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節
水族端節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 |
分類 | 民俗 |
序號 | 468 |
編號項目 | Ⅹ—20 |
登錄 | 2006年 |
端節(又稱瓜節,水語稱為借端、借瓜[1])是水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水族的年節(與漢族的春節相當),慶祝豐收、辭舊迎新、祭祀祖先。[2]端節集中流行於都柳江上游地區——即貴州省都勻市、丹寨縣、三都水族自治縣、雷山縣、榕江縣、獨山縣一帶——的水族村寨中。[3]
2006年,水族端節入選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
時間
水族使用水曆,分一年為十二個月,歲首在夏曆的九月,歲末在夏曆的次年八月;並用地支記日。每年水曆歲末的十二月下旬,到次年歲初的二月上旬,期間的亥日,即是端節;不同村寨分批分期過節,有的過第一個亥日,有的則過第二、三或四個。[2]
端節頭尾可達49天,是世界上時間最長的節日。[1]
端節舉行的時間(夏曆八、九月),正逢穀物成熟,恰與上古漢語中「年」的本義「穀孰也」相合。[3]
習俗
戌日晚上和亥日清晨祭祖。供品、飲食都禁絕肉類和動物油脂,但不忌魚蝦。[2]供品中最重要的是「魚包韭菜」:用大約一斤的新鮮草魚或鯉魚,洗淨、取出內臟,再將韭菜或廣菜拌上生辣椒、薑、蔥、蒜、米酒,塞入魚腹中,用稻草捆綁好,在甑子裏清蒸約10小時,直至魚骨軟化,即告成功。[3]
賽馬在亥日午飯之後舉行,是端節最熱鬧的活動。賽馬的固定場所是一片高地,稱為「端坡」,為集體公有,任何人不得侵佔。賽馬前,寨老在端坡上設供席,擺上祭品,祭祀開闢端坡的祖先;祭祀完畢,寨老騎馬在跑道上走一圈,然後宣佈比賽開始。水族的賽馬稱為「擠馬」,騎手(均為男性)在山谷中互相衝闖,擠出山谷,衝向坡頂,以遠坡頂為終點。登高賽馬活動在南方少數民族年節中為端節所獨有。[1]
除祭祖和賽馬外,還有眾多慶祝活動,如鬥牛、蘆笙舞、銅鼓舞等,都在端坡進行。青年男女也在此時相聚相識。亥日晚上還有隆重的筵席。[1]
起源傳說
相傳,水族的先民曾背着銅鼓,扛着鋤頭犁耙,率群結隊地去逃荒。來到現在的三都縣中和鎮的三洞後,名叫拱登的老祖公認為這裏適合居住,就讓家族的各分支在這一帶分散居住,並約定,三年後的水曆歲末,在三洞團聚。
三年後,各分支都取得了豐收,帶着糯米、高粱、小米、南瓜、黃豆,回到三洞,飲酒、唱歌、奏樂、跳舞。
這時官府突然帶着武器出現,聲稱此處是官家領地,埋有金銀財寶,要求水族人搬走。拱登要求官家證明地下的金銀,官家便派人挖掘,得到一枚銀錠,但拱登指出上面只有一點泥土,是新裹上的;官家的人又挖出銀釵,但拱登又將其識破,指出其表面過於光滑。官家便惱羞成怒,動手械鬥,但水族人多,終於趕走了官家,但也有許多人戰死。於是就將他們掩埋,用現成的糯米飯和魚包韭菜來祭奠。
當晚,拱登夢見一個鬚髮全白的老人,叮囑他說,明天官家會放瘟疫來毒害水族人。拱登醒來後把夢告訴了大家,於是早飯後大家便扶老攜幼,帶着馬匹,到坡頂通風處躲避。
在坡上,小孩耐不住寂寞,又哭又鬧,馬匹也嘶鳴不止。拱登便讓年青人在坡上賽馬比試,小孩也可以看熱鬧。大家一致同意。這就是後來端節賽馬的由來。
此後每逢水曆歲末,人們都帶着豐收的莊稼、水果來三洞團圓。頭一晚和第二早,擺上魚、瓜果、酒飯等,祭奠戰死的兄弟。祭桌一側擺上鋤頭、鐮刀、弓箭等,表示靠這些才開闢和守衛了疆土;另一側擺上銅鼓、服飾和谷穗,表示祖先傳下的福分。每年這樣相聚一次,就稱為「借端」。
後來,人們厭倦了每年都到三洞去「借端」,就提議把「借端」分開過。誰先誰後,選哪天過節,大家各執己見,決定不下。拱登就讓人抓來一簍的鯉魚,放入池中,讓每一支的代表去摸魚,按重量來定先後。結果都勻縣內外套地區的老大哥抓的魚最重,就過第一批,拉佑、水東地方就過第二批,水婆、天星和水龍過第三批,三洞、中和過第四批。
順序確定後,人們開始擇日。請來了熟悉水書的水書先生,但翻了幾十箱水書,仍然找不到理想的好日子。拱登就說,我們能在此安居,全因遠祖的洪福,遠祖過世是戌日,安葬是亥日,就在亥日過節,從水曆十二月第一個亥日開始,一批一批過節。
恰好這年,水潘家族因逢旱災沒來過節,聽說排定「借端」日子後才匆匆趕來。大家很同情受災的他們,都來安慰。水氣地方的寨老開玩笑說,別的忙幫不上,但水潘如果願意過端節,只要十二條白水牛,就可以把端節賣給他們。水潘家聽了,就悄悄派人湊錢買了十二條白水牛過來。水氣的寨老就賣掉了端節。但水婆地方跟水氣同批過節,覺得賣掉端節不吉利,要求水潘另擇日子。雙方鬧得很僵,於是拱登選定祖太過世的午日給水潘過端,安排在第三、四批端節之間,變成五批。
後來,水族人口繁衍,中和、三洞地區的人遷出一部分到蘭嶺、牛場和水昂地區,就又增加了兩批端節。水潘的人也遷出去了一批,定在正月第一個午日過端節。總共成了八批,流傳至今。[5]
額節
額節(水語稱為借額)流行於貴州省荔波縣境內的水族村寨,是端節的一個小分支和變體。時間上,額節固定在水曆正月的第一個亥日,只持續幾天,不像端節那樣分批分次、前後持續近兩個月。內容上,額節同樣要祭祖,禁葷腥、不忌魚蝦,但不賽馬、也不敲銅鼓,祭祖在半夜進行。[3]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水族端节. 中國文化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2.0 2.1 2.2 端节.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二版.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00-7958-3.
- ^ 3.0 3.1 3.2 3.3 潘朝霖、韋宗林 主編. 中国水族文化研究.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4: 503–506. ISBN 7-221-06512-8.
-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中國國務院. [2015-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8).
- ^ 祖岱年,周隆淵 編. 水族民间故事选.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8: 160–163. ISBN 7-5321-0051-0.
外部連結
- 端节(非遗项目申报视频,三都县政府、黔南州电视台制作). 酷6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