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下三叉河桥

坐标24°36′28″N 120°44′47″E / 24.607672°N 120.746501°E / 24.607672; 120.74650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下三叉河桥
海线下三叉河桥
坐标24°36′28″N 120°44′47″E / 24.607672°N 120.746501°E / 24.607672; 120.746501
承载台铁海线
跨越西湖溪
地点 中华民国台湾苗栗县后龙镇
官方名称下三叉河桥[1]
维护单位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
上游桥梁西湖溪桥省道台61线
设计参数
桥型上部结构:上承式预力箱型梁
下部结构:单圆柱悬臂式桥墩与沉箱基础
全长297.0米(974英尺)
宽度双线桥梁
历史
设计师中华顾问工程司
施工单位行政院退辅会荣工处
开工日大日本帝国第一代桥:1920年11月
台湾地区第二代桥:1988年4月4日
完工日大日本帝国第一代桥:1922年
台湾地区第二代桥:1990年(重建)
总造价3亿余元[2]
开通日大日本帝国第一代桥:1922年10月11日
台湾地区第二代桥:1990年12月15日
台湾地区自行车景观桥:2020年6月10日
地图
地图

台铁下三叉河桥是位于台湾苗栗县西湖溪上的一座铁路桥梁,连接苗栗县后龙镇龙港车站通霄镇白沙屯车站,1988~1990年于旧桥上游侧重建新桥。

沿革与设计

第一代桥

海线铁路后龙~公司藔(今龙港站)~白沙屯新埔通霄苑里间路段自1920年5月开工兴建,其中公司藔(今龙港站)至白沙屯间跨越西湖溪的“下三叉河桥”,原本设计为每孔跨度19.2米的上承式钢钣梁桥9孔,桥墩沉箱深度9米,但为防范洪水泛滥侵袭桥梁,变更设计为12孔钢钣梁桥,于1920年11月动工[3],1922年完工,并随着海线铁路于同年10月11日全线通车而启用。[4]

战后第一代桥因靠近海边,钢梁锈蚀,自1950年2月4日起抽换钢梁[5]。另本桥于1959年八七水灾时,遭洪水冲毁桥梁北方(龙港站方向)3孔桥墩,钢梁流失,台铁局自同年10月下旬起重建该3孔桥墩并再增建1孔,变为13孔桥,全长257.2米,于隔年6月7日完成[1][6][7][8]

由于下三叉河桥位于海口,桥墩桥台受海水侵蚀,风化严重且已龟裂,复因建造时期植根不深,历年迭经水流冲刷覆土更浅,所以在1983年加固P4~P9以及P12号桥墩,并抽换钢梁7孔,以维持行车[1]

1978年6月1日,包含第一代桥在内的海线铁路完成电气化接电试车,本桥增设电车线电杆等设备[9]

第二代桥

日本时代后期及战后台铁局陆续改建或补强老旧铁路桥梁,并自1980年代起,大规模重建旧桥,除了已完成重建者[注 1]之外,计罗列出29座桥梁,分别纳入“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及“五大桥梁重建工程”两项计划[12]。其中龙港站白沙屯站间的下三叉河桥改建,属于“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项目。新桥(第二代桥)建造于第一代桥上游侧约40米处,由中华顾问工程司细部设计、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荣民工程处承包,下部结构为单圆柱悬臂式RC桥墩、基础为直径5.5米沉箱(深度20米),而上部结构则为简支预力箱型梁,梁底规划距河面8.6米,比第一代桥高出3.42米。

第二代桥全长297米,计15孔桥孔,每孔跨度19.8米,此外配合海线铁路部分路段复线化,采复线桥梁设计。该桥自1988年4月4日开工,1990年12月15日完成东主正线通车并停用第一代桥,隔年(1991年)2月9日完成西主正线通车[1],隔日龙港站白沙屯站间启用双单线中央控制行车制(CTC)行车[13]

近况

  • 第一代桥:
    • 1990年停用后,台铁立即拆除桥梁上部的钢钣梁。至于桥墩,考量桥梁位于西湖溪出海口,有小型渔船出入,因河川可能受海流或河流冲刷而改道,河面难以认定,如果依河床面拆除桥墩,唯恐河道变更及发生干潮时有渔船进出,有发生触礁的危险,因此保留桥墩至今。
    • 2017年起,经济部水利署规划“西湖溪整体环境营造计划”,由苗栗县政府发包执行,2018年2月3日举行开工典礼。该计划之后龙段分项工程,利用残存的第一代桥桥墩,架设新的自行车景观钢桥,衔接西湖溪南北两端既有的绿光海风自行车道,避免自行车爱好者绕行至台61线与汽机车争道[14]。景观桥2019年1月动工,以“捕蟹笼”构想设计,同年年底竣工,2020年6月10日由台湾苗栗县县长徐耀昌剪彩启用[15][16]
  • 第二代桥:现役中。因下三叉河桥位于西湖溪出海口,周边有风力发电机矗立,易达性佳,摄影的构图方式多样化,因此成为热门的摄影爱好者取材地点[17]

