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元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二十四史
次序 書名 作者
姓名 時代
1 史記 司馬遷 西漢
2 漢書 班固 東漢
3 後漢書 范曄 劉宋
4 三國志 陳壽 西晉
5 晉書 房玄齡
6 宋書 沈約 蕭梁
7 南齊書 蕭子顯
8 梁書 姚思廉
9 陳書
10 魏書 魏收 北齊
11 北齊書 李百藥
12 周書 令狐德棻
13 南史 李延壽
14 北史
15 隋書 魏徵
16 舊唐書 劉昫 後晉
17 新唐書 歐陽修 北宋
18 舊五代史 薛居正
19 新五代史 歐陽修
20 宋史 脫脫
21 遼史
22 金史
23 元史 宋濂
24 明史 張廷玉
相關 東觀漢記 劉珍 東漢
相關 新元史 柯劭忞 民國
相關 清史稿 趙爾巽 民國
相關 點校本二十四史 顧頡剛 共和國

元史》是明朝李善長等奉明太祖之命編撰的紀傳體史書,共210卷,有本紀47卷,志58卷,表8卷,列傳97卷。二十四史之一。

概要

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二年(1369年)下令修《元史》,並且要求史官「直述其事,毋溢美 ,毋隱惡,庶合公論,以垂鑒戒」,以徐達從元大都取得的《十三朝實錄》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元經世大典》為基礎,命左丞相李善長為監修官,前《起居注宋濂、漳州府通判王禕為總裁官,徵山林遺逸之士汪克寬胡翰宋僖陶凱陳基曾魯高啟趙汸張文海徐尊生黃篪傅恕王錡傅著謝徽等十五人為纂修官[1],開局於天界寺,宋濂是主要負責人,八月十一日,完成了本紀37卷,志53卷,表6卷,列傳63卷。由於元順帝脫歡帖木兒以後的實錄,暫付闕如,全書沒有完成;朱元璋又遣歐陽佑持等12人,收集史料。洪武三年明太祖再次下詔重修《元史》,二月六日重開史局,仍以宋濂、王禕為總裁,以趙壎朱右貝瓊朱世廉王廉王彝張盂兼高遜志李懋張宣李汶張簡杜寅俞寅殷弼等十五人為纂修官。是年七月一日,纂成順帝一朝本紀10卷,志5卷、表2卷、列傳36卷。至此《元史》粗成,前後兩度開館修史,成書僅用331天。後合前後兩部,釐為210卷。歷代修史皆有論贊之辭,唯《元史》不作論贊。

《元史》的《本紀》和《志》佔全書一半,而《本紀》佔全書近四分之一,《文宗紀》幾是一年一卷。清代學者錢大昕(1728年-1804年)說:「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無如《元史》者。」主要認為它的編纂工作過於草率,錯誤百出,清代汪輝祖的《元史本證》指出《元史》中3700餘項錯誤。例如:《元史》中存在有一人兩傳的缺失,如速不台雪不台本是一人,完者都完者拔都是一人,石抹也先石抹阿辛是一個人,《元史》中都列有兩傳。再者,譯名不一,如八思巴又譯八合思八、巴思八、八合斯巴,再如天順帝阿里(剌)吉八又訛稱為阿速吉八(根據《蒙古源流》及藏文《紅史》等書更正)等。錢大昕有志重修元史,但只完成了《氏族表》和《藝文志》。

直到清末民初柯劭忞(1848年-1933年)集三十年努力撰成《新元史》,凡二百五十七卷,才算有了一部差強人意的元代史書。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為「正史」,與舊有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

《新元史》從史學角度而言,《大元一統志》、《元經世大典》等所引述的參考史料早在編寫之前已經散佚,因此許多敘述只能是編纂。《新元史》在文字修飾上雖然比舊《元史》有提高,但書中所引用的新資料,都沒有註明出處[註 1]。《元史》敘述文體簡潔,並非陋劣,作為研究元代之原始史料之價值,仍然是不能忽視的[註 2]

訂正補充

明朝解縉《元史正誤》、朱右《元史拾遺》、許浩《元史闡微》,清朝魏源元史新編》、邵遠平元史類編》。清朝洪鈞出使歐洲各國後,發現西方各國蒙古學研究甚豐,遂羅集當時西方有關蒙古之書,翻譯成《元史譯文証補》,在中國印行後,震驚史學界,引起中國參考西書重修元史之風。另有屠寄蒙兀兒史記》,從《永樂大典》輯出的《元朝秘史》。這些書籍對《元史》作了不少增補考證,但仍有許多遺漏,始終不能替代《元史》。

