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专题讨论:传记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专题依照页面评级標準无需评级。
本维基专题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传记专题 (获评专题級不适用重要度
这个页面属于传记专题的一部分,用于整理和撰写维基百科中的人物条目。欢迎任何感兴趣的参与者加入这个专题参与讨论
 专题级专题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维基专题无需评级。

傳記標準

"最少要有兩本書籍出版," ?? 有人一生就写过一本书但是影响很大。Luomingxue 01:32 2005年10月21日 (UTC)

表格中是否可以加上职业一项?--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16:26 2004年8月23日 (UTC)

表格是否可以wikify?--zy26 16:28 2004年8月23日 (UTC)
都可以吧。其實職業、成就、作品都可以加的,不過東西越多,也就會有越多的人物會有內容是空白的。Richy 16:29 2004年8月23日 (UTC)
問:「自我宣傳」控罪的成立,是跟……
a)跟「張貼的資料的真實性相關」?還是跟……
b)跟「張貼者本身是不是相關資料的主角」相關?
如果張貼的資料,是張貼者自己經營的網站的資料,或自己的作品(例如論文、演出、教材等等)的資料,甚至自己個人的資料,那麼,即使資料真實,是否構成「自我宣傳」?—Xtctjames (留言) 2008年2月17日 (日) 04:01 (UTC)[回复]

有人認為生人傳記宜報喜不報憂,負面言論易涉誹謗。其實维基也有不少生人傳記也有負面言評述: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2%81%E6%8C%AF%E8%8B%B1#.E7.88.AD.E8.AD.B0 故只要有實証資料佐証便可.本人不同意只提供個人主覌感受讚語,卻隨便恐懗不同或較負面資料的編者說要block客。這是極不負責而獨裁,不應是维基百科的立場。

关于条目中的生卒年月日,我写了一个模版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

模版名字是:Template:Birthdeathdate,使用时在条目中jiaru{{Birthdeathdate|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作用是一方面生成了统一的日期格式,另一方面自动加入到出生和逝世的类别中。原代码是: ([[{{{1}}}]][[{{{2}}}]]—[[{{{3}}}]][[{{{4}}}]])[[Category:{{{1}}}出生]][[Category:{{{2}}}逝世]] 其中参数1,2,3,4分别是出生年,出生月日,逝世年,逝世月日。 关于出生时间没有,或尚健在的情况,或出生日期不祥如何处理,目前还没有考虑。

例子是:

'''孫中山'''{{Birthdeathdate|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乃自取「文以載道」之義),譜名'''德明''',號'''日新''',改號'''逸仙''',幼名'''帝象''',後化名為'''中山樵''',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民主先行者,也是[[中華民國]]建國元勳,死後並在[[1940年]]被[[國民政府]]奉爲[[國父]]。

可以参见孙中山条目看一看效果,有什么问题和建议也希望在这里讨论。我感觉节省了很多工作。

可以放到Wikipedia:WikiProject传记中--百無一用是書生 () 13:44 2005年2月25日 (UTC)
能适用于表格中的吗??枫难寻 14:40 2005年2月25日 (UTC)

可不可以把模板名稱再簡化呢?比如說{{BDD}}之類的,畢竟如果是常用的模板還是越簡單越方便大家使用。--可夫 (talky? click me!) 16:41 2005年2月25日 (UTC)

已经移动到Template:BDD。--Formulax 10:49 2005年2月26日 (UTC)
外國人名的Category要用姓氏首個字母分,下面又有人提出中國人要用姓氏的拼音來分,這個模板似乎暫失功用。--*賜教 04:22 2005年2月27日 (UTC)
按拼音分和首字母分恐怕不妥。毕竟是中文维基,而汉语拼音有只限于大陆地区使用。--用心阁 02:35 2005年2月28日 (UTC)
其實可以使用多一個參數以解決這個問題。源代碼:([[{{{1}}}]][[{{{2}}}]]—[[{{{3}}}]][[{{{4}}}]])[[Category:{{{1}}}出生|{{{5}}}]][[Category:{{{2}}}逝世|{{{5}}}]]

參數5是顯示在類別的名稱,這亦對有關香港人及日本人名字的顯示方式有所幫助。--Shinjiman 03:54 2005年3月1日 (UTC)

建议外国人物照片上面的名字用中文注明,而不用原文

只在中文名后面加一个外文的名字,并且要注明文字种类。例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英文:Albert Einstein,下面简称:爱因斯坦...),之后所有爱因斯坦的名字都用中文,这是假设读者并不理解外文,这样最容易懂。要注明简称是因为后面如果用全名太麻烦,用简称又同条目不统一,因此需要注明。无名无形 10:20:09 2005年9月22日 (UTC)

修改的工作量量有多大?--zy26 was here. 10:29 2005年9月22日 (UTC)
工作量大小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关键是规则怎么制定,总不能用既成事实原则吧?无名无形 11:36:23 2005年9月22日 (UTC)

英文版中,中國人的條目是列出中文(包括繁體和簡體),拼音,威馬blah blah blah,中文版的如果也列出 原文,大陸譯法,台灣譯法和香港澳門譯法也挺好吧?-- wooddoo

可以,我认为英文的外语人物条目就做得不错。这不是麻烦不麻烦的问题,而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编写维基百科还怕麻烦吗?无名无形 11:36:23 2005年9月22日 (UTC)

為什麼要用中文而不是用原文?我認為最多是中文原文並用,不可刪原文。另請注意:什麼叫外國人?中文維基不是中國維基。--Theodoranian|虎兒 (talk) 10:38 2005年9月22日 (UTC)

