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同光中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同光中兴主要的部分是慈禧太后的变革,有识之士对于洋务运动的努力,使得逐渐没弱的清王朝得以继续苟延残喘60年。

同光中兴[1],又称同治中兴,是指清朝晚期同治光绪年间,慈安慈禧两宫听政期间(1862年至1894年)的一个中兴阶段。适逢1860年清政府与讲和,及太平天国被消灭(1864年),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和谐时期,并开启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现代史学家芮玛丽所著《同治中兴》里面对“中兴”的定义如下:

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60年,这就是同治中兴[2]

措施

  1. 自然修补内部的政治秩序。基于利益及传统的儒家思想,部分儒生农民官僚带领下,组织团练,平定造成极大人口和经济损失的同治回变太平天国之乱捻军起义。
  2. 对内乱后的经济调整。降低农村赋税,鼓励耕作及发放粮种。
  3. 大兴科举,增加考试取录名额以笼络人才,防止类似洪秀全的落第儒生出现。
  4. 办洋务,主要在外交方面,极力与西方列强维系友好合作的关系。

影响

  • 中兴之君主主要是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她们在统治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位期间重用奕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等中兴的功臣,让洋务运动顺利推行。
  • 中兴之功臣主要是奕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他们在平定内乱方面发挥了很大功用,同时亦成为了之后洋务运动的重要官员。
  • 钱穆国史大纲》有提:“曾氏同治元年五月七日日记,详论洋务,谓:‘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云云。’”
  • 用人唯才:分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皆为汉人,说明慈安、慈禧理事用人,不以八旗考量,确有“卫国保民”务实的政治思想。政治思想革新,必表现在“用人唯才”。

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同光中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兴,在甲午海战的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后,时局较难再与中兴一词相匹配。同光中兴的局面直到甲午战败之前一度得到较多人的肯定,原因在于清廷的确在这一时期内连续取得成绩。1861年开始洋务运动,1864年完成镇压太平天国,1876年左宗棠西征新疆,至1880年曾纪泽奔赴沙俄谈判完成收复伊犁,在这一时期内,政治较为清明,国内逐渐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工业得到了发展,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北洋海军的崛起甚至一度令西方国家相信清廷有能力控制东亚海域。但是随着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以及与日本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兴的局面戛然而止。

参考文献

引用

  1. ^ 新浪读书:同光中兴. [2014-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7). 
  2. ^ 芮玛丽:《同治中兴》, p. 7, p. 18, 1966.

来源

研究书目

  • Mary C. Wright 著,房德邻 等 译:《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