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郡,東晉在今安徽當塗設立的僑郡,其中於湖、當塗、繁昌三縣涉及今江蘇南京邊地[1]。
西晉末年,中原地區大亂,胡人屢次南侵,揚州淮南一帶居民大多南渡江南。晉成帝時,蘇峻、祖約起兵作亂,後趙又大舉南侵,江北民眾南渡長江的更多,於是在江南暫借地重置淮南郡及襄垣、當塗、上黨、定陵、逡道、繁昌7縣。義熙八年(412年)土斷揚、豫,割丹陽郡於湖縣作為該僑郡的轄境。[2]
劉宋大明六年(462年),淮南郡併入宣城郡。大明八年(464年)恢復淮南郡,隸屬南豫州。泰始三年(467年)改隸揚州。劉宋時期時領有於湖、當塗、繁昌、襄垣、定陵、逡道6縣。[2]蕭齊時領縣同前。[3]
蕭齊建元二年(480年),廢南豫州,淮南郡改隸揚州。永明二年(484年),復屬南豫州。蕭齊時領縣同前。[3]
陳朝時,淮南郡領於湖、當塗、襄垣、西鄉4縣。太建八年(576年),立陳叔彪為淮南王。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平定陳朝,廢郡。
注釋
|
---|
|
|
注釋 |
---|
注1:列出西晉 建興四年( 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 義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註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淮南地區 | |
---|
淮北地區 | |
---|
河南地區 | |
---|
江漢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巴漢地區 | |
---|
蜀中南中地區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位置不詳 | 新蔡郡(內史575-589) | 晉熙郡(內史575-589) | 巴東郡(內史586-589) | 臨江郡(內史586-589) | 新興郡(內史583-589) | 岳山郡(內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齊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後梁 廣運元年(586年)、陳 禎明二年( 588年)的實州、實郡。下劃線者為南朝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註明曾用名。 注3: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註「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
---|
先秦 | |
---|
秦漢 | |
---|
六朝 | |
---|
隋唐 | |
---|
宋元 | |
---|
明清、太平天國 | |
---|
中華民國時期 | 省、道 | |
---|
市 | |
---|
市轄區 | 1937年時,共有十一個區(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第五區、第六區、第七區、第八區、第九區、第十區、第十一區)。 1945年後,增設第十二區、第十三區、第十四區( 八卦洲)、第十五區( 江心洲)。 |
---|
縣 | |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
註:以今南京市境為準。下劃線標識的行政區劃無實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