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武夷山市

座標27°45′N 118°01′E / 27.750°N 118.017°E / 27.750; 118.01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7°45′N 118°01′E / 27.750°N 118.017°E / 27.750; 118.017

武夷山市
縣級市
九曲溪和玉女峰
九曲溪和玉女峰
  武夷山市
  武夷山市
坐標:27°45′22″N 118°01′36″E / 27.75617°N 118.02671°E / 27.75617; 118.02671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福建省南平市
成立時間1989年8月(撤縣設市)
政府駐地崇安街道
政府
 • 書記楊青建
 • 市長余洲(1987年)
面積
 • 總計2,802 平方公里(1,082 平方英里)
海拔165 公尺(541 英尺)
人口2020年[1]
 • 常住259,668人
 • 密度92.7人/平方公里(240人/平方英里)
 • 城鎮159,308人
語言
 • 母語方言閩北語崇安話(武夷山話)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354300
車輛號牌閩H
行政區劃代碼350782
舊稱崇安縣
國內生產毛額(2013)¥109.89億
網站www.wys.gov.cn
市象徵
蘭花
樟樹

武夷山市閩北語Ǔ-ǐ-súing-ch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下轄的一個縣級市,現由南平市代管,1989年由原崇安縣撤縣設市而來,以境內武夷山而得名,是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城市。該市位於福建省西北部,與江西省相毗鄰,距南平市160公里,總面積2800餘平方公里。

武夷山風景秀麗,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武夷山古蹟眾多,古閩越人在武夷山地區留下了武夷山崖墓群閩越王城遺址等遺蹟。宋代朱熹在此授徒講學,將理學發揚光大,成為一代儒宗。武夷山也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踏足之地,武夷山摩崖石刻即為見證。1998年武夷山市被評為中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1999年武夷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

武夷山盛產茶葉武夷岩茶在中國茶業界有較高的知名度,1959年首次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歷史

武夷山崖墓

先秦

先秦時期有「古閩族」人在此定居,形成「閩越族」文化,今人所看到的「架壑船館」和「虹橋板」為該文化遺址,距今在3000年以上。「架壑船棺」與「虹橋板」是武夷山早期居民喪葬的遺蹟,考古資料顯示這種喪葬文化在當地延續了兩千多年。「架壑船棺」在山崖上的成功構建,為考古界所驚嘆。武夷山也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懸棺葬俗的發祥地。

漢至唐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平定閩越王叛亂後,武夷山民受朝廷重視,名望大增,「山民」的信仰,即司馬遷史記》中的「武夷君」。漢代的武夷山區域是東粵(或稱「東越」、「閩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吸引著大量的漢族人遷居於此。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武夷山,摩崖石刻開始形成。唐朝貞觀初年(630年),居民漸多,武夷山被命名為新豐鄉,這是武夷山市的雛形。正是這個時候,武夷山被封為中國的「名山大川」,此後遊歷、考察武夷山的文人墨客逐漸增多。

五代十國至清

五代十國閩國統治時期,941年,新豐鄉改稱溫嶺鎮,後置崇安場。945年8月,南唐軍隊入閩征討,閩國覆滅。994年,設崇安縣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在崇安著書立說,使這裡成了當時的「閩學」研究中心,儒教、道教、佛教盛行。

元朝改崇安縣為建寧路。1302年,武夷四曲處設置「御茶園」為朝廷製作貢茶,製茶業名聲大振。明代初年,元末福建守軍陳友定於武夷山與明軍軍事對峙,1367年明軍占領崇安,之後將縣域易屬建寧府;1646年清軍占領崇安,明朝崇安政權結束。雍正年間,縣域改屬建寧府建寧道;1866年武夷山農民發動抗捐稅鬥爭,衝擊崇安縣衙。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國初年,行政建制仍沿用清制,先後隸屬北路道;之後,崇安分別隸屬福建省第10行政督察區和第3行政督察區,實施保甲制。1930年5月1日,崇安縣蘇維埃政府在上梅成立。1931年1月,崇安縣析出嵐谷鄉齊白一帶與浦城縣部分毗鄰地區合併成立崇浦縣;9月,建浦縣成立,轄建陽、浦城、崇安三縣交界地帶。1932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國軍展開戰鬥。1941年4月,日本飛機開始對崇安縣進行轟炸,釀成災難。1949年5月,國民黨崇安縣政權易手於共產黨

