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清齦腭擦音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清齦腭擦音
ɕ
IPA編號182
編碼
HTML碼(十進制)ɕ
Unicode碼(十六進制)U+0255
X-SAMPA音標s\
ASCII音標S;
IPA盲文英語IPA Braille⠦ (braille pattern dots-236)⠉ (braille pattern dots-14)
音頻範例
[ɕ, ʑ]的發音位置

清齦腭擦音為在語音學輔音之一種,用於一些口語中。清齦腭擦音在國際音標的符號是ɕ

發音時候舌面前部擡起,氣流通過舌面前部發出摩擦的聲音,聲帶不振動。

漢語普通話拼音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中的輔音X、威妥瑪拼音之中的hs、以及日語假名/就是此音。國際音標編號為182,X-SAMPA音標s\,ASCII音標為S;

出現於

語言 詞彙 國際音標 意義 註釋
阿迪格語 щы [ɕə]
阿薩姆語 ব্ৰিটি [bɹitiɕ] 英國英語
加泰羅尼亞語 東部[1] caixa [ˈkäɕə] 箱子 參見加泰羅尼亞語音系
馬略卡島方言[1] [ˈkaɕə]
漢語 部分客家話方言 心/sim [ɕím] /s//i/前的同位異音。
現代標準漢語 西安/Xī'ān

/一ˉ ㄢˉ

[ɕí.án] 西安 /ʂ//s/對立。參見現代標準漢語音系
楚瓦什語 çиçĕм [ˈɕiɕ̬əm] 閃電 /ʂ//s/對立。
丹麥語 sjæl [ˈɕeːˀl] 參見丹麥語音系
荷蘭語 部分使用者 sjabloon [ɕäˈbloːn] 模板 可能是[ʃ]或[sʲ]。參見荷蘭語音系
英語 加的夫英語[2] human [ˈɕumːən] 人類 /hj/的語音實現。比標準英式英語的[ç]部位更靠前且擦音更強。鄉村方言脫落了/h/: [ˈjumːən][2]參見英語音系
保守標準英音 tuesday [ˈt̺ʲɕuːzdeɪ] 周二 /j/在音節結尾的/t/(此時是齒齦音)後的同位異音,可能只部分地變清。英式英語中/tj/ 常被實現為塞擦音[]。在通用美式英語中脫落: [ˈt̺ʰuːzdeɪ][3][4]寬式IPA通常記為⟨j⟩。參見英語音系
一些加拿大英語
加納英語[5] ship [ɕip] 受過教育的使用者可能會用[ʃ][5]
瓜拉尼語 Paraguayan che [ɕɛ]
日語[6] 塩/shio [ɕi.o] 參見日語音系
卡巴爾達語 щэ [ɕa]
韓語 시/si [ɕi] 參見韓語音系
下索布語[7] pśijaśel [ˈpɕijäɕɛl] 朋友
盧森堡語[8] liicht [liːɕt] /χ/ 在語音學前元音後的同位異音;部分使用者將其和[ʃ]混同。[8]參見盧森堡語音系
挪威語 東部標準口音[9] kjekk [ɕe̞kː] 英俊 一般被記為⟨ç⟩;更少實現為硬腭音[ç]。在卑爾根、奧斯陸等地的年輕使用者將它和/ʂ/混同。[9]參見挪威語音系
普什圖語 瓦濟里斯坦方言 لښکي [ˈləɕki] 小,輕微
波蘭語[10] śruba [ˈɕrubä] /ʂ//s/對立。參見波蘭語音系
葡萄牙語[11][12][13] mexendo [meˈɕẽd̪u] 正在移動 也被描述為齒齦後音[ʃ][14][15]參見葡萄牙語音系
羅馬尼亞語 特蘭西瓦尼亞方言[16] ce [ɕɛ] 什麼 標準音中實現為[]。參見羅馬尼亞語音系
俄語 счастье [ˈɕːæsʲtʲjə] 幸福 也被記為щ。和/ʂ//s//sʲ/對立。參見俄語音系
Sema[17] ashi [à̠ɕì] 可能是/ʃ//i, e/前的同位異音。[17]
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 克羅地亞語[18] miš će [mîɕ t͡ɕe̞] 老鼠會 /ʃ//t͡ɕ, d͡ʑ/前的同位異音。[18]參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
黑山語的部分使用者 с́утра/śutra [ɕût̪ra̠] 明天 音位是/sj/或某些情況下的/s/.
瑞典語 芬蘭瑞典語 sjok [ɕuːk] 大塊 /ɧ/的同位異音。
瑞典 kjol [ɕuːl] 襯衫 參見瑞典語音系
標準藏語 拉薩方言 བཞི་ [ɕi˨˧] /ʂ/對立。
塔塔爾語 өчпочмак [ˌøɕpoɕˈmɑq] 三角形
烏茲別克語[19] [比如?]
史興語 低地[20] [RPd͡ʑi ɕɐ][需要解釋]
高地[21] [RPd͡ʑi ɕɜ][需要解釋]
雅加語 Šúša [ɕúɕa] 企鵝
彝語北部方言 ꑟ/xi [ɕi˧]
標準壯語 cib [ɕǐp]

註釋

  1. ^ 1.0 1.1 Recasens & Espinosa (2007:145, 167頁)
  2. ^ 2.0 2.1 Collins & Mees (1990),第90頁.
  3. ^ Collins & Mees (2003),第173, 306頁.
  4. ^ Gimson (2014),第230–231頁.
  5. ^ 5.0 5.1 Huber (2004:859頁)
  6. ^ Okada (1999:117頁)
  7. ^ Zygis (2003),第180–181頁.
  8. ^ 8.0 8.1 Gilles & Trouvain (2013),第67–68頁.
  9. ^ 9.0 9.1 Kristoffersen (2000),第23頁.
  10. ^ Jassem (2003:103頁)
  11. ^ Mateus & d'Andrade (2000)
  12. ^ Silva (2003:32頁)
  13. ^ Guimarães (2004)
  14. ^ Cruz-Ferreira (1995:91頁)
  15. ^ Medina (2010)
  16. ^ Pop (1938),第29頁.
  17. ^ 17.0 17.1 Teo (2012:368頁)
  18. ^ 18.0 18.1 Landau et al. (1999:68頁)
  19. ^ Sjoberg (1963:11頁)
  20. ^ Chirkova & Chen (2013),第365頁.
  21. ^ Chirkova, Chen & Kocjančič Antolík (2013),第382頁.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