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海峽兩岸關係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峽兩岸關係
雙方在世界的位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代表機構

中共中央台辦/國台辦主管[註 1]

大陸委員會主管)

海峽兩岸關係,或稱台灣海峽兩岸關係兩岸關係臺海關係,部分人士稱陸臺關係中台關係[1],是指位於臺灣海峽東西兩側的臺灣以及中國大陸之間的關係[註 2];在現狀下,主要指稱位於臺澎金馬中華民國、以及位於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關係。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兩岸關係歷經第二次國共內戰韓戰、東西方冷戰中國代表權的競逐、臺灣經濟奇蹟、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臺灣民主化本土化運動等內外局勢的變化,其中以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帶來的兩岸分治最為深遠。

1949年,中國共產黨透過第二次國共內戰擊敗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後,取得並實際統治中國大部分傳承疆域,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則從中國大陸退守至臺灣,雙方相隔臺灣海峽對峙,並均聲稱擁有中國代表權。1950-1970年代末,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依託來自美國軍事科技基建乃至農業等方面的廣泛支援(美援[2],對中國大陸擁有全方位壓倒性優勢。中華民國國軍採取關閉政策渤海廣東封鎖中國大陸全部海岸線阻斷貿易[3][4],並在黑貓中隊黑蝙蝠中隊常態化軍事偵察的大量情報基礎上,中華民國政府曾制定多項計畫準備反攻大陸,但最終因故不了了之。在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獲得中國代表權以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之後,中華民國的國際空間受到急遽壓縮,導致中華民國政府逐漸放鬆對持有中國法統之堅持,而將目光轉向臺灣境內的各項建設。中國大陸方面在改革開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79年停止單打雙不打,並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政策,隨後開始百萬大裁軍,兩岸的武裝衝突暫歇。1987年台灣解嚴後,開放兩岸探親,兩岸關係進一步緩和,民間交流逐漸恢復。

1990年代起,伴隨著民主化而起的台灣本土化運動蓬勃發展,其衍伸出的統獨問題,使得兩岸關係成為兩岸政府和民眾之間重大的敏感議題[5][6];與此同時,兩岸政府形成各自的一個中國原則,做為其兩岸政策的方針。1991年,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修訂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終止動員戡亂。1992年,代表兩岸政府的海協會海基會香港會談,達成了九二共識,並為隨後兩次辜汪會談鋪平道路。1995年李登輝訪美講話內容使得中國大陸方面不滿,在1996年中華民國首次總統直選前爆發台灣海峽飛彈危機。1999年李登輝提出兩國論,使得兩岸政治關係繼續下降。與此同時,由於中國大陸的經濟開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台商投資,兩岸進入「政冷經熱」狀態。而在隨後的2000年中華民國第一次政黨輪替民主進步黨籍的陳水扁就任總統,而民主進步黨的偏獨立場,使得兩岸政治格局持續緊張對立。

進入21世紀後,海峽兩岸的經貿活動已相當緊密,並擁有一定程度的物資及人員流通自由。2008年中國國民黨籍的馬英九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兩岸恢復透過民間管道進行的官方交流。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7][8],是為兩岸關係的重大進展[9][10]。2016年民主進步黨籍的蔡英文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表示不接受九二共識,中國大陸方面即宣布兩岸官方交流中斷[11][12]。2016年末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機開始環繞台灣本島飛行,臺灣方面稱此舉是針對其施壓與騷擾[13]。2017年,中國大陸方面視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李大維對於推動台灣參與聯合國的言論[14],以及蔡英文政府應對中國大陸的挑釁而進一步提高國防預算[15]。2019年,解放軍軍機首度刻意越過臺灣海峽中線。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台辦行政院院長蘇貞昌駐美代表蕭美琴等台灣政要列入「台獨」頑固分子清單施行制裁,使兩岸關係降到1980年代雙方恢復交流以來的新低點[16]。2023年11月29日,蔡英文表示受難以克服的國內經濟和政治挑戰,中華人民共和國入侵台灣的可能性較低,對於美國對台防務政策,則表示稱,「台灣人民堅定致力於自我防衛,並清楚了解有責任捍衛自己的家園」。[17]

當前,海峽兩岸的關係不僅關乎雙方利益,還牽涉到亞太區域的情勢,乃至世界強權的戰略布局以及全球安全,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之一。同時,臺灣興起的臺灣主體意識亦與中國大陸主流的中國統一意識形成碰撞,使得海峽兩岸關係愈加複雜。

名詞概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紫色) 中華民國(橙色)實際管轄區域。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中國大陸(含港澳地區),中華民國統治臺灣地區(島嶼標記為易於識別並非實際大小)

兩岸關係也稱為臺海兩岸關係、兩岸關係或陸台關係,福建與台灣的關係則稱為閩台關係第二次國共內戰前的兩岸關係往往也歸於閩台關係範疇。

1997年與1999年,香港澳門分別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控制後,中華民國與港澳兩地的關係,亦可納入廣義的兩岸關係,但狹義上排除在外,會另分別以「台港關係」和「台澳關係」稱之。

兩岸關係相關術語的定義或解釋
兩岸關係

中國大陸方面,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認為兩岸關係是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台灣方面,前總統李登輝稱兩岸關係是「特殊國與國關係」;前總統陳水扁稱兩岸關係是「一邊一國」;前總統馬英九稱「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是特別的關係」;[18] 陸委會前主委張小月定義「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19]

九二共識 1992年,海峽兩岸政府授權的非官方組織海基會海協會,在香港會談之後經由口頭協商而逐漸形成的不成文默契及模糊空間。大陸方面認為九二共識指的是「一個中國(不涉及「中國」之政治涵義 [20]),反對台獨」;台灣泛藍陣營認為九二共識指「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台灣泛綠陣營則認為九二會談並未達成「共識」。
維持現狀 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的現狀[21]
兩個中國 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現實上為兩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分別擁有中國主權。
一中各表 「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簡稱,是台灣泛藍陣營方面對九二共識的認知,即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一個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自闡述。
一中同表 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皆是地理意義上「中國」領土的一部份,在各自領域擁有完整的管轄權,互不隸屬,擱置主權爭議。
一邊一國 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邊一國,也稱一中一台
一國兩制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由中共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針對統一臺灣提出,容許臺灣保留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秩序、獨立的政治制度、司法體制和軍隊,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治下的中國大陸則繼續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以及民主集中制,但是在外交上只容許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此一構想後來實施於香港澳門,但內容略有不同。
一國良制 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於1987年提出的中國統一方案,主張三民主義比中國馬列毛主義更為優良,應該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用以回應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在1983年與楊力宇會面時所提出的鄧六條與「一國兩制」政策
一國兩府 「一個國家,兩個政府」,兩岸皆屬同一個中國,但包含中華民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兩個政治實體,即「兩國論」。
一國兩區 「一國」指的是中華民國,「兩區」指的是大陸地區臺灣地區,2012年由中國國民黨馬英九基於《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架構下提出,對於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的一個定位。
台海現狀 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的現狀。
台灣問題 臺灣主權及統獨問題。
台灣獨立 在台灣宣布獨立,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國家。
兩岸三地 臺灣海峽兩岸的中國大陸、港澳以及台灣三地。
兩岸四地 臺灣海峽兩岸的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以及台灣四地。

歷史

中國歷史上關於台灣的記載,有觀點認為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志》中提到的夷洲或《隋書》中提到的流求,但不確定該地就是現在的台灣。宋元時期,兩岸貿易已很常見。明朝陳第寫的《東番記》描繪了當地的風土人情。自17世紀20年代起,兩岸關係受荷蘭人西班牙人中國人(包括滿族)、日本人的影響,或統一,或分離,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接管台灣。第二次國共內戰結束以來,兩岸關係隨著國內、國際局勢的變化而曲折發展。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邵宗海教授將1949年後的兩岸關係史劃分為軍事對峙法統爭執、交流緩和、意識對立和互惠協商五個時期。[22]

1625
1650
1675
1700
1725
1750
1775
1800
1825
1850
1875
1900
1925
1950
1975
2000
2025
1625
1650
1675
1700
1725
1750
1775
1800
1825
1850
1875
1900
1925
1950
1975
2000
2025

1949年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際統治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獲得的大陸地區,而中華民國政府在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僅餘實際統治台澎金馬。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代表之後,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急遽受到限縮。

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的同時,宣布停止炮擊金門[23],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告以和平統一方式解決台灣問題。1987年,中華民國政府解除戒嚴開放兩岸探親後,兩岸關係一度緩和。但隨著台灣獨立運動興起,兩岸關係又趨緊張。1991年,民主進步黨臺灣獨立的主張納入黨綱。1996年,解放軍進行演習並向台灣外海發射飛彈。1999年,時任總統李登輝發表特殊國與國關係。進入21世紀後,海峽兩岸經濟關係已相當緊密,但政治關係仍停滯不前。2000年,中華民國出現第一次政黨輪替。2002年,陳水扁發表一邊一國論,導致兩岸交流減少。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在政治上恢復接觸。2015年11月,海峽兩岸最高領導人馬英九習近平在新加坡會面,被視為兩岸關係史上的重大突破[24]。但自2016年蔡英文執政以來,蔡不承認九二共識,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仍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因此兩岸交流再次減少[11]

2023年12月30日,以「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自居的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總統選舉電視辯論會表示台獨的定義是「兩岸互不隸屬」,指稱中華民國主權在2300萬臺灣民眾,臺灣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政權互不隸屬,隨後引起了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的抗議[25][26]。賴清德當選第十六任中華民國總統後,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重申反對台灣獨立及中國必定統一[27][28]

歷任最高領導人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任數 姓名 肖像 就任時黨籍 就任日期 卸任日期 代次 姓名 肖像 就任時黨籍 就任日期 卸任日期
中華民國總統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1 蔣中正 蔣中正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48年5月20日 1949年1月21日 第一代 毛澤東 毛澤東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1949年10月1日 1976年9月9日
1(代理) 李宗仁 李宗仁 1949年1月21日 1950年3月1日[註 3]
1(復行視事)[註 4] 蔣中正 蔣中正 1950年3月1日 1954年5月20日
2 1954年5月20日 1960年5月20日
3 1960年5月20日 1966年5月20日
4 1966年5月20日 1972年5月20日
5 1972年5月20日 1975年4月5日
5(繼任) 嚴家淦 嚴家淦 1975年4月6日 1978年5月20日 過渡期 華國鋒 華國鋒 1976年10月7日 1978年12月22日
中華民國總統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6 蔣經國 蔣經國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78年5月20日 1984年5月20日 第二代 鄧小平 鄧小平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1978年12月22日 1989年11月9日
7 1984年5月20日 1988年1月13日
中華民國總統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7(繼任) 李登輝 李登輝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88年1月13日 1990年5月20日 第三代 江澤民 江澤民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1989年11月9日 2002年11月15日
8 1990年5月20日 1996年5月20日
9 1996年5月20日 2000年5月20日
10 陳水扁 陳水扁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2000年5月20日 2004年5月20日
11 2004年5月20日 2008年5月20日 第四代 胡錦濤 胡錦濤 2002年11月15日 2012年11月15日
12 馬英九 馬英九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2008年5月20日 2012年5月20日
13 2012年5月20日 2016年5月20日 第五代 習近平 習近平 2012年11月15日 現任
14 蔡英文 蔡英文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2016年5月20日 2020年5月20日
15 2020年5月20日 2024年5月20日
16 賴清德 賴清德 2024年5月20日 現任

