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兰阳大桥
旧兰阳大桥 | |
---|---|
坐标 | 24°42′56″N 121°46′19″E / 24.715654°N 121.771928°E |
承载 | 原 台铁宜兰线 原 台9线 |
跨越 | 兰阳溪 |
国家/地区 | 中华民国(台湾) |
地点 | 宜兰县宜兰市、五结乡 |
官方名称 | 旧兰阳大桥 |
维护单位 | 台湾铁路管理局 交通部公路总局第四区养护工程处 |
设计参数 | |
桥型 | 上部结构:上承式钢钣梁桥 下部结构:混凝土桥墩与沉箱基础 |
全长 | 785米(2,575英尺)[1] |
宽度 | 单线桥梁(铁路桥宽度) 9米(30英尺)(公路桥宽度) |
历史 | |
施工单位 | 太田组(铁路桥含共构桥墩) 高石组(公路桥) |
开工日 | 1932年8月28日(铁路桥) 1934年6月30日(公路桥) |
完工日 | 1934年2月28日[2][3](铁路桥) 1935年7月(公路桥) |
总造价 | 120余万圆 |
开通日 | 1934年春[2][3](铁路桥) 1935年7月25日(公路桥) |
关闭日 | 1991年8月5日(公路桥) 2006年6月23日(铁路桥) |
地图 | |
兰阳溪旧铁路桥 | |
---|---|
浊水溪桥(铁路桥名) 兰阳大桥(公路桥名) | |
位置 | 中华民国宜兰县宜兰市与五结乡 |
建成时间 | 1934年(铁路桥) 1935年(公路桥) |
公众参观 | 开放时间:(未开放) |
官方名称 | 兰阳溪旧铁路桥 |
类型 | 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桥梁 |
详细登录资料 |
旧兰阳大桥是位于台湾宜兰县兰阳溪上的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连接宜兰的溪南与溪北地区,已于2006年停用。此桥由宜兰县政府分别以2002年6月21日府文资字第0910003171号及2006年9月21日府文资字第0950005021号公告为宜兰县历史建筑。
沿革
日治时期
建桥前概况
铁路
宜兰线铁路宜兰~苏澳段于1919年3月24日通车,其跨越浊水溪(今兰阳溪)的桥梁以木造“假桥”(临时桥)方式兴建,计148孔(147座桥墩),长687米,鹿岛组承建[4][注 1][6]。通车当年的8月25,木造临时桥就因暴雨河川涨水而弯曲[7][注 1]。
木造临时铁路桥在1931年10月21日豪雨中又遭冲弯[8][9][注 1],隔年(1932年)10月27又被大水冲歪一次,桥墩倾斜,轨道弯曲[10]。[注 1]
由于兰阳地区多雨,桥梁常被洪水冲毁,正巧台湾总督府内务局自1929年起进行浊水溪治水工程,因此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决定趁此投入80万圆经费,改筑更坚固的铁桥,预定1932年8月开工,以二个年度完成[11][12][注 1][13]。
公路
台湾日治时期初期,沟通宜兰溪南与溪北地区的道路、台车道或电线,以“凯旋桥”[注 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跨越浊水溪(今兰阳溪),1912年暴风雨时流失,隔年(1913年)2月1日重建通车[16][注 1],而重建后的凯旋桥又分别于1917、1918、1919年遭洪水冲失全部或一部[7][17][18][注 1]。
之后为了方便汽车行驶,于1930年12月兴建汽车用的“假桥”(临时桥),工程费8,000圆,罗东街民桧垣丰四郎承包,隔年(1931)年1月底竣工,长169米(93间)、宽3.64米,2月2日举行初渡式[11][19][20][21][注 1]。此桥仅使用8个月余,在1931年10月21日豪雨中遭洪水冲毁[8][注 1]。
汽车用临时桥冲毁后,兰阳地区官民在1931年11月组织“浊水溪架桥期成同盟会”,向有关单位陈情重建汽车用公路桥,并建议与铁路桥共构。同年12月4日,宜兰街长小岛仁三郎、罗东街长陈纯精、头围庄长中村菊雄、壮围庄长吴熖树、五结庄助役等人,一同拜访总督府总务长官木下信、交通局总长白势黎吉、台北州知事平山泰。经过陈情后,桥梁原则以铁公路共构方向筹办,但公路桥的预算,须待两年后(1933年)才能编列[22][23][24][25][注 1]。
