道光皇帝於1838年派林則徐廣州禁菸。1839年6月,將237萬多斤鴉片在虎門銷毀,史稱虎門銷煙。英國政府因此於1840年6月發動鴉片戰爭。1842年,英軍進入長江,切斷江南對北京的物資供應,於是清廷求和,《南京條約》簽署,除在東南沿海開放上海等5個通商口岸之外,還割讓香港島,中國的主權受到破壞。一般中國大陸史學界認為這是中國近代史的開始。

1850年至1864年太平天國起義軍與清軍激戰的情景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反抗清朝的鬥爭再度興起。1851年,受到基督教影響的秀才洪秀全建立拜上帝會,發動金田起義並創建太平天國。太平天國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曾經一度佔領南方部分省份,並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權。到了1864年7月,曾國藩曾國荃湘軍攻陷天京,對無辜百姓展開屠殺與搶掠,太平天國才正式結束。南京城被燒毀,百姓死傷無數,南京人痛恨湘軍,稱曾國藩和曾國荃為曾剃頭、曾屠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創所所長郭廷以在其所著《近代中國史綱》引趙烈文《能靜居日記》記載曾國荃率湘軍攻入南京城後的情景:「湘軍『貪掠奪,頗亂伍。中軍各勇留營者皆去搜括』,……『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被戳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均被虜),老者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哀號之聲達於四方。』凡此均為曾國荃幕友趙烈文目睹所記,總計死者約二三十萬人(死亡人數有爭議)。」[13][14][15][16][17]

同一時期其他的運動還有天地會捻軍上海小刀會起義甘肅同治回亂等。

大清三角黃龍旗(1862-1889)
大清黃龍旗(1889-1912)中國第一面國旗

晚清時期,代表大清帝國的正式國旗被稱為黃龍旗,也被稱為黃底藍龍戲紅珠圖。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開始與西方國家有更多的交往,逐漸開始接觸國旗的概念。自1862年開始,斜幅的黃龍旗開始被用作官方船隻的標誌。李鴻章在同西方列強談判、簽約、通商、互派外交人員等外交活動中,看到西方列國莊嚴懸掛國旗,而中國卻無旗可掛,於是在1888年李鴻章制定了《北洋海軍章程》,章程寫道:「按西洋各國,有國旗、兵船旗、商船旗之別。大致旗式以長方為貴,斜長次之。同治年總理衙門初定中國旗式,斜幅黃色,中畫飛龍,係為僱船、捕盜而用,並未奏明為萬年國旗。今中國兵商各船日益加增,時與各國交接,自應重訂旗式,以崇體制。應將兵船國旗改為長方式,照舊黃色,中畫青色飛龍。軍旗提督用五色長方旗,諸將用三色長方旗,上角飾以錨形。」這標誌著中國歷史上首次在正式文書中出現了"國旗"的概念。1889年天津軍械局完成了設計樣稿和營造法則:旗為羽紗質地,正黃色,用羽紗鑲嵌青色五爪飛龍,龍頭向上,分為大小四號,頭號橫長一丈五尺六寸,寬一丈六寸五分;二號橫長一丈三 尺九寸,寬九尺五寸;三號橫長一丈一尺五寸,寬七尺六寸;四號橫長九尺六寸,寬六尺三寸。旗式一律照長方,照舊用正黃色羽紗製造 [18][19]

時局圖》暗指中國遭列強瓜分。圖中以熊表俄國,獅表英國,蛙表法國,鷹表美國,日表日本,德國旗幟表德國,雄踞位置代表勢力範圍。左方的中國人代表青年只專注文武科舉、人民吸食鴉片、官員貪錢與富翁奢華
1894年一份西方報紙登載日軍甲午戰爭中執行旅順大屠殺殘害中國人的素描。[20]

19世紀後期,等多次侵入中國,強迫中國與之簽定不平等條約。1860年,英法聯軍八里橋之戰中打敗清軍,隨後攻破北京城,放火燒毀圓明園咸豐帝逃至承德。10月至11月,清政府與英法俄在禮部衙門簽定《北京條約》,新開放長江沿岸和北方沿海的通商口岸。俄國則通過《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中國東北和西北14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1894年為朝鮮主權清朝和日本發生甲午戰爭,期間日軍攻陷旅順,執行旅順大屠殺,對城內進行4天3夜的搶劫、屠殺和強姦,超過二萬人遇害。最終清朝戰敗,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並割讓台灣澎湖列島、遼寧半島給日本。


失敗的改革

恭親王奕訢

1861年咸豐帝駕崩、同治帝即位,兩宮太后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聯手發動辛酉政變扳倒顧命八大臣,實際掌握朝政。為增強國力並鞏固國防,清朝自1860年代開始推行洋務運動,國力有所恢復,並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1875年同治帝不幸染上天花病逝,光緒帝繼位,仍由兩宮太后攝政至1881年東太后病故,西太后始獨自視事聽政。1877年清軍收復新疆,1881年通過《伊犁條約》清軍收復被沙俄占據多年的伊犁中法戰爭後清朝還建立當時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暴露出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此後,列強紛紛強租土地,意圖瓜分中國。1898年,光緒帝在親政後同意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提出的變法主張,從6月11日到9月21日的被稱為百日維新的103天中進行多項改革,但最終在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後失敗落幕。

海蘭泡慘案中,俄軍綁縛中國人準備屠殺
辛丑條約》簽定時的合影。條約對中國處以各樣懲罰性的條款

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以「扶清滅洋」為宗旨並在慈禧太后包庇下燒殺淫掠北京和默許下開始圍攻外國駐北京使館。同時兵權落入親族手中險些引發政變。於是,各國以解救駐京使館人員和外使人員被殺的理由攻入北京,史稱八國聯軍。1900年7月俄軍以義和團破壞東清鐵路為由,在海蘭泡江東六十四屯地對中國人進行大規模屠殺,造成約7000人遇難,海蘭泡慘案和江東六十四屯慘案合稱為庚子俄難。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各國簽定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白,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後來均全額歸還,同時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由各國派兵駐紮,開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入內等。

光緒年間中國發生了不少天災,有些天災甚至造成人口損失。光緒元年至四年(1875-1878年)河南山西陝西直隸山東等地發生特大旱災饑荒,尤以山西最嚴重,太原府100萬人死95萬。總死亡數計950萬-2000萬不等,也就是清朝人口的約2-4%,史稱丁戊奇荒[21]。光緒十三年(1887年)河南鄭州下汛十堡(今惠濟區花園口鎮石橋村)發生黃河決口[22],致使200多萬(一說93萬;一說最保守估計150萬;一說700萬)人罹難。