1949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崇安縣人民民主政府,8月改為崇安縣人民政府,9月成立剿匪指揮部,對國民黨殘餘武裝進行清剿。1951年1月,改保甲制為村鄰,1955年改名稱為崇安縣人民委員會,1968年易名為崇安縣革命委員會。1978年恢復名稱為崇安縣人民政府,1979年國務院將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列為中國五個重點自然保護區之一,1982年武夷山被列評定為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4年將全縣的公社改回建制。1989年8月,崇安縣撤縣設市(縣級),始稱武夷山市,隸屬南平。1990年10月,世界旅遊組委會主席巴爾科夫人考察武夷山,稱武夷山是「世界環境保護的典範」。1998年武夷山市被評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2]

2010年1月,武夷山市人民政府以「旅遊為主,工業為輔」作為城市定位。

行政區劃

武夷山市下轄3個街道辦事處、3個、4個[3]

崇安街道、​新豐街道、​武夷街道、​星村鎮、​興田鎮、​五夫鎮、​上梅鄉、​吳屯鄉、​嵐谷鄉洋莊鄉

沿革

武夷山市比較規範的區劃建制始於宋代,人口中心地帶命名為城坊,周邊東、西、南、北方位設立四個鄉,鄉以下的行政單位為「里」,共有19「里」。元朝明朝的行政區劃設置基本沿用宋代既定模式。清代雍正年間,增加了5個鄉,共9鄉,「里」數未變,但「里」下細分出更小的行政單位「圖」,全境共有89圖。

中華民國初期,崇安縣的區劃設置變化不大,但之後有較大變革。1928年9月,福建省政府頒布《縣組織法》,形成「縣→區→村、里→閭」的四級建制並實行保甲制 。1936年全縣被劃為4個區,形成「縣→區→鄉、鎮→保→村」的5級區劃,每區轄若干,鎮、鄉下轄「保」,「保」再細分為若干村落。1939年聯保改為鄉、鎮。1942年,區建制撤銷,但留有屏山區署。1943年崇安全縣轄一區、三鎮、8鄉。1947年屏山區署撤銷,鄉鎮建制不變。民國時期崇安縣還有中國共產黨簡短的蘇維埃政府行政區劃

1951年崇安縣分為6區,區轄鄉、鎮。1958年9月,實行人民公社化,公社轄生產大隊,生產大隊轄生產隊。1981年縣城的城關公社改設鎮,全縣共有9個公社、1個鎮、108個生產大隊和1457個生產隊。1989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崇安縣易名武夷山市(縣級市),仍隸屬南平。

地方政治

古代武夷山為縣治行政機構,行政形式為崇安縣衙,一般設有知縣縣丞主簿(或典吏)等行政職務。軍事方面,宋代設鈴轄廳和縣尉;元置鎮守衙;明設巡檢司和衛兵,清置掌印守備,雍正年間改設總鎮,首腦為頭司把總、千總等。

中華民國開始設置縣長、科長、科員;縣轄行政機構設區長、鄉長、村長等。這裡的知縣、縣長均為全縣的最高行政官職。軍事上設民團總團,由縣長兼任團長。1933年,中國共產黨曾在在武夷山成立短暫的蘇維埃政府,與中華民國崇安縣政府並存至1935年1月(中華民國24年1月)[4]

現在武夷山市是中華人民共國的一個縣級行政區,常設核心政治機構有中國共產黨武夷山市委員會(簡稱「市委」)、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武夷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武夷山市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會等。武夷山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行政區(港澳除外)政治架構雷同,中國共產黨是該市的唯一執政黨,所有政治機構都處於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包括立法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故理論上武夷山市人民代表大會是當地的最高權力機關。

地理

區位

武夷山市位於閩、贛交界的武夷山脈南坡,南平市北面。其東、南、西、北分別與浦城縣建陽市光澤縣、江西鉛山縣相鄰。南至南平市160公里,距福建省省會福州340公里,北至江西省上饒市110公里。

地形、地質與土壤

天游峰上觀雲海

武夷山市坐落在武夷山脈的狹谷地帶,東、西、北三面被山脈包圍,整個地勢北高南低,其中北部山區群山連綿,峰巒高聳,最高峰位於閩贛交界處的黃崗山,海拔達2158米[5] 。黃崗山是福建省的最高峰,也是中國東南部的最高峰。

市區平均海拔200米,最低處興田鎮,海拔165米。

武夷山地貌廣布變質岩,屬於中生代火山岩花崗岩和碎屑岩。全境分布著高嶺土等地質礦產。地質史上的風化剝蝕、流水侵蝕等作用是造就武夷山地貌現狀的主要因素。

武夷山與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的地質類似,屬於丹霞地貌,岩層呈暗紅色。奇特的地貌特徵,被譽為「碧水丹山」,是中國著名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武夷山市的土壤分布因海拔不同而呈不同的種類,低海拔及平原地帶以紅壤、水稻土為主;山區地帶分布有黃壤、草甸土、紫土等。紅壤是一種酸性土,全市茶葉種植普遍與這種土壤關係密切。

