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吳鐵城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吳鐵城
 中華民國第3任行政院副院長
任期
1948年12月23日—1949年3月24日
行政院院長孫科
前任張厲生
繼任賈景德
 中華民國第2任外交部部長
任期
1948年12月27日—1949年3月21日
前任王世傑
繼任傅秉常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第6任秘書長
任期
1941年3月—1948年12月
前任葉楚傖
繼任鄭彥棻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第2任海外部部長
任期
1939年11月—1941年4月
前任陳樹人
繼任劉維熾
第7任廣東省省主席
任期
1937年3月—1938年12月
前任黃慕松
繼任李漢魂
第2任上海市市長
任期
1932年1月7日—1937年3月31日
前任張群
繼任俞鴻鈞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888年3月9日
 大清江西省九江府
逝世1953年11月19日(1953歲—11—19)(65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市
墓地 臺灣新北市五股區觀音山五股第二公墓
籍貫廣東香山
國籍 大清(1888年-1911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53年)
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宗教信仰基督教
學歷
經歷

吳鐵城(1888年3月9日—1953年11月19日),祖籍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生於江西省九江府,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軍人[1]。屬政學系

詳細生平

家世背景

吳鐵城原籍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三鄉鎮平湖村,出生在江西省九江府(父親吳玉田在此經商),父親是九江的大商人[1]

求學時期

吳鐵城自幼學習英語,入九江同文書院[1]

參與革命

新軍時期的吳鐵城

1909年(宣統元年),和到九江工作的林森成為好友,吳鐵城協助林森在九江設立革命派宣傳機關,並經林森介紹參加中國同盟會[1]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的消息傳到江西省。吳鐵城也參加了革命派的起義。10月23日,革命派成立江西軍政府,吳鐵城任總參議,負責和軍事有關的民政事務。11月,吳鐵城隨林森赴上海南京,吳鐵城作為江西省代表出席了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會議。12月,孫中山歸國。12月14日,代表17個省份的各省諮議局代表雲集南京,共計44人[2]。12月29日,同盟會連夜赴南京召集代表開會,提出成立政府,結果孫中山以16票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吳鐵城在此見到了孫中山,因為祖籍同為廣東省香山縣,故吳鐵城來到孫中山身邊工作[1]

二次革命

清廷雖被推翻了,但時局不穩。1912年11月26日,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發布一份名為《嚴懲倡言二次革命黨徒通令》的文告。翌年(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吳鐵城訪問江西都督李烈鈞促成起義,但以失敗告終,吳鐵城逃往日本。[1]

留學日本

吳鐵城照片,於《最新支那要人傳》中

吳鐵城逃往日本後,進入明治大學學習法律。

1914年,聽說孫中山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吳鐵城率先加入。此後,吳鐵城經常以打倒袁世凱之名進行宣傳[1]

中華革命黨黨員

1915年8月5日,受孫中山之委託前往檀香山主持黨務,並任華僑《自由新報》主筆,力倡反袁[4]

1916年春天,吳鐵城歸國,在香港澳門繼續反袁活動[1]

護法軍政府生涯

吳鐵城照片,於《民國名人圖鑑》中

1917年7月,孫中山到廣州開始護法運動,吳鐵城與其匯合,護法軍政府成立後,吳鐵城任大元帥府參軍。[1]

1920年9月,討賊軍總指揮朱執信遭到暗殺,吳鐵城代理總指揮,和粵軍陳炯明許崇智合作驅逐了反對孫中山的舊桂系[1]

1921年,在香山縣的競選中當選為縣長,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民選縣長[4]

1922年6月,陳炯明發動六一六事變,吳鐵城組織民軍抵抗,失敗後逃往上海[1]

1923年1月4日,孫中山發表討伐陳炯明宣言,吳鐵城和許崇智合作在福建省組織東路討賊軍,吳鐵城任東路討賊軍第1路軍總司令。2月,陳炯明被驅逐,孫中山在廣州重建大元帥府,吳鐵城任廣州市公安局長、廣東省警務處長[1]。他還兼任廣東省警衛軍司令[4]

1923年10月,吳鐵城成為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負責中國國民黨的改組事務,其指揮的警衛軍開辦警衛軍講武堂,培育基層軍官。[1]