清末新政與清王朝的滅亡

辛丑條約簽訂之後,清政府認識到到了不得不變革的時候,於是開始頒布清末新政

其變革之處非常多,包含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各方面。其具體新政有預備立憲,停科舉進行學堂選官,編練新軍,新辦學校,鼓勵工業,幣制改革,修建鐵路等。但新政的變革仍然落後於時代,其變革多浮於表面,不能阻擋清政府的滅亡。

終於因為四川保路運動爆發導致湖北防衛空虛,1911年10月10日新軍於武昌發動起義,旋即全國多省響應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於次年建立中華民國,清帝亦於2月退位,清朝滅亡,中國進入了共和國時代。

中華民國

1911年,辛亥革命時的上海南京路

革命爆發、走向共和

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禁錮,成功引進西學,推廣新式學校。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正是教育方式的這一根本性轉變,為後來風起雲湧的辛亥革命和國家建設培養造就了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社會精英和寶貴人才。1906年,清政府同時籌劃立憲運動,於1911年成立為人詬病的皇族內閣,以慶親王奕劻內閣總理大臣

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以後,革命黨開始興起,孫中山黃興等人在海外積極籌款,組建黨組織,指揮國內的多次革命運動。經過十餘次失敗的革命起事後,與革命黨互不溝通的湖北新軍武昌起事獲得成功。清廷迫於情勢於11月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以便討伐革命黨人。袁世凱一面以武力壓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換取利益,而革命黨人亦認可袁世凱是能領導中國的有力人選,遂行謀定,是為南北議和。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宣告成立,孫中山正式就任首任臨時大總統。2月12日,清宣統帝溥儀宣佈退位,清朝正式走進歷史,中國兩千多年的帝王專制制度也基本結束。

在這個帝國民國時代交替的時代,出現一大批學者,如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王國維胡適辜鴻銘章太炎陳寅恪呂思勉魏源錢穆魯迅等人,號稱「國學」(中國文學史學哲學)。梁啟超曾領導「史學革命」反對中國的傳統史學,要求把「帝王之史學」改為「為國民寫史」。嚴複曾翻譯西方名著《天演論》以介紹達爾文進化論,並且分析出中國由於不能衝破長期統治中國的儒家思想而遠遠落後於世界。王國維和辜鴻銘是著名文學家,曾游歐洲各國,後來結合自己的文化和西方思想寫成好幾部名著。章太炎是著名的反清鬥士,他的思想隨著中國的變革而逆轉,成為著名的革命者和文學家。陳寅恪,呂思勉和錢穆皆是著名史學家,為「史學革命」做出卓越的貢獻。魏源曾著《海國圖志》以要求改革。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創始者,曾為章太炎學生,著《朝花夕拾》和《狂人日記》。這一時期,國外的各種新思想、新文化也開始慢慢傳入中國,為後來1919年的五四運動爆發、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鋪墊。一部分中國大陸的歷史學家將五四運動譽為中國現代史的開端。

北洋政府時期

中華民國國旗(五色旗),北洋政府在1912年至1928年使用

1912年4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辭去擔任3個月的臨時大總統職位,由袁世凱接任,並定都於北京,故又稱北京政府。

袁世凱上台後不久,逼迫國會選他為大總統,之後就解散國會和終止臨時約法,另頒布新約法,以擴大其職權一步步籌備帝制。為反對袁氏獨裁,國民黨於1913年發動二次革命,但在北洋軍的攻擊下很快失敗,眾多國民黨員流亡海外。1913年7月又將蔡鍔召入北京控制,且在一番裝模作樣後使馮國璋和大眾誤以為袁世凱並無稱帝之心。但1916年袁世凱宣稱恢復帝制,建立中華帝國。為維護共和雲南蔡鍔起兵討袁,是為護國運動,全國多地響應,宣布脫離北京政府獨立,且因局勢變化,列強亦不支持袁,同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絕望中死去,護國戰爭結束。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總統之位,段祺瑞則成為國務總理,但兩人卻因為意見不一而交惡,不久段祺瑞擅自向德國宣戰,黎元洪將段祺瑞撤職,但段祺瑞卻率軍討黎,黎元洪不得不向張勳求助,1917年6月7日張勳卻率五千名辮子軍攻入北京並扶植溥儀為帝,黎元洪又向段祺瑞求助,段祺瑞便用12天討平復辟,黎元洪也辭職。中華民國進入北洋軍閥各派系(皖系直系奉系等)控制中央政府時期,地方政府則由各個軍閥派系割據。

第一次世界大戰

濱海布洛涅, 1917年8月12日,中國勞工在英軍軍官的監督下將一袋袋的燕麥裝車
中國勞工在英軍皇家坦克團的中央車間進行維修工作。
日軍在青島登陸
出席巴黎和會的中華民國代表,陸徵祥(中)、顧維鈞(右上)、王正廷(左上)、施肇基(右下)、 魏宸組(左下)

1917年8月14日,段祺瑞領導的北洋政府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經過長時間的辯論,最終通過了《對德宣戰案》,中華民國宣布對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宣戰,廢除中德、中奧條約,收回天津漢口德奧租界,並援助協約國[23] 。同年9月22日,廣州國會非常會議承認對德宣戰案[24]

為援助協約國,中華民國特派一戰華工,經由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香港轉送到西歐,總共有14萬名華工參與,其中約有5千人在前往歐洲途中遭遇德國潛艇襲擊或在歐洲犧牲[25]。同時,在戰爭期間,俄國從中國招募了超過16萬名勞工,據報有7千人在前線死於德軍手下[26]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北京學生遊行反對一戰凡爾賽條約對中國山東問題的處置
五四運動時期抵制日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強在中華民國的勢力均勢瓦解,日本利用列強無暇他顧之際,欲使中華民國淪為其後院,以鞏固其在東亞地區的利益。1914年9月,日本宣戰德國,封鎖了德國租借地境內的青島,並計畫從背後進攻德國軍事要塞,需要通過中華民國領土,並答應將來將膠州灣歸還給中華民國[27]。當時的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宣布中立,並禁止兩軍在中國領土上交戰,但在日本的威脅下,承認山東東部為交戰區。日本派出2.7萬名士兵[28],在山東半島北岸登陸,但未集中兵力攻打膠州灣的軍事要塞,反而佔領了濰縣,並西進佔領了山東鐵路全線,然後佔領青島。即使德國投降後,日軍仍駐紮在鐵路沿線。這時,中華民國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況,英國、俄國都默許了日本的入侵,即使美國同情中華民國,也不願與日本對立。

