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郡,东晋在今安徽当涂设立的侨郡,其中于湖、当涂、繁昌三县涉及今江苏南京边地[1]。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大乱,胡人屡次南侵,扬州淮南一带居民大多南渡江南。晋成帝时,苏峻、祖约起兵作乱,后赵又大举南侵,江北民众南渡长江的更多,于是在江南暂借地重置淮南郡及襄垣、当涂、上党、定陵、逡道、繁昌7县。义熙八年(412年)土断扬、豫,割丹阳郡于湖县作为该侨郡的辖境。[2]
刘宋大明六年(462年),淮南郡并入宣城郡。大明八年(464年)恢复淮南郡,隶属南豫州。泰始三年(467年)改隶扬州。刘宋时期时领有于湖、当涂、繁昌、襄垣、定陵、逡道6县。[2]萧齐时领县同前。[3]
萧齐建元二年(480年),废南豫州,淮南郡改隶扬州。永明二年(484年),复属南豫州。萧齐时领县同前。[3]
陈朝时,淮南郡领于湖、当涂、襄垣、西乡4县。太建八年(576年),立陈叔彪为淮南王。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平定陈朝,废郡。
注释
|
---|
|
|
注释 |
---|
注1:列出西晋 建兴四年( 316年)(此前已沦陷者列出沦陷前的名称)及东晋 义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国。带#者为《晋书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体字者为西晋所废置的州、郡;下划线者为东、西晋所设置的侨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国,取最后使用的名称(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于史无记载其封国何时被撤销,其封地在西晋末的建置仍按“国”处理),并括注明曾用名。 注3:东晋郡王、开国郡公的封地分别括注“内史”、“相”及其设置时间。 |
|
|
---|
|
|
|
---|
江表地区 | |
---|
淮南地区 | |
---|
淮北地区 | |
---|
河南地区 | |
---|
江汉地区 | |
---|
岭南地区 | |
---|
沅湘地区 | |
---|
巴汉地区 | |
---|
蜀中南中地区 | |
---|
|
|
|
|
---|
江表地区 | |
---|
沅湘地区 | |
---|
岭南地区 | |
---|
位置不详 | 新蔡郡(内史575-589) | 晋熙郡(内史575-589) | 巴东郡(内史586-589) | 临江郡(内史586-589) | 新兴郡(内史583-589) | 岳山郡(内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齐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后梁 广运元年(586年)、陈 祯明二年( 588年)的实州、实郡。下划线者为南朝所设置的侨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取最后使用的名称,并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开国郡公的封地分别括注“内史”、“相”及其设置时间。 |
|
|
---|
先秦 | |
---|
秦汉 | |
---|
六朝 | |
---|
隋唐 | |
---|
宋元 | |
---|
明清、太平天国 | |
---|
中华民国时期 | 省、道 | |
---|
市 | |
---|
市辖区 | 1937年时,共有十一个区(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五区、第六区、第七区、第八区、第九区、第十区、第十一区)。 1945年后,增设第十二区、第十三区、第十四区( 八卦洲)、第十五区( 江心洲)。 |
---|
县 |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
注:以今南京市境为准。下划线标识的行政区划无实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