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议
(重定向自八議)
八议最初源于西周时期的八辟,[3]自魏明帝制定新律时,首次将其写入法典之后,一直是后代法典中一项基本的重要制度,历经一千六百多年相沿不改。
八议者除犯十恶以外的死刑,司法机关不能直接审理,必须先将其犯罪事实及应享受特权的理由奏请皇帝,由皇帝交群臣集议后,最后由皇帝作出裁决,一般可免除死罪。若犯流刑以下的罪,则可直接减一等处罚。但是犯十恶者不适用八议的规定。[1][2]
内容
- 八議見於〔周禮〕,指宗室、故舊、德行、道藝、權貴、功勳、憂國、不臣等八件事。
- 议亲:皇帝的亲属
- 议故:皇帝的故交舊部屬
- 议贤:德行高尚,其言论行动可作为法则者
- 议能:能整顿军旅,治理内政,为皇帝出谋划策,师范人伦者
- 议功:对朝廷尽忠效力,建立大功勋的人
- 议贵:三品以上高级官员及有一品爵位的人
- 议勤:高级文武官员中恪尽职守,专心致志办理公务的人
- 议宾:前朝国君的后裔
參考文獻
- ^ 1.0 1.1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頁195、275-283
- ^ 2.0 2.1 戴炎輝,《中國法制史》,1971年,三版,三民書局,頁107-108、111-112
- ^ 《周礼·秋官·小司寇》中的 “八辟”:“以八辟丽邦法,附刑罚:一曰议亲之辟,二曰议故之辟,三曰议贤之辟,四曰议能之辟,五曰议功之辟,六曰议贵之辟,七曰议勤之辟,八曰议宾之辟。”东汉郑玄注:“其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汉书·刑法志》载:“ 《周官》有五听、八议、三刺、三宥、三赦之法……八议:一曰议亲……八曰议宾。”程树德说:“八议之制,见于《周礼》,至秦而废……是八议之说,至汉末始盛。……则律无八议甚明。三国时盖犹沿汉制。《唐六典》注八议始于魏,是汉时尚未以八议入律也。”(程树德:《九朝律考》,中华书局1988年版,页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