在戰後的巴黎和會上,列強決定將膠州灣及德國在山東原先享有的一切權益完全轉讓給日本,北洋政府代表團努力爭取無效。隨後爆發了五四運動,抗議巴黎和會上有關山東問題的決議,最後北洋政府代表團6月28日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29]。直到1921-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後,日本才將膠州灣地區和膠濟鐵路全部移交給中華民國,並從山東撤出所有軍隊,中日雙方才解決山東問題[30]

外蒙古獨立

1921年達木丁·蘇赫巴托爾蘇聯紅軍的幫助下建立「人民革命政權」,1924年蒙古人民革命黨宣布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定都庫倫,改城名為烏蘭巴托。1937年,在霍爾洛·喬巴山的領導下,外蒙古開展了大清洗,黨和國家、政府、軍隊僧侶當中有兩到三萬人被殺,占當時外蒙古人口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1946年外蒙古獨立。1952年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大會提出「控蘇案」並得到通過意圖阻撓蒙古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蘇聯解體以後,蒙古國於1992年2月12日大呼拉爾放棄社會主義制度,推行多黨制總統制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新憲法當日生效,國名改稱為「蒙古國」。

國民政府時期

中華民國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國民政府於1924年開始使用

孫中山之後多次發起護法運動護國運動,組建廣州軍政府,試圖聯合南方軍閥推翻北京中央政府未果,開始轉向聯俄,改組中國國民黨,1924年5月,孫文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於廣州黃埔創辦陸軍軍官學校並任命蔣中正為校長,接納中國共產黨(第三國際中國支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病逝於北京,次年,1926年6月,蔣中正率領國民革命軍廣東發起北伐戰爭,到1928年進佔京津,大體上統一中國。在北伐軍進佔長江流域時,中國國民黨不能容忍中國共產黨激進的工人運動,1927年,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和國民黨領袖汪精衛,先後在上海漢口發動清黨,清除國民黨黨內的共產黨國民黨左派勢力。共產黨發動數次起義均告失敗,於是轉入江西井岡山等山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並於江西瑞金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0年到1934年南京國民政府先後五次圍剿中央蘇區,紅軍撐過前四次圍剿,但是在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剿共戰爭失敗後,從江西蘇區敗退到陝西省北部中共黨史稱二萬五千里長征)1935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更名為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1936年又更名為中華蘇維埃民主共和國,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之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開展第二次國共合作,並放棄反對國民政府,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改組為陝甘寧邊區政府。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0年,日轟炸機對重慶地區大轟炸
台兒莊會戰,中國士兵與日軍進行巷戰。
上海戰役,日軍特別海軍登陸部隊配載著防毒面具。
1937年7月17日,七七事變十日後,時任中華民國實際最高領導人蔣中正發表廬山聲明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出兵佔領東三省滿洲國於次年成立,日本扶植溥儀成立的第一個傀儡政權。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後國共結束十年內戰,第二次國共合作初步形成。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在南京進行大屠殺,超過30萬人被殺害。之前國民政府已從南京遷至漢口,後來遷至重慶。而在1940年至1945年間:在日本支那派遣軍扶持下,以汪精衛周佛海李士群等為主要成員,在南京建立所謂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即「汪精衛政權日本軍扶植的傀儡政權)」,對淪陷區實行賣國日偽統治。不過,當時已經遷都重慶(戰時首都)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即重慶國民政府,自始至終並不承認「汪偽政權」。

抗戰期間,蔣中正統帥國民革命軍與日軍22次大會戰,國民革命軍陸軍死亡、失蹤321萬人,海軍幾乎全滅[註 2]。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從日本手裡接管台灣及澎湖列島以及其他一些領土,廢除百年不平等條約,而且得以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號稱「世界五強」之一。然而,中國仍然在1946年與蘇聯簽訂的條約中承認蘇聯控制下的外蒙古的獨立[註 3]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的新聞記錄影片

自從抗戰結束,國民黨政府與在抗戰期間實力大增的中共在勢力劃分、物資接收等方面發生衝突,雙方雖經重慶談判簽署雙十協定,並共同參與政治協商會議,但仍在1946年6月升級為全面的國共內戰。與此同時,國民政府亦在準備制憲與行憲。1946年11月在南京召開制憲國民大會,並於1947年元旦正式施行中華民國憲法。1948年第一屆國民大會召開,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蔣中正當選為行憲後的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但在內戰的戰場上經過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國軍兵力大大消耗,解放區逐漸擴大。1949年4月,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佔領首都南京總統府。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北京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旋即於12月10日遷往臺北

政府遷台

國共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退守臺灣,以臺北首都。在韓戰中美軍介入亞太局勢後,退守臺灣的中華民國的政經局勢逐漸穩定下來,形成今日以臺澎金馬實控領土的格局。

動員戡亂時期,中國國民黨在臺灣長期維持一黨獨大的統治,為避免共產黨的威脅,因此凍結憲法中所賦予的政治權力,但仍實施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此舉為養成民眾的民主素養。1975年蔣中正去世後,由蔣經國接掌政權。隨著產業從農業發展到輕重工業、國民教育普及,於1970年代進入經濟起飛時代並開始脫離農業社會進入現代工商業社會,蔣經國總統所推動的十大建設至今仍被視為促進臺灣經濟起飛的基本工程。1950,1960年代,台灣主要發展輕工業,在這階段初期甚至某些農產品是都外貿的主力;1970年代左右,開始發展重工業跟化工業等較高等級的工業產品;1980年代左右,臺灣開始發展高科技的電子領域。隨著經濟與知識方面的快速成長造就一整代的中產階級,導致1980年代中後期,臺灣的威權社會控制體系開始鬆動。