河流、湖泊與水利

流經城村北側的崇陽溪

武夷山市雖無大江大河,但發源於武夷山脈的小型河流眾多,水力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達21.61千瓦崇陽溪是武夷山最大的河流,是建溪的支流,由北向南將城市分為東西兩部分,全長165公里,武夷山境內為44.5公里;其他較小的河流有東溪、西溪、黃沙溪、九曲溪等,其中的九曲溪以風景秀麗著稱,是武夷山市旅遊景點的核心。武夷山市的山區河流易發洪水,1988年5月的特大暴雨就使河水泛濫成嚴重水災,10餘人死亡。

武夷山最大的湖泊是位於城市東北7公里處的大(二)型水庫東溪水庫,是閩北最大的水庫。

氣候

武夷山市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季節變化明顯。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1894毫米,全年無霜期為272天、日照4400餘小時。全年高溫天氣集中在7、8兩月,極端溫度達攝氏39度以上;低溫則出現在1月份,極端溫度攝氏-8以下。春夏之交,易受沿海地區強颱風侵襲,形成風災和洪災。武夷山自然保護區與市區的氣候差異較大,由於地處山區,海拔較高,夏季平均氣溫比市區要低好幾度,降水更加充沛。武夷山市處在武夷山脈的迎風面,地勢向海洋敞開,海洋氣流順勢急速上升,經常產生強暴雨天氣,尤以6、7月份最為集中。

武夷山市(1957-2007)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溫 °C(°F) 12.9
(55.2)
14.1
(57.4)
17.8
(64.0)
23.2
(73.8)
27.0
(80.6)
29.7
(85.5)
33.6
(92.5)
33.4
(92.1)
30.5
(86.9)
26.1
(79.0)
18.7
(65.7)
15.5
(59.9)
23.71
(74.68)
平均低溫 °C(°F) 3.7
(38.7)
5.6
(42.1)
9.3
(48.7)
14.2
(57.6)
18.3
(64.9)
21.5
(70.7)
23.5
(74.3)
23.1
(73.6)
20.4
(68.7)
15.2
(59.4)
9.9
(49.8)
4.9
(40.8)
14.13
(57.43)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73.9
(2.91)
114.1
(4.49)
193.9
(7.63)
251.0
(9.88)
307.5
(12.11)
396.1
(15.59)
166.4
(6.55)
127.4
(5.02)
95.0
(3.74)
61.2
(2.41)
58.6
(2.31)
49.3
(1.94)
1,894.4
(74.58)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台

動植物資源

武夷山脈的植被

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著大片的原始森林和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這也是武夷山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最重要的一項。植物群落共有149科1800多種;動物種類也異常複雜、多樣,總數達600餘種,擁有眾多的中國一級保護動物,被譽為「世界生物之窗」和「研究亞洲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鑰匙」(原文)[6]。武夷山博物館存有大量的動植物標本,供中外動植物學家和研究機構使用。

武夷山的穿山甲等19種脊椎動物被列為國家一、二、三類野生珍稀動物。中華秋沙鴨黃腹雉、雕、白鷴、隼、鴿掛墩鴉分別被列為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崇安髭蟾崇安地蜥等物種被視為世界珍稀野生動物。

武夷山是福建省的重要林業基地,森林覆蓋率達80%,擁有完整的亞熱帶原生林體系,廣布著高等植物、苔蘚、蕨類、種子植物以及低等植物,有些還未被發現定名。銀杏、紫杉、水松、香榧等被列為珍貴樹木。武夷山的林木除自然森林外,還有大面積的人工林。據《武夷山志》截至1993年的資料顯示,全市造林總數達118萬畝,主要林木品種為杉樹松樹油茶油桐。武夷山常見的植物有寬距、盂蘭、多花寬距蘭、夷山鐵角、武夷假瘤足、武夷粉背蕨等。

交通

武夷山市地處閩北山區,崇山峻岭,千溝萬壑,自古以來交通都十分閉塞,是中國華東地區交通最不發達的地區之一。武夷山市現代意義的交通始於1935年建(陽)崇(安)公路建成通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武夷山已經具備公路鐵路航空的立體交通體系。

公路

武夷山公路交通的雛形為石板與沙石鋪成的古道,運輸形式是人力的肩挑背扛與騾馬背駝,平坦路段有馬車拉運。這些使用久遠的古道線路多數已經被現代公路覆蓋,但有些至今仍在使用。1935年1月在武夷山建成第一條現代交通意義的公路,連接建陽與崇安;1936年武夷山風景區公路建成通車。