內容

本紀

  1. 本紀第一 - 太祖
  2. 本紀第二 - 太宗定宗
  3. 本紀第三 - 憲宗
  4. 本紀第四 - 世祖
  5. 本紀第五 - 世祖二
  6. 本紀第六 - 世祖三
  7. 本紀第七 - 世祖四
  8. 本紀第八 - 世祖五
  9. 本紀第九 - 世祖六
  10. 本紀第十 - 世祖七
  11. 本紀第十一 - 世祖八
  12. 本紀第十二 - 世祖九
  13. 本紀第十三 - 世祖十
  14. 本紀第十四 - 世祖十一
  15. 本紀第十五 - 世祖十二
  16. 本紀第十六 - 世祖十三
  17. 本紀第十七 - 世祖十四
  18. 本紀第十八 - 成宗
  19. 本紀第十九 - 成宗二
  20. 本紀第二十 - 成宗三
  21. 本紀第二十一 - 成宗四
  22. 本紀第二十二 - 武宗
  23. 本紀第二十三 - 武宗二
  24. 本紀第二十四 - 仁宗
  25. 本紀第二十五 - 仁宗三
  26. 本紀第二十六 - 仁宗四
  27. 本紀第二十七 - 英宗
  28. 本紀第二十八 - 英宗二
  29. 本紀第二十九 - 泰定帝
  30. 本紀第三十 - 泰定帝二
  31. 本紀第三十一 - 明宗
  32. 本紀第三十二 - 文宗
  33. 本紀第三十三 - 文宗二
  34. 本紀第三十四 - 文宗三
  35. 本紀第三十五 - 文宗四
  36. 本紀第三十六 - 文宗五
  37. 本紀第三十七 - 寧宗
  38. 本紀第三十八 - 順帝
  39. 本紀第三十九 - 順帝二
  40. 本紀第四十 - 順帝三
  41. 本紀第四十一 - 順帝四
  42. 本紀第四十二 - 順帝五
  43. 本紀第四十三 - 順帝六
  44. 本紀第四十四 - 順帝七
  45. 本紀第四十五 - 順帝八
  46. 本紀第四十六 - 順帝九
  47. 本紀第四十七 - 順帝十

  1. 志第一 - 天文一
  2. 志第二 - 天文二
  3. 志第三上 - 五行一
  4. 志第三下 - 五行二
  5. 志第四 - 曆一
  6. 志第五 - 曆二
  7. 志第六 - 曆三
  8. 志第七 - 曆四
  9. 志第八 - 曆五
  10. 志第九 - 曆六
  11. 志第十 - 地理一
  12. 志第十一 - 地理二
  13. 志第十二 - 地理三
  14. 志第十三 - 地理四
  15. 志第十四 - 地理五
  16. 志第十五 - 地理六
  17. 志第十六 - 河渠一
  18. 志第十七上 - 河渠二
  19. 志第十七下 - 河渠三
  20. 志第十八 - 禮樂一
  21. 志第十九 - 禮樂二
  22. 志第二十 - 禮樂三
  23. 志第二十一 - 禮樂四
  24. 志第二十二 - 禮樂五
  25. 志第二十三 - 祭祀一
  26. 志第二十四 - 祭祀二
  27. 志第二十五 - 祭祀三
  28. 志第二十六 - 祭祀四
  29. 志第二十七上 - 祭祀五
  30. 志第二十七下 - 祭祀六
  31. 志第二十八 - 輿服一
  32. 志第二十九 - 輿服二
  33. 志第三十 - 輿服三
  34. 志第三十一 - 選舉一
  35. 志第三十二 - 選舉二
  36. 志第三十三 - 選舉三
  37. 志第三十四 - 選舉四
  38. 志第三十五 - 百官一
  39. 志第三十六 - 百官二
  40. 志第三十七 - 百官三
  41. 志第三十八 - 百官四
  42. 志第三十九 - 百官五
  43. 志第四十 - 百官六
  44. 志第四十一上 - 百官七
  45. 志第四十一下 - 百官八・選舉附録
  46. 志第四十二 - 食貨一
  47. 志第四十三 - 食貨二
  48. 志第四十四 - 食貨三
  49. 志第四十五上 - 食貨四
  50. 志第四十五下 - 食貨五
  51. 志第四十六 - 兵一
  52. 志第四十七 - 兵二
  53. 志第四十八 - 兵三
  54. 志第四十九 - 兵四
  55. 志第五十 - 刑法一
  56. 志第五十一 - 刑法二
  57. 志第五十二 - 刑法三
  58. 志第五十三 - 刑法四