并不是所有维基的读者都精通所有外文,而且情况恰恰相反,没有人精通所有语言,所以在中文百科全书里看到外文注释的照片不是很奇怪吗?你后面的意见说得对,将“外国人”改为“名字非中文的人物”好了。无名无形 11:36:23 2005年9月22日 (UTC)
我覺得當初會這樣制定的原因,是為了尊重原名吧!畢竟翻譯的名字總是有所偏差(不是錯誤)。就像每個國家的表格一樣,是讓讀者知道這個國家的原文名為何啊!畢竟在條目內文裡面已經有譯名了,讀者也不會因為這個表格裡面沒用中文標示他的名字就不知道他是誰啊!--Theodoranian|虎兒 (talk) 11:44 2005年9月22日 (UTC)
你说得也有道理,但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人物不同于国家,他没有什么官方语言,是不是按照他是哪国人就写该国的官方语言呢?比如李光耀,他是新加坡人,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言,是不是意味着李光耀的名字分别要写成四种语言呢?另外美籍华人比如杨振宁,他的照片上是不是只能用英文呢?另外还有比如列宁,列宁只是一个别名,但是是最广泛使用的名字,应该怎么写呢?我认为这些都应该在条目里说明,而不应该在照片上尊重本人的语言,毕竟中文的注释也只是一个注释而已,人物照片又不是什么正式的证件照,不用把人物条目做成类似护照。无名无形 12:53:19 2005年9月22日 (UTC)
我覺得你要分清楚使用模板普通照片加說明(thumb)。使用模板是專題中的用法,也就是一個規範用法,所謂的原文名是指他本來取的名字,他如果國籍有換,取了別種語言的名字,那就再加上別種語言的名字,不必也不應該只准保留中文,特別是在本人沒有中文名字的時候。至於普通照片加說明(image+thumb),那只是一個非規範的寫法,並沒有任何規定它應該是寫本名、全名、別稱或暱稱。--Theodoranian|虎兒 (talk) 00:42 2005年9月23日 (UTC)
原名、中文名并行,那现在的国家专题也要修改才能一致。--zy26 was here. 12:16 2005年9月22日 (UTC)
一般的做法,在信息框,也就是文章开始右侧的表格上,突出显示的地名、人名都是使用原文,而不是都用中文。所说原文,人名可以是他长期生活的地方的语言以及他的国籍的语言--百無一用是書生 () 00:56 2005年9月23日 (UTC)
原則上每一個條目在內文首段中,大都會將條目主題的各種稱呼方式,包括中文譯名(簡繁差異、各種不同譯法)、非中文譯名(包括與主題相關的各種主要語言,例如國家的話通常是包含該國幾種官方語言,人物的話則是該人物的母語)全都羅列說明,如此已經能達到讓人理解的作用了。但在維基專題中,我支持在模版上只使用原文作為標示,理由有二:第一是尊重主題人物,第二則是可以避免繁簡轉換問題。不知道各位是否有注意過,目前的系統軟體並不支援在模版中使用繁簡轉換標籤,因此如果要用中文譯名勢必得各地區譯法一次全列,弄得原本是以「精簡易懂」為訴求的表格也變得非常冗長累贅。有人提到以人物主題來說,並不存在有「官方語言」這般的特性,因此我建議這部分的考量以該人物的母語或生平最常用語言作為參考,畢竟一個人可能可以學會數十種語言,但他/她的母語或常用語言卻很少會超過兩、三種的。--泅水大象 訐譙☎ 03:34 2005年9月23日 (UTC)
回答shizhao和SElephant:首先,地名和人名不同。我不建议地名也中文化,这是出于尊重。但人名并不同于地名,很多都是其他人约定俗称的,并不太涉及尊重问题,这只是一个代号,人们叫习惯了,就这么叫了。比如阿炳,他自己可能不是这么称呼自己的(很可能也不喜欢),但他用这个代号最为人所知,仅此而已。我认为在人名问题上,应该使用“最广泛为人所知”原则(如果有这个原则的话,hoho),而不是用“尊重”原则。而中文维基当然是为使用中文的人最常用的名字作为人名注释了。回答SElephant:你的第二个理由不充分。模板简繁转换是简繁转换的问题,而不是模板的问题。如果实在不能解决,也应该制订规则,然后补充一个由于技术限制而退而求其次的暂行条例。回答Theodoranian:理想状况下,所有人物条目都按照专题撰写,并有一个模板。我的意思是说这个模板和thumb作用差别不大,所以也没有必要限制语言,如果限制,也应该首先参考thumb的用法。现在的问题与你说的正好相反,是只准保留外文,而不是只准保留中文总而言之,第一,人名和地名不同,尊重原则在地名适用,而人名不适用;第二,在人名问题上更应该尊重读者,因为首先维基不是护照,一定要用原名,其次,人名本来就是一个人的代号,中文读者最熟悉他/她哪个代号,就用哪个代号;第三,任何技术问题或者复杂度与规则制订无关。仅仅是我的观点,目的也是让维基更好。如果大家都喜欢用原文,我就只好保留自己的意见,没有什么问题。谢谢。无名无形 05:34:29 2005年9月23日 (UTC)
我覺得對人名不採取「尊重」這個說法,卻對地名採取尊重,這是個很奇怪的事情。--Theodoranian|虎兒 (talk) 06:42 2005年9月23日 (UTC)
我認為這討論已經陷入無意義的詭辯狀態了,既然各方的觀點都已經發表過了也看得出意見兩方都是不可能被對方說服的,那就多說無益,建議直接訴求投票程序把它解決掉吧(雖然依此態勢,投票結果已經可以看出個大概了)--泅水大象 訐譙☎ 07:33 2005年9月23日 (UTC)
说得对,不过以三比一否定我的提议我觉得很冤枉,这里毕竟人太少了,不可能实行民主。在互助客栈曾有一个人支持我(真不容易),可惜可能也只是路过,可能都不知道这里有讨论。不过我的意见就是这些,该说的都说了。投票吧。无名无形 11:54:16 2005年9月23日 (UTC)
不能将投票时为多数暴力的表决方式。讨论得出共识才是最重要的。我支持使用原文,中文名称已经是条目了。--學習第一|有事找我:P 12:14 2005年10月10日 (UTC)

== Infobox Biography ==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技术

這個模版不知為何,底下的自總是會歪一邊,實在有夠難看。不知可否請哪位大大幫個忙,調整一下呢?阿儒 15:15 2005年12月29日 (UTC)

孫中山
出生1866年11月12日
廣東省香山縣
逝世1925年3月12日
河北省北京市
请参考Template:Olympic Games。--Isnow 15:30 2005年12月29日 (UTC)
那種模板我做過,但同樣的指令對這模板沒用阿儒 17:03 2005年12月29日 (UTC)
  • 现在将日期、地址放在一行,距离小一些;维基标签不好控制表格中,同一行不同列的不同对齐方式,也可以改用纯粹的html标签。 --farm (talk) 14:19 2005年12月30日 (UTC)
這樣會不會太長了?全部的字都擠在一起,看起來實在很不舒服--阿儒 15:31 2005年12月30日 (UTC)

這是另一個例子,這樣的排版會造成以下的情形:

娜麗·布萊
出生1864年5月5日
宾夕法尼亚州
科克伦的米尔斯
Cochran's Mills
逝世1922年1月27日
纽约州纽约市

阿儒 15:36 2005年12月30日 (UTC)

這樣呢??還可以吧。模版的確是一個用來標準的好工具。:-)-- 15:48 2005年12月30日 (UTC)

== 对于虚拟人物(包括文学人物,影视作品人物和漫画人物)的收录准则。 ==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目前,我们有一个大致清晰的收录准则用于真实人物,但是对于虚拟人物(包括文学人物,影视作品人物和漫画人物),我们还没有,因此投票只能case by case地进行,希望能够讨论建立起一个收录准则,避免那些免洗人物(借用港台的说法)进入维基百科。--用心阁(对话页) 03:05 2006年1月11日 (UTC)

應該是指要遏止免洗人物成為維基百科的單獨條目吧 :) 。嗯,我覺得可以將免洗人物們全部塞進所屬的作品條目裡面,不過有個副作用是可能會像日語維基百科那樣動輒造就上百K的條目,比方說:ja:NARUTO -ナルト-。 --采豫 12:33 2006年1月12日 (UTC)
建议只选择重要的虚拟人物(例如主角)收录。其它于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可以建一个人物介绍页面统一介绍。--Douglasfrankfort 00:19 2006年1月13日 (UTC)
支持這個建議。不過,虛擬人物的重要性應該怎樣判定?對真實世界的影響力,還是在作品內的重要性(主角)?我個人傾向於前者。不過,一個虛擬角色對真實世界的影響力又應該如何判定?除了很明顯的那些(像阿童木多啦A夢這種標誌性角色)以外,如何判定那些應該哪些角色的影響力比較大?--小峰 03:13 2006年1月13日 (UTC)
不如說就是文章內容多少來判定吧? 畢竟就算角色再重要, 如果沒有替他寫長篇條目, 那麼還是集中在一個人物介紹頁中比較好. 神話的搜尋者 03:55 2006年1月13日 (UTC)
當然,沒有內容成不了頁面,但寫得出很多內容並非就是收錄的理由。既然我們在收錄真實人物方面有一個把關,對於虛擬人物當然不可能沒有。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把關?準則在哪兒?--小峰 04:06 2006年1月13日 (UTC)
贊成小峰的說法,這類商業性質的產物應該要有一個可以測量的標準來決定去留與否,例如可以達到3000byte(可登上「你知道嗎?」的標準),如果無法達到,應該與主條目合併。另外,大家要不要討論一下尚存人世人物的書寫規範?日前就因為美國就是因為對於尚存人世人物的寫作不當,而被大炒新聞,中文維基百科現在有很多還活著的人物,大多是履歷式的,百科性和參考性的價值偏低,大家對於這類人物的寫法有什麼想法呢?目前中文維基上關於人物傳記類的規範,只有傳記專題中的注意事項,這則方針也尚無中文翻譯--KJ(悄悄話) 04:28 2006年1月13日 (UTC)
我覺得角色條目最重要的是所寫的內容多少和品質,有時候一個次要角色(不致於到「免洗」程度的),也可以寫出很好的說明和分析。我想是否要獨立成條目更重要的考量應該是便利讀者閱讀而不僅是評斷其重要性(畢竟已收錄作品的角色條目比較不會有涉嫌廣告的問題),因為如果角色介紹內容很多,全塞在一個條目裡會造成一個條目過量,而形成閱讀上的困難,所以才需要獨立成條目,讓主條目僅留角色的簡介,而讀者若覺得不滿足而有興趣進一步了解該角色的詳細介紹分析,再點該條目連結。但反之,如果角色不夠重要,又只是草草寫個兩三行,那的確是把它合併到作品的人物介紹中為宜,但希望能保留重定向頁定向到該作品,以方便讀者查詢(以及防止該條目一直重複被建立)。等到有一天作品條目中的該角色內容越來越多會影響條目的閱讀時,再考慮重新設立該頁面。
至於要以數量多少作標準,我覺得3000也許多了點…,因為把2000多byte的角色介紹內容插在一個作品條目裡,是感覺有些多的。我個人覺得1500左右差不多。--ffaarr (talk) 13:54 2006年1月13日 (UTC)
比较支持Ffaarr的意见。确实,虚拟人物也可能写成很大的条目。如果条目到了一定字数,也不一定需要删除。我写的这个阿斯兰·萨拉可做参考。--Douglasfrankfort 14:16 2006年1月13日 (UTC)