1986年9月28日,政府遷臺後第一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成立。1987年7月14日,國民黨政府正式宣告解嚴,終止黨禁、報禁,解除長達39年政府對中華民國在政治上的嚴密控制,這無疑已經宣告中華民國政治轉型的開始,不久蔣經國去世,李登輝接任總統,臺灣進入更進一步的民主轉型時代。1991年4月30日,中華民國政府宣佈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使得臺澎金馬單方面解除對大陸的積極軍事對峙(即正式以成文方式宣告放棄反攻大陸政策)。之後,憲法多次增修後,1996年舉行第一次總統公民直選,由中國國民黨籍的原總統李登輝當選連任;2000年,中華民國第二次總統民選,由在野黨民主進步黨所推舉的陳水扁當選,此次總統選舉亦實現中華民國第一次的政黨輪替。2005年,末代國民大會召開,憲法第七次增修。2008年,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中國國民黨所推舉的馬英九當選總統,二次政黨輪替,兩岸關係緩和,對外關係亦大幅改善。2016年,民主進步黨籍的蔡英文當選總統,三次政黨輪替並於2020年連任;2024年,民主進步黨籍的賴清德當選總統,實現臺灣民主化以來第一次的三連續執政任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月31日,解放軍進入北平

毛澤東時期

計劃經濟工業初步建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於1949年開始使用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後來的每年10月1日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節[31][32]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中國經歷長期的動亂與戰爭,經濟水平落後,貨幣貶值,交通運輸不暢。建國後,一個全面模仿蘇聯工業化模式的共產主義社會便迅速建立起來。在1950年代早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村土地集體化改革,成功抑止通貨膨脹、重振經濟,並重建被戰火嚴重破壞的工業體系。中國共產黨對當時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影響,基層組織深入到中下階層的勞工和婦女等群眾中。

1950年代開始的土地改革運動地主的土地沒收,從政治和經濟上徹底消滅了中國自以來作為地方政治精英的鄉紳階層,改變了兩千多年來「皇權不下縣」的局面,國家政權的動員力從此深入村鎮基層。這次土地改革是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對老解放區土地改革的繼續,基本完成了全國範圍內的土改,至1953年,除新疆西藏青海川邊等少數民族地區,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無償分得約7億土地生產資料,並每年免除地租3000萬噸糧食。但是從1953年開始,中共開始實行土地集體所有制,強制實施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和農業合作化運動,再次剝奪了農民的土地。學者估計土地改革造成100萬-470萬人死亡,導致農村精英階層的消亡。受害者中很多是掌握知識和了解經濟規律,以地租為生的地主。與此同時,三反五反運動展開,造成了諸多冤假錯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支持中華民國的部隊到處與解放軍和新建的地方政權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50年3月開展全國性的「剿匪行動」,動員超過了一百五十萬的軍隊。隨著「剿匪行動」的開展,數年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大陸地區的殘餘武裝被消滅殆盡。1950年6月25日,朝鮮發動韓戰。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幾乎占領整個朝鮮半島,但是聯合國軍仁川登陸後,戰爭形勢逆轉,聯合國軍逼近朝中邊境線。當時的中國領導人認為朝鮮若被聯合國軍占領,將威脅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安全,因此決定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名義入朝作戰。在經過五次大規模戰役後,雙方進入膠著狀態。1953年7月27日雙方簽署停戰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50年的昌都戰役消滅藏軍主力後,1951年同西藏政府達成《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對西藏取得控制權。至此,除台灣香港澳門、少數沿海島嶼及其他與鄰國有主權爭議的領土以外,中國大陸領土已全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控制。1953年的東山島戰役後,國軍未再組織成建制的反擊。至1955年,解放軍發起一江山島戰役,相繼攻占浙東沿海還被國軍控制的全部島嶼。至此,中國大陸沿海只剩下福建沿海的金門馬祖還被國軍控制[33]

1953年至1956年,中國政府對生產資料所有制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包括「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又合稱為「三大改造」,其目的是改變生產關係的性質。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國政府認為中國已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制度(經濟方面)在中國基本建立。1953年到1957年中國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培養了大量的技術專家,產業工人,提高了國民收入,並且通過蘇聯和東歐技術的引進提高了解放軍的現代化水平。1954年9月20日,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即五四憲法)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共4章106條。

大量政治化運動

與此同時,各類政治運動逐漸展開。1955年7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展開鬥爭肅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在中國大陸各省、市、自治區、人民解放軍和中央一級黨的、政府和群眾團體的機關開始肅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34]。8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徹底肅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35],毛澤東將各團體中鎮壓的比例定為百分之五[34]。1957年,反右運動展開,上百萬知識分子和民主黨派人士等遭到批鬥和迫害,中國大陸的民主制度遭到嚴重破壞[36]。1958年,循化事件爆發導致數百人死亡;1959年,爆發藏區騷亂,造成約8萬7千人死亡,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流亡海外[37]。中國於1950年代末基本消滅血吸蟲病,但是近年又有死灰復燃趨勢[38]。1957-58年,中國貴州爆發的「亞洲流感」造成全球100萬-400萬人死亡;該病毒變異後,於1968-69年導致「香港流感」爆發,再度造成全球100萬-400萬人死亡[39]

1958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發動「大躍進」運動與「人民公社化」運動,客觀上脫離實際並造成各地浮誇風放衛星」等謊報數據的情況盛行。自1959年到1961年,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以及制度性問題造成了三年大饑荒內數千萬人的死亡,毛澤東因此「退居二線」,但留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名義上改以國家主席劉少奇為首的一批中央領導人著手恢復經濟發展。

解放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十周年閱兵式

發動文化大革命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劉少奇鄧小平等人被打倒,毛澤東掌握大權,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一度成為被指定的接班人,但其後與主張修憲「廢除國家主席」的毛澤東發生衝突。在林彪陰謀敗露後,四人幫成為新的重要政治勢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進一步混亂,故毛澤東重新起用鄧小平出任第一副總理,重掌國務院以起相互牽製作用。

文革期間,人口的非正常死亡方式主要包括:大屠殺(包括官方處決)、武鬥私刑自殺批鬥,等等;根據目前的資料,各方統計的非正常死亡人口達數十萬至2000萬不等。[40][41][42][43][44]1975年8月,河南駐馬店爆發了二十世紀世界最重大技術災難「河南「75·8」水庫潰壩」,造成29個縣市被淹,24萬人死亡[45][46]

1976年,周恩來朱德毛澤東先後去世;其後四人幫在懷仁堂事變中被逮捕,國務院總理華國鋒接替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出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成為最高領導人。儘管華國鋒停止文革中的文攻武鬥等混亂局勢,但提出「兩個凡是」的路線,在國家實質上仍然沒有完全脫離文化大革命階段的困頓狀態。