武夷山市現有三條高速公路和兩條省道:G3 京台高速G1514 寧上高速公路S0311 浦建高速公路武邵段、 237國道 303省道 205省道

G3 京台高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高速公路網(7918網)」規劃的一條北京至台北的高速公路,穿越武夷山市東南面。S303省道是武夷山市城鄉之間的重要交通線,貫穿全境,往北與江西省的 202省道相連;向南溝通京台高速公路和 205國道 205省道往西南於邵武市連接 316國道。武夷山長途汽車站有發往廈門、福州、上饒、溫州、廣州、珠海等城市的客運班線。

城市街道與交通

武夷山城市規模較小,寬闊街道不多。武夷大道是縱貫市區的主要幹道,在街心花園以北被稱為五九路。另有環島路、中山路、城東路和站前路也是市區比較寬敞的道路。寬度2至5米的小街小巷則在主城區星羅棋布,四通八達。

鐵路

峰福鐵路武夷山站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峰福鐵路1997年12月建成通車,在武夷山市設武夷山站。2015年6月28日通車的中國高速鐵路合福客運專線在武夷山市設武夷山北站,在毗鄰武夷山市的建陽區將口鎮南平市站

航空

武夷山機場是南平地區唯一的民用機場。武夷山市的山區地形,造成地面交通耗時較長,武夷山機場則成為福建北部地區及其重要的外聯快速交通基地。擴建後的武夷山機場,已連接中國特大城市北京廣州深圳以及香港,年旅客流量達70萬人次[7]

武夷山機場航點:廈門(廈門航空公司中國南方航空公司)、深圳(深圳航空公司)、上海(中國東方航空公司、廈門航空公司)、北京(廈門航空公司)、廣州(廈門航空公司)、鄭州(中國南方航空公司)、香港(廈門航空公司)。

武夷山市空中交通數據
目的地 到達機場 航距
省、直轄市、地區 城市 - 距離 飛行時間
廣東省 廣州 白雲國際機場 670km 1小時
廣東省 深圳 寶安國際機場 700 km 1小時
福建省 廈門 高崎國際機場 350 km 40分鐘
上海市 上海 浦東國際機場虹橋國際機場 530 km 50分鐘
北京市 北京 首都國際機場 1400 km 2小時10分
河南省 鄭州 新鄭國際機場 870 km 1小時30分
香港特別行政區 香港 赤鱲角國際機場 750 km 1小時20分

人口與文化

人口

武夷山在上古時期就有人聚居,被稱為閩人,之後長江中下游的越人南遷進入武夷山,與閩人雜居相處,形成閩越人秦漢時期,閩越王叛亂引發戰爭,有部分閩越人北遷避亂。漢武帝平定叛亂後,大量的漢族人南遷入閩,在武夷山定居,閩越人也逐步被漢化,形成了今日武夷山地區以漢族人為主體的人口結構。至明代,武夷山的總人口已達4萬餘人。古代有史料記錄的人口最多的時期是清朝乾隆年間,人口逾10萬。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由於受戰爭影響,人口變動很大,1940年代末人口總數僅相當於有數據記錄的明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1970年代末,武夷山的人口一直高速增長,但到1980年代初,由於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增長速度放緩。

武夷山市人口變動數據(萬人)
1485年-2010年
數據來源:《福建省情資料庫》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233557人,男性占51.94%,女性占48.06%。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22851人,占52.60%。[8]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武夷山市常住人口259668人。[9]

姓氏

史上武夷山為大量中原漢族人口移居地,當地人口姓氏受中原姓氏影響很大。民國時期的1941年有姓氏114個,1993年的姓氏調查數據更新為386個,全市萬人以上的大姓排名為「陳、王、吳、張、周」;另有「諸葛」、「上官」、「歐陽」等複姓,「雷」、「鍾」姓氏以畲族人居多[10]

民族

武夷山市有史料可考的早期民族主體為閩越族漢代「閩漢戰爭後」,這一古老民族逐漸沒落或被漢族同化,現在武夷山市的民族構成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人口數量甚微。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武夷山市內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941人,占總人口的0.83%。[8]

語言

武夷山市通行閩北語崇安話(武夷山話),是閩北語西片的一種方言,與建陽話相近。由於古時越族人遷入,與當時既有的閩北語混雜,故現在的崇安話帶有一定的吳語口音。武夷山毗鄰江西,曾有江西人移居崇安縣(現為武夷山市),崇安話亦帶有一定的贛語音調。武夷山話與中國大陸通用的普通話相比,有些字詞發音類似,但更多的字詞發音差異極大,兩者無法互通理解。

字1:「街」(普通話音:「jie」;武夷山音:「gai」)

字2:「病」(普音:「bing」;武音:「ban」)

字3:「橋」(普音:「qiao」;武音:「giu」)