歷任國家元首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任數 姓名 肖像 就任時黨籍 就任日期 卸任日期 代次 姓名 肖像 就任時黨籍 就任日期 卸任日期
中華民國總統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1 蔣中正 蔣中正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48年5月20日 1949年1月21日 1 毛澤東 毛澤東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1949年10月1日 1954年9月27日
1(代理) 李宗仁 李宗仁 1949年1月21日 1950年3月1日
1(復行視事) 蔣中正 蔣中正 1950年3月1日 1954年5月20日
中華民國總統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2 蔣中正 蔣中正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54年5月20日 1960年5月20日 1 毛澤東 毛澤東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1954年9月27日 1959年4月27日
3 1960年5月20日 1966年5月20日 2–3 劉少奇 劉少奇 1959年4月27日
1964年12月21日
1964年12月21日
1968年10月31日
4 1966年5月20日 1972年5月20日 代理 宋慶齡與董必武兩位國家副主席代行主席職權。 1968年10月31日 1972年2月14日
5 1972年5月20日 1975年4月5日 董必武 董必武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1972年2月24日 1975年1月17日
中華民國總統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
5(繼任) 嚴家淦 嚴家淦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75年4月6日 1978年5月20日 4 朱德 朱德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1975年1月17日 1976年7月6日
6 蔣經國 蔣經國 1978年5月20日 1984年5月20日 代理 宋慶齡 宋慶齡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1976年7月6日 1978年3月5日
7 1984年5月20日 1988年1月13日 5 葉劍英 葉劍英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1978年3月5日 1983年6月18日
中華民國總統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7(繼任) 李登輝 李登輝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88年1月13日 1990年5月20日 6 李先念 李先念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1983年6月18日 1988年4月8日
8 1990年5月20日 1996年5月20日 7 楊尚昆 楊尚昆 1988年4月8日 1993年3月27日
9 1996年5月20日 2000年5月20日 8 江澤民 江澤民 1993年3月27日 1998年3月5日
10 陳水扁 陳水扁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2000年5月20日 2004年5月20日 9 1998年3月19日 2003年3月15日
11 2004年5月20日 2008年5月20日 10 胡錦濤 胡錦濤 2003年3月15日 2008年3月5日
12 馬英九 馬英九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2008年5月20日 2012年5月20日 11 2008年3月5日 2012年3月15日
13 2012年5月20日 2016年5月20日 12 習近平 習近平 2013年3月15日 2018年3月17日
14 蔡英文 蔡英文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2016年5月20日 2020年5月20日
15 2020年5月20日 2024年5月20日 13 2018年3月17日 2023年3月10日
16 賴清德 賴清德 2024年5月20日 現任 14 2023年3月10日 現任

政治關係

海峽兩岸對於政治現狀的不同觀點

1949年底兩岸分治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統治中國大陸,並在1990年代後期實際控制香港澳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為「1949年國民黨政權......退居台灣島,從此喪失了代表全中國合法政府的地位」[34]「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台灣問題屬於中國內政」[35]

1990年代,包括中華民國政府在內的台灣各界對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可歸為五大類:「國內關係」、「國際關係」、「國內關係中的特別關係」、「國際關係中的特別關係」、「準國際關係」,以及李登輝政府確立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觸時的兩岸對等原則[36]:1蔡英文執政時期,中華民國政府認為「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臺灣從來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37]、「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與中國互不隸屬[38][39]

政權的「法統」與認可

於1945年的重慶談判間隙,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曾家岩50號合影,這也是兩位國共領袖少有的合影

1949年至1960年間,台灣海峽兩岸關係出現高度緊張與不穩定的局面。在政治上兩岸互不承認對方的存在及合法性,糾結於聯合國席位間的中國代表權問題,並誓言收復或解放對方。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中國法統的繼承者自居,並將台灣視為一個中國的一部份;相對地,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後則在1954年召集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議決在內戰甫爆發時所通過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繼續有效,仍將中國共產黨及其「偽政權」視為叛亂團體,將中國大陸地區視為被竊據的淪陷地區

這一時期,兩岸在對解決對方問題的政策上偏重於武力及軍事手段。中國人民解放軍誓言「解放台灣」,在1950年發動海南戰役佔領海南島;1955年攻打一江山島與佔領大陳島,引發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隨後在1958年發動八二三砲戰,引發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在主動以軍事方式尋求統一的同時,中國共產黨以中國國民黨及蔣中正為訴求對象,在1956年提出「爭取和平解放台灣」,並於1957年由毛澤東提議「第三次國共合作」,隨後1960年由毛澤東與周恩來共同擘劃一綱四目,即祖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在北京,台灣當局為地方政府;台灣回歸後,除外交歸於中央外,其餘軍、政、人事「均委於蔣」。以上提議均為中華民國政府拒絕。

而處於被動、缺少縱深的中華民國政府則以防禦為主。為了響應中華民國政府「反攻大陸」的政治口號,同時牽制正處於朝鮮戰爭中的解放軍,中華民國國軍於1952年後相繼發動對中國大陸福建省外海的南日島戰役東山島戰役,均獲得了一定的軍事成果。在1954年又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對抗來自解放軍的軍事攻擊,但在1958年10月與美國所簽訂的聯合公報中則向美國表示未來「非憑藉武力」(not the use of force)光復大陸,而是憑藉三民主義。一般認為這是中華民國政府對美保證不將其捲入兩岸軍事紛爭的表達。雖然如此,中華民國政府仍派出間諜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同時,中華民國也承受中共的間諜滲透。

此段期間,美國並不否認中華民國對台灣行使權力,卻在國軍節節敗退中為擺脫以往美國介入中國的責任,改而採取袖手旁觀政策(Hands-off Policy,1949年12月23日美國國務院向遠東地區使節發表之秘密備忘錄),隨後因韓戰認識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為防止中華人民共和國佔領台灣轉而正式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美國一方面維持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又認為中華民國實際控制的台灣是主權未決。雖然美國與中華民國成為軍事防禦同盟,其間美國並未放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保持聯繫,1954年6月起雙方即在日內瓦展開大使級會談

這一時期的海峽兩岸關係,與東西方陣營對抗情勢相關。在一定程度上,美國和蘇聯的態度起決定性影響。1950年1月5日,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宣布臺灣韓國不屬於美國的防區。1950年1月5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1950年6月27日(也就是朝鮮半島開戰2天後),美國改變立場並派遣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由此臺灣被納入美軍保護範圍。顯然中蘇條約的簽訂及韓戰是美國太平洋戰略及台海政策改變的原因。內外因素構成了後來台海形勢發展的條件基礎。

這一時期,美國一方面藉由《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防護台灣、澎湖的安全,另一方面也牽制住蔣中正以反攻大陸將美國拖入戰爭的可能性,兩岸關係從軍事對抗逐漸走向外交角力。

外交形勢的轉變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伍修權(前排左一)應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國邀請出席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朝鮮問題辯論,與「中國」(中華民國)代表當面對質,成為兩岸外交對抗的經典畫面
目前世界對海峽兩岸關係的立場
  承認中華民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且認知、了解(acknowledge)「一個中國」政策,但另與中華民國維持非官方關係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且奉行「一個中國」政策

1950年11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伍修權安理會邀請出席朝鮮問題辯論,並就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指責「美國政府武裝侵略中國神聖的領土台灣」是「非法的犯罪的行為」,並與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代表當面對質,譴責其「辜負違背了中國人民的意願,他沒有任何權利代表中國。這個發言的人可能不是中國人,因為偉大的四億七千五百萬中國人民的語言,他都不會講」(當時中華民國代表在聯合國使用的語言是英式英語)。中華民國代表則指稱聯合國的「中國」席位只能屬於「自由獨立神聖的中國政府」。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出席聯合國會議,也是海峽兩岸雙方唯一一次當面外交對質。在朝鮮戰爭結束後的1954年日內瓦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派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出席會議,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出席的重大國際會議。1955年,聯合國秘書長哈馬捨爾德訪問北京,成為首位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組織領導人。在1950年代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形勢大有改觀,與蘇聯、10個社會主義國家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北韓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蒙古東德阿爾巴尼亞越南)、4個亞洲新興獨立國家(巴基斯坦緬甸印度尼西亞印度)和4個西方國家芬蘭瑞典丹麥瑞士)建立外交關係[40],並接連與英國等多個國家展開正式外交往來。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拒絕聯合國安理會邀請其再次出席會議的請求,表明「臺北不去,北京不來」的宗旨。196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有文化大革命,對外先後與蘇聯印度交惡的狀況下,僅有包括法國在內的24個邦交國。

自1962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即每年委由同為第三世界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的友邦申請加入聯合國。然而當時受到冷戰對峙和中華民國政府「漢賊不兩立」政策的影響,西方國家多數承認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次代表權。中華民國政府積極開展與新興獨立國家的關係,打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空間,1955年襲擊參加國際會議的周恩來失敗。再加上冷戰對峙、眾多西方國家追隨美國腳步的環境,1960年代也成為中華民國外交成果最為豐碩的黃金歲月,1969年時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數目更是達到高峰的70個邦交國。

1969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發生珍寶島事件後不久,美國在波蘭首都華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會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關係重大轉變的前奏,海峽兩岸外交攻守形勢自此轉換。

1971年1月,美國國務卿亨利·季辛吉秘密訪問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經過9年申請加入聯合國未果後,在1971年聯合國大會召開前掌握可能支持通過入會案的足夠票數。同年8月17日,美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向聯合國大會遞交一封信及備忘錄,正式要求聯合國第二十六屆大會將「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列為議程,不過美國對此一議題所提的方案是「雙重代表權」,美國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有代表權」,但是「應當規定不剝奪中華民國的代表權」,北京並不同意此一提案,正當聯合國大會辯論此一議題時,季辛吉於10月下旬再度訪問北京,美國提案的雙重代表權自此未獲聯合國內多數國家支持。10月25日,經過表決贊成美國提案者共55票,反對者59票、15票棄權。中華民國駐聯合國代表劉鍇外交部部長周書楷眼見大勢已去,在請示中華民國政府奉可後,在大會上宣布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隨後,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在聯合國之「中國」代表權。