1924年5月,警衛軍講武堂併入黃埔軍校。9月,吳鐵城隨孫中山北伐,任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參軍長。[1]

1924年10月,廣州商團叛亂發生,吳鐵城麾下的警衛軍投入鎮壓廣州商團的作戰。[1]

孫中山逝世後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吳鐵城被視為接近孫科的「太子派」人士。

1925年8月20日,中國國民黨左派廖仲愷遭暗殺身亡。時任廣州市公安局長的吳鐵城事先得知有人要暗殺廖仲愷,但未對廖仲愷加強警衛[1]。「廖案」發生當天(1925年8月20日),吳鐵城傳嫌疑人梅光培到廣州市公安局問話,並予以拘留;同時吳鐵城派警員逮捕郭敏卿。吳鐵城稱:「關於廖案之搜索,逮捕嫌疑人犯,所有命令,均由我親手書寫。」隨後,「廖案」檢察委員會成立,吳鐵城為檢察員之一。[4]

1925年秋,汪精衛與蔣介石等人以偵辦「廖仲愷遭暗殺一案」的名義,驅逐了胡漢民許崇智,將政治異見人士鄒魯林森等人變相調離廣州,拘捕了川軍將領熊克武西山會議派由此催生,該派反對汪精衛、廣州中國國民黨中央。「太子派」人士成了西山會議派的爭取對象[4]

1925年12月,中國國民黨廣州特別市黨部成立,孫科任組織部長,吳鐵城任工人部長,傅秉常任商民部長,黃季陸等人任常委。廣州市黨部反共,孫科、吳鐵城、伍朝樞等人是廣州反共陣營中的骨幹;據《邵元沖日記》載,孫科、吳鐵城、許崇智等人在上海經常出現在西山會議派的活動場合[4]

1926年1月4日至19日在廣州舉行的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孫科仍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吳鐵城當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4]。1926年1月14日,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議決:「責成第五軍軍長李福林、廣州市公安局長吳鐵城,於一個月內,將行剌故委員廖仲愷案內主謀要犯朱卓文拿獲歸案訊辦。」2月10日,吳鐵城作為檢察員在「廖案」特別法庭上陳述有關事項[4]

1926年,吳鐵城兼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第十七師師長兼廣州衛戍司令。1926年3月初,吳鐵城、孫科、伍朝樞三人到黃埔軍校見校長蔣介石,請求制裁中國共產黨,蔣介石稱考慮再說。後來,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發生。事件打擊了中國共產黨汪精衛被迫離職,蘇聯顧問也被排除。但蔣介石未能找到中共「謀叛」的證據。黃埔軍校教育長鄧演達當面對蔣介石說:「你搞的是不是反革命行動,很值得懷疑。」蔣介石為平眾怒,於4月2日拘留了歐陽格這位中山艦事件的前台人物,並將第二十師第五團第三營營長李樹森撤職,還在4月7日的《廣州民國日報》上稱:中山艦事件是因李樹森「措施無方,行動謬所致。」因該事件被捕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李之龍於4月14日獲釋。《蔣介石年譜初稿》載,4月23日,「議決免吳鐵城廣州市公安局長」,「因吳袒護右派」。4月24日,「令李章達武裝往接公安局長任。」[4]

1926年5月30日上午,蔣介石曾下令要拿辦吳鐵城[5]。中國國民黨內有人對此質疑時,蔣介石在7月24日《復張繼書》中給出的藉口是「鐵城則以廖案發生時,有縱逃兇犯之嫌疑。」[4]。作為替罪羊,吳鐵城不但失去了廣州市公安局長及兼任的第十七師師長職務,還被關押到上橫檔炮台。熊克武林直勉也囚禁在此。吳鐵城在此僅被關押了4個月,經家人營救,孫科、馬超俊斡旋,10月初即獲釋[4]

