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浸泡在盖碗中的龙井绿茶
类型热饮或冷饮
起源地中国[1]
始创时间首次记载于公元前59年的中国,但可能起源更早[2]

,是指利用茶树的叶子所加工制成的饮料[3],也可以加入食物中调味,也可入中药使用。[4]现代的茶按制作工序主要分为六大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5]。茶大多种植在梯田(为了灌溉方便)。

字词

古文中原本没有“茶”这汉字,是用“荼”字,指药物,非日常生活用的。但晋朝唐朝间,有人简去一划,便成了“茶”字。[6]

“茶”在不同的中文方言发音有所不同,例如普通话中的chá,吴语中的zo和dzo,某些湘语方言中的za以及闽南话中的ta和te[7]。有学者认为,在古代中国,茶的不同单词可能产生了不同的发音,例如tú(荼)可能引起了tê[8]。然而,历史语音学家认为,普通话“cha”,闽南话“te”和吴语“dzo”都起源于相同的词根带有重构的发音“dra”。它通过多个世纪以来的声音变化而改变。有人提议,荼“tu”,茶“cha”和也指茶的古语,茗“ming”可能是从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人的大洋洲语言中借来的。例如,“cha”可能源自古老的大洋洲词根“la”,意为“叶子”。

由于路途较远,不能运送新鲜的绿茶,所以运往欧洲的都是发酵过的红茶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种读音:

茶的历史

十九世纪的中国女性在捡茶

茶文化发源于中国,普遍认为茶树发源于四川或云南,历史上是中国南方,日本,东南亚北部,朝鲜半岛南部等湿润丘陵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14][15][16][注 1]

九经中本无“茶”字,直到前三世纪才出现茶叶相关的记载。“荼”一字最早的书面记载是西汉王褒的《僮约》,提到了“武都买荼”、“烹荼尽具”,历代对于《僮约》中的“荼”是否就是唐代陆羽《茶经》的“茶”都有探讨,如《诗经》谷风篇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和七月篇也有“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其中的“荼”是一种叫“苦荼”的野菜, 因此《僮约》中的“荼”的真正所指为何目前还未有定论。[17]一字的早期写法,当时以“荼”表草药或滋养品[18]汉阳陵中发现小叶种茶树的嫩芽,但或许是作为蔬菜下饭。[19]至少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起,中国已有喝茶的风气。[20]

唐代茶开始在中国兴盛[4][21],并传播到周边地区,如日本[15][21]等地。约在中唐时,“茶”字从中分立出来表示今义[5]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考,秦人后方将饮茶文化带入中原,蜀人饮茶习惯无考;陆羽后“荼”字少一笔成“茶”。

唐朝烹饪主要采用蒸煮的方式,陆羽创煎茶。宋朝又流行起点茶,饮茶分煎茶、点茶两种。[22]宋茶烹饪主采煎炒,但两朝茶叶皆采蒸青。蒸青比炒青味苦,是故唐朝加调味料。

宋茶分散茶、片茶两种。散茶包括草茶和末茶。北宋草茶只蒸青、不研膏,末茶是将蒸过的草茶捣碎制成茶末。片茶是将末茶继续加工,用蒸青碾膏工艺制成的砖茶(饼茶),以珍膏涂茶饼表面,使光滑如蜡,又称腊茶或腊面茶。研膏(研磨茶叶成团)降低苦味,却失了茶香。片茶以建茶为上品。[22][23]

元朝散茶或采炒青朱元璋认为旧有贡茶工艺过于劳民,“废蒸改炒”、“废团改散”,两百年后“揉而焙之”的炒青散茶成为主流。

朝鲜自善德女王时与唐战争,带入茶文化;兴德王三年遣金大廉入唐得种子,并植于地理山(今智异山南面双蹊寺一带)。

日本或经遣唐使传入,天平元年已有天皇赐茶礼俗,最澄带回茶树种子种植在比叡山[24]国风文化时期饮茶文化一度没落,荣西推广后才复兴,但只蒸青、点茶,不研膏,发展成抹茶。日人又从明朝学了冲泡饮茶,结合成今日煎茶