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或具有很多情节的角色当然可以成为条目,在这里提出问题就是确立什么虚拟人物可以成为条目,不知名的作品的免洗人物肯定是不能成为条目的。--211.94.168.18 10:54 2006年1月16日 (UTC)

我個人覺得頗難有一個一定的準則, 畢竟每一個人的看法不同. 我認為只要有人肯寫條目, 而條目中的文章有來源可證, 條目長度足夠, 那麼任何角色也可以有自己的條目. 畢竟真正的免洗人物等跑龍套角色應該不可能有足夠的資料來支援條目長度, 如果有人濫開條目, 最後必定是被刪除. 如果有一個必要的準則, 那麼很簡單, 所有虛擬作品的人物都必需在一個統一頁中列出, 如果該作品的統一人物頁長度超過15或20kB的話, 那麼就由重要角色(如主角)開始移出去建立該角色的獨立條目, 直至該統一人物頁大小比那個指定數字為小. 那樣的話, 大部份免洗人物一定不可能有自己的條目, 而根據重要性來排列創建條目也是一個好辦法. 神話的搜尋者 15:57 2006年1月16日 (UTC)

人物传记条目的格式问题:关于生卒日期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最近,我和阿儒在人物传记条目的生卒日期写法上有争论(参见琳娜·梅迪納条目编辑历史)。我认为,在条目开头人物姓名后的括号内,应该统一注明人物生卒日期,即使生卒日期写在了本条目人物表格内,也有必要在正文中的开头写明生卒日期,这是当前维基的格式要求。但阿儒认为,用表格来填写人物生卒日期更好,而且如果有了表格,就反对在条目中再写生卒日期。我不想发生编辑战,但我认为人物传记格式需要统一,究竟采用正文括号的格式,还是采用表格的格式,还是说两者可以并用,我期待维基人达成共识,希望各位能说明你们的看法。--鸟甲 19:26:14 2006年5月23日 (UTC)

  • 我支持两者可以并用--百無一用是書生 () 19:28 2006年5月23日 (UTC)
  • 我也支持两者可以并用,而且认为正文篇首必须包含生卒日期(除非日期不明),表格可以有,也可以没有。--鸟甲 19:31:59 2006年5月23日 (UTC)
  • 支持兩者可以並用。--Jasonzhuocn...._交流 19:37 2006年5月23日 (UTC)
  • 我认为正文中必须有,因为表格本身是可有可无的。如有表格,当然也写上为好。— fdcn  talk  2006年05月23日23:36 (UTC+8 07:36)
  • 无论表格中有没有,正文中最好在开头都有该人物的生卒日期。--用心阁(对话页) 01:51 2006年5月24日 (UTC)
  • 表格是快速參考用的選擇性輔助工具,但是本文開頭的格式我支持應該還是要統一加入人物的生卒,兩者並存並不會有任何缺點吧。--泅水大象 訐譙☎ 02:49 2006年5月24日 (UTC)
  • 我認爲兩者並用很好。--瀑布汗 夏用瀑布汗,冬改瀑布寒(這裡涼爽) 03:33 2006年5月24日 (UTC)
  • 表格是辅助性的,它的使用不应该影响到正文,也就是无论表格有无,我都建议在正文注明生卒年。--长夜无风(风言风语) 04:18 2006年5月24日 (UTC)
  • 嗯,資訊的適當重複是合理且有用的。--百楽兎 05:29 2006年5月24日 (UTC)
  • 我個人是這樣認為:除了少數非用圖說或表格否則講不清的例子之外,條目的本文應該把所有資訊都寫進去;也就是說,在讀者看不到表格和圖像的時候,單看內容就可以知道大部分該知道的東西,表格和圖像只是讓理解變得便捷、容易罷了。如果這樣想的話,當然表格內容一定會在本文裡重複。--mingwangx (talk) 05:43 2006年5月24日 (UTC)
  • 我认为在开头必须写明生卒日期。实际上,维基的这项格式要求是与其他百科全书一致的。表格只是辅助的工具。--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3:55 2006年5月24日 (UTC)
  • 正文開頭應該必有,表格屬次(兩者都有當然最好)。除了各位提到的百科體例,以及表格圖像做為闡釋輔助,我也想順便提及一個稍次要的理由,我們作為真正自由的百科全書,還應儘可能照顧全部讀者的需要,包括低速網路地區的純文字瀏覽者以及使用盲文顯示器螢幕閱讀器的盲者等。--roc (talk) 01:04 2006年5月25日 (UTC)
  • 我認為,表格不一定有,所以在應該統一在內文加上。除非可以肯定全部人物傳記都有表格。--Onsf 21:05 2006年5月27日 (UTC)

虚拟人物方针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目前,创建了大量的虚拟人物、包括了小说、动漫、电影等等。我们是不是应该建立一个相应的收录方针?目前许多在小说或动漫中出场很少的人也建立了条目,是否合适?与现实中的人物传记相比,现实人物还有一个知名度和重要性的考量,但是目前似乎对于虚拟人物完全没有。难道任何一个虚拟人物都要比现实中的一个没有什么知名度的人要来的重要吗?请大家讨论--百無一用是書生 () 08:32 2006年9月8日 (UTC)

以英文版《哈利·波特》人物为例
建议虚拟人物采用“拆分规则”:
  • 虚拟人物首先应写在相应的小说、动漫、电影作品中
  • 当虚拟人物的介绍篇幅超过作品条目的50%时,拆分出诸如“某某作品人物”的条目
  • 当“某某作品人物”中某个人物(比如主人公)的篇幅超过30%时,再单独建立条目
--Isnow 14:08 2006年9月8日 (UTC)
  • 我覺得大部份的虛擬人物、物品都放在作品下比較好,以作品/虛擬人物這種形式的條目表現。--百楽兎 02:58 2006年9月9日 (UTC)
目前,大部分的子頁面都是使用在編輯相關事務上,好像沒有用在條目上。(我印象是這樣,也許有誤。)如果要開始使用條目的子頁面,可能需要再多討論一下。--mingwangx (talk) 15:16 2006年9月9日 (UTC)
如果單純說50% 30%這樣比例方式似乎不合理(內容越多越長的作品條目人物反不能獨立,越短的作品條目人物卻很容易獨立),我認為應該看的是實際長度,像超過幾字應獨立條目,(提議最少得有像詹姆·波特這樣的長度,如佛地魔那樣則不應成條,應改為連結)。與其說知名度和重要性的考量,我認為比較應該重視的是條目的質量,像即使知名人物卻只有2行的介紹就不應獨立,不太知名的人物但有幾百字充實的介紹的話可以成一條目沒問題。--Onsf 19:00 2006年9月10日 (UTC)
我认为这样的话,对于现实人物非常不平等。如果一个不知名的虚拟人物可以有条目,为什么你我这样不知名的普通人不能有条目呢?我觉得应该参照对待现实任务的标准来对待虚拟人物,甚至应该更加严格。因为不知名的虚拟人物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实在太小(我认为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影响),实在不应该是百科全书应该收录的。--百無一用是書生 () 06:43 2006年9月13日 (UTC)
我個人認為,拿虛擬人物跟現實人物來比公平是不太恰當的,本來給記錄在維基百科就不一定是件光榮的事。其實就現實人物的情況,按Wikipedia:沒有價值的頁面Wikipedia:專題/傳記供衡量保留與否已可,並沒必要把虛擬人物的尺度設得更緊,來顯得是否公平。當然,我是支持就虛擬人物達成一個共識,我認為應該以人物的身份及背景能夠完整交代、內文的長度多於400個字節(小小作品的界線是200個字節或以下)來作衡量。--Mak 17:42 2006年9月15日 (UTC)

不過,記得聽某位維基人提過(是虎兒嗎?)。他有一次在書上看到一個人名,不解,竟然在維基百科上查到其典故,是某本書裡的某小角色。於是極驚喜。
不知名的虛擬人物的影響力小嗎?對文學的創作者和閱讀者來說,其實未必。有些創作者喜歡用冷僻到不行的典故,讀者如果沒有辦法查到典故來源,往往不能夠瞭解其含意。別的書籍和網站,因為不收錄太細微的資料,查不到。這時,維基百科就提供了理解的途徑。
這樣說吧,像我這個現實的小人物,決計不會被當作「典故」寫到文章裡。但是,任何一本書裡的再怎麼不重要的角色(不重要到只有出現過一幕做了一個動作或者說了兩個字),都有可能被當作「典故」寫進文章裡。--mingwangx (talk) 00:45 2006年9月14日 (UTC)