擁護蔣介石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事件,吳鐵城表態支持蔣介石,呼籲武漢國民政府的汪精衛、孫科與蔣介石合流。同年6月,吳鐵城任廣東省建設廳廳長。翌年秋,被派往中國東北,勸說張學良實行東北易幟。1928年,當選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1929年,吳鐵城當選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他還擔任南京總理陵管理委員會委員。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長袖善舞的吳鐵城奉蔣介石之命遊說張學良,使張學良作為蔣介石一派入關參戰,吳鐵城由此獲得蔣介石信任。1931年寧粵分裂,吳鐵城因同粵派的孫科關係很深,故吳鐵城代表蔣派從事促成寧粵合流的活動。九一八事變後,1931年12月,兩派實現大團結。1931年,吳鐵城任警察總監、僑務委員會委員,仍兼任國民政府委員[1][6]

抗戰時期

於《上海市公訓同學抗戰紀念刊》中,曾任上海市政府市長的吳鐵城,當時的照片,1937年

1932年1月6日,吳鐵城就任上海市市長兼淞滬警備司令,任內積極開展上海市政及防務建設。當時,上海日軍同中國的衝突迫在眉睫。1月27日,日本駐上海領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中國方面取締抗日組織,向日本方面謝罪。結果,日軍同蔣光鼐蔡廷鍇率領的十九路軍爆發戰鬥,一二八事變爆發。十九路軍奮力抗戰,最後撤退。5月5日,《上海停戰協定》締結。此後,吳鐵城繼續留任上海市市長[1][6]

1937年3月2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吳鐵城繼任廣東省政府主席,3月23日由行政院決議任命。4月2日,國民政府令吳鐵城兼廣東省保安司令,吳鐵城於4月16日視事[7]:5388。5月18日,行政院決議改組廣東省政府,吳鐵城兼民政廳長,徐景唐兼建設廳長[7]:5427

上海市號飛機命名禮中行擲瓶禮之上海市長吳鉄城夫人

1938年10月,日軍攻占廣州市,廣東省政府遷往連縣。1938年12月、吳鐵城被免去廣東省政府主席職務,召還重慶。此後,吳鐵城在香港、澳門從事中國國民黨黨務工作。1940年,吳鐵城任中國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部長。任內,他外遊東南亞,在華僑中進行抗日宣傳,呼籲提供資金。1941年春,回到重慶,任南洋華僑協會、國民外交協會理事長。後來,任中國國民黨中央秘書長。[1][6]

國共內戰後

1947年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中,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吳鐵城(蓄鬍須者)與南京市民一起排隊投票

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結束。1946年1月,吳鐵城作為中國國民黨代表出席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1947年1月4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吳鐵城對記者稱:政府確在準備改組,正與參加國民大會各黨派商洽改組辦法,現一面布置改組,一面謀恢復和談[7]:8255-8256。1月2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吳鐵城抵達上海,分別與民社黨張君勱中國青年黨陳啟天晤談[7]:8274。吳鐵城發表談話稱:和談暫時已無恢復希望;改組政府事正依計劃積極進行,短期內當可使其實現[7]:8274。2月3日,國民政府代表吳鐵城、陳立夫與中國青年黨代表左舜生等,商談改組國民政府問題[7]:8279。3月20日,中國國民黨三中全會舉行第五次大會,秘書長吳鐵城報告中國國民黨黨務概況,分析黨務缺點與成功,提出希望中共問題即刻解決,挽救經濟危機,安定民生大業[7]:8317。6月20日,國民政任吳鐵城為立法院副院長[7]:8373。7月23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通過《黨團統一組織原則》,決定設立中央黨團統一委員會,由吳鐵城、陳誠陳立夫劉健群召集;決定9月9日召開中央黨團聯席會議及六屆四中全會,任命李俊龍、陶希聖為中央宣傳部副部長[7]:8387

中央黨部吳秘書長鐵城(起立穿西服者)宴新疆國大代表

1948年11月,孫科任行政院長,應孫科之邀,吳鐵城任行政院副院長兼外交部長。12月25日,行政院副院長兼外交部長吳鐵城在接見美國合眾社記者時稱:「新政府的唯一目標為繼續對共黨作戰。現內閣為戰時內閣,非投降內閣。」[7]:8760並稱要加強江南防務,重振仍在北方之軍隊[7]:8760

