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蔡培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蔡培火
 中华民国第1届立法委员
任期
1948年5月5日—1983年1月4日
选区台湾省选举区
个人资料
出生1889年5月22日[1]
 大清福建台湾省台湾府云林县大槺榔东顶堡
逝世1983年1月4日(1983岁—01—04)(93岁)
台湾台北市大安区敦化南路
墓地 台湾台南市南区台南南山公墓基督教墓区
国籍 大清(1889年-1895年)
 大日本帝国(1895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1983年)
政党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1945年-1983年)
其他政党 台湾民众党(1927年-1930年)
配偶吴足
1912年结婚—1937年丧偶)

廖温音
1948年结婚—1983年结束
职业教师政治人物
知名于台湾同化会
台湾民报
台湾文化协会
宗教信仰台湾基督长老教会
汉语名称
繁体字 蔡培火
白话字 Chhòa Pôe-hóe

蔡培火(1889年5月22日—1983年1月4日),号峰山台湾政治人物云林县北港镇人,日治时期曾从事社会运动战后曾任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立法委员行政院政务委员

生平

早年

1897年受长兄嘉培指导学习汉文,1901-1902年(明治35-36年),蔡培火就读公学校期间,彼时在台南念书的兄长教他罗马字,开启其接触罗马字及之后白话字运动的契机。1906年,他进入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师范部就读。1910年,他在毕业后任阿公店公学校训导,两年后于台南市第二公学校任教。1914年(大正3年),他加入台湾同化会;1915年,同化会遭解散,蔡培火也被迫离开教职。之后,他在亲友与林献堂的资助下前往日本留学,并考上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理科二部(物理化学科)。1917年结识日本植村正久牧师,开始接触基督教并于1920年于日本东京富士见町教会受洗,同年他加入“新民会”并担任《台湾青年》的编辑兼发行人。

1920年(大正9年),在《台湾青年》一卷四号发表〈我岛と我等〉(而后在同卷五号发表汉文版〈我岛与我等〉),提出“台湾は......我等台湾人の台湾である(台湾是台湾人的台湾)”的主张,成为台湾民族运动中最重要的中心思想。1921年(大正10年)加入台湾文化协会,协助推动“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之后曾因违反《治安警察法》遭逮捕,与蒋渭水一同被判刑四个月,此事是便是治警事件。在狱中服刑时,他创作了《台湾自治歌》。

1927年(昭和2年)文化协会分裂,蔡培火因不满协会有同志搞阶级斗争,加之与连温卿主张不合,因而脱离文化协会并与蒋渭水共组台湾民众党,但之后因蒋渭水大力支持工农运动,蔡即对蒋产生不满。1929年,他在台南举办“台湾白话字第一回研究会”,共举办三期,之后日本当局以“恐有影响于日语的普及,有碍教育方针”为由加以禁止;同时,他将歌曲《咱台湾》写作完成。

蔡培火(右)、王受禄与韩石泉于1930年共拟组织“新生堂财团”时留下的合影

1930年(昭和5年)8月蔡培火又因不满党内同志主张社会主义工农运动,于是又与杨肇嘉林献堂等人另组台湾地方自治联盟,12月遭台湾民众党开除党籍。1937年第一任妻子吴足逝世,著有一古体诗〈忆我妻〉,同年中日战争爆发,蔡前往东京以避开总督府,1942年由东京辗转至上海

二战后

蔡培火墓

蔡培火可说是少数能活到战后时期且比较没有受到打压的台湾政治人物,这点既不同于早逝的蒋渭水、蔡惠如,也不同于险些身陷囹圄的林献堂,就其仕途来说,甚至比战前诸多已在自由中国重庆国民政府)参加对日抗战的台籍人士更获信任,见宠于国府军方与当局,此或与他在日本投降前,1945年7月时曾担任田川大吉郎的秘书和军统建立联系,是推动台湾民族运动领导人物中,曾参与军统地下工作的先驱。

1945年日本投降后,蔡培火于外地立即加入中国国民党,一年后蔡回到台湾,1948年当选行宪后第一届立法委员,1949年于7月18日,行政院会议通过成立东南军政长官公署,任命台湾省省主席陈诚为长官,并分设陆海空军联席会议与政务委员会,蔡培火与此时已担任该署政务委员。1950年行政院院长陈诚任蔡培火为政务委员,成为1949年国府播迁来台以后的首位台籍政务委员。1952年担任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副会长。1974年蔡从红十字会中拨出新台币20万元创办中华民国捐血运动协会,并出任会长,先后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成立四个捐血中心。