有點驚訝看到書生兄拿虛擬人物跟現實人物來比,並以「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來作為對虛擬人物檢核的標準。若是順著這標準來想,孫悟空、豬八戒、賈寶玉、林黛玉、郭靖、黃蓉、韋小寶等人,嚴格說來對人類社會都是沒有什麼貢獻的。羅密歐、茱麗葉、灰姑娘、白雪公主、郝思嘉、白瑞德等人,好像也沒有好到哪裏去。幽書生兄一默請別介意:借用一下錢鍾書在《圍城》裡的比喻,您這是把一朵鮮花放在磅秤上,而要求它有白菜的斤兩。 --醉洛陽 (寒夜客來) 20:30 2006年9月19日 (UTC)

我觉得wikipedia是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已有的报道来写条目,而不是还没有研究,就写好放在这里等人用吧?虚拟人物也有类似之处。我觉得至少某个虚拟人物能否写进wikipedia,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规则:如果一个虚拟人物除了在出处作品(例如孙悟空之于西游记)以及相关周边作品(例如西游记的影视、动漫)中被提到以外,至少还被其他相关学术文献、新闻媒体所报道和研究,才可以写进wikipedia。

在这种条件下,mingwangx的疑虑似乎可以解决:如果某个作品使用了某个虚拟人物的典故,那么它就有了进入wikipedia的条件,可以写进wikipedia。 --百無一用是書生 () 12:43 2006年9月25日 (UTC)

政治人物的政績記錄

因為國民黨前陣子成立了青年團網路部網路紮藍根 青年團攻進維基,雖然有來自國民黨內部的觀點來編寫百科是很好,但是也引發了一些問題:

  • 政治人物政績要不要寫?
  • 政績要怎麼判斷褒貶?
  • 要怎麼描述政績?
  • 怎樣的政績才值得收錄?

這都是難以判斷的問題,尤其是在要求中立性的維基百科,所以在英語維基百科基本上是不收錄參議員眾議員的政績政見的,例如en:Mark_Begichen:Jim_Rischen:Mike_Johanns

那麼,現在中文維基百科,到底應不應該收錄地方行政首長&立法委員的政績呢?--Morrigan (留言) 2009年4月6日 (一) 05:51 (UTC)[回复]

生日、忌日相關模板的日期連結

由於維基並不鼓勵過度連結,所以如果與條目無直接相關,像日期之類的連結應該去除。中文維基條目的編者特別喜歡將日期做連結,其實絕大部份都是沒必要的。所以在此徵求共識,先將最常見的生日與忌日等模板做起,將日期上的連結去除(英文維基都已去除)。此類的模板有(如有遺漏還請補充):

-- Marcus Hsu  talk  2010年12月11日 (六) 11:00 (UTC)[回复]

(?)疑問:那什麼樣的日期連結才是必須的呢?--祥龍 (留言) 2010年12月11日 (六) 11:05 (UTC)[回复]
因為日期的連結本身就無多大意義。連結的意義如同延伸閱讀與解釋,日期本身並不需要延伸閱讀與解釋。-- Marcus Hsu  talk  2010年12月11日 (六) 12:17 (UTC)[回复]
连结本身也并非坏事,不赞成将此作为方针或共识。—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12月11日 (六) 12:39 (UTC)[回复]
英文版之前都是支持鏈接日期但後來改成不同意的en:Wikipedia:Linking#Chronological_items,一般來說大部分文章本身與該日期不會具有密切關係,例如「某某大型場館於某年某月某日舉辦了某某國際盛事」及「某人於某年某月某日出生或去世」皆屬於不宜鏈接日期的類型。除非發生該事情的日期是被刻意編排,而這個用意又有價值寫成另一遍維基百科條目的前提下才有鏈接日期的理據。-- 同舟 (留言) 2010年12月11日 (六) 13:51 (UTC)[回复]
囧rz……要知道中文维基内容不多,一些文章假如没有了日期链接,整篇都没有蓝色的链接可以按了。--183.27.41.39 (留言) 2010年12月12日 (日) 03:40 (UTC)[回复]
有沒有例子?-- 同舟 (留言) 2010年12月12日 (日) 08:38 (UTC)[回复]

爵士条目的命名

目前所有爵士条目都是“人名,第N代XX爵位”的命名格式,如阿瑟·韦尔斯利,第一代威灵顿公爵约翰·丘吉尔,第一代马尔博罗公爵,这样不符合中文的习惯吧?我认为移动到第一代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第一代马尔博罗公爵约翰·丘吉尔好一些。日语和韩语也是把爵位放在前面:ja:ウェリントン公アーサー・ウェルズリーko:제1대 웰링턴 공작 아서 웰즐리ja:マールバラ公ジョン・チャーチルko:제1대 말버러 공작 존 처칠。大家认为如何?--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13:49 (UTC)[回复]

个人认为:使用单独姓名作品条目不会产生歧义,则不需要在条目名称中加注爵位;必须要区分开则爵位置前;只能置后,则使用括号加注的消歧义格式。--啊吧啦咕@维基食用菌协会 2011年2月23日 (三) 10:20 (UTC)[回复]

评级是由谁来评的?

如题。--Patvoiiage (留言) 2011年4月12日 (二) 14:05 (UTC)[回复]

关于电视类人名列表的问题

个人认为还不够完善。 如制作人、电视剧导演、编剧、创意等等职位都没有。 而且编剧与剧作家该如何区分呢? 因为这将促使这个人究竟是归属媒体列表还是归属文学类列表,这里需要一个标准了。 或者我们认为剧本作家是剧作家,而那些为电视剧或电影创作剧本的为编剧么? —蘑菇@()() 2011年6月30日 (四) 14:38 (UTC)[回复]

关于人物传记条目讯息栏中添加国旗模板

近日浏览一些西方著名人物条目时,发现其中不少条目讯息栏中添加国旗有误,如乔治·华盛顿一文,而且,华盛顿上任时的美国国旗与卸任时的美国国旗已经不同,应在讯息栏中采用哪一种国旗?或是不再在讯息栏中添加国旗模板?Gz deleted (留言) 2012年2月15日 (三) 12:56 (UTC)[回复]

個人認為最好不加國旗模板。有些國家不同時期的國旗略有變化,需要仔細甄別年代,而且這些細微之處在信息框中常常難以察覺,徒然浪費編輯者的精力而已。更有不少好事者,在古代人物條目中濫用旗幟模板,一些沒有國旗的國家也被製作出國旗來,誤導作用顯而易見。--inhorw (留言) 2012年2月27日 (一) 10:04 (UTC)[回复]
基本上佐治·華盛頓一文根本不能使用{{USA}},這樣只會顯示出現在的美國國旗。但其實也不需要仔細甄別年代,每個Country data內已有指定年份,例如Template:Country data United States。選一個在他死之前最後的國旗編號即可。例如華盛頓死於1797年3月4日,那麼最近的編號為1777,因此應為{{flag|US|1777}}。也不是太困難吧。笑。Justincheng12345 (留言) 2012年2月27日 (一) 13:50 (UTC)[回复]
在國旗後面加個時間段不就好了,【XX-XX年XX國旗】--Zfb1200 (留言) 2012年2月29日 (三) 08:28 (UTC)[回复]
有一些人喜欢在职位旁边加上国旗,那么应该是加上上任时的国旗,还是卸任时的国旗?Gz deleted (留言) 2012年2月29日 (三) 16:01 (UTC)[回复]
對此不建議Justincheng12345 (留言) 2012年3月1日 (四) 08:46 (UTC)[回复]

如果有異議出現...

請求頁上面說:

如果有異議出現,那麼請在臺灣維基人公告欄...

是不是因為現下的評審者主要來自臺灣? -- 派翠可夫 (留言按此) 2012年5月11日 (五) 03:25 (UTC)[回复]

謝謝您的告知,當初這是移植自臺灣專題/評級/請求,而才會有臺灣專題的影子出現,這段話是當初沒有看到留下的,而不是評審者一定要來自臺灣,現在這段話已拿掉謝謝。Honmingjun--銘均 2013年1月13日 (日) 14:42 (UTC)[回复]

樂團是否該掛上傳記專題模板?

剛剛看到Bon Iver這個頁面,發現它被掛上了傳記專題,可是它不會「人物傳記」,只有「樂團歷史」,哪來的「傳記專題」呢?還是我再來創個音樂專題好了?tntchn 對話 · 貢獻 2013年1月13日 (日) 10:18 (UTC)[回复]

其實是對所謂的“美籍華裔”和“台裔美籍”的一個建議,放過那些出生在美國的孩子們吧!