此時期兩岸雙方均堅守一個中國原則,在反對台灣獨立及中國內部普遍認知的立場上,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此一原則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取代中華民國後在國際間更為鞏固,即使有國家願意雙重承認,兩岸政府也不接受雙重承認。

美國於1972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正常化後,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為此大受打擊,至1976年與中華民國政府維持邦交的國家計23國,其餘世界各國多轉向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包括1972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英國日本及1979年的美國。美國是最後一個與中華民國斷交的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1973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正式在對方首都設立聯絡辦事處。1976年美軍顧問團金門馬祖撤離。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間的實質外交關係日漸增強、中華民國與美國間的實質外交層次則逐漸降低。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中美建交公報》,斷絕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中美建交公報》中的用字遣詞頗堪玩味,亦即建交公報雖與上海公報均提及一個中國原則,英文版本在提及美國立場時均係使用「美國認知(acknowledge)此一立場」,但建交公報中文版卻譯為「美國承認此一立場」,就此在法律上擁有不同意義的二個詞,美國並未表示異議,有學者認為美國是企圖保留日後政策模糊的空間,以及減輕中華民國方面的不滿。(李英明張亞中,2000)[來源請求]

武力解決兩岸問題的可能性

中華民國前總統陳水扁於2008年參加1025反黑心顧台灣大遊行時揮舞「台灣中國、一邊一國」旗幟

1984年,金東前線發生六二七事件;1985年,香港《百姓》雜誌採訪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提到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可能性時,胡耀邦坦率地說:「當然啦,國際上誰都知道我們暫時沒有力量,確實沒有力量」,「這個暫時可能是四五年,也可能是七八年。」[41]1987年,烈嶼前線發生三七事件,7月15日蔣經國總統宣布台灣地區解嚴[註 5],11月2日進一步開放兩岸探親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過世後,李登輝繼任中國國民黨主席中華民國總統,著手民主政治改革,同時也推動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主體性方向的政策,並加強對外關係,引起北京不滿。兩岸政治繼續處於對立、以至互不信任、針鋒相對,甚至時有火藥味的狀態。1996年中華民國首次舉行總統直選,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42]對台灣試射飛彈,台灣海峽飛彈危機爆發,兩岸關係跌入冰點。1999年,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引發北京不滿。2000年中華民國第二次總統直接民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以非常嚴厲的口吻批評「誰要是敢搞台灣獨立,你就沒有好下場!」[43],結果在野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勝出,完成中華民國歷史上首次政黨輪替,民進黨首次執政。2002年,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主張;2003年陳水扁提出「新憲說」。2004年陳水扁連任總統,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發表《五一七聲明》。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反分裂國家法》,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希望和平統一,但同時在台獨事實發生或者和平統一無望的前提下,不放棄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來阻止台灣獨立。

2021年3月9日,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維森海軍上將警告北京正加速其野心,恐6年內攻打台灣,並企圖取代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宣布將與台灣軍隊聯合訓練及提供國防物資以維持防衛力[44][45]。202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喬·拜登APEC峰會期間舉行雙邊會談[46],習近平向拜登表示中國沒有攻打台灣的計劃,拜登則強調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47]

2024年6月,據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2023年4月與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會面時否認自己任內有出兵統一台灣的打算,他指出美國正在慫恿中國進攻台灣,但自己不會上當,因為與美國的衝突將摧毀中國的許多成就,破壞中國在2049年實現「偉大復興」的目標[48][49]

政治制度與理念的差異

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雙方代表高孔廉鄭立中握手致意

自1950年起中華民國政府開始在臺灣實施縣市地方自治,使得非國民黨籍者仍可參與地方層級的選舉,自1987年起開放組黨結社、組織參加集會遊行、從事政治活動、自由辦報或出版刊物。而1991-1992年的國會全面選舉,使中央民意代表擁有更強的合法性。總統李登輝國民大會在民主化與1994年省市長選舉葉爾辛效應壓力下,於1995年修改並凍結部分憲法,一改先前由國民大會代表間接選舉的方式。隨後在1996年,中華民國政府首次辦理在台灣、澎湖、金門、與馬祖舉行之總統直接選舉。有人認為這次選舉讓中華民國政府擁有更強的正當性[50];也有人認為中華民國政府對臺灣沒有領土主權,不能藉由舉辦選舉而就地合法[51]

根據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在2014年3月所作的民意調查,支持統一者合計僅有11.1%,支持獨立者則為22.3%,廣義上維持現狀者則占88.6%。[52]因此,廣義上維持現狀仍是多數台灣人民在解除戒嚴後長期且穩定的民意趨向。

目前,台灣泛藍陣營(中國國民黨新黨親民黨等)多堅持「一中憲法」,其中的基本教義派較傾向兩岸終極統一。而泛綠陣營(民進黨時代力量台聯黨等)則認為「台灣」與「中國」在主權上應該各自分立,其中的基本教義派較傾向台灣應該獨立為一個國家。

而中國大陸內部亦分為主張和平統一的鴿派和主張武力統一的鷹派[53]

兩岸政黨政策論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台灣
中華民國

無政治陣營劃分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黨
泛藍陣營 泛綠陣營 第三勢力陣營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民主黨派

 新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親民黨 親民黨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時代力量 台灣基進 台灣基進 台灣民眾黨 台灣民眾黨

點論述
一個中國九二共識和平統一[註 6]一國兩制政治協商 一個中國九二共識、和統保台、反台獨三民主義新中國 一中各表九二共識 九二共識兩岸一中 維持現狀一中一台中華民國是台灣中華民國臺灣 公投台灣獨立一邊一國、反對九二共識 台灣獨立正名制憲一中一台去中國化 一五新觀點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54] 主張清廉制衡、公義均富、族群和諧、國家統一,在中國實現民族統一、民權自主、民生均富的三民主義新中國[55]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即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大陸地區同屬一個中國[56] 在九二共識前提下,維持中華民國現狀,兩岸永續和平發展;支持兩岸一家親;支持對等、互惠、透明的政治協商;建立兩岸永續和平發展架構。 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依現狀國號為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臺灣」),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維持台海現狀,台灣的前途命運由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公投決定。[57]亦稱為「華獨」或「中華民國是台灣」的論述。 正名台灣成正常化國家,反對和北京當局進行任何政治談判。 「台灣就是台灣人的國家」。主權並非中國決定,亦無須「統獨公投」決定。 尊重兩岸過去已經簽署的協議和互動的歷史,在既有的政治基礎上,以「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諒解」的原則,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精神,促進交流、增加善意,讓兩岸人民去追求更美好的共同未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反分裂國家法 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國家統一綱領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基於《臺灣前途決議文》、《台獨黨綱》,與現時的《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本土派獨派人士,則倡議異於中華民國憲法的台灣憲法。他們認為現行《中華民國憲法》並無正當性,或無法表達台灣主體性、無法適應國格國情,無法且切合人民需要,因此台灣人應該自己主張制定真正的「台灣新憲法」、降低修憲門檻、台灣憲改程序納入「公民審議」。[58] 現時以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為基礎,但認為其不合時宜,希望通過公投決定正名制憲 現時以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為基礎,但認為其不合時宜,希望正名制憲 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台灣當局 兩岸一中一國兩區 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一國兩府一國兩區 兩岸一中、反對臺獨」,在一中屋頂的概念下,尊重兩岸對等分治的政治現實,相互體諒、強化交流。[59]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兩國論)、一邊一國 認同一中一台的區隔,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中華民國代表台灣。認為中華民國的領土是歷年國會與總統大選所實踐的人民、領土與主權範圍,也就是台澎金馬等實際管轄的國土;「中國」僅僅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認同一中一台的區隔,承認現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中華民國代表台灣。認為中華民國的領土是歷年國會與總統大選所實踐的人民、領土與主權範圍,也就是台澎金馬等實際管轄的國土;「中國」僅僅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兩岸事務不是外交關係、不是國際關係,而是一個有專屬定位的兩岸關係」。兩岸需要互相交流,互相理解,「遵守體制,改善現狀」。

國家和平統一後,台灣可以實行不同於大陸與港澳的制度,高度自治。主張透過台灣海峽兩岸平等的協商和談判,實現和平統一。協商和談判可以有步驟、分階段進行,方式可以靈活多樣[60]。願同台灣社會各界各黨派與民間展開政治協商,對展開繞過台灣當局的海峽兩岸統一方案保留可能性。 提倡國民黨、新黨、親民黨三黨合作,相互監督,與中共展開包括國際空間、兩岸三通台商權益以及大中華經濟圈的談判。 主張「一個中國和平統一」,推動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兩岸接觸、對話,促進兩岸經貿交往、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兩岸同胞不論省籍相互愛護,和睦相處,共同促進台灣社會安定、經濟發展。 擱置爭議,避免直接涉及政治問題,發展互惠互利的區域經濟以及促進民間交流[61]。政治上與北京當局共同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但也絕不接受一國兩制。 憲法定位兩岸關係,進行兩岸對話,堅持未來台灣現況的任何改變皆須經台灣人民同意。依「三階段整合論」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擱置「統」、「獨」爭議;第一階段進行經濟性及功能性「交流」,開展兩岸經貿互惠合作;第二階段推動兩岸「社會互動」;第三階段則邁向「政治整合」。中共應明確承諾放棄武力犯台,展開兩岸互惠平等對談,確保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的生存空間。[62] 遵循民主自由的憲政秩序;施行成長均衡的經濟財政;建立公平開放的福利社會;創新精進教育文化;全球國際的國防外交;以臺灣的名義來爭取加入聯合國;反對北京當局用文攻武嚇脅迫台灣[63] 實現台灣獨立國家正常化 實現台灣獨立正名制憲去中國化

雙方交流與合作

半官方交流

1993年4月27日至4月29日,海峽交流基金會(即「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新加坡舉行會談,是自1949年後兩岸民間代表在獲得官方授權下的首度正式接觸[64]

兩岸官員

2005年2月24日,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訪問中國大陸前,與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進行會晤,雙方達成十項共同結論。根據2011年9月9日維基解密爆料,2005年5月12日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會晤的五天後,宋楚瑜和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包道格見面時暗示,他之所以會前往大陸訪問,其實是受扁的託付,盼轉達民進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願重新展開政治對話。等於證實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於2005年5月12日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的會晤,是擔任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特使身份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會晤,也是1949年之後首次兩岸官員的會面。不過之後因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受到民主進步黨內部及臺灣獨立運動支持者的壓力,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回臺灣之後被中華民國政府否定代表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特使身份,使兩岸關係進展中斷。

