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記黃埔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11月5日) |
和記黃埔 | |
---|---|
公司類型 | 附屬公司 |
股票代號 | 前聯交所上市代碼:0013(1978年1月3日至2015年6月3日) |
ISIN | HK0013000119 |
成立 | 1863年 |
結束 | 2015年6月3日 |
代表人物 | 李嘉誠 霍建寧 陸法蘭 |
總部 | 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2號長江集團中心48樓 |
產業 | 綜合企業 |
產品 | 港口及相關服務,地產及酒店,零售,能源、基建、投資及其他,與電訊等業務。 |
所有權者 | 長江企業控股 |
市值 | 3440.00億港元(2013年3月21日) |
母公司 | 長江和記實業 |
網站 | CKH.com.hk |
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英語:Hutchison Whampoa Limited,HWL,前聯交所上市代碼:0013),簡稱和黃,是《財富》全球500大企業,也是香港交易所最大上市公司之一(公司於1978年1月上市)。截至2010年6月30日,長江實業持有和黃49.97%股權[1]。和黃是業務遍佈全球的大型跨國企業,經營多元化業務,包括全球多個市場最大的貨櫃碼頭經營商、零售連鎖集團、地產發展與基建業務,以至電訊及電台廣播服務。
董事局前主席是李嘉誠,前副主席李澤鉅,前董事總經理是霍建寧,三人兼任公司的執行董事。截至2013年3月21日收市後,公司市值大約為3440億港元。2015年1月9日,長實與和黃公布計劃進行重組合併。
歷史
和記黃埔前身是兩家公司,分別是1863年成立的香港黃埔船塢公司,以及於1877年成立的和記企業有限公司[2]。
1969年,在祈德尊爵士領導下,和記企業有限公司取得香港黃埔船塢有限公司控制性股權[2]。1970年代,在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注資打救及「公司醫生」韋理主持下,和記業務重組[2]。1977年,和記企業全面收購黃埔船塢,兩家公司合併組成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英文名繼續沿用和記企業英文名字中「Hutchison」一字[2]。1979年,李嘉誠與匯豐銀行達成協議,透過長江實業以每股7.1港元、總值6.39億港元收購9000萬股和黃,佔股權22.4%,成為華資入主英資四大洋行第一人[2]。其後逐步增持至約40%。1981年,李嘉誠出任和黃主席[2]。
和記企業有限公司
和記的前身為1860年在香港創辦的Robert Walker & Company。初期業務主要是經營布匹、雜貨及食品的轉口貿易。1877年,英國青年夏志信(John Duflon Hutchison)來到香港並任職該公司,不久更將該公司接管,易名為和記洋行有限公司(John D Hutchison & Company Ltd),這是和記(Hutchison)名稱的由來。
和記洋行在20世紀初進入中國大陸,在上海、廣州等通商口岸設立分行。1950年代初,和記洋行從大陸撤回香港,被會德豐公司收購50%股權。兩公司互相持股,互任對方董事。
1947年,祁德尊退役後成為和記洋行董事局成員。1954年,祈德尊出任和記洋行董事局主席。1963年,祁德尊向會德豐集團收購其屬下的上市公司萬國企業有限公司(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td.)的控股權,並透過萬國企業收購會德豐持有的和記洋行股權。1965年,萬國企業取得和記洋行全部股權,易名為和記國際有限公司(Hutchison International Ltd.),祁德尊出任主席。此後,通過發行新股展開連串收購。1966年和記先後收購了屈臣氏、德惠寶洋行(Davie, Boag & Company, Ltd.)、泰和洋行(Holyoak, Massey, & Co.)等三家歷史悠久的進出口商行。1969年,和記國際發行優先股集資7200萬港元,收購黃埔船塢30%的股權。