毛澤東在其任內有許多人遭到政治迫害及大清洗,尤其在他晚年,由於嚴重的政策錯誤,給中國精神文化領域造成巨大的損失。毛澤東時代歷經了建政初期1950-1953年的三大運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1951-1952年的三反五反運動、1957年的反右運動、1958年-1962年的大躍進、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據各方估計造成4000萬-8000萬人的死亡[47],亦有數千萬人遭到批鬥和迫害。其中,文化大革命因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而被嚴厲批評和譴責,中國傳統文化及道德淪亡,法制和憲政被嚴重破壞,文革還影響了柬埔寨紅色高棉大屠殺[48][49]

改革開放時期

被稱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中的核心人物(圖為位於經濟特區深圳蓮花山頂的鄧小平像)。

鄧小平撥亂翻正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重新上台的鄧小平執掌政權,改革開放時代正式到來。改革開放率先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為標誌從農村開始,隨後擴展到城市,設立經濟特區,並隨後開放了一批城市,其後首次出現股票。1984年,大陸的經濟開始重新步入正軌,國民經濟開始增長。

但是,1980年代後期,由於出現通貨膨脹官倒等問題,民間出現不滿情緒。1989年,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去世成為導火索,終致爆發六四天安門事件。事件中,學生和其他人活動數月,要求政治改革。最終以解放軍於6月4日暴力清場而告終[50][51],此事件造成多人傷亡。

冷戰末期風暴局勢

其後以江澤民出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以其為核心中共第三代中央領導接掌政權,改革開放的步伐一度有所停滯,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才得以繼續進行。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從英國接收對香港的主權,其後1999年從葡萄牙接收澳門

江澤民時期,中國經歷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及百年不遇的1998年洪災、造成數千人死亡。[52][53]

2002年中共十六大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第四代中共中央領導集體上台。中共逐漸放棄「韜光養晦」的外交方針,在外交舞臺上動作頻繁,並強化國際地位,並於2008年末派出護航艦隊進入亞丁灣附近海域,以維護中國在該地區的海上利益。此時中國經濟改革已經有顯著效果,人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外匯儲備世界第一,被譽為「世界工廠」,成為世界上最有發展潛力的國家之一。

溫家寶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2007年)

雖然經歷了SARS病毒帶來的衝擊,2003年中國經濟成長還是達到近幾年來最高的9.1%。2002年底,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建設。但是經濟發展依然面對深層的問題,包括東西部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胡溫政府提出幾項措施,包括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關注弱勢群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中國繼續開放其市場,雖然還是受到沒有完全履行入世承諾的指責。不過,多種外國產品的關稅已經下降了很多。2003年末,中國大陸與香港及澳門簽署《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保證三地的產品能夠以零關稅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次發射載人太空飛行器神舟五號飛船,載送航天員楊利偉進入太空,使中國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在隨後幾年中,中國陸續發射多艘載人航天飛船,將數位太空人送人太空。2004年,北斗二號項目啟動,2011-12年開始提供導航服務。2010年,蛟龍號潛水器啟用。2011年,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太空站建設的第一步。2012年3月,深圳大亞灣核反應爐中微子實驗的重大成果獲得國際關注。2012年10月,莫言成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首位中國籍作家。

與此同時,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北京開幕,東道主中國以51枚金牌位居金牌榜首位。藉助北京奧運會,中國展示了經濟發展的成績、自信以及史無前例的開放心態,大規模的基礎建設也極大改觀了北京這座城市的面貌,政府與公眾在奧運會這個舞台上取得了高度的統一,公眾也表現出對政府少有的包容和支持。[54]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在上海舉行,是中國首次舉辦的綜合性世界博覽會,也是首次由開發中國家主辦綜合性世博會,共有256個國家和地區及國際組織參展。

2007年以來,中國境內的恐怖主義事件明顯增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生多次恐怖性質的襲警、爆炸案件,包括2008年的喀什襲擊事件庫車爆炸案和2011年的和田7·18嚴重暴力恐怖事件喀什暴力恐怖襲擊事件。此外,也發生針對民航班機的恐怖事件,如南航班機三·七爆炸未遂案(2008年)和天津航空7554號班機劫機事件(2012年)。大多恐怖事件發生在中國大型活動(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前期,在國內外造成巨大反響,如2008年昆明公交車爆炸案和在新疆發生的數起事件。2012年,王立軍事件薄熙來事件爆發,受到廣泛關注。

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發生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到300,000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55],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慘重的一次[56]。地震造成四川甘肅陝西等省的災區直接經濟損失共8451億元人民幣,災區的衛生、住房、校舍、通訊、交通、治安、地貌、水利、生態、少數民族文化等方面受到嚴重破壞。

習近平時代統一領導

習近平(左)和李克強(右)
習近平參加2017年金磚國家峰會時領導人集體照片

2012年中共十八大後,習近平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李克強擔任國務院總理,標誌著中共第五代領導集體上台,早期被稱為「習李體制」。新領導集體把民族復興作為目標,闡述「中國夢」積極打擊腐敗,要求官員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進行政府部門改組,深化經濟轉型與改革。新政在中國大陸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政府分別提出建設「一帶一路」即「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中國政府指出,「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努力實現沿線區域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更加安全高效,以形成更高水平的陸海空交流網絡。同時使投資貿易的便利化水平更有效的提升,建立高品質、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域網。以使沿線各國經濟聯繫更加緊密,政治互信更加的深入,人文交流更加的廣泛。[57]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左)與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右)在2020年1月簽署第一階段協議

2014年11月10日至11日,第26屆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年度會議於在北京市懷柔區雁棲湖舉行。該次峰會通過《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宣言》(《北京綱領(宣言)》)[58],提出並通過致力於旨在打擊跨國腐敗的《北京反腐敗宣言》[59],中國開始顯露其全球影響力。[60]2015年,「習馬會」在新加坡舉行,是海峽兩岸(即中國大陸與台灣)自1949年政治分立以來,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2018年起,新一輪的中美貿易戰開打。2020年5月起,中國和印度爆發邊境衝突,造成人員傷亡。

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部分香港人不滿意中央政府香港選舉制度的干涉,要求「真」普選,即有「公民提名」的選舉。2014發起佔領中環運動(雨傘革命)要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撤回決議。佔領行動於2014年12月15日結束,歷時79日。2019年,香港爆發了全球矚目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簡稱「反送中」,香港警察與示威者雙方的暴力行動使得香港的安全與法治遭到嚴重破壞,旅遊業接近崩潰,香港地區經濟嚴重受挫。[61]

