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方以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方以智
方以智像
方以智像
大明翰林院檢討
籍貫南直隸桐城縣
族裔漢族
字號密之,號鹿起[1],又號曼公
出生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
直隸桐城縣
逝世康熙十年十月七日
(1671年11月9日)
江西萬安縣
親屬(祖)方大鎮
(父)方孔炤
出身
  • 崇禎十二年(1639年)己卯科舉人
  • 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出身

方以智(1611年—1671年11月9日),密之曼公,又號鹿起,別號龍眠愚者出家後改名大智,字無可,別號弘智,人稱藥地和尚直隸桐城縣(今安徽省桐城市)人,明末清初學者、思想家、科學家。

生平

祖父方大鎮,曾任萬曆大理寺少卿,治《易經》、《禮記》,著述宏富。父親方孔炤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崇禎朝官至湖廣巡撫[2]

方以智幼稟異慧,六歲知文史,博覽群書。[3]早年隨父宦遊,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寧直隸燕京等地,見名山大川,與西洋傳教士畢方濟湯若望交往,並閱西洋之書。與冒襄侯方域陳貞慧,合稱明季四公子

崇禎七年(1634)桐城民變,方孔炤留守,方以智隨家人避居南京。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己卯科應天鄉試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聯捷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李自成入北京後,受到了嚴刑拷打。不久李自成兵敗山海關,方以智趁亂逃往南方。

南明永曆朝,除經筵講官,因偽書案被免職。[4]自行參加抗清活動,兵敗後出家為僧,改名換姓,人稱「藥地和尚」。因「粵案」被清廷押解北上,赴南昌省獄,又押往廣東對案,十月初七日行至江西萬安惶恐灘頭,想起宋朝末年文天祥事跡,自沉於江殉國。[5]一說坐化。[6]

據說,以智浮沉江湖抗清時,在社會底層,推動了秘密結社天地會的發展。

家庭

方中德方中通方中屨[7]

學問與學說

物理小識書影

方以智作品大多傷時感事之作,如:「同伴都分手,麻鞋獨入林。一年三變姓,十字九椎心。聽慣干戈信,愁因風雨深。死生容易事,所痛為知音。」(《獨往》)。方以智在哲學、自然科學方面卓然有成。著有《通雅》、《物理小識》、《藥地炮莊》、《東西均》、《禪樂府》、《四韻定本》、《醫學全通》等等。其中《通雅》和《物理小識》,是百科全書式的專著,被譽為「十七世紀罕無倫比的百科全書派」大學者[8]

繪畫作品從現知最早作於1635年的《四妙圖》、還有《斷截紅塵圖》、《頑石圖》、《騎驢圖》等。

方以智《草書扇面》

方以智家學深厚,在學習中國學術的同時,也向西人學習科技。他接受近代西方科學知識,並不盲從,常以實驗驗證,糾正西學認識錯誤的地方。方以智提倡通幾與質測之學,在科學上有不少成就。

物理學方面,方以智更有諸多創見。他從氣一元論自然觀出發,提出一種樸素的光波動學說,認為:「氣凝為形,發為光聲,猶有未凝形之空氣與之摩蕩噓吸。故形之用,止於其分,而光聲之用,常溢於其餘:氣無空隙,互相轉應也。」(《物理小識》卷一)方以智認為,光的產生是由於氣受到激發的緣故。由於氣瀰漫分佈於所有空間,彼此間無任何空隙,被激發的氣必然要與周圍靜止的氣發生相互作用,「摩蕩噓吸」,將激發傳遞出去,這就形成了光的傳播。

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識》中,記述有大量動物學植物學內容和栽培、管理等知識。他引述了傳教士主思維」之說,介紹了西方世界關於人體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識,但剔除了傳教士所說的「全能的上帝創造世界」之類的內容。

