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溪橋 (台鐵)
木瓜溪橋 | |
---|---|
坐标 | 23°55′50″N 121°32′14″E / 23.930533°N 121.537258°E |
承載 | 臺鐵臺東線 |
跨越 | 木瓜溪 |
國家/地區 | 中華民國(臺灣) |
地點 | 花蓮縣 吉安鄉、壽豐鄉 |
官方名稱 | 木瓜溪橋 |
维护单位 | 臺灣鐵路管理局 |
上游桥梁 | 仁壽橋(台9丙線) |
下游桥梁 | 木瓜溪橋(台9線) |
设计参数 | |
桥型 | 上部結構:上承式預力混凝土梁橋 下部結構:混凝土橋墩與沉箱基礎 |
宽度 | 單線橋梁 |
橋墩数 | 21 |
历史 | |
完工日 | 1911年8月15日 1981年?(重建) |
地圖 | |
台鐵木瓜溪橋是位於中華民國(台灣)花蓮縣木瓜溪上的一座鐵路橋樑,連接花蓮縣吉安鄉吉安車站與壽豐鄉志學車站,大約1981年左右重建新橋。
沿革
日本時期
甲午戰爭後,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殖民當局的臨時臺灣鐵道隊山根武亮等人於1897年1月曾踏勘橫斷鐵路及東台灣花蓮港地方鐵路路線[1]:94,而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也在1907年1月率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技師鈴木善八等人由花蓮港沿璞石閣(今玉里)至卑南(今台東)巡視勘查[2]:7,之後由鐵道部於1910年2月1日開始建設花蓮港(今花蓮鐵道文化園區)至璞石閣(今玉里)間輕便鐵路,採用762mm軌距[2]:30[a]。同年12月16日,包含木瓜溪橋在內的花蓮港~鯉魚尾路段開通營運[2]:110[b]。
木瓜溪橋1910年2月1日開工,設計為10孔鋼鈑梁橋,每孔跨度60呎,橋長640呎(約195公尺),在外國製鋼梁尚未運達前,先架設臨時橋,以利該年12月花蓮港~鯉魚尾段營運[2]:35。隔年(1911年)8月15日,本橋竣工[2]:37。
民國時期
- 1953年6月木瓜溪橋完成增建4橋孔,全橋增為19橋孔[4]。
- 1958年木瓜溪橋曾改建1座橋墩[5]。
- 1958年7月溫妮颱風來襲,木瓜溪橋損害重大,短期不能徹底修復,以設置便橋方式供火車旅客徒步通行[6]。
- 1959年6月木瓜溪橋完成加高2.5公尺[4]。
- 1978年7月1日起,台鐵局進行東線鐵路拓寬工程,將臺東線鐵路由原來的762mm軌距拓寬為1067mm,於1982年6月27日竣工通車[8](但舞鶴~三民間自強隧道前後路段除外),沿線多數大橋重建或改線興建河底隧道。本橋重建完工後計有22橋孔,單柱橢圓形橋墩,橋面鋪設1067mm軌距鐵軌。
註釋
參考文獻
- ^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著;江慶林 譯. 《臺灣鐵路史》上冊.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0年6月 (中文(臺灣)).
- ^ 2.0 2.1 2.2 2.3 2.4 2.5 《臺灣鐵道臺東線》. 臺北: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1917年5月5日,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典藏 [2020年7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20日) (日语).
- ^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 (编). 《吉安鄉志》. 花蓮縣吉安鄉: 花縣壽豐鄉公所. 2002: 頁377 [2020-07-01]. ISBN 9570107111 (中文(臺灣)).
- ^ 4.0 4.1 交通部交通研究所. 中華民國39年~49年合編本《交通年鑑》. 臺北市. 1962年: 頁440 (中文(臺灣)).
- ^ 〈木瓜溪鐵橋〉照片,花蓮縣立文化中心:《影像寫花蓮》,邱上林編,花蓮市,1981年6月9日,頁48,ISBN=957-00-9871-6(繁體中文)。
- ^ 〈東線鐵路災情為廿年來最重一次,廿二日可接駁通車,木瓜溪橋短期內難得修復〉. 《民聲日報》. 1958年7月20日2版,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7月13日) (中文(臺灣)).
- ^ 〈木瓜溪橋沖失鋼樑〉,《聯合報》,1965年7月27日3版(繁體中文)。
- ^ 〈東線鐵路拓寬完成 明天上午通車〉,《聯合報》,1982年6月26日2版(繁體中文)。
- ^ 〈花東鐵路電氣化 6月28日通車典禮〉. 《自由時報》. 2014年6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7月5日)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