1970年成立和寶有限公司並上市,附屬企業包括德惠寶洋行至少達35家,經營業務包括進出口貿易、商務、機械、汽車銷售和建築材料供應等。1971年成立和記地產有限公司並上市。和記國際還先後收購了安達臣集團、大亞石業、海港工程、會德豐紡織等公司。
受1973年至1974年香港股災影響,和記國際陷入困境。1975年9月,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收購和記國際33.65%控股權,祁德尊去職。1975年11月,在滙豐支持下,韋理(W. R. A. Wyllie)出任和記國際行政總裁。這時和記集團屬下共有315家公司,韋理展開了公司治理、財務整頓。1976年,解散、出售了107家公司,出售股票所得用於購併黃埔船塢與屈臣氏。1977年12月21日,和記國際董事局批准了和記國際與黃埔船塢合併。1978年1月3日,和記黃埔有限公司(Hutchison Whampoa Ltd.)正式成立並取代和記國際的上市地位。這時和記集團還有180家公司,其中8家上市公司為和記黃埔、和寶、屈臣氏、和記地產、都城地產、均益倉、安達臣大亞以及海港工程。
現時和記企業為和記黃埔的中介控股公司及總公司,也是和黃唯一直接持股的公司,換句話說,和黃其餘子公司都經和記企業間接持股。
香港黃埔船塢有限公司
1863年7月1日,怡和洋行、鐵行輪船公司、德忌利士洋行等幾家船東創辦成立香港黃埔船塢公司(Hong Kong & Whampoa Dock Co.)。同時收購位於中國廣州黃埔長洲島的柯拜船塢和修理廠及在香港島香港仔新建之旱塢,而廣州黃埔的傳統英文譯名為「Whampoa」。1866年黃埔船塢按新訂之公司法例登記。1870年,黃埔船塢與紅磡的聯合船塢公司(Union Dock Co.)合併。1880年黃埔船塢合併了大角咀的四海船塢公司(Cosmopolitan Dock Co.)。1900年,黃埔船塢僱工4510人。
黃埔船塢一直是遠東區最大的旱塢、修船及造船公司之一,直到1960年代黃埔船塢為23個國家及9支海軍以上之船隊提供服務。
1970年黃埔船塢收購大型貨倉集團「均益有限公司」的大部份股份。黃埔船塢和均益倉在九龍和港島擁有大量廉價地皮,和記國際成為了香港大地主。均益在港島區擁有主要船塢及貨倉,其位於西環之3間貨倉於1972至1978年間重建為大型商業及住宅「均益大廈」,而位於北角的碼頭和倉庫亦發展成為「和富中心」。
1973年,黃埔船塢的船塢和船舶修理等業務與太古船塢合併,成立香港聯合船塢有限公司。1974年,黃埔船塢與均益倉聯合成立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
和記黃埔
1977年,黃埔船塢與和記企業有限公司合併成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業務亦轉為以地產為主,貨運業務則轉移給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
1979年,李嘉誠秘密與滙豐展開談判。1979年9月25日,李嘉誠宣佈透過長江實業向香港上海滙豐銀行購入英資第二大洋行、市值約60億港元的和記黃埔22.4%股權,其後逐步增持,1980年底增至41.7%[3]。1979年9月25日,就收購和黃股份與滙豐達成協議,以每股7.1元價格,收購滙豐手上全部共9,000萬股和黃普通股,約占和黃22.4%的股份;須向滙豐立即支付總售價6.39億港元的20%,餘數可延遲支付,為期最多兩年;須在1981年3月24日之前支付不少於餘數的一半。1979年10月15日李嘉誠出任和黃董事局執行董事。1980年底,長江實業持有和黃的股權已增加到41.7 %。1981年1月1日,李嘉誠出任和黃董事局主席。1982年,韋理辭去和黃的副主席與行政總裁職務。李察信接任行政總裁。上市的和記地產、均益倉、屈臣氏、和寶、安達臣大亞等私有化除牌,海港工程售予羅康瑞的瑞安集團。至1984年底,和黃市值成為香港第三大上市企業。