字4:「家」(普音:「jia」;武音:「qio」)

飲食

嵐谷熏鵝是先將鵝肉煮熟,然後再塗抹上辣椒、白鹽、味精、上等油,其次將塗抹好了的熏鵝架於底下放著糯米(桂葉、茶葉等)的鍋中,用柴火燒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一隻嵐谷熏鵝即可出爐。

武夷山傳統風味素菜,具有開胃健脾、助消化等作用。雪裡紅含多種胺基酸和維生素,故稱「健康菜」。

武夷山早餐小點,武夷山的街頭巷尾常飄著粿仔的香氣,因此也有人稱其為「街頭粿」。一碗粿仔,配上辣椒醬,喝一碗熱呼呼的肉皮湯,武夷山的味道盡顯無疑。

武夷山俗稱「九層糕」,菱形的,外形既美觀又小巧,因糕點有九層而得名,也稱層層糕,可以一口吃九層,也可以一層一層撕著吃,是武夷山人最愛的休閒小吃,常常有推著車賣的。

鼠曲果是一種用鮮嫩的鼠麴草和米槳分開蒸熟後,混合攪勻,加上香菇、肉絲、筍絲、醃菜等餡,包成花綠色的大餃子。這在武夷山區屬清明食品,俗成清明果,有濃郁的農家田園風味。

「怡解」用稠米漿為皮,外面用大竹葉或芭蕉芋葉包成長方形。其中餡有甜鹹兩味,清香可口。

是武夷山一帶傳統清涼飲品。將野生薜荔果的籽剝出暴曬後,加工製成半凝固狀,搭配著蜂蜜或蔗糖飲用。

採用山中野生苦櫧、甜櫧等殼斗科植物的果仁磨成槳,加熱調成塊狀軟糕,再加佐料精煮,味道清滑可口而又略帶苦澀。

經濟

武夷山市歷史經濟數據(1952-1993)[11]

年份

經濟指標(萬元)

工農業生產總值 國民收入
1952年 1042 663
1962年 1935 1222
1965年 2847 1934
1975年 5023 3220
1980年 7488 5633
1985年 14291 9902
1990年 22525 13086
1993年 70300 49594

先秦時期,武夷山人主要從事漁獵、砍伐、耕種及簡單的手工竹編,直至清代以手工勞動為主的農業畜牧業和採礦、陶瓷業、造紙業等有一定的發展,商業也趨於活躍。但由於地處深山,交通不發達,經濟發展受阻。民國時期修通武夷山連接外地的公路後,經濟情況較以前有了很大改觀。工業品有木材、磚瓦、陶瓷、土紙等;農業產品有稻穀、大小麥、薯類、雜糧大豆、棉花、花生、油菜籽、苧麻、甘蔗、菸草、茶葉、水果、豬牛肉類、禽蛋,其中茶葉在1949年的產量為5.8萬公斤。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改革開放國策以前,武夷山市的經濟並不發達。改革開放後,武夷山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遺蹟,經濟發展迅速,現已成為中國大陸十大文明風景旅遊區、首批5A級旅遊景區之一。

2011年全年生產總值(GDP)834849萬元,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1.80%、34.19%、44.02%。[12]

旅遊業

旅遊業是武夷山市的核心產業。武夷山風光秀麗,又有世界自然物文化遺產的稱謂,國內外的知名度相當高,造訪武夷山的遊客接踵而來,成就了武夷山市輝煌的旅遊業。2011年全年共接待中外遊客724.39萬人次,全年旅遊總收入123.54億元。[13]遊客進入武夷山市除正常的陸路和飛機外,民間的自駕車旅遊亦受到當地旅遊部門的重視,規劃建造「武夷山自駕車營地」,並用「百城萬車游武夷」的口號加以宣傳推廣。全市共有旅行社六十餘家,賓館飯店近300家,其中五星級2家、四星級6家、三星級19家[14]。 旅遊業的興旺,帶動了武夷山市一系列的產業發展,特別是交通運輸業。

工業

武夷山市是「旅遊為主、工業為輔」的旅遊城市,工業並非全市的主打產業,產值比旅遊業少得多。主要工業門類有飲料製造、食品加工、紡織服裝、木材加工。2009年全市實現的全社會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分別為人民幣30.78億元和11.46億元,有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87家。

農業

農業是武夷山市的傳統產業,2011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300694萬元[12]。2009年糧食播種面積為34萬畝,各種糧食總產量13.9萬噸,農業總產值為9.7億元。武夷山市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2009年產量為11.9萬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商品糧基地之一。武夷山市水稻主要播種區域在市區以南的四個鄉鎮,其中興田鎮重要產區,種植面積占全市總量的20.2%。按地理條件的不同,全市水稻生產劃分為三類種植區,山區地帶為一年一熟的單季稻;丘林地帶為單、雙季混合;平原河谷地區普遍種植雙季稻。