只是有感劉玉玲這個條目,人家從出生那天還是就已經是美國國籍,結果一群的華文編輯為了所謂的“美籍華裔”和“台裔美籍”爭執起來,有必要麼?我覺得中文維基能不能達成一個這樣的共識,對於那些一出生就拿到他國國籍的中國人(或大陸人、香港人、台灣人什麽的)後裔就直接表述為“是美國(或其他什麽國家)的一個什麽什麽樣的人”,別非要強調什麽“美籍華裔”和“台裔美籍”了。除非是這個人在公開的新聞報導中強調過他的族群認同,比如他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或中國香港人或香港人什麽的。如果沒有的話,就一律視為美國人算了。也算減少一些編輯衝突。如果非要對他的父母有興趣的話,可以在條目里的一些“早年生活”或“家庭生活”段落提一句,他的父母來自台灣或中國大陸什麽的。非要為了一個外國人大打編輯戰,真心覺得沒必要了。就好比哪個網絡傳聞,孔子非要給韓國么? --一片冰心在玉壺問訊處||功勞簿2013年8月7日 (三) 16:53 (UTC)[回复]

同意。有關人物的資料必須和條目內容有一定的關聯性。如果其華裔/臺灣(姑且不說兩者有何衝突)身份對其生平簡述有促進瞭解的作用,則當然應該納入條目中。再加上為了刻意加入「華裔」而引起爭執,實在不應該這樣浪費時間啊。岔開來說,一些明星條目詳列了瑣碎的身高、體重、三圍等無關緊要甚至低俗的資料,如果不是直接幫助認識這個人物的數據(如姚明的身高、最短腰圍世界記錄保持者的三圍、相撲手的體重等等),絕不應該放在條目裏面。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3年8月8日 (四) 03:45 (UTC)[回复]
「台裔」是個奇怪的詞語,難道台灣人不是炎黃子孫嗎?大家只是在不同政權管治下生活而已。--Qui cherche trouve 2013年8月12日 (一) 03:14 (UTC)[回复]
族裔的認同是個複雜的問題,不見得只限於遺傳因子上的異同,往往也牽涉到語言、生活文化的差異等外在因素,且真正的重點是,當事人本身對自己的認同:所以如果有些台灣人認為自己跟中國人不是同一邊的,那就不是同一邊。回歸原題,我也支持除非條目主題中的人物本身曾明確表達自己的族裔認同傾向,否則沒有必要強貼上標籤。--泅水大象訐譙☎ 2013年8月12日 (一) 03:39 (UTC)[回复]
族裔認同這個問題太複雜了,所以除非是當事人有公開聲明,否則還是不要硬性貼標籤了吧?人家都入籍了,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台灣)都沒啥關係了。--一片冰心在玉壺問訊處||功勞簿2013年8月13日 (二) 04:18 (UTC)[回复]
普遍理解族裔跟血源有關,跟政治取向或居住城市則完全無關。源頭從何算起卻值得商榷,撤退到台灣之前或之後,還是移居歐美之後。--Qui cherche trouve 2013年8月13日 (二) 04:27 (UTC)[回复]
台灣人不一定是炎黃子孫吧——C933103(留言) 2013年8月13日 (二) 06:12 (UTC)[回复]
當炎黃子孫總好過跟菲律賓人扯上關係吧!(純粹個人意見)--Qui cherche trouve 2013年8月13日 (二) 06:17 (UTC)[回复]
非關我個人的立場只是純粹敘述事實:跟中國大陸人被分在同一邊對部分台灣人而言是很難以忍受的一件事,對這些人來說炎黃子孫那種事情根本不在乎,但到底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卻一定要劃分清楚。如果條目主題中的人物曾經明確表達過這種態度,才適合在模板中提及。
另外,族裔的劃分並不一定100%都跟血緣有關,舉非洲游牧民族圖瓦雷克人的例子,雖然我在這裡說他們是一個「民族」,但其實其定義一般人想像中的民族有點不同。散居各地的圖瓦雷克人其實各自擁有不一樣的血緣,或說部分圖瓦雷克人其實與其他柏柏爾人的血緣完全相同,但卻被認為是不同的民族。要識別是否是圖瓦雷克人,主要是看他們是否使用相同的語言、過著相同的游牧生活方式。言下之意,圖瓦雷克人就是一種族裔分別與血緣無關的例子,世界其他地方也有一些類似的例子。有興趣可以參考該條目的討論頁,User:Wdshu是一個社會學相關的學者,他在討論中有提到一些跟族裔認同有關的學術見解,跟此處的討論有點關連。
還有另一個更知名的例子:由前南斯拉夫聯邦分裂出來的塞爾維亞波士尼亞塞爾維亞人波士尼亞人在血緣上其實是系出同源,他們主要的差異是塞爾維亞人信奉東正教,但波士尼亞人是穆斯林,因為信仰不同所以他們也被劃分為不同的族裔,甚至還因此兵戎相見。這證明血緣只是族裔認同的其中一種考量點而已,有時包括政治態度、生活方式與信仰,都會被用來作為族裔劃分的考量。--泅水大象訐譙☎ 2013年8月13日 (二) 06:56 (UTC)[回复]
User:大象君上面這例子不只在南斯拉夫吧,在中國大陸也是一樣,大陸官方認定的「回族」,指的是信奉回教的人,把他們全部包含在一起歸為一族,其中當然也包含本身為漢族但信奉回教的人。
另外印度跟巴基斯坦也是一個例子,印度有72%的雅利安人、25%的達羅毗荼人,巴基斯坦有56.1%旁遮普人(為雅利安人、達羅毗荼人諸多人種混血)、22.6%信德人(為達羅毗荼人後裔)、13%帕坦人(為阿富汗地區的主體民族,又稱普什圖族)、4%俾路支人(伊朗人突厥人混血)。
這兩國在回教未傳入印度次大陸前,可概括認定是同文同種,聖雄甘地在當初也是不想分拆成兩國。
我認為回教應用在種族上似乎有其特殊性,信了回教你就變成新種族「回族」,拿這特例來說明似乎不妥,因為基督教或佛教,也不會因為信仰了該教後就變成基督族或佛族。--Znppo留言2013年8月13日 (二) 07:42 (UTC)[回复]
我舉一個我知道的例子柬埔寨族在近年的語言學研究上被發現跟越族(中國大陸稱京族)的關係很深,但因柬埔寨跟越南在古時彼此即為世仇,常互相攻伐,可見,即使是同文同種也可能因為地域或歷史的長久分隔而分屬成不同的種族。--Znppo留言2013年8月13日 (二) 07:49 (UTC)[回复]
但是在美國信仰回教並不會改變一個人的族裔分別,亞裔跟非裔都有不少回教徒,但在美國還是會根據祖先的來源作族裔分類。可見,不同的地方,會以不同的方法來區分族裔。這問題實在太複雜完全無法一概而論,也無法在維基百科上訂一套放諸四海皆通用的標準,所以目前還是只能針對主題當事人的自我認同來標示,會比較客觀。--泅水大象訐譙☎ 2013年8月13日 (二) 08:04 (UTC)[回复]
此外還有人將1949年作為認定美籍華裔和美籍台裔的分割點我覺得是不是過於“一刀切”了?我沒有在對岸做過民調,難道目前台灣人對於“華人”身份的認同度已經趨於零了麼?而且就目前的新聞和研究資料來說,華裔還是作為一個非常主流的定義吧?如果已經入籍的人他/她公開宣稱認同“台灣人”而不認同“華人”身份的話,我覺得貼“台裔”的標籤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沒有公開這麼宣稱過的話,我覺得還是貼上“華裔”的標籤比較合理吧?不能因為人家父母在台灣呆過就一定要說人家是“台裔”吧?或者對於這部份人可以在華裔下面劃分成“入籍前在台灣出生或居住過的華裔”的子分類?好吧,我承認這樣的細分已經有些魔怔了。我個人的觀點是,出生或曾經生活在台灣,亦或者父母由一方是台灣人的他國公民,除非他有正式宣稱自己認同“台灣人”而非“華人”,否則我覺得都應該歸類成“華裔”。--一片冰心在玉壺問訊處||功勞簿2013年8月15日 (四) 06:49 (UTC)[回复]
台灣指標民調調查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簡稱TISR)於2012年8月27日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僅68%受訪者認同其屬於華人,而認同屬於台灣人的有95.5%——C933103(留言) 2013年8月17日 (六) 19:06 (UTC)[回复]
这个民调数字每个政党都可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解读。如果维基人拿来做原创研究然后居然就成了维基的惯例,那真是维基之耻。—Snorri留言2013年8月21日 (三) 09:42 (UTC)[回复]

