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宪成
顾宪成 | |
---|---|
大明吏部文选司郎中 | |
籍贯 | 南直隶无锡县 (今江苏省无锡市) |
字号 | 字叔时,号泾阳 |
谥号 | 端文 |
出生 | 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初七 1550年9月17日 |
逝世 | 万历四十年五月二十三日 1612年6月21日 (61岁) |
墓葬 | 无锡市锡山区查桥关泾村西南 |
亲属 | (弟)顾允成 (从子) 顾杲 |
出身 | |
| |
著作 | |
|
顾宪成(1550年—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直隶无锡县(今无锡锡山区张泾镇)人,明朝政治家、思想家、学者,重建东林书院,在野评议时政,广受支持,人称东林先生、泾阳先生[1],为东林党的创始人。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天启初年,赠太常寺卿。后来东林党争爆发,被魏忠贤阉党削官。崇祯初年获得平反,又赠吏部右侍郎,谥端文。
家族
顾宪成父亲顾学(1516年-1576年,号南野)[2]是殷实商人,留下田地三百亩;长兄顾性成及二兄顾自成承继父业,支援顾宪成及四弟顾允成参加科举。[3]
生平
仕宦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初七,顾宪成诞生于顾氏祖屋“端居堂”。他家境清贫,自幼好学,常夜读达旦。曾在常州龙城书院求学。隆庆四年(1570年),补邑庠生员,治程朱理学,曾到常州府知府施观民创办的龙城书院读书,期间“以文名世坊间。所刻诸论,皆其历试冠军之作”[4]。万历四年(1576年),举乡试第一,万历八年(1580年)成二甲第二名进士[5],授户部主事,与李三才一起编纂《万历会计录》。万历十年,调任吏部稽勋司主事,历任考功司,与同年中举的魏允中、刘庭兰一起批评时政,反对首辅张居正[6][7]。
张居正病卒后,顾宪成改任吏部主事。请告归三年,补验封司主事。万历十五年(1587年),因与内阁对立,谪官桂阳州判官。不久,迁处州府推官,因母丧去职。服阙,补泉州府推官[8]。
万历二十年(1592年),任内被举公廉寡欲天下推官第一,擢吏部考功司主事,历吏部员外郎。第二年,明神宗想封其三个儿子为王,以拖延国本之争,顾宪成上疏强烈反对,由写信给同意并封的首辅王锡爵,反复论辩,结果“三王并封”之事不了了之。同年,顾宪成在京察中支持吏部尚书孙鑨,反驳“专权结党”的批评,又反对王锡爵让邹元标辞职。此后,顾宪成推举前大学士王家屏接替王锡爵,王家屏却是支持立太子的,引起明神宗不快,被削籍归里[9][10]。
顾宪成罢官居家,声名日高,朝廷内外交章推荐其复出,神宗置之不理。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朝廷起用顾宪成在南京光禄寺少卿,但顾宪成力辞不就。万历四十年(1612年)卒于家[11][12]。
讲学
1583至1586年,顾宪成休假回乡时,曾在学校讲学。1594年,顾宪成辞职回乡,四弟顾允成亦因批评王锡爵而被贬职,回到无锡。第二年,与内阁对立的无锡进士高攀龙被贬,亦回到故乡。1596年开始,许多弟子登门造访,借住在附近的寺院,顾宪成兄弟建造教室和宿舍容纳弟子[13]。
宋代时,杨时在无锡建立东林书院;1604年,顾宪成重建东林书院,从士绅筹得捐款,无锡知县和常州知府都赞同其事,分别批出补助,县令并捐赠祀田。参与重建书院的,除了顾宪成兄弟和高攀龙外,还有顾宪成女婿王永图、无锡人安希范、刘元珍、陈幼学、叶茂才、张大受等,顾宪成期望在庙堂之外也能有所作为,并以“祠堂以崇先哲之懿范,则道脉系焉;书院以广友朋之丽泽,则学脉系焉”为书院宗旨[14]。
顾宪成为东林书院起草“会约”,订立书院的宗旨,讲学内容,并非科举考试,而是面向广大群众,具有阳明学的精神。顾宪成希望透过讲学,改变社会,每月讲学3日,听众多达数百人[15]顾宪成和高攀龙也常到常州龙城书院、金坛志矩堂等书院交流讲学。[16][17][18]。
议政
顾宪成是东林书院主要讲者,抱着“群天下之善士讲习,即天下之善皆收而为我之善,而精神充满乎天下”、“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办院,教习之余,往往批评时政,官员的为人,公开直率,对朝廷上年轻官员影响巨大,朝野和应,师生形成人际网络,支援政治运动,后来被政敌批评为东林党人[19]。顾宪成等人想透过友好官员李三才等人,以在野身份影响政治,并透过书信和发动舆论,干涉和左右朝政。1608年,顾宪成去信首辅叶向高论政,被批评“遥执朝攻”;1610年,户部尚书李三才被攻击贪污和结党,顾宪成也写信给吏部尚书孙丕扬,为李三才辩解,但第二年李三才还是去职[20]。
