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雲號驅逐艦
飛雲 Fei Yuen 同安 Tung An 同春 | |
---|---|
概觀 | |
艦種 | 驅逐艦 |
擁有國 | 大清(訂購但未實際擁有)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日本帝國 汪精衛政權 |
艦級 | 長風級驅逐艦 |
製造廠 | 德國希肖造船廠 |
下訂 | 1910年 |
下水 | 1912年7月5日 |
服役 | 飛雲:1912年11月7日 |
結局 | 同安:1937年12月18日青島自沉 |
技術數據 | |
標準排水量 | 390噸 |
全長 | 全長:102.0米 |
全寬 | 13.44米 |
吃水 | 4.92米 |
燃料 | 燃煤:80噸[註 1] |
鍋爐 | 希肖水管鍋爐4座 |
動力 | 直立三段往復式蒸汽機2座 2軸推進 |
功率 | 6,500匹馬力(4,800千瓦特) |
最高速度 | 設計:32節(59公里每小時) 實際:36節(67公里每小時)[1] |
乘員 | 69人[2] |
武器裝備 | 75公釐砲兩門 47公釐機關砲4門 18英寸(457公釐)魚雷發射管2具 |
飛雲號驅逐艦是清朝末期訂購的驅逐艦之一,為長風級驅逐艦三號艦。本艦下水時清朝已經覆滅,中華民國繼承了該艦,為避免重名而改名「同安」。本艦參加過護法艦隊,護法運動失敗後輾轉於渤海艦隊、東北海軍等軍閥艦隊之間。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初期在青島自沉。日軍隨後打撈起本艦,改造成砲艇,以「同春」之名加入日本帝國海軍[註 2]。1940年,日軍將本艦轉交予汪精衛政權。1944年底,部分汪政權海軍官兵奪取了本艦起義,前往煙臺附近登陸,其後本艦下落不明。
本艦最初的艦名「飛雲」為中國自創立近代海軍以來第二艘以此為名的軍艦,第一艘飛雲號為晚清時期福建船政建造的一艘砲艦。
設計和概述
清政府早期曾經嘗試過裝備驅逐艦,但庚子事變時4艘海龍級驅逐艦全部被聯軍奪取。1909年,清政府派出載洵為首的考察團訪問歐洲各國,並下達了大批軍艦訂單。這一次清廷再次試圖擁有驅逐艦,為此向德國希肖造船廠下達了3艘新驅逐艦的訂單。[3]
本艦排水量390噸,長60.35米、寬6.5米、吃水1.8米。外形上中部乾舷極低,加上行駛速度快,為了減少上浪問題,採用了高乾舷、長艏樓的巡洋艦式艦艏設計;同時為改善駕駛室視野,司令塔前移,儘量緊貼著艏樓末端[4]。動力方面,為兩台垂直三脹式蒸汽機,由4座希肖(或譯「碩效」)自製的水管鍋爐提供蒸汽。設計動力6,500匹指示馬力(4,800千瓦特),最高航速32節(59公里每小時)[2];實際海試錄得36節(67公里每小時)[1]。
本艦主砲為兩門75公釐砲,另有4門47公釐機關砲分布在兩側。魚雷武器方面,為兩具18英寸(457公釐)魚雷發射管,弱於同期德制驅逐艦的3發射管配置。[3]
艦歷
建成至前期
1911年,清政府向希肖造船廠追加了兩艘驅逐艦的訂單。第二批驅逐艦起初代號為第二、第三號,日後清政府分別擬定了「伏波」、「飛雲」的名字[3]。1912年7月5日,兩艦下水,此時清朝早已經滅亡[5]。民國政府以開具高額貼息國庫券的方式,繼承了本級全部三艦。10月31日,長風、伏波、飛雲三艦返抵上海,11月7日接收完畢,入列中國海軍[6]。11月14日,時任海軍總司令李鼎新向海軍部提交報告稱伏波、飛雲兩名與福建船政當年建造的兩艘砲艦重名,建議改名為晴波、慶雲。北京政府後來決定三艦均進行改名,其中飛雲號改名「同安」。
1912年討袁戰爭結束後,海軍陸續為各艦加裝無線電設備。在主力艦艇接受改裝之後,同安號等三艦也陸續安裝了西門子德律風根式接收機,為此三艦前後桅均加高以安裝天線。此時三艦因艦況較新,航速快,北洋政府用來充當偵察和通信用。[7]
1916年7月21日,海軍總司令程璧光、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率領駐紮在上海的5艘軍艦南下,同安號也在其中。程璧光到達廣州後通電支持孫中山,護法艦隊成立,程璧光就任護法軍政府征閩海陸聯合軍總司令。同年12月7日,護法軍發動北伐,進攻福建。豫章號、同安號參加了對潮汕地區的攻擊行動。[7]