建议对于各个皇室\王室(house of XX)的条目使用“XX皇室\王室”而非“XX王朝”

目前对于各国王室的条目都是使用的“XX王朝”,窃以为,所谓“王朝”应该是由一个世袭君主统治的某一个历史时期,而这个世袭君主家族本身则为一个“皇室\王室”,这也与英文的“house of XX”更为贴切。再者,在当代,不少王室已经丧失了对于自己原有领地的统治,但仍然维持家族的贵族身份和名号的,称其为“XX王朝”就更不合适了。—Chy0614 2014年1月26日(日) 13:15 (UTC)

杂志销售大于5000就行

那么在杂志连载文章,小说,漫画等,该期数的销售大于5000还是所有发表文章所在期的销售量之和大于5000Waeping留言2014年7月29日 (二) 08:02 (UTC)[回复]

关于模板合并

Template:Infobox musical artistTemplate:藝人:{{Infobox musical artist}}与{{藝人}}有不少相同之处,且{{藝人}}功能更为全面。建议将{{Infobox musical artist}}并入{{藝人}},可在将旧有页面转至新模板之后再将{{Infobox musical artist}}重定向至{{藝人}}。--Dabao qian留言2015年6月29日 (一) 08:55 (UTC)[回复]

綜藝節目是否不應該放在明星條目呢?

人物条目应减少奇闻逸事

奇闻逸事以偏概全,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会误导读者。建议将此作为一种方针,就是人物条目不要用逸事的方式来叙述,举例: 周恩来条目就有很多不恰当的逸事,“邓颖超还叮嘱身旁工作人员:“江青来,总理都不让我们出来,生怕她一下看谁不顺眼,惨了。”[124]” ,这句话可能是事实,也的确有来源,但是不应该写进条目。因为这样的逸事给人一种误解,让人以为江青与周恩来的关系就是对立的。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以逸事来叙述历史。把历史用小说的方式叙述。Howitzer留言2016年8月7日 (日) 23:27 (UTC)[回复]

某些人物反而是因為他的奇闻逸事而在歷史上留名的。--M940504留言2016年8月25日 (四) 09:36 (UTC)[回复]
方針討論的是一個規範,應該說這類的東西應該要站條目的多少篇幅,假設一個人物條目有95%的內容都是神話故事,這個條目是生產出來做什麼用的?這個比方懂意思就懂,不懂也無意再說明。--健康欠安 (留言) 2016年8月25日 (四) 09:49 (UTC)
凡具有来源的,基本上我认为可以保留。可以在用词上说明某某历史学家反对。--Gqqnb留言2016年8月27日 (六) 00:23 (UTC)[回复]

关于人物模板顶端的诺贝尔奖图标

是否能够考虑不要添加?目前大量诺贝尔奖得主条目模板的姓名部分都被塞入一诺贝尔奖章,破坏整体结构,与模板下方信息重复(模板中已经包括奖项字段了,并且可以描述得更为详尽——年份及具体奖项),并且给人一种条目主人的生涯是由一奖项定义的不当印象。原则上模板的姓名字段只应当包括人物的常用名,有时辅以尊称。诺贝尔奖虽有其影响力,但个人并不觉得其能够上升至这般地位。不知诸位想法如何?--Morningstar1814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01:51 (UTC)[回复]

用单一项目判断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不正确的做法,人人都不应如此做,不论在社会上还是网络上。你看一个和平奖图标,就想说“哇,这个人一生致力于和平”,你自己脑补太多了。仔细看了下,原来你说的是人物模板顶端的诺贝尔奖图标,确实,如果一个人获奖无数,姓名旁是不是会塞满了图标,这可能是个问题。
如果人物模板里有奖项字段也有图标,我不反对删去人物模板顶端的图标。--Gqqnb留言2016年9月13日 (二) 23:19 (UTC)[回复]
@Gqqnb:阁下在方针页面提及“读者需要一下子就知道他是诺贝尔得主”以及假设“诺贝尔奖图标促进用户进一步阅读条目”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反映了“用单一项目判断人的一生”的潜在心态。这一标签的明显程度(大号、金色图标、浅色背景、同人名并列、有时位于模板顶端)强烈暗示了这一奖项的主导性地位,维基阅读者都已经自行脑补了,不知其他维基人是否是这么想的,希望能够听取以下他们的想法。理论上来说,获得过诺奖的詹姆斯·沃森的条目是否比早逝而未获奖的罗莎琳·富兰克林条目更值得阅读?WP:比重(或整个WP:中立)的核心就是反脑补,而在一人传记正文中诺贝尔奖(及其可靠来源)往往只占到一两句或一两语段,在模板中的奖项处纯文字提及获奖状况已经足够,另加一枚奖牌图片明显超出其方针限定范围。若使用了诺贝尔奖图标,为何不使用奥斯卡奖、艾美奖、金棕榈、普利兹克奖、普利策奖或其他勋章的相关图标?原因仍旧是大家会下意识脑补以强调其重要程度。
本人认为模板顶端的图标必须删除。原则上模板下方的也当删除,尤其是约瑟夫·汤姆孙条目中在每个人名旁标注的图标更是如此;至于具体奖项边添加的图标,本人不支持,但是愿意进一步听取维基人的看法。--Morningstar1814留言2016年9月14日 (三) 02:44 (UTC)[回复]
你可能看到的是我的这一句“如果没有诺贝尔图标,读者不会一下子就知道他是诺贝尔得主”。我没有说读者需要一下子就知道,而是图标令读者一下子就知道。俗话说图文并茂、一图胜千言,就是说一张图令读者一下子就知道,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效率。读者一眼扫过去,就知道他有诺贝尔奖。为何不能用一副小小的图标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此外,我无法苟同“诺贝尔奖图标促进用户进一步阅读条目”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反映了“用单一项目判断人的一生”的潜在心态。该图标相当于讲述诺贝尔奖的段落的总结。老师是否有介绍过“总分段落”,先用总结段落吸引读者介绍大概,然后分述详细情况。可能“诺贝尔奖图标促进用户进一步阅读条目”不够完整,我的意思是“诺贝尔奖图标促进对专主的诺贝尔获奖情况感兴趣的用户通过进一步阅读条目查找具体表述诺贝尔获奖情况的段落,获得进一步资讯”。--Gqqnb留言2016年9月14日 (三) 04:45 (UTC)[回复]
感谢阁下的解释。“一下就知道”亦有一问题——虽是“图文并茂”,但在此处图像的存在亦有“喧宾夺主”之嫌疑,尤其是在其他奖项乃至其他字段基本不使用任何标示而只使用纯文本的状况下,即如上所说的WP:比重。读者或许不必“需要”一下子知道,但其“将会”一下子知道,在诺贝尔奖往往仅占全文有限篇幅的情况下实不妥当(模板本身亦当简洁反映全文的重要信息以及比重)。目前的奖项字段已经可以通过{{awd|诺贝尔文学奖|2007}}这一方式填充,显示出的奖项本身已经加粗(亦可手工加粗),相对显眼但亦不如图标那般张扬(且丑陋,个人观点),足够吸引注意力并且亦无障碍总结诺贝尔奖段落,若用户需要搜索相关资讯,应当不难在模板或是引入段落中迅速识别之——若是不行,只能怪罪其阅读能力或是模板内容冗杂或是开篇书写不佳。提升效率固然是好(en:WP:READABLE),但操作起来应当有一定限制,方式也不仅一种。百科本身已经通过强调书写结构和搭配一定图示来便利阅读了,但尚未到使用任何手段以方便任何一方面阅读的程度。--Morningstar1814留言2016年9月14日 (三) 06:00 (UTC)[回复]

關於藝人條目應該是用本名還藝名的問題

參見User_talk:Owennson#關於潤娥。很多時候,藝名比本名要常用得多,根據命名常規,個人認為應該悉數移至較常用名。以討論中提到潤娥為例子,潤娥搜索結果結果超過70萬,反觀林潤妸只有不足1萬,差異非常明顯。其他語種也是使用較常用的藝名多於本名,當然如果本名比藝名常用的話,便移至本名,重要的是哪個常用。最後希望得出共識,是否有需要將藝人條目悉數移至常用名,請求得到社群的意見,謝謝。—AT 2016年9月27日 (二) 07:51 (UTC)[回复]