2013年10月6日第二十一屆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印尼峇里島舉辦前,蕭萬長擔任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特使,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會晤,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也首次被允許參與APEC會議,兩岸事務協調工作也被認為是兩岸關係進展大突破。

2014年2月,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訪問中國大陸,並與中共中央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南京會面(第一次王張會)。同年6月,中共中央台辦主任張志軍回訪台灣,與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再度會面(第二次王張會),是自國共內戰後首次有兩岸部長級官員會面。

2019年3月,高雄市市長韓國瑜訪問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深圳廈門,先後與香港澳門中聯辦相關負責人見面,並與多家企業簽訂共計32億新台幣的訂單。[65]

兩岸政黨

2005年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北京人民大會堂進行會談,並達成五點共識,同意在九二共識上推動兩岸談判。這是自國共內戰以來,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之間首次最高層次的會晤,連戰成為1949年後第一位踏上中國大陸的國民黨最高領導人。

2016年11月1日,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北京人民大會堂會晤。這是洪秀柱首次以黨主席的身份訪問中國大陸,亦是中國國民黨二次在野後,首次訪問大陸。

兩岸執政黨

2008年5月28日,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北京人民大會堂會面,是自國共內戰後首次兩岸執政黨會面。

2015年5月4日,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北京人民大會堂會面

官方與非官方

2008年11月6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與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在台北會面,是自國共內戰後首位中國大陸來台的非官方代表與中華民國總統會面。

2023年3月27日,前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對中國大陸展開12天的祭祖、交流行程,為中華民國卸任國家元首首次造訪中國大陸[66]

2024年4月1日,前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再次對中國大陸展開11天的訪問、交流行程,期間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面[67]

兩岸領導人

2015年11月7日,海峽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新加坡舉行會談

2015年11月7日,習近平訪問新加坡期間與馬英九進行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海峽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註 7][註 8]

經貿關係

清代的經貿交流

清廷治理台灣後,農地迅速被開墾,農作物產量不斷增加,移民人口日漸增多,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貿易更加興盛。當時台灣主要的出口物品為稻米、鹿皮與蔗糖,進口物品為紡織品、藥材及其他日用品,最主要的貿易港口為府城(今台南安平)、鹿港(今彰化鹿港)與艋舺(今台北萬華)三地,俗稱的「一府二鹿三艋舺」,就是形容此時期最興盛的貿易港口。[68]

近代經貿交流

2005年1月29日,中華航空CI581航班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退居台灣後,長期繼續施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偽政權和叛亂團體,中華民國的對中國大陸經貿立法以此為主導,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完全隔絕海峽兩岸間的經貿聯繫。《取締匪偽物品辦法》通過,規定一律禁止進口「匪偽」物品,1989年6月被廢除。1989年,《大陸地區物品管理辦法》公布,正式開放中國大陸地區物品輸入台灣,准許進口的中國大陸產品範圍包括中華民國經濟部公告准許輸入的物品。1990年8月,《對大陸地區間接輸出貨品管理辦法》公布,規定中國大陸物品應先出口到中國大陸地區以外的地方,再從這些地方進口中國大陸的商品到台灣地區。[69]

1987年11月,開放兩岸探親後,台灣廠商開始前往中國大陸投資設廠。1990年10月,《對大陸地區從事間接投資或技術合作管理辦法》規定台灣地區的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如果要投資中國大陸,必須先在第三地區投資設立公司,然後再通過第三地區的公司投資中國大陸。[69]

2020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1367.4億美元,佔台灣總出口值的43.8%。出口最大宗是「電子零組件」,達207.6 億美元,其中主要集中於積體電路(晶片)產品等。2021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總額近2500億美元,貿易順差突破1700億美元。[70]2022年7月至9月,台積電收入的22%來自中國大陸[71]

商務往來

自中華民國政府於1987年開放中國大陸探親以來,兩岸民間交流一直在不斷發展,日益頻繁,場面龐大。1991年,在北京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海協會」),在台北成立了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兩岸「三通」問題(通商、通郵、通航)中,通商與通郵已經解決,而通航問題卻依然旋而未決,而一直得不到較好解決的障礙,主因在與雙方均堅持其自身經濟利益,再者則是航權談判無法避開敏感的政治問題;2003年首次開通「臺商春節包機」,這是兩岸通航之始。馬英九上台後,兩岸週末包機開通,中國國航的運行圖上增加台灣航線。台灣航線以「國內及港澳台航線」的形式記載。2009年8月31日起,兩岸包機改成兩岸定期班機[72]

在兩岸人員往來方面,台灣地區人士進入中國大陸需持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局頒發的「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俗稱「台胞證」),該證件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邊檢國家移民管理局申請。其頒發條件較為寬鬆,絕大多數台灣人——甚至包括一些主張台灣獨立的人士——都可以取得台胞證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籍人士進入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則依然有嚴格的限制;在2008年馬英九上台前只接受已經擁有香港澳門或第三地的永久居留權,或是經第三地訪問台灣的大陸團體遊客。2008年7月18日,台灣向中國大陸開放團隊旅遊[73]。2011年6月28日,台灣向中國大陸開放台灣個人遊。中華人民共和國單方面公告自2019年8月1日起暫停台灣個人游。[74]2024年6月1日起,台灣政府禁止旅行社組團赴陸,不過立法院要求撤銷赴大陸禁團令。[75][76]2024年6月27日,陸委會宣布提升中港澳旅遊警戒為「橙色」,呼籲民眾若非必要,應避免前往旅行[77]

投資

在企業投資方面,台資企業使用第三地投資方式,低調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或是經由中華民國政府同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早期對於台商投資採取完全開放態度,以外商的待遇,甚至一些在地方以高於外商的待遇對待台商。這樣的經濟交流方式,使得許多台商或是人士攜家帶眷,前往大陸工作或是「投資」,了解觀念的差異以及增進彼此的交流。自2004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明確表態不歡迎具有「台獨」背景的「綠色台商」在中國大陸投資,並對一些台商點名批評[78]。截至2016年7月,按實際使用外資統計,台資占大陸累計實際吸收境外投資總額的3.7%。[79]

貿易

兩岸人均歷年對比
兩岸人均歷年差距

大陸市場對台灣工農業商品採取全面開放進口的政策[80]。2005年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後,中國大陸決定將椰子、鳳梨番石榴番荔枝蓮霧等十五項台灣水果關稅稅率由15%清零[81][82]。台灣水果在大陸銷量迅速增加後,2010年中國大陸進一步將34項農產品列入ECFA早期收穫清單中免徵關稅,以促進兩岸貿易[83]。與此相反,截至2021年9月,台灣明確列出2444項工農業商品禁止從大陸進口,占其所有商品項目數量的約25%,其中被禁止的1038項為農產品,占台灣農產品項目中的37%[84]。此外,台灣還將785項大陸商品歸於有條件准許輸入項目,對產品規格、材料等設置諸多限制規定[85]。根據官方統計數據,2020年台灣占大陸總對外貿易額的9.8%,是大陸第七大貿易夥伴和第六大進口來源地;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占台灣近40%的對外貿易額[86]

前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林濁水認為:「陳水扁總統時期大幅放寬兩岸經貿政策,但是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故意阻擾之、企業界及泛藍整天以「鎖國」攻擊之;因此反而讓陳前總統成為「反西進代言人」,替民進黨開拓了許多選票(這些選票是大多是兩岸經貿開放的受害者,例如因為產業西進增加的失業勞工及許多薪水無法上漲者)」。[87]

在貿易政策方面,2014年台灣爆發了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太陽花學運,反對海峽兩岸依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簡稱ECFA)第四條所簽署的服務貿易協定。2011年3月,兩岸的經貿業務主管部門開始展開服務貿易磋商並達成共識。2012年8月9日舉行的兩岸兩會第八次高層會談上,雙方同意在達成關於該協議文本和市場開放項目的共識後正式簽署。2013年6月21日,兩岸兩會在上海舉行第九次高層會談並簽署該協議,也向外界公布開放清單。在臺灣,由於部分人士擔憂該協議簽訂前對民間溝通不足,因而導致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存查爭議太陽花學運的發生,也使該協議在台灣社會造成廣泛的爭議和討論。2021年3月1日起,中國大陸暫停進口台灣鳳梨,引發兩岸爭端[88]。2021年9月18日,中國大陸停止進口台灣的番荔枝蓮霧[89]2022年6月,中國大陸暫停進口台灣石斑魚[90]又阻止台灣文旦柚輸入[91]。2022年12月8日,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吉仲表示,中國大陸沒有准許台灣超過百家公司對其出口銷售魚類產品,如魷魚秋刀魚午仔魚等。[92]2022年,部分台灣食品企業暫未獲得註冊。2023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已對金門酒廠等63家台灣企業予以註冊或更新註冊訊息。[93]2023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台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即日起恢復台灣地區番荔枝的輸入。[94]2023年8月14日中國大陸方面,商務部對台灣的聚碳酸酯產品採取保證金形式的臨時反傾銷措施[95]。2023年8月17日,商務部表示,台灣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涉嫌違反世貿規則。[96]2023年8月21日起,中國大陸禁止從台灣進口芒果。[97]2023年9月,中國大陸方面宣布將結合對台貿易壁壘調查情況研究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項下給予台灣產品的關稅優惠。[98]12月15日,中國商務部認定台灣對中國大陸貿易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99],台灣方面認為這是處於政治目的,在於通過經濟手段干涉台灣選舉[100]。2023年12月21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部分產品關稅減讓,自2024年1月1日起,對原產於台灣的丙烯、對二甲苯等12個稅目進口產品,中止適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協定稅率。[101]12月22日起,海關總署決定恢復從台灣進口石斑魚。[102]2024年4月20日,中國大陸對台灣的聚碳酸酯徵收反傾銷稅。[103]9月2日起,海關總署讓台灣文旦柚重新輸入大陸。[104]9月25日起,中國大陸停止執行對原產於台灣的鮮水果、蔬菜、水產品等34項農產品免徵進口關稅政策。[105]

法律關係

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提出兩岸和平協議

目前兩岸雙方的法律都不承認對方為一個擁有完全主權的國家。《中華民國憲法》第4條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前言有:「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中亦有:「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接受墨西哥媒體專訪是亦說道:「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當然是獨立之主權國家,中國大陸地區亦為我中華民國領土。」[106]曾有立法委員聲請釋憲,要求大法官解釋關於「固有疆域」的定義,司法院大法官釋字328號解釋以此為「重大之政治問題,不應由行使司法權釋憲機關解釋」,迴避解釋固有疆域的定義。[107]