其他纪事

  • 由于下三叉河桥与龙港车站、下南势坑溪桥、下后龙溪桥距离不远,且桥梁改建时需一并完成后龙站至白沙屯北号志站之间的复线化与铁路线形调整,因此,工程单位一并实施下列改建工程:
    • 拆除日本时代大正年间所建的木造龙港站站房,于原旧站房南方约120米处新建新站房,并且调整月台位置。不过,二代下三叉河桥通车后大约半年,龙港站即在1991年6月22日停止售票,降等为无人招呼站,新站房重新布置改为道班工房。
    • 重建后龙站龙港站间下南势坑溪桥(长118.8米)、下后龙溪桥(长534.6米)。[1]
  • 第二代下三叉河桥完工后,台铁以该桥位在三叉河(西湖溪流域)出海口上,“叉”是“义”字的简笔,河名三叉,实则慕义,与地方人士的好义乐公行为类似,于是在二代桥北岸西主正线路基旁设置石碑,石碑北面以草书题“下三叉河桥”五字,而南面则题有“三叉扬义”四字,并另于碑座镶上〈海线下三叉河桥重建纪要〉、历年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主要人员与殉职人员芳名等等,以兹纪念。[18]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台湾铁路管理局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处. 《鐵路沿線老舊橋樑重建工程總報告》第4冊技術篇(二). 台北市. 1991年5月31日 (中文(台湾)). 
  2. ^ 台湾铁路管理局:〈海线下三叉河桥重建纪要〉,1990年12月31日(繁体中文)
  3. ^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第廿二年報(大正九年度)》. 台北: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1921年12月30日,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数位典藏: 页59 [2022年7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7月16日) (日语). 
  4. ^ 〈龍港車站〉,《臺灣驛站之旅》網站. 2004-2020年 [2019-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2).  (繁体中文)
  5. ^ 〈搶修全省鐵路鋼樑,第二期工程積極進行中,三叉河橋決定四日開工〉. 《民声日报》 (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 数位典藏服务网). 1950年2月22日4版 [2022年7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7月16日) (中文(台湾)). 
  6. ^ 交通部交通研究所. 中華民國39年~49年合編本《交通年鑑》. 台北市. 1962年 (中文(台湾)). 
  7. ^ 台湾铁路局,《台湾铁路路线图(西线)》,1965年5月(繁体中文)
  8. ^ 〈三叉河橋,恢復通車〉. 《民声日报》 (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 数位典藏服务网). 1960年6月9日2版 [2022年7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7月16日) (中文(台湾)). 
  9. ^ 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 〈大事紀要〉,中華民國67年《臺灣鐵路統計年報》 (报告). 国家图书馆 政府统计资讯网: 页272. 1979年6月 [202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9) (中文(台湾)). 
  10. ^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 昭和十六年度年报》,(出版地不详),1941年,页102(日语)
  11. ^ 交通部:中华民国77年《交通年鉴》,台北市,1989年10月10日,页329(繁体中文)
  12. ^ 寿俊仁 (编). 《臺灣鐵路百週年紀念》. 台湾铁路管理局. 1987年6月9日: 页264~271 (中文(台湾)).  国家图书馆 (中华民国) 台湾记忆。
  13. ^ 台湾铁路管理局台中运务段. 〈白沙屯站〉,. [2019-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7). (繁体中文)
  14. ^ 台湾城乡发展脉动建筑电子报. 〈水環境改善10【苗栗縣】西湖溪整體環境營造計畫〉,. 2019年6月15日 [2019年4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9月18日) (中文(台湾)). 
  15. ^ 〈影/西湖溪出海口景觀橋「獨一無二」 未開放遊客已至〉. 《联合报》地方版桃竹苗. 2020年3月27日1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7月19日) (中文(台湾)). 
  16. ^ 〈國內首見鋼橋形如蟹籠 西湖溪整體環境營造計畫完工〉. 《联合报》地方版桃竹苗. 2020年6月10日18: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0月31日) (中文(台湾)). 
  17. ^ 台铁印象 Taiwan Railway Memories:〈【拍摄点】下三叉河桥(西湖溪出海口)〉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7年8月25日(繁体中文)
  18. ^ 台湾铁路管理局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处:《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总报告》第1册评估篇,台北市,1991年5月31日(繁体中文)

注释

  1. ^ 当时没有纳入重建计划的老旧桥梁,举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