  1. 表第一 - 后妃表
  2. 表第二 - 宗室世系表
  3. 表第三 - 諸王表
  4. 表第四 - 諸公主表
  5. 表第五上 - 三公表一
  6. 表第五下 - 三公表二
  7. 表第六上 - 宰相年表一
  8. 表第六下 - 宰相年表二

列傳

  1. 列傳第一 后妃一 - 太祖後孛兒台旭真太宗後脫列哥那定宗後斡兀立海迷失・憲宗後忽都台世祖後察必・世祖後南必・成宗後失憐答里成宗後卜魯罕・武宗後真哥・武宗後速哥失里・武宗妃亦乞烈氏唐兀氏・仁宗後阿納失失里・英宗後速哥八剌・泰定帝后八不罕・泰定帝妃必罕速哥答里・明宗後邁來迪・明宗後八不沙文宗後卜答失里・寧宗後答里也忒迷失順帝后答納失里順帝后伯顏忽都順帝后完者忽都
  2. 列傳第二 - 睿宗裕宗顯宗順宗
  3. 列傳第三 后妃二 - 睿宗後唆魯和帖尼裕宗後伯藍也怯赤顯宗後普顏怯里迷失順宗後答己
  4. 列傳第四 - 別里古台朮赤禿剌牙忽都寬徹普化帖木兒不花
  5. 列傳第五 - 特薛禪孛禿阿剌兀思剔吉忽里
  6. 列傳第六 - 木華黎博爾朮博爾忽
  7. 列傳第七 - 察罕札八兒火者朮赤台鎮海肖乃台吾也而曷思麥里
  8. 列傳第八 - 速不台按竺邇畏答兒博羅歡抄思
  9. 列傳第九 - 巴而朮阿而忒的斤鐵邁赤按扎兒忙漢雪不台唵木海昔里鈐部槊直腯魯華昔兒吉思哈散納
  10. 列傳第十 - 布智兒召烈台抄兀兒闊闊不花拜延八都魯阿朮魯紹古兒忽都虎阿剌瓦而思抄兒阿必察也蒲甘卜昂阿禿趙阿哥潘純只海苫徹拔都兒怯怯里相兀速塔不已兒脫察剌直脫兒忽剌出月里麻思捏古剌阿塔赤阿兒思蘭哈八兒禿察罕艾貌
  11. 列傳第十一 - 塔本哈剌亦哈赤北魯塔塔統阿岳璘帖穆爾李楨速哥忙哥撒兒孟速思
  12. 列傳第十二 - 賽典赤·贍思丁布魯海牙高智耀鐵哥
  13. 列傳第十三 - 安童廉希憲
  14. 列傳第十四 - 伯顏
  15. 列傳第十五 - 阿朮阿里海牙相威土土哈
  16. 列傳第十六 - 來阿八赤紐璘阿剌罕阿塔海唆都李恆
  17. 列傳第十七 - 徹里不忽木完澤阿魯渾薩理
  18. 列傳第十八 - 速哥囊加歹忙兀台奧魯赤朔魯罕完者都伯帖木兒懷都亦黑迷失拜降
  19. 列傳第十九 - 杭忽思步魯合答玉哇失麥里探馬赤拔都兒昂吉兒哈剌䚟沙全帖木兒不花
  20. 列傳第二十 - 塔出拜延也罕的斤葉仙鼐脫力世官忽剌出重喜旦只兒脫歡失里伯孛蘭奚怯烈暗伯也速䚟兒昔都兒
  21. 列傳第二十一 - 撒吉思昔班鐵連愛薛闊闊禿忽魯唐仁祖朶兒赤和尚劉容迦魯納答思闊里吉思小雲石脫忽憐斡羅思朶羅台也先不花
  22. 列傳第二十二 - 鐵哥朮塔出塔里赤塔海帖木兒口兒吉忽都孛兒速月舉連赤海牙阿答赤明安忽林失失剌拔都兒徹里曷剌乞台脫因納和尚
  23. 列傳第二十三 - 哈剌哈孫阿沙不花拜住
  24. 列傳第二十四 - 察罕曲樞阿禮海牙奕赫抵雅爾丁脫烈海牙
  25. 列傳第二十五 - 康里脫脫燕帖木兒伯顏馬札兒台脫脫
  26. 列傳第二十六 - 乃蠻台朶兒只朶爾直班阿魯圖紐的該
  27. 列傳第二十七 - 別兒怯不花太平鐵木兒塔識達識帖睦邇
  28. 列傳第二十八 - 太不花察罕帖木兒擴廓帖木兒
  29. 列傳第二十九 - 答失八都魯慶童也速徹里帖木兒納麟
  30. 列傳第三十 - 馬祖常自當阿榮小雲石海涯泰不華余闕
  31. 列傳第三十一 - 答里麻月魯帖木兒卜顏鐵木兒星吉福壽道童
  32. 列傳第三十二 - 亦憐真班廉惠山海牙月魯不花達禮麻識理
  33. 列傳第三十三 - 耶律楚材粘合重山楊惟中
  34. 列傳第三十四 - 張柔史天倪史天祥
  35. 列傳第三十五 - 董俊嚴實
  36. 列傳第三十六 - 耶律留哥劉伯林郭寶玉石天應耶律禿花王珣
  37. 列傳第三十七 - 石抹也先何伯祥李守賢耶律阿海何實郝和尚拔都趙瑨石抹明安張榮劉亨安
  38. 列傳第三十八 - 薛塔剌海高鬧兒王義王玉趙迪邸順王善杜豐石抹孛迭兒賈塔剌渾奧敦世英田雄張拔都張榮趙天錫
  39. 列傳第三十九 - 張晉亨王珍楊傑只哥劉通岳存張子良唐慶齊榮顯石天祿石抹阿辛劉斌趙柔
  40. 列傳第四十 - 劉敏王檝王守道高宣王玉汝焦德裕石天麟李邦瑞楊奐賈居貞