頗具特色的農產品有雞茸金絲筍、蘭花蛇絲、菊花草魚、泥鰍粉絲、香蕈、嵐谷熏鵝等。等是武夷山市的主要牲畜品種。

茶葉、製茶業與茶文化

武夷岩茶極品「大紅袍」成品

茶葉種植

武夷山市茶樹的種植非常獨特,不是通常地廣種於土壤,而是植於岩石縫隙、裂口之內,這種地方長出的茶葉就是著名的武夷山岩茶。武夷山市的茶樹種植區域一般集中在岩石分布區,以山地斜坡、山崗與平地的連接區域及平坦陸地為種植區,茶陵開發自古以來都是如此。當地的製茶業歷史非常悠久,自古以來就是當地的產業支柱。歷史上,武夷山地名為人所熟知與茶葉有剪不斷的關聯。宋代文學家范仲淹題詩「溪邊其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載」讚美武夷山的茶葉。1302年,元朝曾在武夷四曲處設置「御茶園」為朝廷製作貢茶,武夷山的製茶業名聲大振。有資料顯示,武夷山能叫出名稱的茶葉就有300餘種,被譽為「茶葉王國」。

製茶業

2009年武夷山的茶葉產量達9327噸,茶葉加工產值6.7億元。茶品牌武夷岩茶在中國茶葉界有較高的知名度,1980年代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且為中國地理標誌產品;而大紅袍則是武夷山茶葉中的極品,屬於受國家保護的原產地域產品,異常珍貴。據媒體報道,大紅袍茶葉製作、保管非常特殊,其日常存放地是中國農業銀行的金庫,搬運移動都有武裝護衛,普通人很難看到。除大紅袍外,還有「名樅」、「肉桂」、「水仙」、「奇種」等茶葉品種。目前已有大紅袍茶葉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開博物館收藏茶葉之先河。另外,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還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紅袍茶葉還曾被作為中華人民共和的國禮贈與外國政要。

茶文化

武夷山市「中華武夷茶博園」
武夷春暖月初圓,採摘新芽獻地仙。
飛鵲印成香臘片,啼猿溪走木蘭船。
金槽和碾沉香木,冰碗輕涵翠縷煙。
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
[15]
()徐夤《謝尚書惠臘麵茶》

茶文化自始至終貫穿著武夷山的文化脈絡。特別是元代朝廷在武夷山設置御茶園,使武夷山的茶葉名鎮四海,茶葉種植、製作、貿易非常興旺,相伴而生的茶文化應運而生,瑞典植物學家林奈在其著作《植物種類》中,將武夷山出產的茶葉描述為中國茶葉的代表。武夷山人已將品茶提升到了藝術境地。據武夷山市檔案館公開資料顯示:武夷山茶道有非常講究,形式多樣,如「焚香靜氣」、「絲竹和鳴」、「葉善嘉賓」、「活煮山泉」等,共有20餘種,其中有18種可用於茶藝表演。現今在武夷山市區南部建有「中華武夷茶博園」,是武夷山市展示當地茶文化的重要場所。

武夷山的茶曾受中國歷代文人墨客的讚譽。唐代詩人徐夤賦詩《謝尚書惠臘麵茶》,將武夷岩茶譽為「飛鵲印成香臘片」。宋代范仲淹寫的茶詩《鬥茶歌》對武夷山茶道有較大影響,以「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的詩文將品茶描繪得美妙無比。明代唐伯虎還以繪畫表達武夷山茶葉的精妙,如《茗事圖卷》、《品茶圖》;1734年,崇安知縣陸廷燦編著的武夷山茶葉書《續茶經》,對當地茶道作了詳盡的描述。

武夷山是茶之鄉,許多人祖祖輩輩以茶業為生,與茶有關的風俗也分外特別,很受重視,「喊山與開山」就是最具特色的一種,而且還是由官方操辦。「喊山與開山」是一種在御茶園舉行的祭祀活動,由當地知縣主持。喊山就是參加儀式的茶農們高喊「茶發芽,茶發芽」的口號,祈求神靈保佑茶葉豐收;開山就是由帶山人領頭,茶農們清晨時不吃早餐,跟隨帶山人趕早向他們的製茶祖師塑像行默祭禮,而後在休茶林分散採茶至太陽升起,待接到帶山人分發的菸捲後方可彼此說話交流。喊山與開山是武夷山特有的採茶習俗,源遠流長。