2018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提議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修改憲法刪除國家主席連任不得超過兩屆的限制。[62][63]習近平的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兩個掌握實權的職務本身已經沒有任期限制,廢除國家主席連任限制,意味他可以成為繼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之後的終身領導人。[64]有學者和傳媒認為習近平的做法有如仿效袁世凱稱帝[65]鄧小平時代開始實行的「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被習近平打破。同時「袁世凱」、「復辟」等詞彙被網絡封殺[66]

2020年冠狀病毒病疫情發生後,身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一直強調自己親自指揮防疫工作,並在2020年2月3日《求是》發表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表明:早在1月7日已經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提出防疫要求[67][68]。隨著中國政府成功控制疫情,中國經濟增長2.3%[69],優於預期[70],中國不僅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GDP總量也實現了百萬億的歷史性突破[71][72][73]

2022年殺傷力弱但傳染性強的Omicron病毒株廣泛蔓延,批評者認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導的僵化「清零政策」與地方政府的科學精準防疫策略產生了衝突,防疫不再以科學為依據,而主要出於政治導向,是「政治防疫」[74][75][76]。持續實行動態清零政策使中國經濟真正處於衰退狀態,習近平面臨經濟下行和清零政治需要這個無解的難題[77][78]。2022年5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上稱,中國經濟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甚至比2020年疫情嚴重衝擊時還大[79]

外界認為習近平強推清零政策造成沉沒成本已經太高[80],故2022年中共二十大以前必須堅持清零是保住他順利打破限制再次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81][82]。有人認為二十大後會結束動態清零。高盛集團的研究報告指出,習近平的防疫政策在中共二十大後仍會持續,至少到2023年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召開,完成領導班子交接後才有轉變的可能[83]。10月11日,人民日報在第二版刊登署名仲音的評論員文章,強調「動態清零」可持續而且必須堅持。美國之音認為這標志著中共20大結束後中國的防疫政策可能適度放鬆的幻想徹底破滅。[84]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召開時,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85]。在之後的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再次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

2022年11月底,多地爆發反對動態清零政策的抗議活動,為1989年以來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抗議運動。[86][87]12月7日,中國國務院發布疫情防控「新十條」,中國大陸事實上放棄動態清零政策。[88]12月26日,中國國家衛健委宣布將「新冠肺炎」改稱為「新冠感染」。[89]

2023年3月10日,習近平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以全票第三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9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第一位任期超過十年的國家主席,任期超越包括毛澤東在內的歷任國家主席[註 4]。外界認為領導人終身制已經復辟,習近平很有可能終身執政[91][92][93]

在此同時,中國大陸地區也面臨巨大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全球金融危機、單一依賴外貿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環境污染自然災害、日趨加劇的社會貧富差距腐敗、部分少數民族因為歷史恩怨史的分裂活動、部分地方政府粗暴行政帶來的民眾不滿,相關人權問題,以及未來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和整體人口基礎龐大之間的矛盾。

兩岸關係(1949年至今)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由於第二次國共內戰退守臺灣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皆宣稱自己是唯一的合法中國政府並相互否定對方。自1971年中華民國聯合國席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後,絕大多數國際社會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之政權;另一方面,絕大多數國際社會不承認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僅保持非官方關係,但仍有12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是代表中國之政府。

臺海兩岸官方於1980年代開始有互動關係,並在往後數年進行一系列政治、文化上的交流。2000年,中華民國實現首次和平的政黨輪替,新上任的總統陳水扁政府在臺海兩岸的議題上,偏向一邊一國的態度。2008年,中國國民黨馬英九當選中華民國總統,第二次和平的政黨輪替,以一中各表九二共識和大陸加深交流,並以「不統、不獨、不武」作為兩岸關係的原則。近年來臺灣人對於「中國」的認同感急遽降低,據2020年7月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調查,僅有2.4%的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有67%的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則有27.5%。[94]

近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面對中華民國主權相關議題,態度轉趨強硬,稱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的一部分,作為其一個中國的定義,並以「和平統一」為主軸,「一國兩制」作為處理臺海兩岸議題的框架,意欲將臺灣地區歸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中華民國政府方面,中國國民黨及其他泛藍陣營堅持一個中國九二共識[註 5]民主進步黨以及臺灣團結聯盟強調臺灣本土意識,否定有九二共識的存在。

參見

其他特定主題中國史

注釋

  1. ^ 全中國目前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高達兩億以上
  2. ^ 在抗日戰爭中,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
  3. ^ 1951年,退守臺灣省中華民國政府以蘇聯未履約為由,不承認該條約及依據該條約而獨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獨立地位;但是,外蒙古獨立早已既成事實。
  4. ^ 毛澤東國家元首任期包括在1949年至1954年間擔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及1954年至1959年間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兩個任期合共十年。
  5. ^ 中國國民黨雖然抱持九二共識,但是其「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之意含,和中國共產黨所抱持的觀點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引用