思想
儒家 |
---|
儒家文化圈 |
顾宪成不赞同皇权专制,主张国家大事不应只由皇帝专权,应经过内阁和六部判断,并听从士绅与百姓的舆论,以求“天下之公”。他也批评不关心天下国家的学者[21]。
儒学方面,顾宪成遵从朱子学,主张性善,重视修养工夫,提倡静坐,[22]批评陆九渊的顿悟说及陈亮的功利主张。他主要赞同王阳明的良知说,却严厉抨击阳明学的“无善无恶”说混淆善恶,对世俗投其所好,没有追求真性,使人陷于佛家、道家,或与世俗同流合污,蔑视学习,他也批评阳明学末流轻视修养工夫,流弊深远[23]。
顾宪成反对“不学不虑”、“不思不勉”的“现成良知”,而是应该要“知辅行主”[24]、“崇实黜虚”、“学问不贵空谈,而贵实行”、“学问必须躬行实践方有益”。
地位
顾宪成是东林党创始人[25],过世后第二年,御史方大镇赞扬顾宪成讲学穷理,团结士人,影响邻近州县,得“圣道之正直”,上疏请求祭祀顾宪成,并赐谥号[26]。明思宗初年,获赠吏部右侍郎,谥号端文。明末清初大儒陆世仪称赞他是“豪杰之士”[27]。
参考文献
引用
- ^ 《江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七):“宪成既废,名益高,学者称“泾阳先生”,一时清议,倚以为重。”
- ^ 王世贞《处士南野顾翁墓志铭》
- ^ 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页137-138。
- ^ 《顾端文公年谱》第225页
- ^ 《万历八年庚辰科进士履历便览》:顾宪成,泾阳,书一房,庚戌八月初七日生。无锡人,乡试一名,会试二十名,二甲二名。吏部政,庚辰授户部主事,壬午调吏部,养病。丙戌复除本部,本年升员外,丁亥建言降桂阳州判官,戊子升处州府推官,丁忧。辛卯复除泉州府,壬辰改吏部主事,本年升验封司员外,调考功司,升验封司郎中,癸巳调考功司,本年调文选司,养病。戊申补南京光禄寺少卿。曾祖纬,生员。祖夔。父学,赠户部主事。
- ^ 《明史》:顾宪成 ,字叔时,无锡人。万历四年举乡试第一。八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大学士张居正病,朝士群为之祷,宪成不可。同官代之署名,宪成手削去之。
- ^ 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页141、138。
- ^ 《明史》:居正卒,改吏部主事。请告归三年,补验封主事。十五年大计京朝官,都御史辛自修掌计事。工部尚书何起鸣在拾遗中,自修坐是失执政意。给事中陈与郊承风旨并论起鸣、自修,实以攻自修而庇起鸣。于是二人并罢,幷责御史纠起鸣者四人。宪成不平,上疏语侵执政,被旨切责,谪桂阳州判官。稍迁处州推官。丁母忧,服除,补泉州推官,举公廉第一
- ^ 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页138-139。
- ^ 《明史》:举公廉第一。擢吏部考功主事,历员外郎。会有诏三皇子并封王。宪成偕同官上疏曰:皇上因祖训立嫡之条,欲暂令三皇子并封王,以待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臣等伏而思之“待”之一言,有大不可者。太子,天下本。豫定太子,所以固本。是故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就见在论是也,待将来则非也。我朝建储家法,东宫不待嫡,元子不并封。廷臣言甚详,皇上概弗省,岂皇上创见有加列圣之上乎?有天下者称天子,天子之元子称太子。天子系乎天,君与天一体也;太子系乎父,父子一体也。主鬯承祧,于是乎在,不可得而爵。今欲并封三王,元子之封何所系乎?无所系,则难乎其为名;有所系,则难乎其为实。皇上以为权宜云耳。夫权宜者,不得已而行之也。元子为太子,诸子为藩王,于理顺,于分称,于情安,有何不得已而然乎?耦尊钧大,逼所由生。皇上以祖训为法,子孙以皇上为法。皇上不难创其所无,后世讵难袭其所有。自是而往,幸皆有嫡可也,不然,是无东宫也。又幸而如皇上之英明可也,不然,凡皇子皆东宫也。无乃启万世之大患乎?皇后与皇上共承宗祧,期于宗祧得人而已。皇上之元子诸子,即皇后之元子诸子。恭妃、皇贵妃不得而私之,统于尊也。岂必如辅臣王锡爵之请,须拜皇后为母,而后称子哉?况始者奉旨,少待二三年而已,俄改二十年,又改于二十一年,然犹可以岁月期也。今曰“待嫡”,是未可以岁月期也。命方布而忽更,意屡迁而俞缓。自并封命下,叩阍上封事者不可胜数,至里巷小民亦聚族而窃议,是孰使之然哉,人心之公也。而皇上犹责辅臣以担当。锡爵夙夜趣召,乃排群议而顺上旨,岂所谓担当;必积诚感悟纳皇上于无过之地,乃真担当耳。不然,皇上且不能如天下何,而况锡爵哉!皇上神明天纵,非溺宠狎昵之比。而不谅者,见影而疑形,闻响而疑声,即臣等亦有不能为皇上解者。皇上盛德大业,比隆三五。而乃来此意外之纷纷,不亦惜乎。伏乞令皇元子早正储位,皇第三子、皇第五子各就王爵。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兄兄弟弟。宗庙之福,社稷之庆,悉在是矣。