目前兩岸當局之間依據各自憲制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性,強調中國大陸或台灣屬於法理上的領土的一部分,但由於現實司法管轄之原因與障礙,兩岸法律實務上互不隸屬,在《憲法增修條文》修訂憲法本文後,中國大陸公民並不擁有中華民國的公民權,自由地區人民亦非中國大陸居民。

中華民國

在兩岸人民的關係方面,目前中華民國政府依據《憲法增修條文》第11條之授權,制定有《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增訂《入出國及移民法》有關大陸地區規定,並再依前者之授權訂定《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地區許可辦法》、《大陸地區人民在台灣地區依親居留、長期居留、或定居許可辦法》、《大陸地區專業人士來台從事專業活動許可辦法》、《台灣地區公務員及特定身份人員進入大陸地區許可辦法》、《試辦金門馬祖澎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從事商務活動許可辦法》、《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許可辦法》、《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金融業務往來及投資管理辦法》等辦法處理兩岸間的人員來往以及經貿交流等問題。對於中華民國政府而言,大陸地區的法院所作出之民事判決,依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74條之規定,必須要在不違背中華民國公序良俗的情況下,聲請台灣法院裁定認可後,才可以在台灣地區取得執行名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方面依據《反分裂國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大陸企業赴台灣地區投資管理辦法》、《中國公民往來台灣地區管理辦法》、《台灣記者在祖國大陸採訪辦法》、《大陸居民赴台灣地區旅遊管理辦法》、《對台灣地區貿易管理辦法》、《台灣海峽兩岸直航船舶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規範涉台事務。其中,《反分裂國家法》更是規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兩岸問題的官方行動。依據該法,若臺灣進行法理台獨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可依法以軍事手段阻止台灣獨立。而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而言,台灣地區法院作出的民事判決,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認可台灣地區有關法院民事判決的規定》,除應當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管轄的、不符合「一個中國」原則的或有違大陸地區法律法規的判決不予承認外,還必須經中國大陸各中級人民法院裁定核准方予認可。

兩岸合作簽署的協議

文教體育關係

媒體交流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在1996年開始制定關於台灣媒體赴中國大陸採訪的法律,此規定比中國大陸對其它地區媒體有更嚴格的限制,台灣方面開放TVBS年代電視台中天電視台東森電視台三立電視台等五家電子媒體、《聯合報》、《中國時報》二家報紙及中央通訊社等共八家臺灣媒體,以每月輪派記者方式駐北京採訪。2000年11月《大陸新聞人員進入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採訪注意事項》公布,對中國大陸媒體的採訪也有比對其他媒體更為嚴格的限制,開放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新聞社派員駐台灣,採定點方式訪問,時間也是每月一輪。《反分裂國家法》通過後,中華民國政府認為多數中國大陸媒體報導偏頗,加上臺灣大部分新聞媒體和網站都被中國大陸攔截封鎖,讓臺灣的資訊在中國大陸無法流通,於2005年4月10日終止新華社及《人民日報》兩家中國大陸媒體派員駐臺灣的採訪。2008年6月31日,馬英九就任總統後,陸委會委員會議通過恢復讓《人民日報》、新華社兩家大陸媒體在台駐點案。行政院新聞局也宣布同時放寬大陸媒體赴台駐點記者在台停留時間,從現行的1個月放寬到3個月,並且將首度開放5家大陸地方性媒體申請在台駐點。[109]目前,大陸媒體在台灣可設立最多10家駐點,台灣媒體在大陸可設立最多13家駐點。[110]

音樂交流

兩岸語言文化較為相近,在音樂文化上也有交流。早期的流行歌手受到大陸民眾的廣泛支持與喜愛。例如在早期兩岸對峙嚴峻之時,鄧麗君的甜美嗓音即風靡大陸,曾經與鄧小平合稱老鄧小鄧,也就有「白天聽老鄧,夜間聽小鄧」的說法。[來源請求]

隨後諸如蔡琴張惠妹周杰倫五月天等歌手也受到歡迎。臺灣的閩南語歌曲在中國大陸也有很大[來源請求]市場。中國大陸也有王靖雯(後改名王菲)、那英等歌手進軍台灣,在台灣演藝圈也佔有一席之地。[來源請求]

北京搖滾樂次文化與台北的搖滾樂圈也有許多互動。[來源請求]

電影交流

電影方面,兩岸電影展是2009年創辦的電影節,現今唯一在促進海峽兩岸交流的影展,由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中國電影基金會共同主辦[111][112]。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生效後,台灣電影不再受中國大陸進口影片配額之限制,提高在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能見度[112]

原本金馬獎也是兩岸電影交流的活動,但因2018年金馬獎典禮上,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獲獎導演傅榆的得獎感言被認為是台灣獨立傾向的言論,引發媒體大幅度報導[113]。最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電影局下令暫停中國大陸電影和人員參獎,導致港澳地區的著名電影明星和電影工作者,為了盡量避免可能的爭議,也不出席金馬獎頒獎典禮[114]

電視交流

綜藝節目方面,台灣蔡康永小S合作主持的《康熙來了》一直在中國大陸網上擁有高的點擊率。不過該節目停播後,台灣本土綜藝節目中國大陸的表現則乏善可陳。

電視劇方面,台灣知名劇集包青天在樂視網上有單一的頻道播映。而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擺脫教條形式的歷史戲劇作品在台灣民間也頗受注意,諸如《宰相劉羅鍋》、《走向共和》(又稱滿清末代王朝)、《還珠格格》、《雍正王朝》等。近年來,兩岸電視娛樂的互動更為頻繁,中國大陸拍攝的以《甄嬛傳》與《步步驚心》為代表的電視連續劇在台灣地區的收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並造成了一定的社會與娛樂轟動。而在台灣拍攝的偶像劇在中國大陸也頗受年輕人關注與喜愛。如:終極系列

文學交流

文學方面,活躍於兩岸的有席慕蓉蔣勳李敖白先勇等人。中國大陸的網路語言或次文化用語如「河蟹」、「糞青」、「光棍」、藍瘦香菇等也被部分台灣人使用或理解。[來源請求]

次文化交流

偶像廚交流

隨著近年來日本流行偶像文化的影響力在中國大陸大幅提升,大陸地區的偶像廚也逐漸增多,同時也引入了MIX等應援方式。[115]這使得兩岸在當代流行文化的交流上更加繁榮,邁出了兩岸民間交流、及新一代年輕人之間交流的新的一步。

配音交流

台灣配音在中國大陸青年眼中是一代人的記憶,例如《聖鬥士星矢》、《哆啦A夢》、《櫻桃小丸子》、《名偵探柯南》、《灌籃高手》等在1990年代就已傳播至中國大陸,廣受好評。至今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等中國大陸影音網站上的許多動漫仍沿用台灣配音,反映出台配動漫在大陸人心中的分量。例如動畫電影《灌籃高手》中國大陸普通話版本邀請了20多年前為主角流川楓、櫻木花道配音的台灣配音員官志宏于正昇,另外首映會還邀請到孫中台(安西光義)出席[116][117]

教育交流

大陸普通高校會每年免試招收台灣考生。根據規定,在大學學科能力測驗中達到均標級的台灣考生可直接申請大陸普通高校,2018年免試招收台灣學生的大陸普通高校共307所。[118]中華民國政府也開始經委託民間團體驗證,採認一些中國大陸高等院校的學歷,還有中國大陸的各樣比賽如文創比賽。2020年4月,中國大陸教育部港澳台辦負責人表示,鑒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防控及兩岸關係形勢,暫停2020年大陸各地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台升讀工作;對已在島內高校就讀並願繼續在台升讀的陸生,可依自願原則在島內繼續升讀[119]。2023年7月15日,受馬英九文教基金會邀請,北大黨委書記郝平率領北大清華復旦武漢大學湖南大學5所大陸高校師生共37人抵達桃園機場,這是三年多來大陸高校首次組團赴台交流[120]

兩岸情況對比

名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備註
旗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稱作「五星紅旗」,為左上角鑲有五顆黃色五角星的紅色旗幟,旗幟圖案中的四顆小五角星環繞在一顆大五角星右側呈半環形。紅色的旗面象徵革命,大五角星象徵中國共產黨,四顆小五角星象徵工人階級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每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個角指向大五角星的中心,象徵著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的團結。[121]


中華民國國旗由三色組成,單就色彩而言,分別象徵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以及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若配合色彩的形狀,青天則同時又象徵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白日象徵光明坦白、大公無私的純正心地與思想[122]

中華民國政府更賦予該旗幟以中華民族獨立自由的含義,譬如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在1949年中華民國國慶日發表的講稿中宣示「只要有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插在我們中國領土之上,那就是我黃帝子孫獨立自由的標識。」[123]

徽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中華民國中央及地方政府徽章列表
國歌(及國旗歌 義勇軍進行曲 中華民國國歌
中華民國國旗歌[註 9]
國花 [註 10] 梅花
國父 不適用 孫中山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成立後還沒有正式確立「國父」,一般對孫文稱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25][126]曾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機構在非正式場合稱孫文為「國父」,[127]
中國共產黨歷史都從未曾認毛澤東是國父,根據其官方宣傳詞,尊毛澤東為「中國現代的國父」。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首任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追隨者稱其為「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最敬愛的毛主席」、「人民心中的紅太陽」。

孫中山辛亥革命的領袖之一,中華民國的肇基者,也是中國國民黨的創黨領袖,並推動聯俄容共政策與中國共產黨的合作。 1940年4月1日,國民政府明令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128][129],並尊稱其為「孫中山」。1949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後,在台灣仍然保持尊孫中山為國父的稱號。

