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文蔚
柏文蔚(1876年6月8日—1947年4月26日),字烈武,安徽省鳳陽府寿州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清末民初军事将领、政治人物。
生平
清末的活动
1896年(光緒24年)他中秀才。此後,他入安徽大学堂。1902年,传闻清政府和俄国签订密约,安徽籍留日学生陈仲甫(独秀)、潘赞华等和安徽大学堂及安徽武备学堂学生柏文蔚、郑赞丞等在安庆组织励志学社。[1]1902年(光緒28年),他和趙声在南京组织强国会,图谋反清。因事洩而失敗,他回到安徽省入安徽武備学堂。
1904年(光緒30年)他任安徽公学教員。1905年(光緒31年),陳独秀组织岳王会,他任南京分会分会長。同年9月,他应南京第9鎮第17協第33標第2营管带趙声的招聘,任该营前隊隊官。趙声任第33標標統后,柏文蔚升任第2营管带。
1906年(光緒32年),他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秋,柏文蔚和同郷孫毓筠共謀以炸弹暗杀两江总督端方。刺杀失敗后,他逃到東北,加入吉林省的胡殿甲所率的吉強軍。1907年(光緒33年),吴禄貞负责吉林省边境事務,经吴推举,柏任参謀。1908年(光緒34年)吴任新軍第1鎮鎮統,柏任哈尔滨屯田营管带。1910年(宣統2年)2月,他任奉天督練公所参謀。
辛亥革命、二次革命
1911年(宣統3年)夏,他和馮麟閣、藍天蔚计划在東北举行起义。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发,柏文蔚回到南方,参加攻打南京。同年11月,柏任寧軍第1軍統制。
1912年(民国元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柏文蔚軍改为中華民国第1軍。1912年1月15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授予陆军左将军加大将军衔。4月,为停止安徽省的政治混乱,率軍入安徽省。此后继孫毓筠署理安徽都督兼民政長。7月,柏正式被任命为安徽都督,9月获授陸軍中将位(1912年9月24日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授陆军中将并加上将衔)。他统治安徽省时期,致力于禁止鸦片等民政改革。
1913年(民国2年)5月,柏文蔚和湖南都督譚延闓、江西都督李烈鈞、广東都督胡漢民联名通电,反对袁世凱的善後大借款。6月,袁罢免了柏、李、胡三位都督,并派軍队南進。7月,柏发表了反袁派都督各省独立宣言,举兵反袁。二次革命爆发。此后,反袁派敗北,柏流亡日本。
1914年(民国3年)他加入中華革命党。1915年(民国4年)12月護国战争爆发,柏文蔚到南洋为護国軍募集資金。1916年(民国5年)2月29日他归国,到上海。1916年10月8日再授陆军中将并加上将衔。
護法战争后
1918年(民国7年)10月,孫文发动護法战争,柏文蔚支持,被任命为靖国軍川顎聯軍前敵总指揮。此後他在孫文手下历任重要軍職。1921年(民国10年)5月,他任总統府顧問。1922年(民国11年)4月,他任長江上游招討使。1924年(民国13年)1月他任北伐討賊軍第2軍軍長。同月,他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執行委員。
孫文死後的1926年(民国15年)8月,他任国民革命軍第33軍軍長,转战安徽省各地。1927年(民国16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清党,柏文蔚发表声名反对。9月寧漢合流後,他被罢免第33軍軍長,改任国民政府委員。1927年冬,他在寿县成立北路宣慰使署学兵团,参与筹办的有许多中国共产党派出的人员如孙一中、廖运泽、孙天放、张慕韩、陶之光、叶守成、王孜堂、陶秉哲、廖运周、许光达等,1928年2月6日该团开学。
1928年(民国17年)8月,柏文蔚加入反蒋介石的中国国民党改組同志会。11月他被中国国民党除名。1930年(民国19年)反蒋各派召开北平扩大会議,他任常務委員,后反蒋派敗北。1931年(民国20年),他获得中国国民党恢復党籍。此後他和馮玉祥主张国共合作对日抗战。
1947年(民国36年)他引退。同年4月26日,國民政府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中央執行委員柏文蔚在上海病故。[2]:8342他晚年过着清貧的生活,在困窮中病逝。享年72歲。
評價
章太炎[3]:「柏文蔚近于無能,不通事理,且無一定主義,不能獨立處事。」
误读
2016年,张耀杰出版《民初命案:陈其美的黑道传奇》一书,在书中称:“我最近翻阅中华书局1983年版《孙中山全集》第三卷,意外发现孙中山针对柏文蔚、李烈钧、陈炯明等人白纸黑字的谋杀指令。此项指令从来没有被相关学者认真解读过,甚至于连柏文蔚本人,在生前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曾经面临的生命危险。”依据是1916年3月孙中山写给居正的信中说:“柏(文蔚)宣誓入党,最近亦有书来达意,果到青岛,请当日人面与之相见。叩其服从弟命令否?如彼唯唯,则兄应以总司令地位临之,使就范围。否则,当托萱兄设法去之,毋使纷扰。”[4]但学者杨天石批评道:柏文蔚原来不赞成孙中山发动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属于以黄兴为首“欧事研究会”一派。后来转变态度,加入中华革命党,并于3月7日上书孙中山,表示愿意重新在长江一带“谋举义帜”,要求孙中山“指示机宜”。当时,孙中山已任命居正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以日人萱野长知为顾问,一心一意在青岛指挥山东起义,初时颇有进展。孙中山此函是告诉居正,如果柏文蔚来到青岛,首先须问其是否服从孙的命令,在其表态同意后,就用总司令的身份接待柏,使其接受领导,否则,就托日本顾问萱野长知“设法去之”。这里的“去之”,意思是使柏文蔚离开青岛,免其在指挥机关中提出不同意见,增加“纷扰”。张耀杰将其解释为“密杀令”,完全是误读。试问,柏文蔚放弃原来的立场,投奔孙中山麾下,孙中山却要命令日本人暗杀他。孙中山是疯了,还是丧心病狂?这样的误读还不止一处。[5]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 书籍
- 劉敬坤. 《柏文蔚》.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编). 《民国人物传 第12巻》. 中華書局. 2005. ISBN 7-101-02993-0.
- 徐友春 主編 (编).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劉寿林 等 (编). 《民国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 苑书义. ,中国近代史新编 下册》. 人民出版社. 2007.
- 网页
- 北路宣慰使署学兵团(又称寿县学兵团)[永久失效連結],寿县人民政府网,于2012-2-8查阅。
外部链接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