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18号潜艇
历史 | |
---|---|
德意志帝国 | |
船名 | UC-18号 |
下订日 | 1915年8月29日[1] |
建造方 | 汉堡布洛姆与福斯船厂[2] |
船廠編號 | 268 |
下水日期 | 1916年3月4日 |
入役日期 | 1916年8月15日 |
结局 | 1917年2月19日在海峡群岛以西水域遭英国Q船奥利芙女士号击沉 |
技术数据[3] | |
船級 | UC级潜艇 |
船型 | UC-II型(近岸布雷潜艇) |
排水量 |
|
船長 | |
型宽 |
|
吃水 | 3.68米 |
動力輸出 |
|
動力來源 | |
船速 |
|
續航力 |
|
潛航深度 | 50米 |
乘員 | 3名军官、23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注释 | 潜没时间35秒 |
服役记录 | |
所属 |
|
指挥官 |
|
参与行动 | 6次巡逻 |
战绩 |
|
陛下之UC-18号艇(德語:SM UC 18[註 1])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其中一艘UC-II型近岸布雷潜艇或称U艇。它由汉堡的布洛姆与福斯船厂承建,于1916年3月4日新船下水,至同年8月15日交付使用。其全长49.35米,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别为417吨和493吨,艇载武器则包括三具鱼雷发射管、六具水雷滑射槽以及一门88毫米口径甲板炮。UC-18号入役后曾部署至驻比利时的佛兰德区舰队,并参与了大西洋潜艇战。通过其六次巡逻,共直接或间接击沉34艘协约国或中立国舰船,累计总吨位为34343吨。1917年2月19日,UC-18号在圣马洛对开的海峡群岛以西水域遭英国Q船奥利芙女士号击沉,艇内28名官兵全数阵亡。
设计
1915年秋天,由于中立国美国的干预,U艇战几乎陷入停顿,导致德国广泛开展《国际法》所允许的水雷战,从而使布雷潜艇的需求量相应增加。德意志帝国海军潜艇监察局(Inspektion des U-Bootwesens)的开发部门留意到了这一点,遂以UB-II型为基础,按照兼顾布雷效率和生产速度的要求,以41号工程的名义设计了UC-II型潜艇。为了弥补前型UC-I型的缺陷,UC-II型艇不仅更大,而且采用双轴推进系统。然而,与前型最主要的区别在于,UC-II型艇重新运用了双壳体结构。但它并非纯粹的双体潜艇,而是一种中间过渡型;因为外层没有封闭耐压壳体,而是作为鞍形水柜附在上方。[5]
UC-18号是64艘UC-II型方案的其中一艘。这个亚型的艇体结构与UB-II型类似,但体积更大,全长为49.35米,并有3.06米的吃水深度;由于不再考虑铁路运输的装载限界,舷宽也得以增至5.22米。其水上和水下排水量分别为417吨和493吨。艇只采用两台猛狮六缸四冲程500匹公制馬力(370千瓦特)柴油机用于水面运行,以及两台460匹公制馬力(340千瓦特)的BBC电动发电机用于水下航行;水面最高航速11.6節(21.5公里每小時),水下7節(13公里每小時);能够在水面以7節(13公里每小時)航速续航9,430海里(17,460公里),或以4節(7.4公里每小時)连续在水下航行55海里(102公里)而无需充电。其潜没需时约为35秒,能够在50米的深度下运作。[3]
作为布雷潜艇,UC-18号改将六具布雷滑射槽安装在艇体前部,每具储存井内的水雷数量增至3枚,即合共18枚UC200型水雷。布雷时只需将存储井底部的盖板打开,水雷便可凭借自身重量滑入水中。[6]随着滑射槽长度增加,艇体艏楼的上层建筑被抬高,上层建筑与司令塔之间的凹陷处布置了一门88毫米30倍径速射炮作为甲板炮。但由于位置相对较低,火炮甲板在恶劣海况下很容易被涌浪淹没。此外,UC-18号还装备有三具500毫米鱼雷发射管,这极大提升了潜艇的攻击能力。其中艇艏两具外置在两侧、艇艉一具则为内置式,并可搭载合共7枚G6型鱼雷。其标准船员编制为3名军官及23名水兵。[3]
历史
UC-18号是汉堡布洛姆与福斯船厂承建的首批(UC-16至UC-24号)UC-II型潜艇的三号艇,由国家海军办公室于1915年8月29日订购,建造编号为268。它于1916年3月4日新船下水,至同年8月15日在前UB-12号艇长、海军中尉威廉·基尔的指挥下正式入役,随即展开海试。[4]完成海试后,该艇独力启程前往比利时的泽布吕赫,至10月19日抵达并加入驻当地的佛兰德区舰队,成为海军佛兰德集团军的一份子。[7]