地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的實際控制區域(深綠色)及其法理上的主張(淺綠色),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台灣為其省份,中華民國將大陸地區定義為「中共控制之地區」。[130][131]
面積(實際控制區)
(平方公里/平方英里)
水域率
9,479,198/5,890,100[註 11]
2.8%
36,197/22,491[134]
10.34%
相差約265倍
人口 1,419,936,142 (2020)[註 12][135] 23,602,318 (2020)[註 13][134] 相差約60倍
人口密度
(平方公里/平方英里)
139.6/363.3 644/1,664 相差約4.6倍
首都及中央政府所在地(人口) 北京市 (21,729,000) 南京市[註 14](1,114,000)[註 15]/臺北市 (2,681,375) 相差約8倍
實際控制區最大城市(人口) 上海市 (24,877,000) 新北市 (4046,025) 相差約5.8倍
主要民族 漢族及其他55個少數民族 漢族台灣原住民族及少部分隨內戰遷徙至臺之少數民族 漢族為兩岸主體民族。佔中國大陸人口[136][137]92%,佔臺灣人口97%。皆為各該地區主體民族。
主要宗教 無神論傳統中國民間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 台灣民間信仰佛教道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
國體政體 單一制
一黨執政下的政治協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國家
人民民主專政
民主集中制
單一制[註 16]
共和立憲制
半總統制
三民主義
五權分立
自由民主制
民主共和國
憲法(及其他憲制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法系 社會主義法系
(實際上為基於民法典的歐陸法系
歐陸法系
(基於德國民法典
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中華民國法律
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 兩岸政府互不隸屬,各自主張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重要紀念日 1949年10月1日
國慶節
1911年10月10日
國慶日
1982年12月4日
國家憲法日
1947年12月25日
行憲紀念日
1912年1月1日
開國紀念日
最高立法機關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註 17][註 18] 立法院
最高行政機關 國務院 行政院
最高司法機關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司法院
憲法法庭最高法院最高行政法院懲戒法院
法務部最高檢察署
違憲審查解釋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司法院憲法法庭
最高監察機關 國家監察委員會 監察院
最高審計機關 審計署 審計部
最高選舉事務主管機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
政黨制度 一黨專政多黨合作政治協商 兩黨制
現今執政黨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黨中華民國政黨列表
其他政黨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中國民主同盟
中國民主建國會
中國民主促進會
中國致公黨
中國農工民主黨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九三學社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時代力量
台灣民眾黨 台灣民眾黨
親民黨 親民黨
 無黨團結聯盟
台灣團結聯盟 台灣團結聯盟
 新黨
台灣基進 台灣基進
參見民主黨派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立法院
最高領導人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註 19][註 20] 總統賴清德[註 21] 法理上兩岸領導人皆是各自領導所歸屬的政權的最高領導人,並且為兩個政權的國家代表,皆為廣義上的中國國家元首
國家元首 國家主席習近平[註 22][註 23]
最高軍事統帥 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註 24]
國家副元首 國家副主席韓正 副總統蕭美琴
政府首腦 國務院總理李強 行政院院長卓榮泰
政府副首腦 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何立峰張國清劉國中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
立法機關首長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趙樂際 立法院院長韓國瑜
立法機關副首長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鴻忠王東明肖捷鐵凝彭清華張慶偉洛桑江村雪克來提·扎克爾何維丁仲禮郝明金蔡達峰武維華 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
監察機關首長 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劉金國 監察院院長陳菊
司法機關首長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應勇
司法部部長:賀榮
司法院院長:待定
最高法院院長:高孟焄
法務部部長鄭銘謙
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邢泰釗
官方語言 普通話[註 25] 中華民國國語[註 26]
臺灣台語[146]
臺灣原住民族語[147]
臺灣客語[148]
莆仙語烏坵話
閩東語馬祖話
台灣手語[註 27]
官方文字 規範漢字(簡體中文) 正體中文中華民國教育部標準字體)(繁體中文)
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羅馬字

臺灣台語拼音方案及推薦用字 臺灣客語拼音方案及推薦用字

國家安全機關 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 國家安全會議
最高軍事領導機關 中央軍事委員會[註 28] 中華民國國防部
武裝力量 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
中華民國國軍
現役軍人 2,000,000人

1,850,000人(預備役)

257,500人

2,570,000人(後備役)

公安機關 公安部 內政部警政署
警察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 中華民國警察
國籍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 中華民國國籍法
(含無戶籍國民)
護照簽發機構 國家移民管理局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外交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中華民國外交部
護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 中華民國護照
永久居留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戶籍 中華民國戶籍
官方代表機構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
主任:宋濤[註 29]
大陸委員會
主任委員:邱垂正
授權民間代表機構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
會長:張志軍
海峽交流基金會
董事長:吳豐山
黨際交流機構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 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
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部
GDP (國際匯率)(百萬美元) $14,216,503(2019年預估)[149] $601,431(2019年預估)[149] 相差約23.64倍
GDP (購買力平價)(百萬標準元) $27,438,284(2019年預估) [150] $1,287,145(2019年預估)[150] 相差約21.32倍
人均GDP (國際匯率)(美元) $10,161[149] $33,907[149] 相差約2.51倍
人均GDP (購買力平價)(標準元) $19,611(2018年)[151] $54,554[151] 相差約2.78倍
吉尼係數 [註 30] 47.4 ()[152] 34.2 ()[153]
人類發展指數 0.752 ()[154] 0.907 (極高)[155][註 31]
外匯儲備(百萬美元) 3,103,697[156] 467,230[157] 相差約6.6倍
國防預算 - 占GDP百分比 $2839.85億(2016年)- 1.39% (2017年) $101.9億(2017年) - 2.8% (2017年) 相差約27.9倍 - 相差約2倍
法定貨幣 人民幣CNYRMB¥ 新台幣TWD
貨幣管理機構 中國人民銀行 中華民國中央銀行
國家奧委會 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奧運會代表團 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國代表團 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華台北代表團
獎牌數 金牌 金牌:325
銀牌 銀牌:258
銅牌 銅牌:221
總計:804
金牌 金牌:9
銀牌 銀牌:11
銅牌 銅牌:23
總計:43
邦交國 182國,包含:
179個聯合國會員國[註 32]
1個觀察員國家 巴勒斯坦國)、
2個特殊政體( 紐埃 庫克群島
非洲 (1 國)

歐洲 (1 國)

美洲 (7 國)

大洋洲 (3 國)


12國:包含11個聯合國會員國及1個觀察員國家( 梵蒂岡

相差約10.5倍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
中華民國外交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列表
中華民國建交列表

時區 UTC+8北京時間 UTC+8國家標準時間
電話區號 +86 +886
ISO 3166碼 CN TW
行政區劃

第一級:23 省5 自治區4 直轄市2 特別行政區
第二級:293 地級市7 地區30 自治州3 盟
第三級:973 市轄區388 縣級市1312 縣117 自治縣49 旗3 自治旗1 林區1 特區
第四級:21157 鎮7693 鄉962 民族鄉153 蘇木1 民族蘇木8773 街道2 區公所
第五級:社區居委會行政村嘎查牧委會
僅列出實際控制區域行政區劃

第一級: 6 直轄市 2 省(虛級化)、1特別行政區[註 34]
第二級: 3 市 14 縣 [註 35]
第三級: 164 區 6 原住民區 14 縣轄市 38 鎮 122 鄉 24 山地鄉
第四級: 5876 里 1885 村
第五級:147877 鄰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臺灣行政區劃

參見

注釋

  1. ^ 該機構列入中共中央直屬機構序列,為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不列入國務院機構序列。
  2. ^ 在海峽兩岸雙方均具有特殊政治地位的港澳地區,由於在1990年代末期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自西方國家收回主權,因此視情形劃入中國大陸的範圍內。
  3. ^ 1949年12月8日後,李宗仁稱病赴美,因總統、副總統俱不能視事,行政院院長閻錫山依《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代行總統職權。
  4. ^ 此指恢復行使總統職權。關於蔣中正復行視事是否違憲一事,至今仍有爭議[29][30][31][32][33]
  5. ^ 其宣告地域僅包含臺灣省臺北市高雄市
  6. ^ 依照《反分裂國家法》,中國大陸主張「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7.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實行一黨專政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最高領導人
  8. ^ 中華民國實行直接選舉半總統制中華民國總統身兼國家元首三軍統帥,為最高領導人
  9. ^ 平時升降國旗奧運會梅花旗等場合時演奏。
  10. ^ 暫無官方法定國花,但民間多視牡丹為國花。[124]
  11. ^ 此面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數據,僅有中國大陸(包含香港澳門),也包括中國聲索而印度實際管轄的藏南地區,不包括主張而未實際控制的台灣地區[132]。中國總面積在《大英百科全書》被列為9,572,900平方公里(3,696,100平方英里)[133]。詳情請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變化
  12. ^ 此數值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普查登記的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411778724人;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為7474200人;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683218人,並含臺灣地區人口。
  13. ^ 此僅含自由地區人口。
  14. ^ 此有爭議,詳見中華民國首都
  15. ^ 此人口數係據中華民國36年戶口普查結果南京市資料。
  16. ^ 中華民國憲法》名義上採行孫中山在《建國大綱》中所主張的「均權制度」,惟實際運作上仍較偏向單一制。
  17. ^ 全國人大閉會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為常設立法機關,代為行使其大部分職權,與國家主席聯合行使國家元首職權。國務院負責制定行政法規
  18. ^ 另設統一戰線組織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38]、「中國特色協商民主的主要載體和實踐形式」[139],是政治協商和諮詢機關[140];它不屬於國家機構體系[141][142],也不是立法機關[143];它不屬於國家機構體系,也不是立法機關,是政治協商制度的機構。
  19. ^ 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下,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政治地位在作為國家代表國家主席之上,權力也較作為政府首腦國務院總理大。習近平的頭銜依官方次序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20. ^ 中國共產黨章程第二十三條:黨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和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由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必須從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中產生。
  21. ^ 中華民國總統直接選舉產生,身兼國家元首三軍統帥,為最高領導人
  22. ^ 中華人民共和國採用一黨執政體制,事實上中共中央總書記一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
  23.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自1954年開始設立,文化大革命期間,時任國家主席的劉少奇遭到拘禁後,該職位曾長期空缺、爾後更一度遭到廢除,直到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重新獲得確立。重新設立的主席職位並未擁有實際權限,而只是具有禮儀性和象徵性功用的虛位元首,本身不領導其它國家機構,只根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發布命令。
  24. ^ 在換屆過渡期,依照黨指揮槍原則,以中共中央軍委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的領導為優先,例如2012年11月23日,習近平出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後首次以軍委主席的名義晉升解放軍上將,當時的國家軍委主席仍然是胡錦濤[144]
  25. ^ 民族自治地方官方可以使用其他少數民族語言,比如蒙古語維吾爾語標準藏語標準壯語等。
  26. ^ 無法律明定,現代標準漢語國語)扮演著實際官方語言角色。[145]
  27. ^ 文化基本法》第6條:「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與臺灣手語,國家應定為國家語言。」《國家語言發展法》第3條:「本法所稱國家語言,指臺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又《文化基本法》第1條:「文化事務,除其他基本法有特別規定者外,適用本法之規定。」
  28. ^ 奉行「黨指揮槍」的根本原則,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為一個機構兩塊牌子
  29. ^ 中共中央台辦與國台辦是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列入中共中央直屬機構序列,不列入國務院機構序列。
  30. ^ 吉尼係數越高表示貧富差距越大
  31. ^ 聯合國並沒有為非會員國的中華民國計算其人類發展指數,因此本數據實際上是由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自行計算得出並與其他國家進行排名。
  32. ^ 聯合國會員國不丹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未同海峽兩岸任何一方建立外交關係。
  33. ^  梵蒂岡聖座的名義與其建交
  34. ^ 海南特別行政區自由地區(即南海諸島)目前由高雄市代管,但未經撤銷其建制。
  35. ^ 福建省金門縣目前代管莆田縣所轄烏坵鄉,但莆田縣縣制仍未經撤銷。