  41. 列傳第四十一 - 洪福源鄭鼎李進石抹按只謁只里鄭溫
  42. 列傳第四十二 - 汪世顯史天澤
  43. 列傳第四十三 - 董文炳張弘範
  44. 列傳第四十四 - 劉秉忠張文謙郝經
  45. 列傳第四十五 - 姚樞許衡竇默
  46. 列傳第四十六 - 宋子貞商挺趙良弼趙璧
  47. 列傳第四十七 - 王磐王鶚高鳴李冶李昶劉肅王思廉李謙徐世隆孟祺閻復
  48. 列傳第四十八 - 楊大淵劉整
  49. 列傳第四十九 - 李忽蘭吉李庭史弼高興劉國傑
  50. 列傳第五十 - 李德輝張雄飛張德輝馬亨程思廉烏古孫澤趙炳
  51. 列傳第五十一 - 楊恭懿王恂郭守敬楊桓楊果王構魏初焦養直孟攀鱗尚野李之紹
  52. 列傳第五十二 - 張禧賈文備解誠管如德趙匣剌周全孔元朱國寶張立齊秉節張萬嘉努郭昂綦公直楊賽音布哈鮮卑仲吉完顏實珠
  53. 列傳第五十三 - 王綧隋世昌羅璧劉恩石高山鞏彥暉蔡珍張泰亨賀祉孟德鄭義張榮實石抹狗狗楚鼎樊楫張均信苴日段興智信苴福王昔剌趙宏偉
  54. 列傳第五十四 - 張立道張庭珍張惠劉好禮王國昌姜彧張礎譚資榮王惲
  55. 列傳第五十五 - 陳祐劉宣何榮祖陳思濟秦長卿姚天福許國禎
  56. 列傳第五十六 - 賀仁傑賈昔剌劉哈剌八都魯石抹明里謝仲溫高觿張九思王伯勝
  57. 列傳第五十七 - 尚文申屠致遠雷膺胡祗遹王利用暢師文張炤袁裕張昉郝彬高源楊湜吳鼎梁德珪
  58. 列傳第五十八 - 劉因吳澄
  59. 列傳第五十九 - 程鉅夫趙孟頫鄧文原袁桷曹元用齊履謙
  60. 列傳第六十 - 崔斌崔彧葉李燕公楠馬紹
  61. 列傳第六十一 - 姚燧郭貫夾谷之奇劉賡耶律有尚郝天挺張孔孫
  62. 列傳第六十二 - 張珪李孟張養浩敬儼
  63. 列傳第六十三 - 曹伯啟李元禮王壽王倚劉正謝讓韓若愚趙師魯劉德溫尉遲德誠秦起宗
  64. 列傳第六十四 - 張思明吳元珪張昇臧夢解陳顥
  65. 列傳第六十五 - 梁曾劉敏中王約王結張伯淳
  66. 列傳第六十六 - 賀勝楊朶兒只蕭拜住
  67. 列傳第六十七 - 耶律希亮趙世延孔思晦
  68. 列傳第六十八 - 元明善虞集揭傒斯黃溍
  69. 列傳第六十九 - 張起巖歐陽玄許有壬宋本謝端
  70. 列傳第七十 - 王守誠王思誠李好文孛朮魯翀李泂蘇天爵
  71. 列傳第七十一 - 王都中王克敬任速哥陳思謙韓元善崔敬
  72. 列傳第七十二 - 呂思誠汪澤民干文傳韓鏞李稷蓋苗
  73. 列傳第七十三 - 張楨歸暘陳祖仁成遵曹鑑張翥
  74. 列傳第七十四 - 烏古孫良楨賈魯逯魯曾貢師泰周伯琦吳當
  75. 列傳第七十五 - 董摶霄劉哈剌不花王英石抹宜孫
  76. 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 - 趙復金履祥許謙陳櫟胡一桂黃澤同恕安熙
  77. 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 - 胡長孺熊朋來戴表元牟應龍陳孚董朴楊載劉詵韓性吳師道陸文圭周仁榮陳旅李孝光宇文公諒伯顏贍思
  78. 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 - 譚澄許維禎許楫田滋卜天璋
  79. 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 - 耶律伯堅段直諳都剌楊景行林興祖觀音奴周自強白景亮王艮盧琦鄒伯顏劉秉直許義夫
  80. 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 - 李伯溫石珪攸哈剌拔都任志耶律忒末伯八合剌普華劉天孚蕭景茂
  81. 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 - 張桓李黼李齊褚不華郭嘉喜同韓因卞琛喬彝顏瑜王士元楊樸趙璉孫撝石普盛昭楊乘納速剌丁
  82. 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 - 伯顏不花的斤樊執敬全普庵撒里周鏜聶炳劉耕孫俞述祖桂完澤丑閭孛羅帖木兒彭庭堅王伯顏劉濬朶里不花野峻台陳君用卜理牙敦潮海魏中立
