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梵語:Avalokiteśvara-vikurvạna-nirdeśaḥ),是《妙法蓮華經》(七卷本)中的第二十五品,又被稱為《觀世音經》(觀音經)[1]。由姚秦鳩摩羅什譯長行,隋闍那崛多和笈多補譯偈頌。因該經文說觀世音菩薩普門圓通之德,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示現三十二應身,普使有情圓成佛道,開周遍法界之門,廣濟眾生,故名「普門品」。河西王沮渠蒙遜時代,此品舉世流通,功驗最多,歷久不衰。這部經典與〈觀自在菩薩章〉(《華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楞嚴經》),被稱為「觀音三經」。有情就是眾生之意
主要註釋
- 隋,智顗說《妙法蓮華經文句》;
- 隋,天台智顗說灌頂記《觀音玄義》、《觀音義疏》;
- 隋,吉藏撰《法華玄論》《法華義疏》;
- 唐,湛然述《法華文句記》;
- 唐,窺基撰《妙法蓮華經玄贊》;
- 宋,知禮述《觀音玄義記》、《觀音義疏記》。
參考文獻
- ^ 孫昌武. 六朝小說中的觀音信仰. 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研討會論文集. [2017-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