在铁公路共构桥(旧兰阳大桥)尚未建成前,台北州内务部土木课另案先重建一座汽车用半永久临时桥(假桥),由该课技手祐村岩设计,采用铁筋混凝土高架桥架形式,桥长512.7m(282间),工程费18,000圆(台北州补助与地方民众捐款)。临时桥由清水组得标架设,1932年3月24日开工,进度缓慢甚至停工,拖延至年底始完成,隔年(1933)年1月29日通车,并命名“凯旋桥”。此临时桥设计与施工技术不佳,行车危险,民众非议,后又追加500圆预算补强[11][26][27][28][29][30][注 1]。
1933年3月4日,台北州官民祝贺由土木课重建的半永久临时公路桥通车,一并庆祝铁公路共构建桥案定案。通车典礼主要出席者为交通局总长堀田鼎、铁道部改良课长小山三郎、道路港湾课长松本虎太、台北州知事中濑拙夫、州土木课长前田兼雄、宜兰街长小岛仁三郎、罗东街长陈纯精、苏澳庄长小辻宇吉、台北州州协议会员黄再寿(宜兰仕绅)、前宜兰街街长重藤干一等人[31][注 1]。
建桥经过
铁公路共构的旧兰阳大桥铁路桥部分于1932年8月28日开工兴建[3],太田组承包[32][注 1],1934年2月28日竣工、3月30日铺轨[3][注 3],取代原先的宜兰线铁路木造假桥(第一代浊水溪桥)。
于此时期,宜兰在地官民不断向当局陈情,希望与新建的铁路桥一并架设人道桥(公路桥)[34][注 1],经总督府交通局道路港湾课编列40余万圆经费建公路桥,1934年5月10日由高石组得标承建,6月30日开工[35][36][注 1][注 4]。
1935年7月,旧兰阳大桥的公路桥完工,25日在桥北端举行开通典礼,由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改良课长小山三郎与道路港湾课技师北川幸三郎、台北州内务部长福元岩吉与该部土木课长前田兼雄、兰阳三郡(宜兰、罗东、苏澳)与各街庄官民代表等出席与致词。典礼后由罗东郡五结庄耆老许水泉老先生一家为首,步行渡桥。开通典礼后在宜兰公会堂举行庆祝大会[13][38][注 1]。
旧兰阳大桥通车后,原本的半永久临时公路桥(假桥)便被禁止通行拆除,其部分材料旋被移作东港桥架设之用[11]。
民国时期
战后由于公路交通量的增加,旧兰阳大桥公路桥部分由原路幅5米[39][注 5]拓宽为9米[39][注 6],并在1971年8月竣工[2];而铁路桥部分亦因宜兰线铁路单线容量不足,由台湾铁路管理局自1980年起办理“宜兰线铁路扩建工程”,在本桥下游侧新建一座单线钢筋混凝土上承式预力梁桥(第三代浊水溪桥),并于1984年完工[40](原则行驶南下列车,但2002年7月起停用拆除),而既有的旧兰阳大桥鐡路桥则更新上部钢梁结构[11]后继续使用,原则行驶北上列车。
虽然旧公路桥桥面已局部拓宽,但由于交通量仍持续增加,致局部拓宽后的公路桥面仍已不敷使用,因此,在1991年8月5日新的公路用兰阳大桥竣工通车之后,旧兰阳大桥公路桥已不具运输功能而停用[41],仅余台铁列车行驶铁路桥,直至2006年6月23日兰阳溪铁路桥(第四代浊水溪桥)双线通车后始停用,并拆除枕木与钢轨。
本桥停用后,原公路桥桥面曾作为自行车专用道使用,不过目前因安全考量,已封闭桥面禁止通行[42]。
设计
旧兰阳大桥全长785米[1],计34个桥孔(33座桥墩),每孔跨度22.15米[43],下部结构为双沉箱基础与钢筋混凝土桥墩、上部结构为钢钣梁构造(桥墩虽为铁公路共用,但钢钣梁为铁公路分开独立架设)。此外,公路桥部分的洗石子护栏造形简洁,表现出混凝土建筑之特点[2],为宜兰地区最早的现代化大型桥梁[42]。
-
台铁宜兰线第二代浊水溪桥(旧兰阳大桥)上承式钢钣梁与避车台。
-
供汽车通行的省道台9线旧兰阳大桥之上承式钢钣梁及桥上的旧式水泥护栏。
相关条目
注释
引用资料
- ^ 1.0 1.1 1.2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交通篇(第一冊). 南投县. 1993年1月15日: 页54 (中文(台湾)).