(+)同意:取了藝名就是希望大家能盡量叫她這個名字,不然何必取藝名?她是藝人不是嗎?尤其當藝名確實比本名常用時,更是應該稱呼藝名。話說回來,AT君怎會用日文google來搜尋(她不是韓國人嗎?)?AT君知道有{{google}}模板嗎?-游蛇脫殼/克勞 2016年9月27日 (二) 09:29 (UTC)[回复]
因為人在日本。不過不太影響搜尋結果。google模板還是第一次知道啊,謝謝告知。—AT 2016年9月27日 (二) 09:33 (UTC)[回复]
只是有一堆人連本名也破壞而已。很明顯地連參考資料的連結都沒去點一下就胡改一通。太妍(本名金泰耎,不停被改成「金太妍」或「金泰妍」,就「妍」字而言更應改成「姸」)、Sunny(本名李純揆,較少被破壞)、潤娥(本名林潤妸,只見台灣人強行改成「林潤娥」,倒不見有人改成「允兒」的)、徐玄(本名徐朱玄,這個被大陸用戶破壞成「徐賢」比較多)的條目都有類似問題。--owennson聊天室獎座櫃2016年9月27日 (二) 09:44 (UTC)[回复]
破壞可以通過保護和封禁解決,但是這與標題使用常用名沒有衝突。—AT 2016年9月27日 (二) 09:53 (UTC)[回复]
似乎用藝名比較適合,但本名可寫入條目首段。這樣如何?Wetrace歡迎參與人權專題 2016年9月28日 (三) 02:58 (UTC)[回复]
如果是公開資訊,理應添加。—AT 2016年9月28日 (三) 03:03 (UTC)[回复]
  • (!)意見:还有张艺兴也是一样。由于万恶的中国广电总局在作祟,所以内地媒体只能以本名「张艺兴」来称呼他。不知道中国大陆以外是什么情况,是用Lay的多还是用张艺兴的多?--Dabao qian留言2016年9月28日 (三) 14:23 (UTC)[回复]

有关人物信息框模板中的“前缀尊称”字段

在不少人物信息框模板中(例如{{Infobox person}}、{{Infobox officeholder}}),都有一个名为“前缀尊称”(honorific_prefix)的字段,本人亦于今年3月1日将该字段引入{{艺人}}。在{{Infobox person}}的说明文档中,“前缀尊称”被解释为“在人物姓名左侧出现的文字”。可是这是英文中的用法,中文语境中的头衔一般是出现在人物姓名的右侧,例如:

  • Sir Run Run Shaw → 邵逸夫爵士
  • The Honourable Chief Justice Geoffrey Ma Tao-li → 马道立首席法官

但是中文语境中也有出现在人物姓名左侧的头衔(例如马来西亚的拿督),所以在这里要跟大家讨论一下这个“前缀尊称”到底应该怎么处理?是维持现状,移动到人物姓名右侧还是直接移除?--Dabao qian留言2016年12月3日 (六) 18:35 (UTC)[回复]

  • 原有honorific_prefix内容更换为honorific_suffix,前缀使用更新后的honorific_prefix。-Mys_721tx留言2016年12月4日 (日) 08:43 (UTC)[回复]
    (:)回應user:Mys 721tx[[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但是中文语境中的honorific_suffix(或者说是post-nominals)却是跟英语一样的用法,比如上面提到的“马道立首席法官,GBM,QC,SC”。现行的做法是把头衔直接用不加粗的小字放在姓名右侧,但是这样做不符合hCard的规范,无法被机器自动分析读取。--Dabao qian留言2016年12月4日 (日) 12:46 (UTC)[回复]
    显示的时候用honorific_suffix_for_display_purpose来代替honorific_prefix,hCard里仍然是honorific_prefix?-Mys_721tx留言2016年12月5日 (一) 20:19 (UTC)[回复]

关于宁州的位置

古代的宁州,我认为大多数历史事件所指的就是今天甘肃庆阳市的宁县,古称宁州,维基百科里关于唐初罗艺的描述里提到了宁州,但是索引指向的是云南的宁州(即曲靖),试想古时候他有那么大的能耐跑到云南了,还能被杀?这是一个误解,其实古代的豳和现在的宁县相距不过100公里,而距离云南的宁州超过1600公里了,所以说罗艺被杀的宁州应该是今天的宁县,而不是云南的宁州(现在的曲靖)!—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Vladimir-2010對話貢獻)於2017年10月19日 (四) 06:49 (UTC)加入。[回复]

在外国明星条目上,允许添加“中文昵称”的讨论

由于很多外国明星的中文音译名字长而绕口,粉丝群体会为他们取一些“中文昵称”,以简化交流、拉近距离。比如杰西卡·查斯坦被称为“劳模姐”,提摩西·夏勒梅昵称为“甜茶”,长泽雅美常被称作“麻酱”,凯蒂·佩里的“水果姐”昵称同样流传广泛,还有诸如“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法鲨”迈克尔·法斯宾德、“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等等。这些非官方昵称在中文社交媒体上流传度很广,在中文传统媒体和自媒体上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甚至其中一些得到明星本人的认可,如杰西卡·查斯坦在节目中谈论“劳模姐”外号提摩西·夏勒梅在ABC谈起“甜茶”昵称等等。这一现象也得到一些西方媒体的关注,例如CNN《Why Chinese people call Katy Perry 'Fruit Sister'》一文中的解释与盘点、Buzzfeed盘点的34位明星的中文昵称等。所以想跟诸位讨论,是否可以允许在在外国明星条目上允许添加此类“中文昵称”?如果可以,是否需要更详细的规定和限制?--Yosinto留言2018年3月15日 (四) 23:41 (UTC)[回复]

簡短官員條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職官志》

發現《中華人民共和國職官志》是很多小作品級中國內地官員條目的來源。我曾借閱此書,發現只是純粹的人名列表,完全沒有任何人物介紹,甚至對同名人物也不會作出分辨,換言之,此書僅能証明一個人曾經擔任某個官職,如果該官職並非自帶關注度,此書並無有效介紹,對關注度沒有幫助。請社群注意及留意類似書籍。--Factrecordor留言2023年1月3日 (二) 12:39 (UTC)[回复]

X年(X月)逝世人物列表

是這樣的,最近巡查時看到幾個待巡查的條目都是“X年逝世人物列表”,然後我點開了1980年逝世人物列表2023年1月逝世人物列表,我總感覺“X年逝世人物列表”跟“X年X月逝世人物列表”都符合Wikipedia:格式手册/列表#獨立列表之存廢標準所説的“可簡單的由分類取代”的情形,但有鑒於突然大規模把這堆列表都提刪會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我想在這裏先尋求社群意見(不然我不知道又要被誰提報了)。Sanmosa Συ γάρ μοι και μοίρα εί και τύχη 2023年1月8日 (日) 04:54 (UTC)[回复]