  1. ^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19-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6) (英語). 
  2. ^ 「藍田人」年代的古地磁學研究 《古脊椎動物學報》 1978年04期
  3. ^ 錢穆校訂,孫國棟、蘇慶彬、胡詠超 編著. 錢穆〈弁言〉. 《中國歷史》. 香港: 人人書局. 1980. 
  4. ^ 199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 江西考古. [2011-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3). 
  5. ^ 江西万年县大源乡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 新華網江西頻道. [2011-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6. ^ 彭適凡, 周廣明. 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模式的个案研究. 農業考古. 2004, (3): 29–39 [2011-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7. ^ 張文緒,袁家榮. 湖南道县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初步研究. 作物學報. 1998, 4 (416). 
  8. ^ Michael Loewe; Edward L. Shaughness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 B.C. [《劍橋中國古代史—自文明之始至公元前221年》].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99-03-13. ISBN 978-0521470308 (英語). 
  9. ^ (2007年):《西周史與西周文明》〈引言〉,第1頁。
  10. ^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第三》:「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戰國之權變亦有可頗采者。……余於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訖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諸所聞興壞之端。」
  11. ^ 381年前北京王恭厂大爆炸之谜 僵尸都"裸体". 中國網. 2007-07-30 [2014-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8) (中文). 
  12. ^ 侯楊方. 《盛世启示录》. 中國方正出版社. 2011: 292-295. ISBN 9787802167964. 
  13. ^ 中共南京市委. 黨史工作辦公室; 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 南京百年风云, 1840-1949. 南京出版社. 1997: 70 [2021-08-18]. ISBN 978-7-80614-356-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中文). 
  14. ^ 茹芝山房吟草. 廣西少數民族古籍叢書.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3: 319 [2021-08-18]. ISBN 978-7-219-025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中文). 
  15. ^ 中国人的历史误读. "公民世紀"書系.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5: 226 [2021-08-18]. ISBN 978-7-5087-071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中文). 
  16. ^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中國歷史大事編年. 北京出版社. 1987: 576 [2021-08-18]. ISBN 978-7-200-001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中文).  |issue=被忽略 (幫助)
  17. ^ 中共南京市委. 黨史工作辦公室; 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 南京百年风云, 1840-1949. 南京出版社. 1997: 70-71 [2021-08-18]. ISBN 978-7-80614-356-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中文). 
  18. ^ 肖吟新. 清代国旗的故事. 世紀. 2002: 63 (中文). 
  19. ^ 中英水兵斗殴事件逼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網易軍事. 2014-10-27 [2023-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8). 
  20. ^ Trumbull White. The War in the East: Japan, China, and Corea. A Complete History of the War. P. W. Ziegler & Company. 1895年: 583頁 [2020-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9). 
  21. ^ 張大仁. 被遺忘的清末饑荒丁戊奇荒:饑民把石子磨成粉充饑 | Anue鉅亨 - 時事. Anue鉅亨. 2014-05-29 [202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30) (中文(臺灣)). 
  22. ^ 1887年9月30日 黄河决口. 人民日報. 2011-09-30 [202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9). 
  23. ^ 政府公布8月14日第567號 (PDF). 中華民國國務院. [2021-01-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29). 
  24. ^ 徐國琦.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及影響〉. 人文與社會. 2014-05-29 [2017-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4) (中文(簡體)). 
  25. ^ 徐國琦.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 (PDF). 《二十一世紀》. 2005, 90: 40–49 [2015-06-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9-24) (中文(繁體)). 
  26. ^ 李永昌. 《旅俄華工與十月革命》. 鄭州: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8. ISBN 754340088X (中文(簡體)). 
  27. ^ 陳三井. 《中國躍向世界舞台:從參加歐戰到出席巴黎和會》. 台北: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9 [2017-09-26]. ISBN 986221263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6) (中文(繁體)). 
  28. ^ 菊池秀明. 《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 馬曉娟譯.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49535217 (中文(簡體)). 
  29. ^ 傅力著. 不可不知的日本史.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177. ISBN 978-7-5680-3932-1. 
  30. ^ 費正清 (編). 《劍橋中華民國史.第二部》. 章建剛等譯.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2017-10-03]. ISBN 720801558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6) (中文(簡體)). 
  31. ^ 10月1日: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新華網 (北京). 2012-10-01 [2014-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31) (中文). 
  32. ^ 党史上的今天. 北京: 人民網. [2014-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7) (中文). 
  33. ^ 劉勝勇. 浙江沿海岛屿解放的背景及其历史地位. 舟山博物館. [2014-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7) (中文). 
  34. ^ 34.0 34.1 朱正. 反右派鬥爭全史(上冊). 獨立作家. 2013-12-01 [2020-09-07]. ISBN 978-986-326-195-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1). 
  35. ^ 《中共中央關于徹底肅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七冊. 人民網. 1955-08-25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30). 
  36. ^ ⑧反右扩大化实在是太离谱了. 鳳凰網. [2020-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5). 
  37. ^ Bradsher, Henry S. Tibet Struggles to Survive. Foreign Affairs. 1969, 47 (4): 750–762 [2020-09-07]. ISSN 0015-7120. doi:10.2307/20039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0). 
  38. ^ 血吸虫病凶猛“回潮”是天灾还是人祸?. 網易新聞中心. [2014-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3) (中文). 
  39. ^ Pandemic Influenza Risk Management WHO Interim Guidance (PDF). 世界衛生組織(WHO). 2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1-27) (英語). 
  40. ^ "四人帮"被粉碎后的怪事:"文革"之风仍在继续吹. 人民網. [2019-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2). 
  41. ^ 嵇偉. 文革,中国仍然没有结束的一场革命?. BBC News 中文. [2019-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4) (中文(簡體)). 
  42. ^ 宋永毅: 文革中“非正常死亡”了多少人?. 縱覽中國. [2019-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7). 
  43. ^ Pye, Lucian W. Reassess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1986, (108): 597–612 [2020-07-13]. ISSN 0305-7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9). 
  44. ^ 中华人民共和国69年:纪念非正常逝去的生命. Radio Free Asia. [2019-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7) (中文(中國大陸)). 
  45. ^ 1975年那个黑色八月(上)(史海钩沉). 人民網. [2020-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6). 
  46. ^ 75·8板桥水库溃坝 20世纪最大人类技术灾难. 鳳凰網. [2020-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5). 
  47. ^ Strauss, Valerie; Southerl, Daniel. HOW MANY DIED? NEW EVIDENCE SUGGESTS FAR HIGHER NUMBERS FOR THE VICTIMS OF MAO ZEDONG'S ERA. Washington Post. 1994-07-17 [2020-07-20]. ISSN 0190-82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8) (美國英語). 
  48. ^ 波尔布特:并不遥远的教训. 炎黃春秋. [2020-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7). 
  49. ^ Dan Levin. 中国何时坦然面对自身历史污点?.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5-03-31 [2020-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7) (中文(簡體)). 
  50. ^ Youngs, R.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Democra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978-0-19-924979-4.