梁啓超說:「崇禎十五年出版的方密之通雅五十卷,實為近代研究小學的第一部書。體例略仿《爾雅》,而門類稍有增減」[9];又說方以智在音韻學方面的貢獻在於提出「以音求義」[10]

研究

  • 《方以智晚節考》,余英時著,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年、臺北允晨,1986年。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 《方以智晚節新證》,余英時著,收錄於《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出版,1982年
  • 《方以智》,劉君燦著,臺北東大出版,1988年。
  • 《方以智評傳》,羅熾,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 《港臺及海外學人方以智研究論著目錄》,邢益海,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
  • 《方以智三教道一論的特色及其體知意義》,蔡振豐,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
  • 《方以智的禪學思想》,鄧克銘 華夏出版社,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
  • 《火、爐、土、均:覺浪道盛與方以智統攝之學》,徐聖心,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
  • 《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邱敏捷 華夏出版社,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
  • 《方以智詩學源流及旨要論考: 以「中邊說」為討論中心》,廖肇亨,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
  • 《明遺民覺浪道盛與方以智「怨」的詩學精神》,謝明陽,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
  • 《方以智倡三教歸易論》,王煜,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
  • 《方以智晚節考及補證讀後感》,勞思光,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
  • 《方以智之畫論 》,饒宗頤,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
  • 《方以智與陳子升》,饒宗頤,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
  • 《方以智與王夫之》,張永堂,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
  • 《冬煉三時傳舊火:港台學人論方以智》,邢益海編,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