1984年12月14日,黃埔船塢與香港政府簽署換地條款,正式結束黃埔船塢馳名全球之造船及修船時代。原由黃埔船塢佔用之紅磡灣土地,變身為黃埔花園[2]。和黃向港府補地價3.9億港元,另加道路建築費約2億港元。
1985年1月,李嘉誠通過和黃以29.05億港元價格,收購置地名下香港電燈34.6%股權[3]。
1986年12月,李嘉誠透過家族公司及和黃,以32億港元收購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Husky Oil Ltd.)52%股權[3]。1991年10月,以17.2億港元收購Nova集團所持的赫斯基石油公司43%股權,取得了對赫斯基石油公司的絕對控制權。
1989年底,和黃旗下擁有100個傳呼站、23萬客戶,佔香港傳呼市場的50%份額。和黃屬下和記電話公司,佔香港55%的蜂窩式流動無線電話服務,用戶5萬多家。1990年代前中期,香港流動無線電話由香港電訊CSL、數碼通、和記電話、訊聯分佔。
2015年3月25日,和記黃埔同意以92.5億英鎊(約1,067.5億港元現金)收購西班牙電信公司Telefonica SA在英國的電訊營運商O2。公告稱,收購現金代價於交易完成時支付,並須在3英國與O2合併業務的累積現金流達到了一個協定的水平後,再額外支付總額最高10億英鎊(約合115.4億港元)的遞延利潤分成,和黃指,收購的資金將以與英國匯豐銀行訂立的60億英鎊過渡貸款及集團之現金資源支付,預計收購於完成後成為英國第一大的流動電訊營運商,綜合客戶人數接近3,300萬名。
2015年5月8日,和記黃埔加拿大Canada Pension Plan Investment Board、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阿布扎比投資局(ADIA)附屬公司Limpart Holdings Limited、加拿大魁北克儲蓄投資集團以及巴西的BTG Pactual合共5家機構投資者達成協議,投資者共以31億英鎊(相等於約366.4億港元)認購3英國與O2英國合併業務的32.98%股份,其中CPPIB及GIC將會各自投資約11億英鎊(約131.6億港元),各佔合併公司約12%股權。其他三間合共佔8.98%,認購完成後,和記黃埔將間接持有合併公司約67.02%股權。
公司
和黃在全球54個國家經營五項核心業務,僱員超過22萬人,核心業務計有港口及相關服務,地產及酒店,零售,能源、基建、投資及其他,與電訊等業務。
業務
和黃經營以下有關業務:
- 港口及相關業務:和黃在香港的旗艦公司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是全球最繁忙的獨立貨櫃碼頭經營商,和記黃埔港口則是全球最具領導地位的港口投資、發展和經營商,業務覆蓋整個物流供應鏈,包括機場、鐵路以及船舶維修等運輸和物流相關服務,遍及亞洲、中東、非洲、歐洲和美洲。
- 地產及酒店:和記黃埔地產發展與投資多個重要物業項目,包括香港、天津、北京和上海的地標商廈,以至倫敦的豪華住宅。和黃與長江實業合資成立海逸國際酒店集團,負責經營與管理和黃集團地產部門的酒店投資項目。
- 零售:屈臣氏集團經營和黃集團旗下的零售及製造業務,在亞洲建立的旗艦零售連鎖店包括屈臣氏個人護理商店、百佳超級市場、TASTE新一代美食廣場、GOURMET時尚美食購物廣場、GREAT美食購物廣場、豐澤電器及電子產品店、屈臣氏酒窖與Nuance-Watson機場免稅店。在歐洲,屈臣氏集團的零售網絡包括保健及美容產品連鎖店品牌:DC、Drogas、Kruidvat、Rossmann、Savers、Superdrug、Trekpleister、Spektr與屈臣氏個人護理商店,以及高級香水及化妝品品牌:Marionnaud、ICI PARIS XL與The Perfume Shop。屈臣氏集團現在是全球最大的保健及美容產品零售商。
- 能源、基建、投資及其他:長江基建集團(「長江基建」)是集團的基建部門,經營多元化基建業務,包括交通運輸、能源、基建材料、水廠與相關業務。集團持有香港電燈集團(「港燈」)的權益,也是赫斯基能源主要股東。港燈是香港島和南丫島唯一的電力供應商;而赫斯基能源則是加拿大最大規模的能源與相關業務企業之一。