1917年底,桂系廣東督軍莫榮新與孫中山的護法軍政府一方矛盾日趨激烈。1918年1月2日,大元帥府衛隊人員在招兵時被捕,多名軍官被殺。孫中山對此怒不可遏,決定對廣東督軍署發起突然襲擊,殺死莫榮新。陳炯明和程璧光均不支持孫中山的復仇行動,而此時豫章號、同安號兩艦因吃水較淺,正停泊在廣州市區內。因此1月3日,孫中山直接以大元帥名義下令兩艦砲擊督軍署[8]。兩艦航行到距離督軍府2000米處的琶洲島,豫章號以主砲開火,但因為沒有見到孫中山許諾的陸軍行動,豫章號只放了幾砲就停止了砲擊。同安號艦長溫樹德則只是在一邊觀望,甚至都沒有開火。事後莫榮新向孫中山道歉,而程璧光將吳志馨、溫樹德兩人撤職,把豫章號、同安號帶回黃埔[9]。
1921年4月26日夜,護法艦隊非閩籍軍官高層舉行會議,決定清洗艦隊內的閩籍官兵,奪取各艦控制權。孫中山委任魚雷局局長溫樹德為臨時總指揮,長洲要塞司令陳策為副總指揮[10]。27日行動隊發動突襲,成功奪取了停駐於珠江內的各艦,同安號上也沒有經過激烈的戰鬥即被奪下[11]。
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與孫中山發生了嚴重衝突,陳炯明以武力驅孫,粵軍發動了第二次砲擊越秀山事件。豫章號、同安號、永豐號等站在孫中山一邊,與粵軍砲台交火[12]。不久溫樹德等與陳炯明議和,24日通電要求孫中山下野。此時同安號倒向溫樹德。7月8日,陳炯明以20萬元協餉送予海軍,溫樹德與孫中山正式決裂;9日駐在長洲的海軍陸戰隊司令孫祥夫也公開投靠陳炯明。10日,受長洲砲台威脅、仍效忠孫中山一方的各艦衝破砲台的封鎖線,進入靠近租界的白鵝潭[13]。當時同安號也在白鵝潭停泊,因此歸順孫中山一方。7月底回援的北伐軍因粵軍第一師陣前倒戈而敗退。8月9日,孫中山見大勢已去,撤離永豐號,前往上海,豫章號、同安號回到溫樹德手中[14]。
1923年1月1日,滇、桂、粵聯軍會師,共同發動討陳戰爭,1月16日攻入廣州。此時溫樹德騎牆不定,一直在陳炯明、孫中山和北京政府之間搖擺[15]。10月27日03時,永翔、楚豫、豫章、同安4艦滅燈離開廣州,前往汕頭與溫樹德的海圻、海琛、肇和3艦會合。12月18日,溫樹德率領7艦北上,護法艦隊解散[16]。
1924年1月,溫樹德率領艦隊抵達青島。同年3月22日,同安號等6艦組成渤海艦隊,由直魯豫巡閱使吳佩孚直接管轄。[16]
1925年10月19日,原直軍陸軍檢閱使兼第十一師師長、新任第三軍軍長馮玉祥倒戈,直軍敗退。渤海艦隊依舊留在青島,奉系直魯聯軍張宗昌占領了山東後,同安號在內的渤海艦隊投奔了張宗昌。[17]
1927年6月,奉系東北海軍正式吞併渤海艦隊[18]。北上後的同安號因長期缺乏維護,東北海軍合併渤海艦隊後,同安號準備從青島前往東北時,鍋爐突然發生爆炸,但艦體沒有損傷。東北海軍不願放棄這艘軍艦,設法將同安號送入旅順的日本船塢,更換了新鍋爐。修理完成後航速依舊達到30節(56公里每小時)。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奉系東北海軍與閩系中央海軍長期對峙,但同安號這段時間沒有多少行動記錄[19]。
1928年12月29日,東北易幟,同安號名義上屬於南京政府。此後同安號在渤海內擔負巡邏、護漁等任務。[19]
1932年,日軍發動熱河作戰。東北海軍為防日軍從天津內河攻入,決定拆除部分老艦的火砲,艦上滿載砂石水泥,隨時準備自沉封江,尚可用的軍艦則隨時待命,準備作戰。1933年5月中日簽署《塘沽協定》,布防行動解除。[20]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12月18日,青島市長沈鴻烈發布焦土抗戰策略,當晚18時,同安號在青島小港港口自沉。[19][註 3]
後期
日軍占領青島後,將同安號打撈出水進行修理,編入北支特別砲艇隊[註 4],改名「同春」[19]。此時同春號原有火砲均已被中國軍隊拆走,日軍僅為艦上安裝了機槍,型號和數目不明[21]。
1940年日本與汪精衛政權簽訂《日華基本條約》,12月13日北支特別砲艇隊移交給汪政權海軍,同春號隨之編入汪政權海軍威海衛海軍基地部,以劉公島為基地,編制為少校艇長以下軍官11人,水手45人。[19]
1944年11月5日,劉公島海軍練兵營衛兵隊隊長鄭道濟等人發動起義,殺死多名日軍官兵,帶領600多人奪取了同春號、東海號兩艘艦艇逃離劉公島,11月6日在威海以西雙島附近登陸。同春號其後下落不明,推測起義人員已將兩艘艦艇自沉。1945年3月20日,汪政權海軍將同春號除籍[22]。起義官兵上岸後加入八路軍,編為膠東軍區海軍支隊;當中不少人成為後來的解放軍海軍的早期組成人員[19]。