通过茶马古道的发展,茶也因此传入藏区,在11世纪时所形成的跨越青藏高原的贸易路线。

十七世纪茶被带进欧洲[21],随后传遍世界。布拉干萨的凯瑟琳嫁给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带动整个英国贵族社会的饮茶习惯。

不同的茶文化

各个民族和地区之间发展出了不同的茶文化,比如工夫茶茶道下午茶等等。现今茶树在世界各国广泛种植,目前的产茶大国有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土耳其、越南、日本等国。[25]

据说早采的茶叫“荼/茶”,次摘的茶叫“槚”,第三次摘的叫“蔎”,晚摘的叫“茗”(茗是茶芽,《大观茶论》中有“从事茗饮”),叶子已经老了的叫“荈”。又说蜀西南人称茶为。现今还在广泛使用的是“茶”、“茗”二字。近年又有“茗茶”一谓,兴起于台湾。

种类

六大茶类制作过程

现代茶类可从“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个层次来探讨。[26]其中基本茶类是根据制作方法和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27],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红茶六类[26]

基本茶类在国际上的茶叶分类标准是依照制造过程,比如用红茶的做法制茶就会是红茶;用绿茶的做法则成绿茶。也就是说我们熟知的阿萨姆红茶的原茶叶,也可以制作成绿茶。每一种茶树品种,都可以制造成六大茶类,只是适不适合或好不好喝的差别。[28]

再加工茶类则是在基本类茶的基础上再加工制成,根据再加工的方法可以分为花茶香料茶萃取茶紧压茶果味茶含茶饮料等类别。[29]

食用

茶汤

不同种类、不同等级的茶叶,浸出的茶汤的色泽不同。从左到右分别:日本番茶、中国黄茶乌龙茶、印度阿萨姆红茶

茶汤,又叫茶汁茶水,是指茶叶加水后,茶叶中的可溶物质溶解于水中所形成的液体,即作为饮料的茶。泡茶的过程中,茶汤的颜色称作汤色、水色[30]茶叶的种类不同、制作程序、工艺不同,茶汤的颜色、香气、口感会有所区别;冲泡茶叶的水质、水温、水量和时间不同,茶汤品质亦有不同。

除了清饮或加调味料外,还有加入其他食材一起饮用的做法,例如加成为奶茶,加水果、坚果、蔬菜、花草等一起饮用。 常见茶叶属性:凉性的茶–绿茶;中性的茶–乌龙茶、铁观音;温性的茶–普洱茶;热性的茶–红茶。

茶食品

茶食品是用茶叶、茶水、茶粉为原料加工的风味独特的食品。

茶叶可以用于烹饪,比如用樟树叶和茶叶熏制的樟茶鸭,用龙井茶做的龙井虾仁,用茶做的粥,茶叶蛋等。日本有不少以绿茶制作的食品。此外,现在一些西式甜品蛋糕布丁雪糕亦会加入茶的成分。

产地

世界生产茶的国家

2008年世界茶叶出口数量164万吨,首次超过160万吨。世界五大茶叶进口国为英国俄罗斯巴基斯坦美国埃及,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60%左右。英国是非产茶国家,但茶叶进口量位居世界首位,全国77%的人有饮茶习惯;美国是茶叶传统消费大国,德国法国消费呈增长趋势;埃及巴基斯坦茶叶消费增长快速;俄罗斯历来是茶叶消费大国,95%的居民有饮茶习惯,消费以红茶为主,2000年进口茶叶15万吨,茶叶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五个茶叶主要生产国的茶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左右。红茶贸易量占了世界茶叶贸易量的75%左右,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中东地区,中国出口的红茶仅占世界红茶贸易量的4%。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亞是世界三大红茶生产国和出口国。世界绿茶出口19万吨,占世界茶叶贸易量的14%。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绿茶出口国,其次为越南印尼等国;世界绿茶主要进口国有:摩洛哥烏茲別克斯坦日本馬里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年来,中国茶叶出口总量从1万吨,上升到将近30万吨。

世界10大产茶国中,唯有肯尼亞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较好。另一个很小的产茶国玻利维亚其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却四倍于肯尼亞