風俗與宗教

風俗習慣

武夷山市背靠名山大川,自古以來文化底蘊豐富,加上與外界族群雜居相處的人口結構,使其民間風俗異複雜多樣,也有的習俗被官方視為迷信。除中國傳統的節日(如春節端午中秋)外,武夷山還有諸如伐木祭山、筍廠聚居、柴頭會、蠟燭會、黃龍拜府、中秋偷菜等頗富地方特色的生產、生活和節日民俗;請春酒、閏月飯與長工筵等,又是當地獨特的喜慶風俗。各類風俗習慣中以採茶習俗最受重視。

伐木祭山是伐木者在伐木作業前,以米飯、菜餚、酒水作為祭品,祈求山神保佑伐木安全,祭祀習俗悠久;1949年以後官方禁止國營林場祭山。「筍廠」為採挖、加工竹筍的場所,「筍廠聚居」指當地人在竹林冒芽出筍季節舉家遷入竹林深處,生活起居都在竹林,為的是就近採挖、加工筍產品。後來由於鮮筍和毛竹市場壯大,1960年代起「筍廠聚居」開始漸成歷史。「柴頭會」是武夷山沿用至今的一種貿易集會,類似於現代意義的商品展銷會,但早期交易品種多以木竹品為主,故為柴頭會。「蠟燭會」是一種帶有宗教內容的鄉俗,即鄉民點著特製的蠟燭與佛像同行,以求來年吉利。

黃龍拜府是武夷山鄉村流傳至今的節日習俗,一般在春節舉行。黃龍拜府有一套特定程序:送帖→拜府→受拜者款待黃龍→受拜者鳴炮、備紅包相送。黃龍拜府是一種淳樸的節日,舞龍者之紅包扣除黃龍經費則全部用於鄉村公益事業。中秋偷菜也是武夷山頗具幽默情趣的傳統習慣,意指中秋之夜青年婦女成群潛入他人菜園偷挖幾棵芋子回家煮食以盼早得貴子;而園主則聽之任之,視為樂趣。

另外「天、地生日」、「七月半」、「二月二」 等是早期武夷山人盛行的祭祀民俗,但流行趨勢減弱或已經消失。「四月八」是當地鄉民遵循「牛休四月八、人歇端午節」的民諺,此日農戶均對自家耕牛特別優待,只讓它吃好,不讓其耕作,但這種習俗沒有盛行至今。

喪葬

武夷山市的民間喪葬風俗講究頗多,有一套自己的本土定式程序,流傳久遠。一般死者喪葬都要經歷:「更換衣服」、「報喪」、「擇時入殮」、「送葬」、「添土」和「守孝」,另有一項很特別的「村外停屍」做法。「村外停屍」是為客死外地之本村人的屍體不得抬入家門,必須在地勢相對低洼的河道(或溪流)口外側搭棚停屍辦喪,這一風俗導致村內年邁有疾之長者避外求醫,以免「村外停屍」之不吉,及至當代,此俗已少見。「更換衣服」則是子女為年事已高的長輩提前做好壽衣,置辦壽衣義務人一般女是女兒,無女則由子負責。當地早期的「守孝」也有特別講究,對於父母亡故的家庭,其子兩個月不得理髮,一年之內家中不可置辦喜事,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此風俗日益鮮有直至消失[16]

架壑船棺、虹橋板是遠古武夷山人的喪葬形式,現今仍存有規模較大的遺蹟。

宗教

武夷山市的宗教信仰並不普遍,官方公布的信教總人數為1萬餘人,不足總人口的10%。雖然宗教信徒不算多,但宗教場所卻非常普遍,有140餘處,僅經過官方登記造冊的就有60餘處。信徒以佛教道教基督新教天主教為主。全市較知名的宗教活動場所有佛教的天心永樂禪寺、瑞岩寺;道教的桃園洞、天上宮以及基督新教的武夷山市基督教堂。

武夷山最早的宗教為中國本土的道教,東漢末年就形成一種體系。佛教大致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傳入武夷山,由於唐代皇室重道貶佛,佛教發展受阻,直到宋朝以後才逐漸興旺。基督宗教在明代時由義大利傳教士艾儒略傳入武夷山,之後英國美國德國的傳教士先後到武夷山傳教,於清代達到鼎盛,主要教種為基督宗教的天主教派。

教育

在武夷山宣講理學南宋理學家朱熹

舊式教育

武夷山在古代就是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思想傳播中心,當地的教育受其影響非常大,現今武夷山市還有一所學校被稱為朱子學校。武夷山市的舊式教育機構主要有私塾社學書院(以屏山書院和紫陽書院最為著名)和縣學。1936年武夷山有私塾16處,最晚一處一直辦到1968年;書院則從唐代延續至清末,以南宋時期為鼎盛。從宋代到清朝末年的1300餘年中,武夷山共出進士247名,翁德輿詹騤分別是南宋隆興年的特科狀元和淳熙年的狀元