在仅四个月的服役生涯中,UC-18号参与了大西洋潜艇战,足迹遍及英吉利海峡和比斯开湾周边水域。[8]在六次巡逻期间,UC-18号合共击沉协约国或中立国的30艘商船、1艘军舰和3艘辅助军舰,累计总吨位为34343吨。[9]其中,体积最大的遇袭者是容积总吨达9288吨的英国货轮密歇根湖号(Lake Michigan);它于1916年11月15日从蒙特利尔驶往伦敦途中,在布雷斯特附近水域触雷受损,但并未沉没;[10]遭UC-18号击沉的唯一一艘军舰则是排水量为432吨的英国皇家海军扫雷舰美少女号(HMS Fair Maid),它于1916年11月9日在距东十字沙洲浮标(East Cross Sands Buoy)西南约1海里(1.9公里)处触雷沉没,造成舰上5名官兵阵亡。[11]
1917年2月16日,UC-18号启程前往比斯开湾执行第六次巡逻,从此再未归航。[8]三天后,该艇在圣马洛对开的海峡群岛以西水域(49°15′N 02°34′W / 49.250°N 2.567°W)被协约国布设的防潜网缠住,被迫浮出水面。[12]在附近巡逻的英国Q船奥利芙女士号(Lady Olive)遂赶来发动攻击,潜艇也施射鱼雷予以反击。最终,UC-18号遭炮火击沉,艇内28名官兵全数阵亡;奥利芙女士号也于09:30沉没,但其船员于次日由法国海军驱逐舰迪努瓦号救起。[1][13]
袭击历史摘要
日期 | 船名 | 船籍 | 吨位 [註 2] |
结局 [9] |
---|---|---|---|---|
1916年11月3日 | 格伦普罗森号 | 英國皇家海軍 | 224 | 击沉 |
1916年11月5日 | 女歌者号 | 英國皇家海軍 | 302 | 击沉 |
1916年11月9日 | 美少女号 | 英國皇家海軍 | 432 | 击沉 |
1916年11月9日 | 马尔加号 | 英国 | 674 | 击沉 |
1916年11月10日 | H·m·w号 | 英国 | 93 | 击沉 |
1916年11月13日 | 里尔人号 | 法國 | 165 | 击沉 |
1916年11月15日 | 密歇根湖号 | 英国 | 9288 | 击伤 |
1916年11月16日 | 崔沃拉克号 | 英国 | 4199 | 击沉 |
1916年12月11日 | 英厄号 | 丹麦 | 786 | 击沉 |
1916年12月14日 | 格伦科号 | 英国 | 2560 | 击沉 |
1916年12月14日 | 莱卡号 | 葡萄牙 | 1911 | 击沉 |
1916年12月15日 | 北欧花楸号 | 挪威 | 1028 | 击沉 |
1916年12月17日 | 卡斯凯什号 | 葡萄牙 | 835 | 击沉 |
1916年12月17日 | 圣母无染原罪号 | 法國 | 246 | 击沉 |
1916年12月17日 | 普里马号 | 挪威 | 1233 | 击沉 |
1916年12月17日 | 普罗斯珀·莱昂号 | 法國 | 42 | 击沉 |
1916年12月17日 | 圣伊夫号 | 法國 | 325 | 击沉 |
1916年12月18日 | 堪萨斯人号 | 美国 | 7913 | 击伤 |
1916年12月22日 | 阿梅代号 | 法國 | 130 | 击沉 |
1916年12月22日 | 丹麦堡号 | 丹麦 | 2242 | 击沉 |
1916年12月22日 | 赫洛普塔蒂尔号 | 丹麦 | 1300 | 击沉 |
1917年1月12日 | 圣米歇尔号 | 法國 | 419 | 击沉 |
1917年1月13日 | 托夫特伍德号 | 英国 | 3082 | 击沉 |
1917年1月14日 | 马丁号 | 英国 | 1904 | 击沉 |
1917年1月15日 | 贝尔纳黛特号 | 法國 | 128 | 击沉 |
1917年1月15日 | 奥托号 | 挪威 | 401 | 击沉 |
1917年1月16日 | 坦皮科城号 | 挪威 | 1513 | 击沉 |
1917年1月17日 | 年轻的法国号 | 法國 | 126 | 击沉 |
1917年1月17日 | 巴列号 | 西班牙 | 2365 | 击沉 |
1917年1月18日 | 路易·约瑟夫号 | 法國 | 197 | 击沉 |
1917年1月18日 | 路易丝号 | 法國 | 101 | 击沉 |
1917年1月19日 | 卡拉姆堡号 | 丹麦 | 1785 | 击沉 |
1917年1月19日 | 帕拉伊巴号 | 乌拉圭 | 2606 | 击沉 |
1917年1月20日 | 福柏号 | 法國 | 3956 | 击伤 |