蔡培火晚年透过吴三连介绍,与新一代民主运动领导者康宁祥有所往来。据康宁祥回忆,1979年夏天他接到吴三连电话通知,到国宾饭店与蔡培火首次会面,向他分析局势。两周后第二次会面时,蔡培火已向康宁祥询问:“康先生,如果这样,台湾人组党是可能吗?”。康宁祥对此表示情势不错,但还须多准备、训练。到第三次见面时,蔡培火对康宁祥正式说明“康先生,看这情势这样发展下去,国民党应该是挡不住了,联合国也撤退,美国也断交了,他的法统正当性没了,台湾人如果没有一个主体,到时候没有办法处理。”甚至表示二战后因为台湾人没有主体性与主导性,以至于被人家拖着走。当时吴三连对康宁祥表示“如果现在组党,这位老前辈会参加喔”。[2]:264然而随着美丽岛事件发生,就没有第四次会了。[2]:263-264康宁祥认为以他当时高龄91岁状况,组党对他来说已不是完成伟大政治理想,然而对台湾人命运的终极关怀,他们对抗过日本殖民统治的前辈虽然战后各奔前程,但在见证历史的时刻,仍然心系台湾。康宁祥认为这是台湾社会最宝贵的力量,也是蒋经国政府最不愿意见到的局面。[2]:264

1983年1月4日晚间九点因支气管炎在家中逝世,享耆寿94岁。

轶事

  • 被视为二二八事件元凶之一的陈仪被枪决后,蔡培火曾于1950年6月19日亲笔写给韩石泉一封信。表示“一代巨奸陈仪昨朝结束,亦可谓天理昭然,颇慰人心”。[3]
  • 彭明敏逃亡》一书中,曾对蔡培火有下列描述:蔡培火是极端虚荣、伪善,阿谀权势的机会主义者。他获任命为行政院政务委员后,得意忘形,在教会公开场合,怕别人不知道他地位的崇高,刻意说明:“我这政务委员就等于是日本的大臣,你们知不知道?”而在彭明敏逃离台湾后,国民党政府对彭明敏家人进行打压,包括要求其姊彭淑媛辞职淡水工商学校校长一事上,蔡本人也配合打压。[4]
  • 1968年党外势力的石锡勋青年党提名为彰化县长候选人,然而随即便遭到逮捕,判刑7年。出狱后,石本人更罹患心脏病,高血压、气喘等多种疾病。其夫人为此四处请托,去找文协时期与石氏对立的蔡培火帮忙。蔡培火曾一度奚落她说:“你以为我不知道他们以前都骂我‘臭氆火(chhàu-phú hóe)’。”不过蔡培火最后仍基于基督徒的立场,还是帮石锡勋争取到保外就医[5][6]
  • 李敖评价蔡培火是又失个人立场又失团体身份。在1982年起的“批运动”中,李敖曾批“康宁祥型”师承蔡培火。“对国民党大员,他们师承又失个人立场又失团体身份的蔡培火,但对党外,他们却抬出革命家蒋渭水,康宁祥说‘蒋渭水先生是我一直要学习的对象。’幸亏是康宁祥学蒋渭水,要是蒋渭水学康宁祥,恐怕就得向日本总督致最高敬意了,好倒霉的蒋渭水阿!”[7]

著作的出版及刊载情况

著作出版

  • 蔡培火,《Cha̍p-hāng Koán-kiàn》(十项管见),蔡培火自费出版,1925年。全书使用白话字书写。
  • 蔡培火,《日本國國民に與ふ:殖民地問題解決の基調》,东京市:台湾问题研究会,1928年。
  • 蔡培火,《台湾白話字普及の趣旨及び台湾島内賛成者氏名》,东京市,蔡培火自费出版,1934年。
  • 蔡培火,《東亞の子かく思ふ》(东亚之子如思想),东京市:岩波书店,1937年。
  • 蔡培火等人撰述,《韩石泉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专辑》,该纪念专辑编印委员会,1966年。
  • 蔡培火,《国语闽南语对照常用辞典》,正中书局,1969年。
  • 蔡培火,《与日本国民书》,新店市:学术,1974年。
  • 蔡培火等,《台湾民族运动史》,台北市:学海,1976年。
  • 蔡培火等,《台湾民族运动史》,台北市:自立晚报,1987年。(挂名,实由叶荣钟执笔)
  • 张汉裕主编,《蔡培火全集》,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00年初版。
  • 蔡培火著,《Cha̍p-hāng Koán-kiàn》,台南市 : 教会公报社出版,2008年。该书为1925年出版的《十项管见》影印本。
  • 蔡培火等人撰述,《蔡培火等先贤诗文手稿五种》,龙文出版,2011年5月。

文章刊载列表

  • 蔡培火,〈新台湾佮罗马字〉,《台湾文学运动论文集》。[何时?]
  • 蔡培火,〈简体字运动并非不要紧,提高大众文化是更要紧的〉,《文字论丛第一辑》。[何时?]
  • 蔡培火,〈日本々國民に與ふ〉,《日本植民地教育政策史料集成 台湾篇 第三集 教育施策関系资料》(复刻本),东京都龙溪书舍,2009年。
  • 蔡培火,〈灌园先生(林献堂)与我之间〉,1976年9月《大学杂志》。
  • 蔡培火,〈我与王芃生先生的关系〉,1976年5月《中外杂志》。
  • 蔡培火,〈有关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几点商榷〉,1968年11月《中华复兴月刊》。
  • 蔡培火,〈从台湾乡土文化看中华复兴〉,1967年6月《政代政治》。
  • 蔡培火,〈从台湾乡土文化看中华文化复兴〉,1967年5月《中国世纪》。
  • 蔡培火,〈从台湾乡土文化看中华文化复兴〉,1967年6月《现代国家》。
  • 蔡培火,〈台湾民族运动领导者林献堂先生〉,1957年10月《教育与文化》。

