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鄧世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鄧世增將軍

鄧世增(1889年—1954年),號益能廣東合浦人(今屬廣西)。陸軍中將,中國同盟会会员,第1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全黨團結委員會委員。

生平

1889年2月23日(農曆正月二十四日) 出生於廣東合浦縣(今廣西北海市鐵山港區)營盤鎮玉塘村。

辛亥革命时期:1911年2月 在省立廉州中學讀書時加入同盟會,響應辛亥革命,參加反清暴動隊。11月,和蘇乾初(又名蘇用武)、羅侃廷、同學卜漢池鐘繼業等在合浦廉州起義成功,成立了革命政府-廉州都督分府,任軍政部長(蘇用武任軍政分府都督)。

1912年春,入讀廣東陸軍速成學校第三期砲兵科。 1913年冬,軍校畢業,派兵站服務,討伐袁世凱失敗,逃港。 1914年春到陽江蘇汝森團,當機關槍連排長,在親袁的龍濟光殺害同盟會出身的蘇團長後,鄧再次逃香港。 1915年任合浦珠江高小學校國文體操教員。 1916年隨欽廉道尹成光當委員。 1918年春在福建治安滇軍任排長,冬返粵,在羅定充任肇軍陳銘樞游擊營教官(即副營長)。 1919年任楊鼎中幫統部執事長。

1920年陽江起義任陳銘樞司令部參謀長。入穗後,改編入粵軍任營長。1921年改編入粵軍第一師第四團以原職派在該團服務。 1922年春派南路指揮所援桂。同年,鄧鏗師長給槍200桿返合浦辦團。 1923年春,編入黃志恆部,為營長。秋,到江門粵軍第一師當砲兵營長。自此,參加了討伐陳炯明沈鴻英鄧本殷等戰事。1924年春任粵軍第一師補充團團長,7月調任第四團團長。1925年7月改編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一師三十二團上校團長。1926年4月任第4軍11師少將副師長,同年兼任欽廉警備司令。1926年10月任廣州警備中將司令,1927年8月任第4軍中將參謀長。1927年12月任第8路軍總指揮部中將參謀長(總指揮李濟深),1928年1月兼任廣州衛戍司令、3月兼廣州市公安局長、4月兼獨立師師長。1929年2月 被國民黨中央圈定為廣州特別黨部執委兼組織部長,並被推選為“三全”代表。4月 因蔣介石扣留李濟深於湯山,期間代第八路軍總指揮,通電全國聲討蔣介石,“兵諫”反蔣未遂,逃往香港。

1931年10月鄧世增任京滬衛戍司令長官公署中將參謀長(司令長官陳銘樞,后蔣光鼐),率領十九路軍總部參謀人員第一批進駐南京,安排十九路軍進駐京滬,佈置京滬衛戍司令長官公署(設於南京中山路三元巷)和十九路軍總指揮部(設在南京兩廣賓館內)。由於陳銘樞旋即擔任交通部部長,改任蔣光鼐為京滬衛戍司令長官,但蔣司令因病未能及時到位。1932年1月15日國府命令:京滬衛戍司令長官蔣光鼐未到任以前,著京滬衛戍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鄧世增暫行代理 。一·二八淞滬抗戰開始後,2月1日十九路軍總指揮部參謀人員,在鄧世增率領下,自南京遷來上海南翔。鄧世增與蔣光鼐等一起制定整個戰區的抵抗作戰方案,指導作戰,並親臨前線視察。在軍情最緊急之時受陳銘樞、蔣光鼐所託親臨蔣介石洛陽官邸要求增援。李濟深曾書:“世增,世漢參與十九路軍戎機。是役以寡敵眾,以窳禦堅,卒能遏寇使不得逞者,全軍忠義之效也。”

1932年5月調任駐閩綏靖公署中將參謀長(主任蔣光鼐,后蔡廷鍇)。1932年7月14日鄧世增與蔡廷鍇乘“芝沙丹尼號”輪一同入閩(到達廈門),十九路軍黃強參謀長及軍中的三個師長、六個旅長、漳廈海軍警備司令、地方各級官員和各界代表紛來迎。7月16 日鄧世增由廈門乘"楚泰"號軍艦扺達福州。鄧世增就任駐閩綏靖公署參謀長,並代蔣光鼐發出就職(公署主任)通電,籌辦主持公署大小事務。在蒋蔡离闽出缺时,均将十九路軍軍政事务委托于鄧世增。在危急时鄧世增亲临前线,直接指挥十九路军辖下的各师。十九路軍在閩時,辦了一份軍刊曰“挺進”雜誌。創刊號上鄧世增親筆為十九路軍撰寫了"本軍之使命 ",並在創刊號上解釋了取名“挺進”的含義,那就是 “惟有向前挺進之一途,庶足以達我為國為民目的”。籍此去指導十九路軍官兵。1933年11月鄧世增參與發動閩變,出任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參謀長兼十九路軍副總指揮、參謀長。鄧兼任前敵總指揮,在前線指揮十九路軍。在最後的關頭,鄧世增冒着危險回闽,到龍巖接應蔡廷鍇,安排餘下官兵的出路(退回廣東,讓陳濟棠收編),以圖保存十九路軍最後的種子。鄧堅持到最後一刻才和蔡廷鍇經永定、大埔、汕頭,最后撤去香港 。

1936年10月出任第四路軍中將總參議,參以調停兩廣事變。此间鄧世增和蔡廷鍇奔走於兩廣之間,為重建十九路軍而努力。雖最後不能恢復十九路軍番號,但也促成了區壽年師(176師)的成立(原計劃編翁照垣部,翁不就職改區壽年師)。“兩廣事變”的和平解決,避免了一場內戰,為1937年之後的全面抗戰儲備了軍事力量,為國家和政府贏得了準備時間。民國政府為此向鄧世增頒發勳章,以表嘉獎 。1937年5月31日,授陸軍中將銜(國民政府按1935新制,向軍隊重新授銜)。

全面抗戰爆發後,廣東省建立人民抗日自衛團隊統率委員會,鄧世增應余漢謀香翰屏之聘,任該會委員。1938年春任欽廉地區抗日游擊司令。1939年3月任廣東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5月兼任第四戰區南地區特別守備區司令(後改第八區游擊指揮部指揮官),參加桂南會戰和历次南路抗击日寇之战役。在北海“焦土抗戰”中,關鍵時刻下令不能輕率舉火,使北海得免“焦土”浩劫。1942年5月辭職。1943年任軍事委員會桂林辦公廳參謀長(后改高等顾问,主任李濟深),統籌整合西南抗戰。1946年夏任廣州行營軍調顧問。

1948年5月當選第1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同年在廣東北海協助民革組織起義活動,8月因起義事泄,逃往香港。1950前后,往返於京港穗,進行策反粤籍高级将领活動。9月 攜家眷回廣州定居,任民革全黨團結委員會委員,參加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廣州市分部工作。1954年2月5日在廣州病逝,終年65歲,葬于廣州市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濟深為他的墓碑題字,文曰:“鄧世增同志之墓”,以示悼念。

參考資料

  • The Generals of WWII - Generals from Chin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九輯/我所知道的鄧世增的一些事蹟/李汝祥/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編印/一九八五年七月出版
  • 《蔡廷锴自传》
  • 《陈铭枢回忆录》/编者:朱宗震 汪朝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
  • 《福建党史月刊》2009年8期、11期 口述历史/亲历者说/十九路军入闽(三)/讲述人:徐由辛(徐名鸿族侄,前十九路军总指挥部副官)/访问人:薛宗耀 黄启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