200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

排名
采收面积(公顷)
年产量(吨)
平均产量(吨/公顷)
1
中国
 943100
中国
861000
玻利维亚
8.47
2
印度
 500000
印度
850500
辛巴威
3.67
3
斯里兰卡
 210600
斯里兰卡
303000
喀麦隆
2.58
4
肯亚
 140000
肯亚
295000
马拉威
2.50
5
印尼
 116200
印尼
173448
秘鲁
2.21
6
越南
 102000
土耳其
153800
毛里裘斯
2.11
7
土耳其
 76640
越南
108422
肯亚
2.11
8
缅甸
 72000
日本
95000
巴西
2.10
9
孟加拉
 54000
阿根廷
64000
日本
2.02
10
日本
 47000
孟加拉
55627
土耳其
2.01

茶的生物化学

已知茶叶中含有500多种化学成分,有机成分有四百五十多种,其中具有生理作用的有很多:

多酚类化合物

茶多酚,也称鞣质,茶叶中有含量很高的各类多酚类化合物,从茶叶中提取出的多酚类化合物粗产物被称为茶多酚,临床上可以用于肾病的治疗,包括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据研究,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及抗血凝、促纤溶、防止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作用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红细胞免疫机制,抑制自体免疫反应。另据研究茶多酚可能与细胞的遗传物质DNA具有亲合作用,从而干扰DNA的生物合成和核酸代谢,因此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并可以防治龋齿[来源请求]

茶中的苦涩味道即来源于这种物质。这类物质具收敛性,有解毒的作用,也是缓解便秘的主要物质。还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清除生物体内的超氧自由基。此外,还有抗变态反应、抗炎、驱虫、降血压等作用。[来源请求]

茶多酚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儿茶素(一种黄烷醇类物质)。[31][32]

生物碱

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茶叶中含有含量较高的咖啡因茶碱等具有中枢兴奋作用的生物碱类化合物,是提取咖啡因和茶碱的重要原料。[33]因为茶叶中含有咖啡因等生物碱,空腹饮茶易使肠道吸收咖啡碱过多,从而会使某些人产生亢进的症状,如心慌、头昏、手脚无力、心神恍惚等。不常喝茶的人,尤其是清晨空腹喝茶,更容易出现上述症状。[34]

萜类挥发油

茶本身具有独特的清香,这种清香来自茶叶中所含有的萜类挥发油成分。这些香气成分,已知有协调情绪的作用。挥发油成分的保存与茶叶的加工工序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研究这种香气成分在乌龙茶红茶中的含量要比绿茶多,分析认为这是由于萜类挥发油在新鲜茶叶内是以糖苷的形式存在,不易挥发乌龙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工序较多,使糖苷键在一定程度上水解释放出游离的萜类物质所至。

黄酮类化合物

1962年,茶叶鉴定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各类植物中的一大类化学物质,现在普遍认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对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相当的功效。研究发现红茶与绿茶的黄酮类物质含量接近;茶汤中的槲皮素山萘醇等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高于果汁、酒类。通过对红茶和绿茶中黄酮类化合物成分分析的研究,人们发现在绿茶红茶黄酮的含量较少,而同属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异黄酮黄烷酮黄酮醇等比较高。而比较红茶绿茶,发现黄酮在红茶中种类较多,据分析这可能是由于在红茶的加工过程中一些黄酮类物质发生了变化。

氨基酸

茶中含有的氨基酸主要是茶氨酸。茶氨酸是谷氨酸γ-乙基酰胺,有甜味。茶氨酸含量因茶的品种、部位而变动。即使同是绿茶,在香茶、焙烤茶中含量少,在玉露炒茶中含量多。

维生素

茶叶中所含的维生素包括水溶性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C以及脂溶性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其中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在茶中含量相对较高。一般而言,绿茶中维生素含量多,乌龙茶和红茶中含量少。研究人员还在茶叶中发现14种类胡萝卜素,并知道β-胡萝卜素对形成红茶的风味有很大影响。

有趣的是,茶中所含的维生素类物质甚至还曾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影响。欧洲人长途航海时,感到最大的困难是海员经常因为缺乏维生素C而患坏血病死亡,因为长途航海无法补充新鲜的水果蔬菜,但明朝郑和率领如此庞大的船队长途航行,却没有记载有一个船员因为患坏血病死亡,西方人研究的结果认为就是因为中国船员经常喝茶。因此茶也解决了欧洲人长途航海的困难,对地理大发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关条目