相关研究

硕博士论文

使用“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查询,目前(2011/10/06)已知的有:

  • 萧柏𬀩,〈台湾的报业传承与政治社会运动─以台湾民报社员人际网络为中心〉,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2011年。
  • 施俊州,〈语言、体制、象征暴力:前运动期台语文学kap华语文学关系研究〉,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博士论文,2009年。
  • 陈玟铮,〈蔡培火及其政治文化抗日运动〉,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年。
  • 颜欣怡,〈青年蔡培火的身份论述─日本大正思潮下的台湾意识〉,国立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年。
  • 林佩蓉,〈抵抗的年代‧交战的思维─蔡培火的文化活动及其思想研究(以日治时期为主)〉,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2004年。
  • 黄佳惠,〈白话字资料中的台语文学研究〉,台南师范学院乡土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年。

期刊、论文集论文

使用“台湾文史哲论文集篇目索引系统”跟“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目前(2011-10-06)已知的有:

  • 周华斌,〈用台湾话教育台湾人--蔡培火“白话字”chhui-sak运动基底te̍k ê念头 〉,2011年6月《台湾文学馆通讯》。
  • 蒋为文,〈蔡培火kap台湾文化协会ê罗马字运动 〉,2009年6月《台湾风物》。
  • 洪可均,〈跨时代台籍菁英的抉择与困境--蔡培火的政治参与 〉,2009年6月《中华行政学报》。
  • 林冠瑜,〈论述的彼端--蔡培火话语中的性格与心理 〉,2008年12月《台湾史料研究》。
  • 颜欣怡,〈从殖民地看向东亚:留日学生蔡培火的身份意识 〉,2008年6月《国家发展研究》。
  • 李勤岸,〈蔡培火白话字散文集--《十项管见》ê关键:论述中ê譬论 〉,2007年12月《海翁台语文学》。
  • 陈玟铮,〈蔡培火与日治时代大众媒体之关系--以《台湾青年》、《台湾》、《台湾民报》与《台湾新民报》为例〉,《台湾风物》。
  • 陈慕真,〈语言主张与民族认同--蔡培火战前战后之探讨 〉,2004年12月《淡水牛津台湾文学研究集刊》。
  • 李毓岚,〈蔡培火与台湾白话字运动〉,2003年9月《近代中国》。
  • 陈君恺,〈综评三本有关日治时期台湾政治社会运动的专著[台湾总督府警务局编《台湾社会运动史》、蔡培火等合著《台湾民族运动史》、连温卿著《台湾政治运动史》] 〉,1990年6月《历史学报》。
  • 陈三井,〈蔡培火先生传略〉,1988年12月《近代中国》。
  • 胡有瑞整理,〈“蔡培火先生百年诞辰”口述历史座谈会纪实 〉,1988年12月《近代中国》。
  • 云林文献编辑,〈蔡培火老先生生平事略及遗墨〉,1983年6月《云林文献》。
  • 邱逸松,〈蔡培火(1885~1983)〉,1983年3月《传记文学》。
  • 蔡宪崇谢德锡,〈台湾教师的先觉者:王敏川与蔡培火 〉,1983年3月《台湾文艺》。
  • 王晓波,〈“治警事件”的二志士:敬悼陈逢源与蔡培火先生 〉,1983年2月《中华杂志》。
  • 政治评论,〈蔡公培火老先生生平事略 〉,1983年2月《政治评论》。

书籍

使用“全国图书书目资讯网”查询,目前(2011-10-08)已知的有:

  • 赖淳彦,《蔡培火的诗曲及彼个时代》,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1999年。
  • 苏进强(履彊),《风骨嶙峋的长者 : 蔡培火传》,台北市近代中国,1990年。

参考来源

  1. ^ 兴南新闻社 (编). 臺灣人士鑑. 台北: 吕灵石/兴南新闻社. 1943. 
  2. ^ 2.0 2.1 2.2 康宁祥著. 《台灣,打拼 康寧祥回憶錄》. 允晨出版. 2014年1月二版. ISBN 978-986-5794-08-8. 
  3. ^ 收录于韩良俊编著,韩石泉原著,《六十回亿》,望春风文化,2009年2月初版,页192
  4. ^ 彭明敏,《逃亡》,玉山社,2009年6月初版,页34
  5. ^ 【专文】文协斗士+国民党政治犯 石锡勋的子女谈老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陈婉真,2016年11月25日。
  6. ^ 母亲的一生与她的信仰力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石美莎撰。
  7. ^ 李敖,〈战斗是检验党外的唯一标准〉,收于《战斗是检验党外的唯一标准》台北:狮谷,1983年11月初版。页325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