1917年1月22日 | 奥雷莉号 | 法國 | 89 | 击沉 |
1917年2月18日 | 内瑟顿号 | 英国 | 199 | 击沉 |
1917年2月19日 | 奥利芙女士号 | 英國皇家海軍 | 701 | 击沉 |
注释
脚注
- ^ 1.0 1.1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C 18.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09-02-22].
- ^ Tarrant,第173頁.
- ^ 3.0 3.1 3.2 Gröner 1991,第31-32頁.
- ^ 4.0 4.1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 commanders: Wilhelm Kiel.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5-02-09].
- ^ 陈进,第48頁.
- ^ 陈进,第46頁.
- ^ Herzog,第139頁.
- ^ 8.0 8.1 NARS,第63頁.
- ^ 9.0 9.1 Helgason, Guðmundur. Ships hit by UC-18.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5-02-09].
- ^ Helgason, Guðmundur. Ships hit during WWI: Lake Michigan.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22-08-03].
- ^ Helgason, Guðmundur. Ships hit during WWI: Fair Maid.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22-08-03].
- ^ British Special Service or Q-Ships. Naval-History.Net. [2022-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4).
- ^ Helgason, Guðmundur. Ships hit during WWI: Lady Olive.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22-08-03].
参考资料
- Tarrant, V. E. The U-Boat Offensive: 1914–1945.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9. ISBN 978-0-87021-764-7. OCLC 20338385.
- Gröner, Erich; Jung, Dieter; Maass, Martin. U-boats and Mine Warfare Vessels.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2. 由Thomas, Keith; Magowan, Rachel翻译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1. ISBN 0-85177-593-4.
- 陈进 等 (编). 《威廉皇帝的海狼: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潜艇战》.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ISBN 978-7-111-58947-1.
- Herzog, Bodo. Deutsche U-Boote 1906–1966. Erlangen: Karl Müller Verlag. 1993. ISBN 3-86070-036-7.
-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Service. U-boats and T-boats, 1914-1918. Washington: U.S. General Services Adminisration. 1984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