注釋
腳註
引用
- ^ 1.0 1.1 1.2 Richard Wright,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p. 131
- ^ 2.0 2.1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p. 397
- ^ 3.0 3.1 3.2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12頁
-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13頁
-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14頁
-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15頁
- ^ 7.0 7.1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17頁
-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18頁
-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19頁
- ^ #近代中國海軍,732頁
- ^ #近代中國海軍,733頁
-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20頁
- ^ #近代中國海軍,735頁
- ^ #近代中國海軍,736頁
- ^ #近代中國海軍,737頁
- ^ 16.0 16.1 #近代中國海軍,738頁
- ^ #近代中國海軍,747頁
- ^ 章騫,#艨艟夜譚,57頁
-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21頁
-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183頁
- ^ 陳悅,#民國海軍艦船志,位置4878
- ^ 陳悅,#民國海軍艦船志,位置4878
參考資料
- Randal Gray.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6. ISBN 0-85177-245-5.
- Richard Wright.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London: Chatham Publishing. 2000.
- 海軍司令部《近代中國海軍》編輯部 (編). 近代中国海军. 海潮出版社. 1994年. ISBN 978-7-80054-589-4.
- 王曉華. 国殇 第7部 国民党正面战场海军抗战纪实. 北京: 團結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126-1405-5.
- 馬幼垣. 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 中華書局. 2013. ISBN 978-7-101-08730-7.
- 陳悅. 辛亥·海军:辛亥革命时期海军史料简编.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474-0486-7.Kindle版
- 陳悅. 清末海军舰船志.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474-0534-5.
- 陳悅. 中国军舰图志1855-1911. 上海: 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5. ISBN 978-7-5458-1154-4.
- 陳悅. 民国海军舰船志 1938-1945. 北京: 中文在線數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3月. CAEBN 7-001-000-60741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