參考文獻

引用

  1. ^ 許, 銘洲. 華郵預測:2016前中台關係不被看好 - 民報.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8). 
  2. ^ 美援與台灣的發展. 教育部歷史文化學習網. [2014-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7) (中文(臺灣)). 
  3. ^ 行政院令卅八穗五字第四八九六号, 廣州: 中華民國總統府第五局《總統府公報》第二二九號第四版, 1949-06-18 (中文(臺灣)) 
  4. ^ 檔案支援教學網. 封鎖共區. 臺北: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2009-01-08 [2024-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6) (中文(臺灣)). 
  5. ^ 王張會」成功舉行 兩岸關係再獲重大突破,亞太日報,2014年2月13日
  6. ^ 單厚之. 旺報觀點-敏感時期 兩岸關係步步為營. Chinatimes.com. 2015-09-12 [2018-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8). 
  7. ^ “习马会”第一句话说啥?双方打什么颜色领带?晚饭吃啥?. 央視新聞. 2015年11月7日 [2015年11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11月8日). 
  8. ^ Lee, Shu-hua; Chang, S.C. President Ma to meet China's Xi in Singapore Saturday (update). 中央通訊社英文新聞網. [4 Novem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07). 
  9. ^ 20151104 焦點對談 兩岸史上最大突破! 馬習會周六登場. YouTube.com. 2015-11-04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4). 
  10. ^ 夏立言与台商座谈说明习马会是两岸史上最大突破. 印度尼西亞商報 Shangbao Indonesia. 2015-12-29 [2016-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6). 
  11. ^ 11.0 11.1 台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第277次委員會議報告.2016-10-31
  12. ^ 蔡英文時代的兩岸關係(2016-202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第120頁,邵宗海,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02-17
  13. ^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17-02-24 [2018-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5). 
  14. ^ 大陆学者:蔡英文很可能将公然挑衅大陆. 聯合早報. 2017年12月23日 [2021-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2). 
  15. ^ 大陆军机绕台频繁 蔡英文挑衅:防务预算逐年增长. 新浪軍事_新浪網. 2017-12-29 [2021-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2). 
  16. ^ 回應台獨懲戒清單 蘇貞昌:為台打拼 不受恐嚇. tw.news.yahoo.com. [2021-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2) (中文(臺灣)). 
  17. ^ 黃安偉. 蔡英文称习近平不太可能很快入侵台湾.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23-11-30 [2023-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4) (中文). 
  18. ^ 彭顯鈞. 馬英九︰兩岸不是國際關係. 自由時報. 2013-10-11 [2017-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0). 
  19. ^ 楊家鑫; 姚志平. 张小月:两岸关系就是两岸关系 两岸协议不是国际协定. 中時電子報. 2017-03-23 [2017-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6). 
  20. ^ “九二共识”的由来_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www.gwytb.gov.cn. [2019-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30). 
  21. ^ 呂欣憓. 府:維持台海和平與兩岸和平穩定的現狀. 中央社. 2016-12-17 [2017-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1). 
  22. ^ 邵宗海. 從兩岸關係的變遷探討兩岸關係的定位(上) (PDF). 遠景基金會季刊. 2003-10, 4 (4)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8-14). 
  23. ^ 徐向前. 国防部关于停止对大金门等岛屿炮击的声明(1979年1月). 中國政府網. 中國台灣網. 2006-02-28 [2017-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8). 
  24. ^ 夏立言与台商座谈说明习马会是两岸史上最大突破. 印度尼西亞商報 Shangbao Indonesia. 2015-12-29 [2016-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6). 
  25. ^ 賴清德稱台獨定義是「兩岸互不隸屬」 國台辦跳腳叫囂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24-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3). 
  26. ^ 賴清德稱兩岸互不隸屬為台獨 趙少康:各持立場扯不完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24-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3). 
  27. ^ 国务院台办发言人评论台湾地区选举结果. 人民日報. 2024-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3) (中文(中國大陸)). 
  28. ^ 外交部发言人就美国国务院关于中国台湾地区选举的声明发表谈话.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24-01-14 [2024-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0). 
  29. ^ 〈司法院王院長說明 總統復行視事有憲法根據 蔣總統不能視事原因消失 李副總統代行權當然解除〉 (PDF). 《中央日報》. 1950-03-03. [失效連結]需註冊
  30. ^ 薛化元. 蔣介石總統復行視事. 戰後臺灣歷史年表. 中央研究院. [2019-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0). 
  31. ^ 沈涵. 兩岸史話–蔣總統復行視事之謎. 中時電子報. 《旺報》. [2019-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0). 
  32. ^ 【那一年的這一天】1950.3.1 蔣中正復行視事 製造「兩個中國」. 《民報》. [2019-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 
  33. ^ 蔣介石在台“復職”與李宗仁在美抗爭. 人民網. [2019-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7). 
  34. ^ 中国国台办否认中华民国存在 台湾朝野齐声表示无法接受. VOA. [2021-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6). 
  35. ^ 外交部发言人就杨洁篪同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举行对话答记者问. 新華網. [2021-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2). 
  36. ^ 張文生. 《一个中国原则与两岸关系的定位》 (PDF). 台灣研究集刊 (福建省廈門市: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 1999, (1999年第4期): 1—5 [2023-01-14]. ISSN 1002-159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1-17) (簡體中文). 
  37. ^ 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臺灣從來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大陸委員會. [2021-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38. ^ 国台办批民进党发言挑衅 蔡英文到底说了什么?. 德國之聲. [2022-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0). 
  39. ^ 賴清德: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 與中國互不隸屬. 中央社. [2021-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2). 
  40. ^ 中国共产党简史. 人民出版社. 2021年2月: 150. ISBN 9787010232034. 
  41. ^ 1985 年 6 月,香港《百姓》陸鏗《胡耀邦訪問記》
  42. ^ 論國人對國防與戰爭應有的認知. Taup.yam.org.tw.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7). 
  43. ^ 朱鎔基在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答記者問(節錄)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9-27.,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
  44. ^ 美印太司令警告「中國恐6年內攻打台灣」 將與台灣軍隊聯合訓練維持防衛力. 2021-03-10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2). 
  45. ^ Helen Davidson. China could invade Taiwan in next six years, top US admiral warns. Taipei. 2021-03-10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8). 
  46. ^ Joe Biden, Xi Jinping meet amid disputes over military, economic issues. 路透社. [2023-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6). 
  47. ^ 美官员:习近平否认计划在2027或2035年武力攻台. 聯合早報. 2023-11-16 [2023-11-16] (中文(簡體)). 
  48. ^ 金融时报:习近平宣称美国试图怂恿中国攻台. 中央通訊社. 2024-06-16 [2024-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7). 增加或調整參考來源:多名人士對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描述,習近平2023年4月與范德賴恩會面時發出這項警告。習近平說,美國試圖誘騙中國入侵台灣,但他不會上鉤。另一位人士表示,習近平也對官員做出類似警告。 
  49. ^ Xi Jinping claimed US wants China to attack Taiwan. Financial Times. 2024-06-16 [2024-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26). China’s President Xi Jinping told European Commission president Ursula von der Leyen that Washington was trying to goad Beijing into attacking Taiwan, according to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50. ^ 中華民國的獨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1. ^ 蔡吉源. 結束ROC統治. 自由時報 (臺北市). 2012年3月14日 [2015年6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6月20日). 
  52.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陸委會最新民調 支持統一僅一成,
  53.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魏鳳和於2018年11月10日在華盛頓參加第二輪美中外交與安全對話時就放話:「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也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如果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中方會像美國當年南北戰爭一樣,不惜一切代價維護祖國統一。」陸委會反駁魏鳳和「南北戰爭」譬喻指台灣從非對岸一部份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4. ^ 一个中国原则. Gov.cn. 2008-06-13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7). 
  55. ^ 【新月刊203期】社論:面對統一開創未來. Facebook.com.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9). 
  56. ^ 九二共識Q&A,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15-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1). 
  57. ^ 《臺灣前途決議文》全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民主進步黨黨綱(page 29-31)
  58. ^ 找回台灣主體性 阮銘籲制憲公投. Taiwanncf.org.tw. 2009-06-28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59. ^ 宋楚瑜重申親民黨立場 兩岸一中反對台獨. Nownews.com.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1). 
  60. ^ 国台办有关文档:《反分裂国家法》相关论述. [2016-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7). 
  61. ^ 陸委會新聞稿編號第104號. [2015-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5). 
  62. ^ 親民黨全球資訊網-政策綱領. Pfp.org.tw.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6). 
  63. ^ 民主進步黨 - 綠色執政品質保證. Dpp.org.tw.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6月27日). 
  64. ^ 辜汪會談25週年 陸委會籲北京和平溝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社,2018年4月27日
  65. ^ 韩国瑜访港澳会晤中联办官员背后的政治考量. BBC News 中文. 2019-03-25 [2021-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30) (中文(簡體)). 
  66. ^ 馬英九抵達上海 兩岸分治後首名卸任總統登陸. 中央社. 2023-03-27 [2023-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2). 
  67. ^ 屈彥辰. 馬英九訪陸 國民黨團宣示立場:正向看待馬習二會. 聯合新聞網. 2024-03-28 [2024-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8). 前總統馬英九4月1日啟程訪問中國大陸,傳有望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第二次會面,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今日舉行記者會宣示立場,黨團書記長洪孟楷表示,若有馬習二會,正向看待,相信馬英九會捍衛台灣人權益,以人民福祉為優先考量。 
  68. ^ 從漁獵到現代化. [2016-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30). 
  69. ^ 69.0 69.1 政治与经济的角力:台湾当局两岸经贸关系 - CORE (PDF).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7-09). 
  70. ^ 台湾地区2021年对大陆贸易顺差“再创历史新高”. [2022-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30). 
  71. ^ 台灣出口中國佔比攀升 引爆經濟彼此依賴或「脫鉤」辯論. [202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9). 
  72. ^ 兩岸定期航班31日開航. 中時電子報. 2009-08-11 [2009-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8). 
  73. ^ 新闻资料: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进程. [2019-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0). 
  74. ^ 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 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关于暂停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的公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 2019-07-31 [2019-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31). 
  75. ^ 赴陸觀光禁團令 立院決議解除. 聯合新聞網. 2024-07-17 [2024-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7) (中文). 
  76. ^ 台湾游客赴中“禁团令”生效 学者: 中国拒接赖清德递出的橄榄枝. 美國之音. 2024-06-06 [2024-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7) (中文). 
  77. ^ 台湾调升中港澳旅游警示 分析: 合理应对中国威胁. 美國之音. 2024-06-27 [2024-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29) (中文). 
  78. ^ 我们不欢迎“绿色”台商 (2004年05月31日 第一版). 《人民日報海外版》People.com.cn.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79. ^ 2016年1-9月大陆与台湾贸易、投资情况.5%. [2016-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2). 
  80. ^ 台湾地区对进口大陆商品的有关规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台港澳司. 2008-05-22 [2021-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2). 
