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三十六字母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三十六字母宋朝韻圖上用來代表中古漢語聲類字母系統。三十六字母的系統和《切韻》的聲類體系相吻合,但忽略了《切韻》一些重要的聲類。清朝的學者陳澧以縝密的研究找出了三十六字母的不足,提出了更完整的聲類系統。(詳見切韻音

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的發明人為誰,至今尚無定論,王應麟在《玉海》中認為是守溫法師所造。二十世紀初敦煌發現了兩份載錄唐代字母的文獻,一爲《歸三十字母例》,一爲守溫韻學殘卷。兩份材料中都記載了內容大體相同的「三十字母」,說明唐代只有三十字母,宋人的三十六字母是在此基礎上遷就當時語音特點的增益版。

守溫韻學殘卷字母
脣音 不芳並明  
舌音 端透定泥 是舌頭音
知徹澄日 是舌上音
齒音 精清從 是齒頭音
審穿禪照 是正齒音
牙音 見溪群來疑 等字是也
喉音 心邪曉 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 亦是喉中音濁
   
後世更正的守溫三十字母
脣音 幫滂並明  
舌音 端透定泥來 是舌頭音
知徹澄 是舌上音
齒音 精清從心邪 是齒頭音
審穿禪照日 是正齒音
牙音 見溪群疑 等字是也
喉音 曉影 是喉中音清
匣喻 亦是喉中音濁

石海青(石井望)認為,敦煌《歸三十字母例》是旋法曼荼羅,由牙音見組開始,經正齒音審組及舌頭音端組、並附齒頭音精組及舌上音知組,最後旋轉至脣音不紐為一圓圏。左側曉匣影及心邪照亦均為「清濁清」圓形,即外清內濁,各為一圏。 [1]

王力擬音音表

按照《韻鏡》,三十六字母系統如下(擬音依照王力《漢語語音史》):

三十六字母
音韻學術語 清濁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全清 全濁
五音 方法 塞音 塞擦音 塞音 塞擦音 塞音 塞擦音 鼻音 近音 邊音 擦音
部位 有噝 無噝 有噝 無噝
唇音 重唇音 雙唇 [p] [pʰ] [b] [m]
輕唇音 唇齒 [p̪] [p̪ʰ] [b̪] [ɱ]
舌音 舌頭音 齒齦 [t] [tʰ] [d] [n]
舌上音 齦齶 [ȶ] [ȶʰ] [ȡ] [ȵ]
半舌音 齒齦       [l]
齒音 齒頭音 齒齦 [ts] [tsʰ] [dz]   [s] [z]
正齒音 齦齶 [ʨ] 穿[ʨʰ] [ʥ]   [ɕ] [ʑ]
半齒音 硬齶       [ɲ]
牙音 軟齶 [k] [kʰ] [g] [ŋ]
喉音 軟齶       [x] [ɣ]
硬齶   [j]
聲門 [ʔ]      

兩相對比可見,三十六字母比三十字母多出「非、敷、奉、微、牀、娘」六母,輕脣音的分劃、娘泥音和牀禪音的首鼠模稜,是音韻學中引人入勝的課題。

切韻考》字母

與漢藏語古音對應

切韻考》字母與藏文字母(白一平轉寫擬音)
發音部位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古名 今名
唇音 重唇音 雙唇塞音
[p]

[pʰ]

[b]

[m]
輕唇音 唇硬齶音
/pᶣ/
པྱྭ

/pʰᶣ/
ཕྱྭ

/bᶣ/
བྱྭ

/mᶣ/
མྱྭ
舌音 舌頭音 塞音
[t]

[tʰ]

[d~ɮ]
ད~ལ

[n]
舌上音 捲舌塞音
[ʈ]
ཏྲ

[ʈʰ]
ཐྲ

[ɖ~ɭ˔]
དྲ~ལྲ

[ɳ]
ནྲ
半舌音 閃音      
[ɺ]
齒音 齒頭音 擦音
[ts]

[tsʰ]

[dz]
 

[s]
 
[z]
སྰ
 
正齒音 擦音
[tʂ]
ཙྲ

[tʂʰ]
ཚྲ

[dʐ]
ཛྲ
 

[ʂ]
སྲ
 
[ʐ]
སྰྲ
 
齦齶擦音
[ʨ]
ཏྱ

[ʨʰ]
ཐྱ

[ʥ]
དྱ

[ɕ]
སྟྱ
 
[ʑ]
སྡྱ
半齒音 齦齶鼻音      
[ȵ]
ནྱ
牙音 軟齶塞音
[k]

[kʰ]

[g]
གྱ

[ŋ]
喉音
[ʔ]
   
[ɦʲ~j]
འྱ~ལྱ

[x̠]
 
[ɦ̟]
འ~ག

[ɦᶣ~jʷ]

འྱྭ

各語近似音

與當代拉薩音對應

三十六字母與當代衛藏音
發音部位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古名 今名
唇音 重唇音 雙唇塞音
[p]