  83. 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 - 普顏不花閔本趙弘毅鄭玉柏帖穆爾迭里彌實朴賽因不花丁好禮
  84. 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 - 王閏郭道卿蕭道壽郭狗狗張閏田改住寧豬狗畢也速答立樊淵劉德泉郭回孔全楊一趙毓胡光遠陳韶孫李忠李茂羊仁趙一德王思聰徹徹王初應鄭文嗣王薦郭全楊皞丁文忠邵敬祖扈鐸孫秀實宗杞趙榮吳好直余丙徐鈺尹莘劉廷讓劉通張旺舅張思孝杜佑長壽孫瑾張恭訾汝道
  85. 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 - 王庸黃贇石明三劉琦劉源祝公榮陸思孝姜兼胡伴侶王士弘何從義哈都赤高必達曾德靳昺黃道賢史彥斌張紹祖李明德張緝魏敬益湯霖孫抑石永王克己劉思敬呂祐周樂
  86. 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 - 杜瑛張特立杜本孫轍何中武恪
  87. 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 - 朱淑信葛妙真李冬兒朱錦哥馮淑安趙哇兒王安哥
  88. 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 - 范妙元陳淑真夏婉常潘妙圓劉翠哥羅妙安安正同徐彩鸞禹淑靜
  89. 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 - 八思巴丘處機祁志誠張宗演酈希成蕭輔道
  90. 列傳第九十 方技 - 田忠良靳德進張康孫威阿老瓦丁亦思馬因阿尼哥
  91. 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 - 李邦寧朴不花
  92. 列傳第九十二 姦臣 - 阿合馬盧世榮桑哥鐵木迭兒哈麻搠思監
  93. 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 - 李璮王文統阿魯輝帖木兒
  94. 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 - 鐵失孛羅帖木兒
  95. 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 - 高麗耽羅日本
  96. 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 - 安南
  97. 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 - 占城爪哇瑠求三嶼

進元史表

附錄:進元史表

註釋

  1. ^ 柯劭忞遺著《新元史考證》中說明了所補資料來源,但只是很少一部分,不足以彌補此缺陷。
  2. ^ 《元史》的材料來源是《十三朝實錄》。徐一夔始豐稿》卷6《與王待制書》誤稱:「而僕自有知,頗識元朝制度,文為務從簡便,且聞史事尤甚疏略,不置日曆,不置起居注,獨中書置時政科,以一文學掾掌之,以事付史館。及一帝,則國史院據所得修《實錄》而已。」

參考文獻

  1. ^ 明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三·文苑一》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本作品原文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元史 (四庫全書本)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元史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