  81. ^ 台报社论指出当局应积极响应台湾水果登陆. 新聞中心_新浪網. 2005-05-06 [2021-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2). 
  82. ^ 海关总署就15种台湾水果实施零关税答记者问.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05-08-02 [2021-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6). 
  83.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簽訂ECFA 國產水果競爭力提升(農委會新聞稿) ─ 第五次江陳會談. 大陸委員會. 2010-06-29 [2021-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2). 
  84. ^ 中華民國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大陸物品不准許輸入項目彙總表 (PDF). 2021-09-24 [2021-09-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2-26). 
  85. ^ 中華民國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大陸物品有條件准許輸入項目彙總表 (PDF). 2021年9月24日 [2021年9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年12月26日). 
  86. ^ 国台办:两岸经贸交流合作造福广大台湾同胞. [2021-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2). 
  87. ^ 贏家與輸家贏家與輸家扁·後扁回顧前瞻之三. 蘋果日報. 2007-06-14 [2023-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8) (中文(臺灣)). 
  88. ^ 菠萝大战:中国暂停台湾凤梨进口引发两岸新争端. [202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6). 
  89. ^ 中国暂停进口台湾产莲雾和释迦,两岸水果战再起. [2022-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0). 
  90. ^ 解读中国禁台石斑鱼:两岸关系如何影响农水产?. [2022-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6). 
  91. ^ 前年禁令解除 陸海關總署:將准「符合要求」台文旦柚輸入. Yahoo News. 2024-04-28 [2024-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08) (中文). 
  92. ^ 中国大陆对台湾水产品实施禁令? 国台办称正常食安监管. [2022-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0). 
  93. ^ 国台办:对金门酒厂等63家企业予以注册或更新注册信息. [2023-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0). 
  94. ^ 中国恢复进口台湾番荔枝 国民党称交流对话有成效 民进党批政治操作. 美國之音. 2023-06-20 [2023-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0) (中文). 
  95. ^ 中国大陆将向台湾聚碳酸酯实施反倾销措施. 早報. 2023-08-14 [2023-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4) (中文). 
  96. ^ 貿易壁壘調查 中國:初步顯示台灣違反世貿規則. 中央社 CNA. 2023-08-17 [2023-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4) (中文). 
  97. ^ 中國宣布即日起禁止「進口台灣芒果」聲稱檢出有害生物. 世界新聞網. 2023-08-21 [2023-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1) (中文). 
  98. ^ 大陆方面宣布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项下给予台湾产品关税优惠 国台办:支持.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13 [2023-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2) (中文). 
  99. ^ 調查結果提前出爐 中國商務部認定台灣構成貿易壁壘. Yahoo News. 2023-12-15 [2023-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6) (中文). 
  100. ^ 李賢. 中国认定台湾对中构成贸易壁垒 台湾称政治操作、愿循WTO解决争端. 美國之音中文網. 2023-12-15 [2023-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5) (中文(簡體)). 
  101. ^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决定中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部分产品关税减让-新华网. 新華網_讓新聞離你更近. 2023-12-21 [2023-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7) (中文). 
  102. ^ 陸宣布今起恢復台灣石斑魚輸入 重申九二共識、反台獨. 聯合新聞網. 2023-12-22 [2023-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4) (中文). 
  103. ^ 快訊/陸認定台灣「聚碳酸酯」存在傾銷!20日起徵收反傾銷稅. ETtoday新聞雲. 2024-04-19 [2024-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3) (中文). 
  104. ^ 海关总署动植物检疫司关于恢复台湾地区文旦柚输入大陆的通知.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 2024-09-02 [2024-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2) (中文). 
  105. ^ 中国再取消台农产品免税待遇 陆委会指"经济胁迫""无助两岸关系".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4-09-18 [2024-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20) (中文). 
  106. ^ 王寓中. 馬:大陸是中華民國領土. 自由時報. 2008-10-08 [2019-11-23]. (原始內容 (html)存檔於2008-10-10) (繁體中文). 
  107. ^ 釋字328號解釋.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0). 
  108. ^ 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 2009年4月26日 [2021年3月1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2月12日) (中文(繁體)). 
  109. ^ [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南方周末:人民日報恢復在台駐點,駐台媒體將達10家
  110. ^ 新民網相關報道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2.
  111. ^ 吳冠瑾. 「兩岸電影展」七年不癢交流更緊密. 中國時報. 2015-04-20 [2016-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7). 
  112. ^ 112.0 112.1 路梅、劉舒淩. 第五屆兩岸電影展在臺北開幕. 中國新聞網. 2013-06-08 [2017-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8). 
  113. ^ 田暐瑋. 金馬獎/《青春》傅榆:台灣是獨立個體! 超猛致詞PTT推爆…李安秒變臉. ETtoday新聞雲. [2019-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8). 
  114. ^ 徐桐炘. 近9成香港電影被警告!若報名金馬後果自負. 中國時報. 2019-08-15 [2019-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2) (中文(繁體)). 
  115. ^ 一弦. 本未倒置、「充大頭鬼」中國式的「Live」. 香港獨立媒體網. 2018-01-23 [2018-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2). 
  116. ^ 《灌篮高手》首映 流川枫配音演员20年后原音重现. 1905電影網. 2023-04-16 [2023-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9) (中文(中國大陸)). 
  117. ^ 社評/台灣腔連結兩岸民心認同. 旺報. 2023-05-14 [2023-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3). 
  118. ^ 图解:大陆高校继续免试招收台湾考生 申请范围扩大-新华网.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6). 
  119. ^ 中国教育部:暂停今年陆生赴台就读试点工作. [2020-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1). 
  120. ^ 时隔3年,大陆高校组团赴台交流 北大学生:首次来台感觉特别温暖_军事频道_中华网. 中華軍事_軍事新聞_資深軍事門戶_軍事頻道_中華網. 2023-07-18 [2023-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8) (中文). 
  121. ^ 馬, 全洲; 周凱軍. 国旗·国徽·国歌的故事.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09-04-01: 1. ISBN 9787506557290. 
  122. ^ 旗海圖幟. [2020-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9). 
  123.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124. ^ 牡丹尚未“官宣”国花 投票只是问民意. 新華網. 北京青年報. 2019-07-18 [2020-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125. ^ 中國政協新聞網. 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人民網. 2011-09-26 [2013-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3). 
  126. ^ 胡锦涛强调共产党人是孙文革命事业最忠实继承者. 中國新聞網. 2011-10-09 [2013-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3). 
  127. ^ 政协专题--中国政协新闻网--人民网. cppcc.people.com.cn. [2019-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0). 
  128. ^ 《國民政府公報》渝字第245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民國29年4月3日出刊。
  129. ^ 孫中山. 葉匡政 , 編. 《孫中山非常言:論道1896-1925》 第1版. 北京: 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1. 
  130. ^ 連結至維基文庫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維基文庫. 臺灣. 2004年 (中文). 第十一條 (兩岸關係) 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 
  131. ^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2021-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3). 指中共控制之地區 
  132. ^ 国新办就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举行发布会.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12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5). 
  133. ^ Chin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6 Nov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1). 
  134. ^ 134.0 134.1 Number of Villages, Neighborhoods, Households and Resident Population. MOI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2 Februar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9). 
  135.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 國家統計局. [2021-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 
  136. ^ 《中華文明起源和民族問題的論辯》漢民族形成問題的爭鳴 第129頁
  137. ^ 《漢民族發展史》第3頁
  138. ^ 人民政协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 [2019-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0). 
  139. ^ 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是中國特色协商民主的主要载体和实践形式. 中國政協網. 2010-05-19 [2017-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1). 
  140. ^ 講識英語:NPC & CPPCC. 文匯報. 2010-03-18 [2018-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1). 人大是全國最高權力機關,而政協是全國最高諮詢機關 
  141. ^ "人民政協" 2013 ICT Country Reports-中國大陸篇.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2016年8月1日: 2 [2020年12月12日]. ISBN 97895758168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1月23日). 
  142. ^ 楊宏山. 当代中国政治关系. 經濟日報出版社. 2002 [2018-03-05]. ISBN 9787801800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9). 
  143. ^ 胡偉. 政府过程.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53 [2018-03-05]. ISBN 97872130163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9). 
  144. ^ 中央军委23日在八一大楼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 新華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12-11-23 [2020-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1) (中文(中國大陸)). 
  145. ^ 推動雙語國家政策問題研析. www.ly.gov.tw. [2021年6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月4日) (中文). 
  146. ^ 中華民國文化部. 中華民國文化部. www.moc.gov.tw. 2008-10-10 [2022-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0). 
  147. ^ 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三讀通過,原住民族語言為國家語言. Apc.gov.tw.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1). 
  148. ^ 「客家基本法」三讀 客語列國家語言. News.ltn.com.tw. 2017-12-29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7). 
  149. ^ 149.0 149.1 149.2 149.3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ep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2). 
  150. ^ 150.0 150.1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y Groups and Subjects (PPP valuation of country GDP). IMF. [Sep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2). 
  151. ^ 151.0 151.1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1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rchive-It存檔,存檔日期2006-02-14. Database updated on 4 October 2016. Accessed on 6 October 2016.
  152. ^ Income inequality: Delta blues. The Economist. 23 January 2013 [23 Jan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3). 
  153. ^ Table 4. Percentage Share of Disposable Income by Quintile Group of Households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dices. Report on The Survey of Family Income and Expenditure. Taipei, Taiwan: Directorate General of Budget,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s. 2010 [2015-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2). 
  154. ^ About China | UNDP in China. Cn.undp.org. [201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9). 
  155. ^ 人類發展指數列表
  156. ^ List of countries by foreign-exchange reserves. [201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1). 
  157. ^ List of countries by foreign-exchange reserves. 2000 [201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1). 
  158. ^ President Ma meets Guatemalan Vice President Fuentes | FOCUS TAIWAN – CNA ENGLISH NEWS. Focustaiwan.tw. 29 December 2015 [22 Dec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6). 

來源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