- ^ 2.0 2.1 2.2 2.3 2.4 〈舊蘭陽大橋〉.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国家文化资产网. (发刊日不详) [2018-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7) (中文(台湾)).
- ^ 3.0 3.1 3.2 3.3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第三十五年報(昭和八年度)》.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数位典藏 (台北市). 1934年12月23日: 页191 [2020年6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6月17日) (日语).
- ^ 铁道部建设系长 海野斐雄,〈宜兰线建设工事〉,《台湾日日新报》, 1924年11月30日第8818号(宜兰线全通纪念号)(日语)。
- ^ 臺灣日日新報 「關鍵詞查詢」. 中央研究院 (中文(台湾)).[失效链接]
- ^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二十年報(大正七年度)》.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数位典藏. 1919年12月25日: 页37 [2020年6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6月17日) (日语).
- ^ 7.0 7.1 〈宜蘭暴風雨損害〉,《臺灣日日新報》. 1919年8月31日: 汉文5版 (中文(台湾)).
- ^ 8.0 8.1 〈蘭陽地方慘狀 濁水流失假橋 田浸水六千甲〉,《臺灣日日新報》. 1931年10月23日: 汉文8版 (中文(台湾)).
- ^ 〈危い宜兰浊水溪の铁道线路〉,《台湾日日新报》,1931年10月25日3版照片(日语)。
- ^ 〈囘复间际に宜兰线又も不通 今度は浊水溪铁桥の桥脚が倾斜して〉,《台湾日日新报》,1932年10月28日7版(日语)。
- ^ 11.0 11.1 11.2 11.3 11.4 〈蘭陽溪舊鐵路橋〉.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国家文化资产网. (发刊日不详) [2019-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9) (中文(台湾)).
- ^ 〈宜兰浊水溪架铁桥 经费八十万圆 按来月着手两年竣工〉,《台湾日日新报》,1932年7月21日汉文夕刊4版(繁体中文)。
- ^ 13.0 13.1 宜兰县史馆:《宜兰第一》,宜兰县,2010年11月,页83~84。(繁体中文)
- ^ 临时台湾土地调查局:《台湾堡图》宜兰十五号“罗东”图幅,台北厅:台湾日日新报社,1906(明治39)年8月5日(日语)。
- ^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中华民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理资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 [2020-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中文(台湾)).
