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毛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毛诗西漢时期鲁国毛亨学派的《诗经》。漢代詩經》學分為四家,為《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四家。後僅《毛詩》獨傳於世,今本十三經中之《詩經》即為《毛詩》。

詩經

詩經》是目前通用的稱呼,在先秦古書中,僅稱之《詩》或《詩三百》,據傳由於孔子曾刪定三千篇《詩經》成三百篇,所以稱之《詩三百》(《史記·孔子世家》),成了儒家的經典之一。秦始皇焚書坑儒,民間古籍遭劫,《詩經》至漢朝復興。漢朝將《詩經》列於學官,多以《魯詩》、《毛詩》等稱呼之,到了之後,《詩經》這一名稱才確定下來,沿用至今。魯人申培魯詩》亡於西晉,齊人轅固齊詩》亡於曹魏,燕人韓嬰韓詩》亡於

注疏

  • 毛詩注疏》--西漢毛公(毛詩故訓傳)、東漢鄭玄(毛詩箋)註《毛詩傳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七十卷。五經正義十三經注疏之一。
    • 《毛詩》研究著作,簡稱《孔疏》,40卷。唐貞觀十六年 (642)孔穎達(574~648)等奉唐太宗诏命所作《五經正義》之一,爲當時由政府頒布的官書。
    • 孔穎達,字仲達,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曆任國子博士、司業、祭酒等職。其時撰《五經正義》,孔穎達以年輩在先,名位獨重,受命主持其事,諸儒分治一經,《毛詩正義》出于王德韶、齊威等人之手,而孔穎達總其成。《毛詩正義》是對于《毛傳》及《鄭箋》的疏解,“傳”“箋”被稱爲“注”,“正義”被稱爲“疏”,合稱《毛詩注疏》。《四庫全書總目》說:“其書以劉焯毛詩義疏》、劉炫毛詩述義》爲稿本,故能融貫群言,包羅古義,終唐之世,人無異詞。”說明此書內容取材之廣和在唐代影響之大。其中包括了漢魏時期學者對《詩經》的各種解釋,彙集了兩晉南北朝學者研究《詩經》的成果,有的地方並能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如對于《史記·孔子世家》所載孔子刪《詩》之說表示懷疑等,但其書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則,未能越出《毛傳》、《鄭箋》的範圍,對二者的分歧也不敢加以判斷,因而不可避免地承襲了《毛傳》、《鄭箋》的某些錯誤;在疏解方面此書頗多煩言贅語,這是唐人義疏的共同缺點。
    • 《毛詩正義》通行的有《十三經注疏》本,以阮元所刻爲佳,書後附阮元的《毛詩校勘記》。
  • 詩集傳》二十卷--南宋朱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