- 電訊:和黃在流動多媒體通訊領域以「3」為品牌,首先推出第3代(3G)手機與網絡服務。旗下的和記電訊國際有限公司(和電國際)在香港、澳門、以色列、泰國、印尼、越南和斯里蘭卡經營流動電話網絡和提供數據服務。
- 電台廣播業務:新城電台於1991年下半年啟播,中斷商業電台在香港以往接近35年的非公營電台廣播壟斷局面,現時新城有三條頻道:即新城知訊台、新城財經台及新城采訊台。
- 電視廣播業務(已出售):和記黃埔於1991年在香港創立衛星電視有限公司,衛星電視在成立之初以漢語普通話和英語通過亞洲一號衛星向包括香港在內的亞洲五十三個國家和地區播出五個衛星電視廣播頻道,包括衛視中文台(其台灣以外播出部分為今天的鳳凰衛視中文台前身)、STAR Plus等頻道。衛星電視的開播打破了香港電視界在佳藝電視倒閉後亞洲電視和無線電視兩台壟斷的局面。然而由於信號被大規模盜播、經營預期預估不准等原因引發了收入負擔,和記黃埔後於1993年起將衛星電視出售給默多克的新聞集團。衛星電視在被出售後,歷經多次重組和收購,現已更名為迪士尼傳媒,作為華特迪士尼公司的子公司。
2014年集團成員總收入
- 港口及相關服務:356.24億港元
- 地產及酒店:160.69億港元
- 零售:1573.97億港元
- 和記電訊香港:162.96億港元
- 和記亞洲電訊集團:57.57億港元
- 3集團:656.23億港元
- 赫斯基能源:573.68億港元
- 長江基建:454.19億港元
- 和記電訊澳洲:17.48億澳元
- 財務及投資與其他:219.19億港元
- 總收入:4214.72億港元
在比爾·克林頓擔任美國總統時,他和副總統阿爾·戈爾曾被指責接受來自中國的資金捐助。當時,和記黃埔集團剛好取得巴拿馬運河兩岸的港口經營權,因此有幾位美國國會議員和參議員把和記黃埔集團和主席李嘉誠與有關指責扯上關係。一般相信和黃及李嘉誠從沒有資助過克林頓總統的政策,但右翼人士指責和記黃埔在巴拿馬發展業務實際是協助中國人民解放軍意圖掌控巴拿馬運河,背後更因為得到克林頓政府幫助才取得成功[4][5][6][7]。
集團合併
2015年1月9日,長江實業集團與和記黃埔集團公布計劃進行重組合併,重組為長江和記實業以及長江實業地產(長江實業集團前身)兩間公司,前者納入大部份事業,後者專注於地產開發。每股長江實業換取一股長江和記股份,每股和記黃埔股份換取0.684股長江和記股份。在計劃生效後,長江和記以介紹形式於主板上市,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取消上市地位。[8]
參考資料
- ^ 長實集團架構. [2012-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8).
- ^ 2.0 2.1 2.2 2.3 2.4 2.5 2.6 〈李嘉誠全球擴張重鎮 和黃歷史告終〉. 《明報》. 2015-01-10: A2要聞版.
- ^ 3.0 3.1 3.2 〈李嘉誠收購和黃至併入長實事件簿〉. 《明報》. 2015-01-10: A2要聞版.
- ^ 巴拿馬運河脫離美國控制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BBC中文網,1999年12月14日
- ^ 美憂巴拿馬運河成禁品通道[失效連結]星島日報,2000年1月14日
- ^ 巴拿馬運河港口營運權再引關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大紀元,2004年2月19日
- ^ 香港次主權外交與李嘉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沈旭暉亞洲週刊,2010年5月16日
- ^ 【長和系重組】長實、和黃合併 易名長和再上市. 香港: 香港蘋果日報. 2005年1月9日 [2015年1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3月18日)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