現代教育

1902年4月中西學堂創立,這是武夷山的第一所小學。1925年崇安縣立初級中學創立,之後私立「三一中學」、「三一、陶淑聯合中學」隨之創立,並開設有高中課程。1953年崇安中學成立。現在武夷山市是福建省首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信息技術教育實驗區之一。

武夷學院是武夷山市的一所普通高等學校,前身是建陽師專、南平師專,2007年3月升格為擁有本科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校學生約1萬。此外,還有民辦職業高等學校武夷山職業學院

全市有各類中學14所,學生約1.6萬人,教師950人;各類小學116所,學生約1.4萬人,教師1380人。2009年武夷山市高考第一類本科院校上線率為8.69%,萬人第二類本科院校上線率列南平地區第五名。

主要中學有:武夷山市第一中學武夷山市第二中學武夷山市職業中學武夷山中華職校武夷中學

衛生

  • 福建省立醫院武夷分院(武夷山市立醫院)、武夷山市中醫院、武夷山市婦幼保健院(一級甲等婦幼保健院)、武夷山市衛生防疫站 

人物

城市標識與友好城市

蘭花樟樹分別是武夷山市的市花與市樹。位於武夷山風景區九曲溪畔的玉女峰被官方定為武夷山市的旅遊標誌。玉女峰挺拔俊秀,與九曲溪組合成武夷山著名的「碧水丹山」景觀,也被列為福建省的旅遊標誌。「武夷魂大型群雕」位於武夷山市區南部,表現彭祖和彭武、彭夷父子三人在武夷山拓荒治水、艱苦奮鬥的精神,由中國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家、教授盛揚設計,通高14米,用花崗岩雕成,底座銘文「武夷魂」。也被視為武夷山市的標識。[17]

截至2009年7月1日,武夷山市已經與2個國家建立了2對國際友好城市關係,分別是美國美國夏威夷火奴魯魯市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藍山市[18]

風景名勝

武夷山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旅遊目的地,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世界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人與生物圈》」、「國家旅遊度假區」、「全國第二批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等諸多頭銜。

自然風光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以鮮明的丹霞地貌為特徵,自然風景非常秀麗,素有「奇秀甲東南」之稱。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著大片的原始森林和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黃崗山是中國大陸東南部的最高峰。

文物古蹟

武夷山古蹟眾多,主要古蹟有武夷山崖墓群城村漢城遺址遇林亭窯址餘慶橋武夷山摩崖石刻、宋劉子羽神道碑等。

中華民國大陸政權時期,武夷山還是中國共產黨及其所控制的武裝力量甚為活躍的地區,方志敏周建屏粟裕張雲逸秦基偉等都曾在此活動。武夷山現已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紅色旅遊目的地之一,有赤石暴動舊址、上梅暴動舊址等。

參考文獻

  1.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2. ^ 《武夷山市行政建置古今变迁》. 福建省檔案館. [2010-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9月1日) (中文(簡體)). 
  3. ^ 2023年武夷山市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4. ^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夷山》. 海南生態網. [2010-05-04]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5. ^ 中華人民共和國總參測繪局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福建省(新世纪版). 星球地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第116頁. ISBN 7-80104-078-3. 
  6. ^ 《自然地理--野生动物》. 武夷山市志卷二. [2010-05-02]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7. ^ 《闽北交通发展历程:小木船到"铁公机"并举》. 福建日報東南網. [2010-04-22]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8. ^ 8.0 8.1 武夷山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武夷山市統計信息網. [201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9). 
  9. ^ 中國: 福建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6). 
  10. ^ 《武夷山谱牒文化》. 武夷山資訊網. [2010-05-02]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11. ^ 《经济综述》. 武夷山市市志卷四. [2010-05-07]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12. ^ 12.0 12.1 武夷山市統計局. 南平市武夷山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國統計信息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9). 
  13. ^ 武夷山市統計局. 南平市武夷山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國統計信息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9). 
  14. ^ 《2009年统计信息》. 武夷山市政府網. [2010-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30) (中文(簡體)). 
  15. ^ 《武夷岩茶》.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網. [2010-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4-22) (中文(簡體)). 
  16. ^ 《武夷山劳动生产风俗》. 福建省情資料庫. [2010-05-09]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17. ^ 《武夷山城市标识》. 中國武夷山旅遊頻道. [2010-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1) (中文(簡體)). 
  18. ^ 《福建省与国外友城关系一览表》. 福建省政府外事辦公室. [2009-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16) (中文(簡體)). 

外部連結

新頭銜 東越首都
前135年-前110年1月
繼任者:
無(政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