宪成又遗书锡爵,反复辩论。其后并封议遂寝。二十一年京察。吏部尚书孙鑨、考功郎中赵南星尽黜执政私人,宪成实左右之。及南星被斥,宪成疏请同罢,不报。寻迁文选郎中。所推举率与执政抵牾。先是,吏部缺尚书,锡爵欲用罗万化,宪成不可,乃用陈有年。后廷推阁臣,万化复不与。锡爵等皆恚,万化乃获推,会帝报罢而止。及是,锡爵将谢政,廷推代者。宪成举故大学士王家屏,忤帝意,削籍归。事具有年传。 - ^ 《明史》:宪成既废,名益高,中外推荐无虑百十疏,帝悉不报。至三十六年,始起南京光禄少卿,力辞不就。四十年卒于家。
- ^ 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页187;Mote等编:《剑桥中国明代史》,页585。
- ^ 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页139-141。
- ^ 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页143-144。
- ^ 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页144-145、148-149。
- ^ 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页142、150。
- ^ 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常州府志》,24卷,9: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乡试第一万历进士除户部主事大学士张居正寝疾朝士为祷于神同官代署宪成名宪成闻亟驰赴手削之改吏部会大计京朝官都御史辛自修以斥尚书何起鸣忤执政被劾宪成上疏语侵阁臣谪桂阳州判累擢复为吏部时有三王并封之议宪成极言其不可者九语甚恺切二十一年内计吏部尚书孙鑨考功郎中赵南星尽黜执政私人宪成实左右之南星罢宪成亦请与同罢不报寻掌选事又会推阁臣宪成所举盖与执政抵牾坐削籍归修复东林书院与高攀龙辈讲学其中悉遵朱子白鹿洞规起南光禄少卿卒赠少宰谥端文。
- ^ 《明史》:举公廉第一。擢吏部考功主事,历员外郎。会有诏三皇子并封王。宪成偕同官上疏曰:皇上因祖训立嫡之条,欲暂令三皇子并封王,以待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臣等伏而思之“待”之一言,有大不可者。太子,天下本。豫定太子,所以固本。是故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就见在论是也,待将来则非也。我朝建储家法,东宫不待嫡,元子不并封。廷臣言甚详,皇上概弗省,岂皇上创见有加列圣之上乎?有天下者称天子,天子之元子称太子。天子系乎天,君与天一体也;太子系乎父,父子一体也。主鬯承祧,于是乎在,不可得而爵。今欲并封三王,元子之封何所系乎?无所系,则难乎其为名;有所系,则难乎其为实。皇上以为权宜云耳。夫权宜者,不得已而行之也。元子为太子,诸子为藩王,于理顺,于分称,于情安,有何不得已而然乎?耦尊钧大,逼所由生。皇上以祖训为法,子孙以皇上为法。皇上不难创其所无,后世讵难袭其所有。自是而往,幸皆有嫡可也,不然,是无东宫也。又幸而如皇上之英明可也,不然,凡皇子皆东宫也。无乃启万世之大患乎?皇后与皇上共承宗祧,期于宗祧得人而已。皇上之元子诸子,即皇后之元子诸子。恭妃、皇贵妃不得而私之,统于尊也。岂必如辅臣王锡爵之请,须拜皇后为母,而后称子哉?况始者奉旨,少待二三年而已,俄改二十年,又改于二十一年,然犹可以岁月期也。今曰“待嫡”,是未可以岁月期也。命方布而忽更,意屡迁而俞缓。自并封命下,叩阍上封事者不可胜数,至里巷小民亦聚族而窃议,是孰使之然哉,人心之公也。而皇上犹责辅臣以担当。锡爵夙夜趣召,乃排群议而顺上旨,岂所谓担当;必积诚感悟纳皇上于无过之地,乃真担当耳。不然,皇上且不能如天下何,而况锡爵哉!皇上神明天纵,非溺宠狎昵之比。而不谅者,见影而疑形,闻响而疑声,即臣等亦有不能为皇上解者。皇上盛德大业,比隆三五。而乃来此意外之纷纷,不亦惜乎。伏乞令皇元子早正储位,皇第三子、皇第五子各就王爵。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兄兄弟弟。宗庙之福,社稷之庆,悉在是矣。
