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詹姆斯·库克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典范条目詹姆斯·库克是一条典范条目,即此条目可作为维基百科社群的典范之作。如有需要,请勇于更新页面
新条目推荐同行评审 条目里程碑
日期事项结果
2012年2月5日优良条目评选入选
2012年4月20日同行评审已评审
2016年5月14日典范条目评选入选
新条目推荐 本条目曾于2012年1月6日登上维基百科首页的“你知道吗?”栏位。
新条目推荐的题目为:
    同行评审 本条目已经由维基百科社群同行评审并已存档,当中或有可以改善此条目的资讯。
    当前状态:典范条目
    基础条目 詹姆斯·库克属于维基百科人物主题的基础条目。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典范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传记专题 (获评典范级极高重要度
    这个条目属于传记专题的一部分,用于整理和撰写维基百科中的人物条目。欢迎任何感兴趣的参与者加入这个专题参与讨论
     典范级典范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典范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Note icon
    本主题曾进行同行评审
    英国专题 (获评典范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英国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英国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典范级典范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典范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军事专题 (获评典范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军事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军事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典范级典范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典范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工作组图标
    本条目由海军主题提供支援。
    Note icon
    本主题曾进行同行评审

    新条目推荐讨论

    在候选页的投票结果

    优良条目候选

    ~移动自Wikipedia:优良条目候选~(最后修订

    詹姆斯·库克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航海家,提名人:ClitheringMMXII 2012年1月29日 (日) 08:06 (UTC)[回复]

    投票期:2012年1月29日 (日) 08:06 (UTC) 至 2012年2月5日 (日) 08:06 (UTC)
    • (+)支持:提名人票。基础条目,相信已符合标准。--ClitheringMMXII 2012年1月29日 (日) 08:06 (UTC)[回复]
    • (+)支持内容详细。注解也很多。--スイカバスモ 2012年1月29日 (日) 08:28 (UTC)[回复]
    • (+)支持:内容详细。且附有简明扼要的时间表,满足“较长的条目须有摘要性引言,以助读者了解其内容梗概”的要求。--Hannyi (留言) 2012年1月30日 (一) 16:34 (UTC)[回复]
    • (!)意见
      • 背景略不足,对历史不熟悉的读者(比如我)不知道此前是否有欧洲人登上澳洲西岸、是否有欧洲人发现过大溪地、船是用帆还是蒸汽机、温哥华是否已经是城市等等问题。
      • 欧迈是什么时候带上的、带回英国做了什么没有交代,直接就送回去了。
      • “未几于1778年1月夏威夷群岛,成为历来首批登陆群岛的欧洲人”不通。
      • 当时为什么要找西北水道?英国到印度不是从苏伊士运河或者好望角更近么?库克的死讯是怎么提前传回英国的,电报?

    另题外话:读了这个条目才发现en:Thomas Cook Airlines不是为了纪念库克船长而命名的……--哪位维基人能够一下打死五个2012年1月30日 (一) 22:45 (UTC)[回复]

    特色条目评选

    詹姆斯·库克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地理和地方人物传记,提名人: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4月30日 (六) 05:28 (UTC)[回复]

    投票期:2016年4月30日 (六) 05:28 (UTC) 至 2016年5月14日 (六) 05:28 (UTC)

    外部链接已修改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詹姆斯·库克中的3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6月8日 (四) 06:42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詹姆斯·库克中的3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7月21日 (五) 21:20 (UTC)[回复]

    请求对条目作出半保护

    对于有匿名IP用户未经沟通,单方面强行修改条目的排版,本人在此予以强烈反对,并对匿名用户的无理修改逐点反对如下:

    • 声称注脚分两行并列的方式已被“淘汰”?
    匿名用户声称,{{reflist|2}}现已被“淘汰”,理由是一些显示屏太小的装置,只适合把注脚以一行列出,两行并列注脚不便阅读云云。不过, 匿名用户从未有提出所谓“淘汰”的证据, 而事实上参考最近登上首页的中英文维基百科特色条目,注脚部分均是以两行并列的方式展示。此外, 一般屏幕较小的装置,均可选择浏览维基百科的流动版,读者直接点击内文的标注连结,有关注脚便会在屏幕下方直接弹出;即使读者要到注脚章节浏览所有注脚,也可以透过转动屏幕放大画面,或直接用双指缩放画面,根本不存在匿名用户所指的问题。除非该用户是透过Apple Watch造访维基百科,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把注脚分一行或两行展示,读者都不会看得清楚的。把注脚分两行展示 一向公认是把页面长度缩短的有效方法,匿名用户所谓的理据实在匪夷所思。
    • 标注放在标点后与后句“混连”?
    匿名用户只是发表一些无中生有的个人看法, 根本未能提供证据证明把标注放在标点后会与后句“混连”,也未曾解释何谓“混连”和所谓“混连”会带来的影响。此外,匿名用户也无视坊间绝大多数中外文学术著作,都有把标注放在标点后的习惯,借匿名之便硬将自己一套搬到其他地方,行为并不光彩。
    • Infobox应置于页顶
    我同意匿名用户表示infobox应置于页顶,但生平年表作为附录,从来不属于infobox一部份,把生平年表搬上页顶,会导致infobox过长。匿名用户声称把生平年表放到条目后部, 会挤开注脚一类的资料。但事实上,如果用流动版检视条目,生平年表根本不会和其他资料一并显示;在电脑版检视条目,就算生平年表与其他资料并列,电脑萤幕根本有足够空间展示。我相当怀疑匿名用户提出这项问题前,有否亲自浏览过条目。
    • 附注和注脚
    匿名用户声称附注和注脚意思相近,易生混淆,但我的看法是读者阅读条目时并不只会阅读章节标题而不读内文,只要稍读内文便可知道两者分别。不过,我同意这方面可稍作改善, 把附注改成编者按便可解决问题。匿名用户实在不应把注脚和参考资料混为同一章节,更不应把“参考资料”改成“参考文献”,理由是资料(information)可以包括文献(documents), 但文献不一定包括所有参考资料。

    最后,我看不到匿名用户的修改有任何方针支持,当然我不是要匿名用户以后按我的法则为条目排版,只要是合理的话他大可按自己的方式撰写条目。但请不要强迫所有人都跟从匿名用户的一套,特别是刻意修改一些已完善并通过评审的条目,因为这种匿名行为对原作者十分无礼和不尊重。为免没完没了不文明的回退,特意撰写以上告示,希望匿名用户自重,并希望管理员能够回退匿名用户的编辑和对条目作出半保护,谢谢。--ClitheringMMXVIII 2018年6月25日 (一) 16:46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