  1. ^ 茶一说茶树起源于贵州、云南、四川一带;一说起源于四川。另有“二元说”,称茶树分中国种和印度种,起源于不同地区.详见“茶树

参考资料

  1. ^ Thomas Fuller. A Tea From the Jungle Enriches a Placid Village. 2008-04-21 [23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4) (英语). 
  2. ^ Mair & Hoh 2009,第29–30页.
  3. ^ 朱权茶谱》:“叶茶,烹而饮之”
  4. ^ 4.0 4.1 叶羽,茶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1
  5. ^ 5.0 5.1 中国茶叶词典,陈宗懋.杨亚军,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7
  6. ^ 《茶史》“古文无茶字,本草作荼,盖药品,非日用之物。自晋、唐间有嗜之者,因损文为茶......
  7. ^ Peter T. Daniels (编). The World's Writing Syste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03 [10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4). 
  8. ^ Keekok Lee. Warp and Weft,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loquent Books. 2008: 97 [10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6). 
  9. ^ Sebastião Rodolfo Dalgado; Anthony Xavier Soares. Portuguese Vocables in Asiatic Languages: From the Portuguese Original of Monsignor Sebastiao Rodolfo Dalgado, Volume 1. South Asia Books. 1988: 94–95. ISBN 978-81-206-0413-1. 
  10. ^ Chrystal Paul. Tea: A Very British Beverage. 2014 [1 Dec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2). 
  11. ^ "Tea"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14 August 2011..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Retrieved 29 June 2012.
  12. ^ Mair & Hoh 2009,第262页.
  13. ^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tea」詞義. [2021-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1) (English quote=The Portuguese word (attested from 1550s) came via Macao; and Rus. chai、Pers. cha、Gk. tsai、Arabic shay及and Turk. çay all came overland from the Mandarin form.). 
  14. ^ 一杯红茶的世界史,日/矶渊猛,朝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3
  15. ^ 15.0 15.1 识茶、泡茶、鉴茶,熊智慧,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7
  16. ^ 三联生活周刊,茶之道,2013年15期
  17. ^ 花草茶, Pu-erh Tea. 王褒《僮約》. 花草茶 Pu-erh Tea Cakes. [2022-05-10] (中文(繁体)). [失效链接]
  18. ^ 茶葉資訊-茶的歷史. [2017-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19. ^ 汉景帝墓里的茶就不是喝的的!. 简书. [2018-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20. ^ 擺一桌絕妙的宋朝茶席》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喝茶?. 知 识 家. [2018-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中文(台湾)). 
  21. ^ 21.0 21.1 21.2 [英]佩蒂格鲁. 茶鉴赏手册.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1
  22. ^ 22.0 22.1 国晶. 宋朝游历指南. 
  23. ^ 精选书摘. 宋朝人一不洗茶、二不蓋碗,還有帥氣男神表演茶湯拉花給你看.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16-09-16 [2021-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中文(台湾)). 
  24. ^ 茶の伝来と日本の茶. [2017-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0). 
  25. ^ ABoxTik. Top 10 世界產茶國家排名!第一名果然是他. aboxtik.com. 2023-09-07 [2023-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7) (中文(繁体)). 
  26. ^ 26.0 26.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pig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7. ^ 茶叶分类简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茶业改良场
  28.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yj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9. ^ 讲茶学院,汤家鸿老师,20116.8
  30. ^ 童启庆 寿英姿 编著. 习茶. 杭州: 折江摄影出版社. 2006: 56、90. ISBN 7806864660. 
  31. ^ Cutch and catechu plant origin.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5 November 2011 [2019-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0). 
  32. ^ 李宁,陈伟主编. 全民健康安全知识丛书 保健食品安全知识读本.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7.03: 126. ISBN 978-7-5067-9042-0. 
  33. ^ 老年人四个时间段不宜喝茶,每天晚上喝茶好吗,喝茶的时间有讲究. WebMD. [2018-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0) (中文(中国大陆)). 
  34. ^ 老年人四个时间段不宜喝茶,每天晚上喝茶好吗,喝茶的时间有讲究. WebMD. [2018-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0) (中文(中国大陆)).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茶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