  51. ^ Carroll, J. M.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Rowman & Littlefield, 2007. ISBN 978-0-7425-3422-3.
  52. ^ 98年长江特大洪水. www.weather.com.cn. [2019-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0). 
  53. ^ 改革开放30年灾难录:拒绝遗忘. 鳳凰網. [2020-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5). 
  54. ^ 奧運留給中國什麼?.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2-08-04 [2018-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中文). 
  55. ^ 溫家寶:汶川地震是建國以來最大地震. 新華網. 2008-05-16 [2008-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20) (中文(繁體)). 
  56. ^ 汶川地震破壞性波及面超唐山. 香港商報. 2008-05-17 [2010-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4) (中文(繁體)). 
  57. ^ Chohan, Usman. What Is One Belt One Road? A Surplus Recycling Mechanism Approach (ID 2997650). Rochester, NY. 2017-06-13 [2020-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8) (英語). 
  58. ^ 《北京纲领:构建融合、创新、互联的亚太——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 APEC2014官方網站. [2014-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59. ^ 《北京反腐败宣言(全文)》. 新華網. [2014-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1). 
  60. ^ 真实版中国影响力上演. [2020-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6). 
  61. ^ 香港反送中100天: 如何從遊行變成暴力衝突?. BBC News 中文. [2019-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7). 
  62. ^ Shi Yinglun. CPC proposes change on Chinese president's term in Constitution. 新華社. 2018-02-25 [2018-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0). 
  63. ^ 突发:中共中央委员会提议将主席“连任不得超过两届”从宪法删除. BBC中文網. 2018-02-25 [2018-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5). 
  64. ^ 新華社:中共擬取消國家主席、副主席兩任任期限制. 中時電子報. 2018-02-25 [2018-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5). 儘管按照常規,中共中央總書記,以及中央軍委主席職位的一般任期最長也是10年,但事實上並無任期限制。路透指出,這可望為習近平無限期留任舖路。 
  65. ^ 習近平稱帝? 學者:中國人不會再忍受一個袁世凱. 蘋果日報. 2018-02-26 [2020-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7). 
  66. ^ 禁谈任期限制 网管封杀“敏感词”. Radio Free Asia. [2018-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1) (中文(中國大陸)). 
  67. ^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 新華網. 2020-02-15 [2020-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1) (中文(中國大陸)). 
  68. ^ 習近平.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 求是. 2020-02-15, (4) [2020-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7). 
  69. ^ Bradsher2021年1月18日, Keith. 中国经济逆势复苏,2020年GDP增长2.3%.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21-01-18 [2021-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1) (中文(簡體)). 
  70. ^ Welle (www.dw.com), Deutsche. 中国2020年经济增长2.3%优于预期 | DW | 18.01.2021. DW.COM. [2021-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30) (中文(中國大陸)). 
  71. ^ 2020年GDP初步核算结果出炉-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 [2021-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30). 
  72. ^ 2020年中国GDP超百万亿,三大原因成就“全球唯一正增长”. www.yicai.com. [2021-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30). 
  73. ^ 中国去年GDP增速2.3%,“经济几乎已经正常化”. BBC News 中文. 2021-01-18 [2021-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30) (中文(簡體)). 
  74. ^ 中国坚持动态清零 网民抱怨:越清越不灵. 德國之聲. 2022-04-02 [2022-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2). 
  75. ^ 新冠疫情:奥密克戎重击上海深圳,中国坚持清零的经济成本有多高. BBC News 中文. 2022-04-01 [2022-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76. ^ 陈破空:上海突然封城,习近平动态清零政策是否还灵验?.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2-04-01 [2022-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2). 
  77. ^ 許波. 时事大家谈:精准防疫难撼动态清零,上海封城意味着什么?. 美國之音. 2022-03-31 [2022-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2). 
  78. ^ 小山. 上海疫情冲击中国经济引擎 分析称习辗“上海帮”.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2-04-03 [2022-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5) (中文(中國大陸)). 
  79. ^ 李克強罕見開穩經濟會議. 聯合新聞網. 2022-05-26 [2022-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7). 
  80. ^ 中國新冠病毒「清零」政策對習近平造成危險. BBC. 2022-07-09 [2022-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3). 
  81. ^ 習近平堅持清零被疑只為保權保位.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2-09-04 [2022-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30). 
  82. ^ 巨大的荒謬 :二十大前的「清零」,一場全面社會管控的提前演練?. [2022-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4). 
  83. ^ 高盛指即使中共20大后 动态清零仍将坚持.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2-09-14 [2022-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1). 
  84. ^ 中共党媒明示坚持清零不动摇,20大后放宽防疫已成幻想. [2022-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3). 
  85. ^ 中共二十大开幕:习近平称“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 提出“中国式现代化”. [2022-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6). 
  86. ^ "白纸革命":中国各地掀起抗议浪潮 "白纸"蔚成抗议象征.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2-11-27 [2022-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7) (中文(簡體)). 
  87. ^ Welle (www.dw.com), Deutsche. 长平观察:白纸运动中有没有境外势力? | DW | 30.11.2022. DW.COM. [2022-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2) (中文(中國大陸)). 
  88. ^ 从“动态清零”到“与病毒共存” 看“新十条”实施一周后的中国. BBC News 中文. 2022-12-14 [2022-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6) (中文(簡體)). 
  89. ^ 中国: 新冠"肺炎"降为"病毒感染” 1月8号起取消入境隔离.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2-12-26 [2022-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2) (中文(簡體)). 
  90. ^ 新华社快讯:习近平在国家主席选举中获得全票. 新華社. 2023-03-10 [2023-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1). 
  91. ^ 林楓. 習近平長期執政下 中共是否會重蹈接班人危機?. 美國之音. 2021年4月28日 [2021年4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5月1日) (中文(繁體)). 
  92. ^ 中国图谋取代美国霸权或重蹈勃列日涅夫的覆辙. BBC NEWS. 2019-11-14 [2020-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4). 
  93. ^ Tsang, Steve; Cheung, Olivia.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Xi Jinp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4. ISBN 978-0-19-768936-3. 
  94. ^ 政大民調:台灣人認同感67% 創歷年新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社記者林克倫台北3日電,2020-07-04

來源

  1. 樊樹志 主編 (編). 國史概要.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6年. ISBN 978-962-04-2565-3. 
  2. 白壽彝 主編 (編). 中國通史綱要. 上海: 人民出版社. 1993年. ISBN 7-208-00136-7. 
  3. 周穀城. 中國通史. 上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 ISBN 7-208-00330-0. 
  4. 李敖. 獨白下的傳統.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0年. ISBN 962-04-1891-3. 
  5. 范文瀾. 中國近代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2年. ISBN 9787010020297. 
  6. 徐中約. 中國近代史(上冊).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1. ISBN 962-201-987-0. 
  7. Korotayev A. (安德烈·科羅塔耶夫), Malkov A., Khaltourina D. Chapter 2: Historical Population Dynamics in China. Introduction to Social Macrodynamics: Secular Cycles and Millennial Trends.. Moscow: URSS. 2006 [2006-06-21]. ISBN 5-484-00559-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1). 

相關著作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