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四部分类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四部分类法,是分类大部分中国古典典籍的方法,分经、史、子、集四类,这四类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的所有书籍。[1]

历史

刘向刘歆编订的《七略》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目录,奠定了中国目录学的基础。随后又出现了由班固父子所著的《汉书.艺文志》,王俭的《七志》及刘歆的《七录》等六分法目录。六分法是指将图书分成六类,并且另外加上一个总录的图书分类方法。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的年代,但图书事业则由于文化发展而有所发展。当时不仅有外来的佛经译书,在文史方面如五言诗乐府诗、文学批评著作、起居注、地方志氏族谱等等,在数量上都有所增多,需要搜集整理。同时,史部书籍数量的增多,特别是私家传的野史、地方志、氏族谱等史籍的数量大增而兵书由于没有怎么增加,反而由于政局动荡已有部分失传便造成了分类时数量上的不平衡(六艺略中的史籍数量超越了兵书略),再用原先的分类方法已经不合时宜,就这样四部分类法逐渐形成。西晋秘书监荀勖曹魏时期秘书郎郑默整理编目所成的《中经》的基础上,编著了一部新的典籍目录——《中经新簿》(或作《晋中经簿》)。《中经新簿》将七略改为四部,甲部录“经书”,以“十三经”为代表,乙部录“子书”,相当于《诸子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丙部收录“史书”,而丁部收录“诗赋”,如《诗赋略》。

东晋李充编《晋元帝四部书目》,进一步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此书也确立了将“甲乙丙丁”作为经史子集的排序,但尚未直接使用经史子集之名。清人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序》说:“晋荀勖撰《中经簿》,始分甲、乙、丙、丁四部,而子犹先于史。至李充为著作郎,重分四部:五经为甲部,诸子为乙部,史记为丙部,诗赋为丁部,而经、子、史、集之次始定。”

四部分类法的正式确立,即首次使用经史子集分类的是唐初官修的《隋书.经籍志》(李延寿敬播等人编著),这是正式以经史子集为类名的四部分类法中现存的第一部目录。它分经史子集4部,下分40细类,经史子集各部书籍六万九千五百七十余卷,译本书一千三百二十余册,释藏七千零八卷,书画图象等约二百余种;其外又有艺术志、道书志、书志、画志、通为八目。

此后历代图书目录皆以经史子集为名,其中乾隆时期由纪昀等百余位学者主编的《四库全书总目》将四部分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了四部分类中的代表作品。乾隆时曾由政府编纂四库全书,亦按照经史子集分类编辑。据文津阁藏本,四库全书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其中:

清朝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曾将许多对清朝不利的书籍销毁,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为15万册,并销毁版片170余种共计8万余块。除了焚毁书籍,清朝还命史官系统性的对明朝档案进行销毁。目前明代档案仅存三千余件,主要是天启崇祯两朝兵部档案,也有少量洪武泰昌期间的官方文书。

而后西学入传,学术内容,为之大变,以四部分类法,涵盖西学科技,自有困难;但以西法为基础之图书分类法,整理国学典籍,亦颇多不合。故民国以来,旧籍编目,多沿用四部分类法;中华民国迁台之后,各图书馆董理善本,亦均采四分之例。现代治学研究,若能熟谙四部分类法,仍不失为一好方法。

易经 归藏
春秋 春秋》《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繁露》《春秋经传集解
尚书 古文尚书
诗经 毛诗》《韩诗外传
乐经》《乐谱》《琴谱
仪礼》《礼记》《大戴礼记》《夏小正》《周礼
五经总义、论语尔雅 尔雅》《广雅》《方言》《白虎通》《六艺论
孝经
经解 谥法》《白虎通义
小学 急就章》《千字文》《说文》《字林》《玉篇》《声韵》《四声
纬书 河图洛书》《河图
孟子

正史 二十四史史记三家注
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三朝北盟会编》《左传纪事本末
编年 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资治通鉴》《稽古录
别史 逸周书》《东观汉记》《通志》《战国策
杂史 贞观政要》《蒙古源流
政书 通典》《文献通考》《大唐开元礼
地理 太平寰宇记》《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东京梦华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史评 史通》《文史通义》《读通鉴论》《资治通鉴纲目》《宋论
传记 列女传》《唐才子传》《历代名臣奏议》《高士传》《入蜀记》《晏子春秋
目录 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
载记 吴越春秋》《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
时令 《钦定月令辑要》
职官 唐六典》、汉官六种
诏令奏议 唐大诏令集》《两汉诏令》《历代名臣奏议
史钞 《通鉴总类》

儒家 曾子》《新语》《盐铁论》《说苑》《西铭》《朱子语类》《孔子家语
道家 道德经》《文子》《鹖冠子》《列子》《庄子》《孙子》《广成子》《老子
法家 管子》《商君书》《慎子》《韩非子
墨家 墨子
名家 邓析子》《尹文子》《人物志
农家 齐民要术
纵横家 捭阖策
杂家 博物志》《古今注》《吕氏春秋
小说家 博物志》《太平广记》《世说新语

《山海经》

医家 本草图经》《本草纲目》《素问》《针灸甲乙经》《灵枢经》《脉经
兵家 孙子兵法》《六韬》《象经
历数 四分历》《九章算术》《孙子算经
天文 周髀
五行

文集 楚辞》《昭明文选》《郁离子
道经 灵宝经
佛经 阿含经》《四分律》《法华经》《华严经

注释

  1. ^ 黄建国. 试论我国古籍四部分类的形成和发展. 杭州大学学报. 1993年9月, 23 (3).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传统学术文化之总括.它所包容的各类文献,大多属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封建意识形态。四部分类,各有其社会功能。《隋志》曾明确指出:“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技数术,所以治身也;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肺做,皆为治之具也”。总体上说,经部为我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根源,确切而言是主流,史部为社会发展事实之记录,子部为各家学派之内容,集部为文学之作品。经为根,史子为干,集则为枝。根、干、枝构成树的整体,经史子集较全面表明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结构与体系。 

参考书目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集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146》,出自赵尔巽清史稿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148》,出自赵尔巽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