宪成又遗书锡爵,反复辩论。其后并封议遂寝。二十一年京察。吏部尚书孙鑨、考功郎中赵南星尽黜执政私人,宪成实左右之。及南星被斥,宪成疏请同罢,不报。寻迁文选郎中。所推举率与执政抵牾。先是,吏部缺尚书,锡爵欲用罗万化,宪成不可,乃用陈有年。后廷推阁臣,万化复不与。锡爵等皆恚,万化乃 获推,会帝报罢而止。及是,锡爵将谢政,廷推代者。宪成举故大学士王家屏,忤帝意,削籍归。事具有年传。宪成既废,名益高,中外推荐无虑百十疏,帝悉不报。至三十六年,始起南京光禄少卿,力辞不就。四十年卒于家。天启初,赠太常卿。魏忠贤乱政,其党石三畏追论之,遂削夺。崇祯初,赠吏部右侍郎,谥端文。宪成姿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暨削籍里居,益覃精研究,力辟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邑故有东林书院,宋杨时讲道处也,宪成与弟允成倡修之,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构。落成,偕同志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辈讲学其中,学者称泾阳先生。当是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宪成尝曰:“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故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既而淮抚李三才被论,宪成贻书叶向高、孙丕扬为延誉。御史吴亮刻之邸抄中,攻三才者大哗。而其时于玉立、黄正宾辈附丽其间,颇有轻浮好事名。徐兆魁之徒遂以东林为口实。兆魁腾疏攻宪成,恣意诬诋。谓浒墅有小河,东林专其税为书院费;关使至,东林辄以 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供亿,非二百金不办;会时必谈时政,郡邑行事偶相左,必令改图;及受黄正宾贿。其言绝无左验。光禄丞吴炯上言为一一致辨,因言:“宪成贻书救三才,诚为出位,臣尝咎之,宪成亦自悔。今宪成被诬,天下将以讲学为戒,绝口不谈孔、孟之道,国家正气从此而损,非细事也。”疏入,不报。嗣后攻击者不绝,比宪成殁,攻者犹未止。凡救三才者,争辛亥京察者,卫国本者,发韩敬科场弊者,请行勘熊廷弼者,抗论张差梃击者,最后争移宫、红丸者,忤魏忠贤者,率指目为东林,抨击无虚日。借魏忠贤毒焰,一网尽去之。杀戮禁锢,善类为一空。崇祯立,始渐收用。而朋党势已成,小人卒大炽,祸中于国,迄明亡而后已。 - ^ Mote等编:《剑桥中国明代史》,页584-585;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页226。
- ^ 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页191-193。
- ^ 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页138、196、148。
- ^ 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页391、368、382。
- ^ 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页368-371、391。
- ^ 黄宗羲《端文顾泾阳先生宪成》“官辏毂,念头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头不在百姓上;至于水间林下,三三两两,相与讲求性命,切磨 德义,念头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齿也。”
- ^ Mote等编:《剑桥中国明代史》,页578。
- ^ 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页156。
- ^ 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页391、388。
书籍
- 小野和子 著,李庆 等译:《明季党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冈田武彦 著,吴光 等译:《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 Frederick W. Mote(牟复礼)等编,张书生 等译:《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参见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