參考文獻

引用

  1. ^ 《崇禎十三年庚辰科進士三代履歷》:方以智,曾祖學漸,封大理寺少卿;祖大鎮,己丑進士,大理寺少卿;父孔炤,丙辰進士,囗口湖廣巡撫。鹿起,易四房,乙卯年十月二十六日生,桐城縣人,己卯二十三名,會試八十名,二甲五十四名,工部觀政。
  2. ^ 《桐城方氏七代遺書·方以智傳》載:「方以智……父孔紹,萬曆丙辰進士,巡撫湖廣,為時相所忌,以失律逮下獄。」
  3. ^ 陳子龍有首五言長詩《聞桐城亂久矣龍友從金陵來知密之固無恙也甚喜又以久不見寄書寒夜有懷率爾成詠》提到:「六齡知文史,八歲游京師。十二工書法,隸草騰龍螭。十五通劍術,十八觀玄儀。旁及易象數,物理不可欺。」(《陳子龍詩集》卷五)《清史稿》本傳記載:「以智生有異秉,年十五群經子史略能背誦。博涉多通,自天文、輿地、禮樂、律數、聲音、文字、書畫、醫藥、技勇之屬,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
  4. ^ 王夫之《永曆實錄》方以智傳:方以智,字密之,直隸桐城人。姿抱暢達,早以文章譽望動天下。父孔炤,萬曆丙辰進士,巡撫湖廣,為時相所忌,以失律,逮下獄。阮大鋮與同郡,尤忮害之。時局翕然,欲致孔炤於死。以智方中鄉舉,上計偕,忌者欲因文場陷之,使絕營救伸理。以智入都,佯為不就試,已乃密入闈,中崇禎庚辰進士,選庶吉士,改編修。以智既官禁苑,在廷稍為孔炤伸理,得減死論。
    北都陷,以智間行歸里。大鋮黨又欲以從逆陷殺之,幾不免。南都陷,以智徒步走江、粵,顧自是無仕宦情,乃改名姓稱吳秀才,游南海。參議姚奇胤與以智同舉進士,一日,擁騶從出,與以智遇。以智趨避書肆中,奇胤愕眙,下肩輿,相持泣下,人始知其為以智矣。奇胤勸令強起襄時難,以智不答,留客奇胤署中。
    瞿式耜聞而迎館之。會上即位於肇慶,擢左中允,充經筵講官。司禮太監王坤奏薦大臣數十人,給事中劉鼒抗疏言:「內臣不得薦人,況大臣乎!坤所薦者皆海內人望,方且以間關不得至為憂,若聞坤薦,當益裹足不前,則是名薦之而實止之,拒人於千里之外也。」坤怒,將逐鼒,且疑鼒疏出以智手,為寢經筵。以智既無宦情,講官之命為式耜所強受,又不見庸,遂決掛冠去,浮客桂、柳間。粵西稍定,就平樂之平西村築室以居。
    以智詩仿錢、劉,平遠有局度,書法遒整,畫尤工,弈棋亦入能品,尤嗜音律,喜登眺,至是放情山水,觴詠自適,與客語,不及時事。楚、粵諸將多孔炤部校,欲迎以智督其軍,以智咸拒謝之。
    永曆三年,超拜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不拜。詔遣行人李渾敦趨入直,以智野服辭謝,不赴。平樂陷,馬蛟麟促以智降,乃舍妻子,為浮屠去。
  5. ^ 余英時《方以智晚節考》
  6. ^ 《清史稿》: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父孔炤,明湖廣巡撫,為楊嗣昌劾下獄,以智懷血疏訟冤,得釋,事具明史。以智,崇禎庚辰進士,授檢討。會李自成破潼關,范景文疏薦以智,召對德政殿,語中機要,上撫幾稱善。以忤執政意,不果用。京師陷,以智哭臨殯宮,至東華門,被執,加刑毒,兩髁骨見,不屈。
    賊敗,南奔,值馬、阮亂政,修怨欲殺之,遂流離嶺表。自作序篇,上述祖德,下表隱志。變姓名,賣藥市中。桂王稱號肇慶,以與推戴功,擢右中允。扈王幸梧州,擢侍講學士,拜禮部侍郎、東閣大學士,旋罷相。固稱疾,屢詔不起。嘗曰:「吾歸則負君,出則負親,吾其緇乎?」
    行至平樂,被縶。其帥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擇,以智趨右,帥更加禮敬,始聽為僧。更名弘智,字無可,別號藥地。康熙十年,赴吉安,拜文信國墓,道卒,其閉關高座時也。友人錢澄之,亦客金陵,遇故中官為僧者,問以智,澄之曰:「君豈曾識耶?」曰:「非也。昔侍先皇,一日朝罷,上忽嘆曰:『求忠臣必於孝子!』如是者再。某跪請故,上曰:『早御經筵,有講官父巡撫河南,坐失機問大辟,某薰衣,飾容止如常時。不孝若此,能為忠乎?聞新進士方以智,父亦系獄,日號泣,持疏求救,此亦人子也。』言訖復嘆,俄釋孔炤,而辟河南巡撫,外廷亦知其故乎?」澄之述其語告以智,以智伏地哭失聲。
  7. ^ 《清史稿》:子中德,字田伯,著古事比。以智構馬、阮之難,中德年十三,撾登聞鼓,訟父冤。父出亡,偕諸弟徒步追從。中通,字位伯,精算術,著數度衍,見疇人傳。中屨,字素伯,幼隨父於方外,備嘗險阻,著古今釋疑。
  8. ^ 《清史稿》:以智生有異稟,年十五,群經、子、史,略能背誦。博涉多通,自天文、輿地、禮樂、律數、聲音、文字、書畫、醫藥、技勇之屬,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著書數十萬言,惟通雅、物理小識二書盛行於世。
  9. ^ 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十二講《清初學海波瀾余錄》:「密之最大發明,在以音求意義」《飲冰室合集》第十卷 飲冰室專集之七十五 204頁
  10. ^ 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十二講 清初學海波瀾余錄「密之最大發明,在以音求意義」《飲冰室合集》第十卷 飲冰室專集之七十五 151頁

來源

  • 余英時:《方以智晚節考》(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年、臺北允晨,1986年).
  • 余英時:《方以智晚節新證》,收錄於《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出版,1982年).

外部連結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500》,出自趙爾巽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