(+)支持用分類取代,跟學校校友一樣,用分類也較為簡潔。且目前似乎有過度收集傾向,只要有來源(無論可不可靠)、不管有沒有條目(很多紅連)都先收集起來再說的狀態。--Mafalda4144留言2023年1月8日 (日) 05:07 (UTC)[回复]
举例中1980年逝世人物列表是分类可取代,2023年1月逝世人物列表有很多红链、介绍及来源,未加整理利用前倾向IAR保留。--YFdyh000留言2023年1月8日 (日) 12:09 (UTC)[回复]
@YFdyh000:要不這樣,我先把跟1980年逝世人物列表情形類似的列表都給列出來,然後大家檢視一下是不是無爭議地“分類可取代”。Sanmosa Συ γάρ μοι και μοίρα εί και τύχη 2023年1月8日 (日) 13:40 (UTC)[回复]
按照分类取代的话现阶段是{{Bd}}自动生成吧?那么要以分类替代的话只能精确到年。要精确到月的话还要另想办法。--MilkyDefer 2023年1月8日 (日) 14:02 (UTC)[回复]
@MilkyDefer:那樣的話可以只排查年列表。Sanmosa Συ γάρ μοι και μοίρα εί και τύχη 2023年1月8日 (日) 14:08 (UTC)[回复]
比較方便自動篩選精確到月的列表的方法有Wikidata SPARQL,舉例用現成的{{wikidata list}}篩出1971年1月逝世且本站已建立條目的人士,可以做到這種效果。假如品質不明顯比系統或機械人自動產生的頁面好,可能不太值得投入人力。若確需建立類似列表也可以考慮用機械人生成初稿,然後停用機械人更新改為人手維護。——留言2023年1月12日 (四) 00:51 (UTC)[回复]
若有需要按月分類,衹要寫機械人將{{bd}}內的參數格式換成{{bd|1901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即可得到Category:2022年1月逝世。(可能也要修改{{BD/isYear}},目前寫法似乎限制了分類的月份2022年1月需要有條目)——留言2023年1月12日 (四) 01:01 (UTC)[回复]
@YFdyh000MilkyDefer:我只對“X年逝世人物列表”進行排查,排查的結果是除了空列表以外,全部都是“分類可取代”,我建議全部提刪(空列表共25個,僅有1個列表項的列表共3個,該等28個列表全部已提刪)。Sanmosa Συ γάρ μοι και μοίρα εί και τύχη 2023年1月8日 (日) 14:08 (UTC)[回复]
似乎可以重定向到 X年#逝世 章节。比如 2015年逝世人物列表 重定向到 2015年#逝世歷年逝世人物列表#21世纪--Kethyga留言2023年1月9日 (一) 05:15 (UTC)[回复]
个人认为某年逝世人物列表的存在相当于是某年1-12月逝世人物列表的主条目及索引,在有各月列表的情况下倾向于保留对应年列表。--东风留言2023年1月9日 (一) 04:38 (UTC)[回复]
只要列表内人物都有简要介绍,且列出人物足够多,“X年X月逝世人物列表”就应当保留,且当前逝世相关的分类最多只精确到年没有精确到月。--🔨留言2023年1月9日 (一) 10:22 (UTC)[回复]
(+)支持:可由分類取代,或寫在X年的條目內,並重定向即可。且如同@Mafalda4144:所述,內文有許多紅鍊,甚至有許多都沒有參考資料。--LarryChou0129留言2023年1月11日 (三) 03:53 (UTC)[回复]
(!)意見:參考英維en:Lists of deaths by year做改寫?--Sinsyuan~Talk 2023年1月11日 (三) 06:15 (UTC)[回复]
(!)意見:对于近年的X年X月列表:
  1. 目前无法实现按月的分类
  2. 列表中有大量红链
  3. 列表不仅仅是简单罗列
  4. 列表有人维护
--Kcx36留言2023年1月11日 (三) 12:30 (UTC)[回复]
我没记错的话,enwiki最早是只有x年逝世人物列表,后来近2、30年的拆分成x年x月逝世人物列表,后来又把x年x月逝世人物列表合并回x年逝世人物列表,现在这是又拆分回x年x月逝世人物列表了?而且仔细看en:Lists of deaths by year的话,这个列表只到1980年,也挺名不副实的--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3年1月16日 (一) 02:28 (UTC)[回复]

有關前任/已故君主的用語

最近在更新不少英國君主相關的文章時註意到有關一些介紹伊莉莎白二世的文章部份 在女王逝世後被加入了前/已故 我在想我們在介紹喬治六世之前的英王時也沒特別加入前/已故 我們是否該比照喬治六世之前的英王去處理伊莉莎白二世的部份 不用特別加入已故/前--112.104.154.95留言2023年4月6日 (四) 06:52 (UTC)[回复]

維基百科是一個長期的項目。將自己見到的重要人物逝世看得過重是一種短視,一種時間上的自我中心。人物是否逝世,序言和信息框總是會有的,如果逝世一事與上下文不存在關聯,自然是沒有添加的必要。——暁月凛奈 (留言) 2023年4月6日 (四) 09:14 (UTC)[回复]
如我所提到的例子 我認為這些就不用稱呼前任英國君主和女王已故母親這樣--112.104.154.95留言2023年4月6日 (四) 17:51 (UTC)[回复]
已故思想家孔子前政治人物周公 ——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3年4月6日 (四) 17:28 (UTC)[回复]
是的 我希望能夠將這些調整掉 原因如同你舉例如此--112.104.154.95留言2023年4月6日 (四) 17:36 (UTC)[回复]
已故文學家(兼哲學家)泰戈爾?Sanmosa Συ γάρ μοι και μοίρα εί και τύχη 2023年4月13日 (四) 13:28 (UTC)[回复]
也有添加后反而使人误以为当事人在事件发生时已去世的情况……——暁月凛奈 (留言) 2023年4月6日 (四) 17:36 (UTC)[回复]
例:國會開幕大典文章中的這段描述
前任英國君主伊麗莎白二世在位期間,除了在1959年及1963年因分別懷有安德魯王子及愛德華王子以及2022年因行動不便而未能出席外,歷年每屆的國會會期都是由她親自主持開幕。在頭兩次伊麗莎白二世沒有出席的國會開幕大典中,一個以坎特伯里大主教為主席的上議院專員曾受託負責主持國會會期揭幕,而御座致辭則由大法官代行。2022年當時則由查爾斯王儲代表女王發表講話
和聖詹姆士宮文章中近況的這部份文章中這段的描述
毗連的克拉倫斯府有著更重要的使命,它曾經是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已故母親伊莉莎白王太后的寢宮,現時的主人則是國王查爾斯三世,他在2003年把祖母留下來的大樓裝修得煥然一新,從此之後這裡便成為了他的私人辦公室。--112.104.154.95留言2023年4月6日 (四) 17:40 (UTC)[回复]
其他我認為類似的例子也包括 溫莎城堡文章中提到的
前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每年有相當多的時間在溫莎城堡度過,在這裡進行國家或是私人的娛樂活動。她的另外兩棟宅邸則是王室的私人住宅,分別是桑德令罕宮及巴爾莫勒爾城堡。--112.104.154.95留言2023年4月6日 (四) 17:57 (UTC)[回复]
理解--112.104.154.95留言2023年4月6日 (四) 17:41 (UTC)[回复]
没必要的刷编辑数。几乎涉及所有人物的名称都这样一并处理的话,人总有仙去之时,到最后每个人物名前都需要加这个?——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3年4月7日 (五) 07:40 (UTC)[回复]
理解 那我把一些已發現有使用前英女王文章的部分進行修改了--61.216.108.177留言2023年4月10日 (一) 03:58 (UTC)[回复]

享年岁数究竟是需要来源还是可以被视为“简单计算”的结果?

享年,即一个人到底活了多少岁(多少年),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不同的计算方式,有严格把不足年的部分全部舍弃掉的;有不过半年舍掉过半年进位的;有一律进一岁的;甚至有生活在一个纪年过就一律算一岁的(这样可以头尾各多算一岁,对于有些人来说比第一种计算法多了两岁)。 目前维基百科自己的模板自动计算的享年岁优先使用第一种去尾法,对于生卒具体日期不全只有年份的才使用第三种,但是很多社会人士死亡后媒体会大量采用二至四的计算方法。 我个人编辑习惯是碰到上面这种人,如果有生卒年月,一律按第一种方法自行计算,而不在乎来源,但是有人对我提出过异议,认为如果媒体的报道采用了别的计算方法的岁数,应该尊重来源。 但是,享年似乎也可以被视为是对基本数学事实的简单计算,而现行方针简单计算内容一律不需要来源。 那么,在中文维基百科,我们究竟是应该把享年一律统一为简单计算退一法,还是尊重来源报道,还是什么别的呢?--a'4 d8 e8 a'4 g'4 a'4 g'8 e'8 a'2 2024年3月31日 (日) 21:40 (UTC)[回复]

为什么会出现一个一定程度上有名的人,只知道生卒年但不知道时期的情况?可否劳烦举几个例子? --ᡠᠵᡠᡳUjui ᡠᠵᡠUju ᠮᠠᠨᡩ᠋ᠠᠨMandan 2024年4月2日 (二) 15:40 (UTC)[回复]
如果我沒理解錯,魔女是指某些注重隱私、僅讓公眾知曉自己幾歲而沒告知準確出生日期,從而站內只有推算出來的出生年的情況。另外歷史人物有些也有這個問題,只知道生卒年,不知道何月何日生、何月何日死。
推算出生年尚算是簡單計算,比如2024年初說自己23歲的人可以是2001年或2000年生,寫「2000–2001年生」是合理的(並應附註來源);但計算享年歲時,不知道何年生,只知道何年何月何日死,內文就僅標註「可能的出生年」和死亡日期,只在資訊框寫如「79–80歲」等字樣。
如果本身已經有存在來源佐證的生卒日期,那麼享年歲應以簡單計算為準,不應參照來源;若本身無出生年,則應按來源寫享年歲多少,但不能用「簡單計算」去推算出生年(華人很愛過世時多加一兩三歲)。--西 2024年4月3日 (三) 09:24 (UTC)[回复]
我腦中能立刻想到的人只有卡爾·拉格斐,雖然最後還是公開,但好歹曾是。 --窝法乙烷 儿法梦碎 2024年4月11日 (四) 13:26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