[pʰ]

[b]

[m]
輕唇音 唇齒音
[f]
ཧྤ

[fʰ]
ཧྥ

[v]
ཧྦ

[ɱ]
舌音 舌頭音 塞音
[t]

[tʰ]

[d]

[n]
舌上音 捲舌塞音
[ʈ]

[ʈʰ]

[ɖ]

[ɳ]
半舌音 邊音      
[l]
齒音 齒頭音 擦音
[ts]

[tsʰ]

[dz]
 

[s]
 
[z]
 
正齒音

照二

擦音
[tʂ]
ཀྲ
穿
[tʂʰ]
ཁྲ

[dʐ]
གྲ
 

[ʂ]
ཧྲ
 
[ʐ]
འྲ
 
正齒音

照三

齦齶擦音
[ʨ]
穿
[ʨʰ]

[ʥ]

[ɕ]
 
[ʑ]
半齒音 齦齶鼻音      
[ȵ]
牙音 軟齶塞音
[k]

[kʰ]

[g]

[ŋ]
喉音 聲門塞音 
[ʔ]
     
軟齶擦音
[x]
 
[ɣ]
 
硬齶半元音      
[ɦʲ~j]
འྱ

與諺文的對應

三十六字母諺文
發音部位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古名 今名
唇音 重唇音 雙唇塞音
[p]

[pʰ]

[b]

[m]
輕唇音 唇齒音
[f]

[fʰ]

[v]

[ɱ]
舌音 舌頭音 塞音
[t]

[tʰ]

[d]

[n]
舌上音 捲舌塞音
[ʈ]
/

[ʈʰ]
/

[ɖ]
/

[ɳ]
/
半舌音 邊音      
[l]
齒音 齒頭音 擦音
[ts]

[tsʰ]

[dz]
 

[s]
 
[z]
 
正齒音 齦齶擦音
[ʨ]
穿
[ʨʰ]

[ʥ]
 

[ɕ]
 
[ʑ]
 
半齒音 齦齶鼻音      
[ȵ]
牙音 軟齶塞音
[k]

[kʰ]

[g]

[ŋ]
喉音 聲門塞音 
[ʔ]
     
軟齶擦音
[x]
 
[ɣ]
 
硬齶半元音      
[j]

與八思巴字的對應

三十六字母和八思巴字(排序根據《蒙古字韻》前言)
發音部位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古名 今名
唇音 重唇音 雙唇塞音
[p]

[pʰ]

[b]

[m]
輕唇音 唇齒音
[pf]
[注 1]

[pfʰ]
[注 1]

[bv]
[注 1]

[ɱ]
舌音 舌頭音 塞音
[t]

[tʰ]

[d]

[n]
舌上音 捲舌塞音
[ʈ]

[ʈʰ]

[ɖ]

[ɳ]
半舌音 邊音      
[l]
齒音 齒頭音 擦音
[ts]

[tsʰ]

[dz]
 

[s]
 
[z]
 
正齒音 齦齶擦音
[ʨ]
穿
[ʨʰ]

[ʥ]
 

[ɕ]
 
[ʑ]
 
半齒音 齦齶鼻音      
[ɲ]
牙音 軟齶塞音
[k]

[kʰ]

[g]

[ŋ]
喉音 軟齶擦音
[x]
 
[ɣ]
[注 2]
 
聲門塞音
[ʔ]
[注 2]
     
硬齶半元音      
[j]
[注 2]
  1. ^ 1.0 1.1 1.2 這裡給出的非敷奉三母寫法()依照《蒙古字韻》前言。注意《蒙古字韻》正文裡並沒有遵守這種寫法。該書正文裡非敷兩母已經合併;當非敷母和奉母相對立時,非敷母排在奉母之前;有時非敷母用,奉母用,有時則正好相反。
  2. ^ 2.0 2.1 2.2 括號內是齶化的字母,例如「安」是ꡖꡋ,「宴」是ꡗꡋ

《蒙古字韻》正文裡,因為部分字母合併,實際排列順序是:見、溪、群、疑、端、透、定、泥、知照、徹穿、澄床、娘、幫、滂、並、明、非敷、奉、微、精、清、從、心、邪、審、禪、曉、匣、影、喻、來、日。

參見

三十六字母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全清 全濁
脣音 重脣音
輕脣音
舌音 舌頭音
舌上音
半舌音
齒音 齒頭音
正齒音 穿
半齒音
牙音
喉音
  1. ^ 石海青「沈約創定紐位高下説」。輔仁國文學報22、2006 民95。   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JournalContentDetail?SysId=A0701423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1/55/41.htm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倭漢音圖旋法解 石海青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研究」2008年第1期(總第25期)。  https://www.cuhk.edu.hk/ics/clrc/chinese/pub_scl_catalogues_25.htm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ttps://www.cuhk.edu.hk/ics/clrc/scl_25/ishiwi.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