- ^ 〈宜兰杂信(一日) 凯旋桥开通〉,《台湾日日新报》,1913年2月5日2版(日语)。
- ^ 〈地方近事 宜兰 桥梁流失〉,《台湾日日新报》,1917年8月23日3版(日语)。
- ^ 〈宜兰 凯旋桥落桥〉,《台湾日日新报》,1918年10月11日4版(日语)。
- ^ 〈兰阳民を恼まし拔く 凯旋河に愈愈架桥 来春一月迄に竣功见込〉,《台湾日日新报》,1930年11月27日5版(日语)。
- ^ 〈宜兰罗东两郡界 凯旋河假桥将完成 兰阳交通上益频繁〉,《台湾日日新报》,1931年1月16日汉文4版(繁体中文)。
- ^ 〈宜兰浊水溪假桥竣工 二日初渡式〉,《台湾日日新报》,1931年2月2日汉文8版(繁体中文)。
- ^ 〈就兰阳浊水溪架桥 举陈情委员八名出府 以立架设假桥为急务〉,《台湾日日新报》,1931年11月10日汉文8版(繁体中文)。
- ^ 〈兰阳浊水溪 架桥陈情 八委员访知事〉,《台湾日日新报》,1931年11月16日汉文8版(繁体中文)。
- ^ 〈浊水溪架桥を陈情 兰阳三郡下代表が长官、知事を历访〉,《台湾日日新报》,1931年12月5日7版(日语)。
- ^ 〈督府の同情に陈情委员满足 宜兰浊水溪人道桥 昭和八年に架设〉,《台湾日日新报》,1931年12月8日夕刊2版(日语)。
- ^ 〈宜兰浊水溪假桥 万四千余圆清水组落札〉,《台湾日日新报》,1932年3月21日汉文8版(繁体中文)。
- ^ 〈宜兰浊水溪假桥 设计不周工事迟顿 铁道部命令中止〉,《台湾日日新报》,1932年7月23日汉文夕刊4版(繁体中文)。
- ^ 〈宜兰浊水溪桥脚 以手按之便能摇动 宜根本重行设计〉,《台湾日日新报》,1932年7月27日汉文夕刊4版(繁体中文)。
- ^ 〈假桥竣功〉,《台湾日日新报》,1933年1月28日3版(日语)。
- ^ 〈宜兰浊水溪の‘◇◇◇凯旋桥◇◇◇’补强工事で完全な桥と なるか否か注视されてゐる〉,《台湾日日新报》,1933年3月1日3版(日语)。
- ^ 〈宜兰浊水溪两桥庆成 参会三百余名〉,《台湾日日新报》,1933年3月6日汉文8版(繁体中文)。
- ^ 〈宜兰浊水溪铁桥に人道桥添架有望 本年度追加豫算とすべく 冈田财务局长の大奋斗〉,《台湾日日新报》,1932年11月12日3版(日语)。
- ^ 高碧烈、黄富三整理校对、林本源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出版:《罗东乡土资料》,台北县,1994年5月,页94。原文为1934~1936年罗东公学校编《乡土资料》。(繁体中文)
- ^ 〈宜兰郡守及街长于冈田局长视察车中 陈情铁桥并人道桥〉,《台湾日日新报》,1932年8月2日汉文夕刊4版(繁体中文)。
- ^ 〈四十万圆て浊水溪人道桥 高石组に落つ〉,《台湾日日新报》,1934年5月11日4版(日语)。
- ^ 〈宜浊水溪桥卅日兴工〉,《台湾日日新报》,1934年7月3日汉文8版(繁体中文)。
- ^ 〈宜兰浊水溪架人道桥〉,《台湾日日新报》,1934年5月20日汉文8版(繁体中文)。
- ^ 〈宜兰浊水溪人道桥 廿五日盛举开通式 式后在公会堂开祝贺会〉,《台湾日日新报》,1935年7月27日汉文夕刊4版。(繁体中文)
- ^ 39.0 39.1 中华民国交通部交通研究所. 中華民國60年《交通年鑑》. 台北市. 1972年10月: 页237 (中文(台湾)).
- ^ 中华民国交通部:中华民国73年《交通年鉴》,台北市,1985年10月,页350。(繁体中文)
- ^ 〈新兰阳大桥今通车 民众要求暂缓封闭旧桥 以纾解交通〉,《中国时报》,1991年8月5日,第14版北基宜花县市新闻。(繁体中文)
- ^ 42.0 42.1 〈舊蘭陽大橋拆或不拆?四區工程處與宜蘭縣政府各有盤算。〉. 《PeoPo公民新闻》. 2010年10月12日 13:44 [2020年6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6月5日) (中文(台湾)).
- ^ 台湾铁路局,《台湾铁路路线图(西线)》,1965年5月(繁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