1949年1月,蔣介石下野,李宗仁代理總統,開始同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交涉,孫科、吳鐵城表示反對,乃辭任。3月4日,派李惟果溪口,轉告其望蔣介石「出洋之意」[8]:165。4月22日,吳鐵城從南京經溪口回到廣州,告訴美國公使克拉克,蔣和李宗仁今天在杭州會晤,討論未來計畫;吳堅稱蔣仍全力支持李[9]:21。5月26日,中國國民黨中政會臨時會議,決定推派吳鐵城、閻錫山、于右任、朱家驊、陳立夫五人,攜李宗仁之親筆函往謁,請蔣到廣州主持大計;下午吳鐵城等一行乘專機到台[7]:8927。5月28日,吳鐵城等五專使由台灣返廣州,語記者稱:蔣決定短期內來廣州主持黨務,「領導全黨同志參加反共鬥爭」,除黨務之外,一切人事問題,包括中央與各省及作戰等決策,「決不干涉」;次日上午,中國國民黨中政會、中常會聯席會議,聽取吳鐵城等報告謁蔣經過[7]:8929。8月24日下午,政務委員吳鐵城晉謁李宗仁、閻錫山,報告赴日本經過[10]

遷居臺灣

第二次國共內戰後,國軍大敗,吳鐵城隨國民政府臺灣,任總統府資政[1][6]。1949年12月24日,特派吳鐵城為中華民國慶賀荷蘭王國印尼聯邦移交主權及印尼共和國獨立典禮特使;派蔣家棟為副使[11]

1952年7月20日,在香港循道會英語堂(今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國際禮拜堂)由該會顧克牧師 (Rev. Clifford V. Cook) 施行洗禮成為基督徒。[12]

1953年11月19日,吳鐵城在臺北市病逝[13]。享年66歲(滿65歳)[1]

家庭

妻為馬鳳岐,晚年篤信佛教,1989年2月2日於臺北過世,享壽98歲。子為吳幼林,美國賓州大學碩士,來台後曾任中央再保公司董事長、孫女為吳美雲漢聲雜誌共同創辦人之一。

政治理念

吳鐵城照片,於《中國當代名人傳》中

長年在孫中山身邊工作的吳鐵城,內心反對聯共的三大政策[1]

藝術形象

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鄭則民「吴铁城」. 《民国人物传》第7卷. 中華書局. 1993. ISBN 7-101-01052-0. 
  2. ^ 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ère)著、溫哈溢譯(第九章協力林添貴,人物小傳協力楊詩韻). 《孫逸仙》. 台北市: 時報出版. 2010-06-21. ISBN 978-957-13-5208-4.
  3. ^ 唐德剛. 〈武昌起義的經緯〉. 《明報月刊》1992年3月 (香港: 明報雜誌有限公司).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吳鐵城囚禁上橫檔之謎,虎門網,2010-02-04[失效連結]
  5. ^ 《蔣介石年譜初稿》載:「上午,令拿辦吳鐵城。」
  6. ^ 6.0 6.1 6.2 6.3 劉壽林等 (編). 《民国職官年表》. 北京: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8. ^ 蔣經國. 〈危急存亡之秋〉. 《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 正中書局. 1988. 
  9. ^ 王景弘編譯 (編). 《1949大流亡:美國外交檔案室密錄》. 台北市: 玉山社出版. 2011. ISBN 978-986-294-000-6. 
  10. ^ 吳鐵城謁李閻. 《華僑日報》. 1949-08-25 [201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11. ^ 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 國史館. [2017-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12. ^ 見該堂洗禮名冊。
  13. ^ 關於吳鐵城之死,程思遠(李宗仁的部下)在《李宗仁先生晩年》有另一說法。該文稱,因為朋友王世傑被蔣介石罷免總統府秘書長,吳鐵城親向蔣介石求情,被蔣介石叱責,失意的吳鐵城回到家後,服用大量安眠藥自殺身亡。轉見鄭則民:《吳鐵城》,第36頁

延伸閱讀

  中國國民政府
前任:
林森
僑務委員會委員長
1931年8月31日—1932年5月10日
繼任:
陳樹人
前任:
張群
上海市政府市長
1932年1月6日—1937年3月2日
繼任:
俞鴻鈞
前任:
黃慕松
廣東省政府主席
1937年3月24日—1938年12月23日
繼任:
李漢魂
  中國
前任:
王世傑
外交部部長
1948年12月22日—1949年3月21日
繼任:
傅秉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