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四部分類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经史子集

四部分類法,是分類大部分中國古典典籍的方法,分經、史、子、集四类,这四类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的所有书籍。[1]

历史

劉向劉歆編訂的《七略》是中國第一部官修目錄,奠定了中國目錄學的基礎。隨後又出現了由班固父子所著的《漢書.藝文志》,王儉的《七志》及劉歆的《七錄》等六分法目錄。六分法是指將圖書分成六類,並且另外加上一個總錄的圖書分類方法。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的年代,但圖書事業則由於文化發展而有所發展。當時不僅有外來的佛經譯書,在文史方面如五言詩樂府詩、文學批評著作、起居注、地方誌氏族譜等等,在數量上都有所增多,需要搜集整理。同時,史部書籍數量的增多,特別是私家傳的野史、地方誌、氏族譜等史籍的數量大增而兵書由於沒有怎麼增加,反而由於政局動盪已有部分失傳便造成了分類時數量上的不平衡(六藝略中的史籍數量超越了兵書略),再用原先的分類方法已經不合時宜,就這樣四部分類法逐漸形成。西晉秘書監荀勖曹魏時期秘書郎鄭默整理編目所成的《中經》的基礎上,編著了一部新的典籍目錄——《中經新簿》(或作《晉中經簿》)。《中經新簿》將七略改為四部,甲部錄“經書”,以“十三經”為代表,乙部錄“子書”,相當於《諸子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丙部收錄“史書”,而丁部收錄“詩賦”,如《詩賦略》。

東晉李充編《晉元帝四部書目》,進一步將史書改入乙部,子書改入丙部。此書也確立了將“甲乙丙丁”作為经史子集的排序,但尚未直接使用经史子集之名。清人錢大昕《元史·藝文志序》說:“晉荀勖撰《中經簿》,始分甲、乙、丙、丁四部,而子猶先于史。至李充為著作郎,重分四部:五經為甲部,諸子為乙部,史記為丙部,詩賦為丁部,而經、子、史、集之次始定。”

四部分類法的正式確立,即首次使用經史子集分類的是唐初官修的《隋書.經籍志》(李延壽敬播等人編著),这是正式以经史子集为类名的四部分类法中现存的第一部目录。它分经史子集4部,下分40细类,经史子集各部书籍六万九千五百七十余卷,译本书一千三百二十余册,释藏七千零八卷,书画图象等约二百余种;其外又有藝術志、道書志、書志、畫志、通爲八目。

此後歷代圖書目錄皆以經史子集為名,其中乾隆時期由紀昀等百余位學者主編的《四庫全書總目》將四部分類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成為了四部分類中的代表作品。乾隆时曾由政府编纂四库全书,亦按照经史子集分类编辑。据文津阁藏本,四库全书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其中:

清朝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曾将许多对清朝不利的书籍销毁,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为15万册,并销毁版片170余种共计8万余块。除了焚毁书籍,清朝还命史官系统性的对明朝档案进行销毁。目前明代档案仅存三千余件,主要是天启崇祯兩朝兵部档案,也有少量洪武泰昌期間的官方文书。

而後西學入傳,學術內容,為之大變,以四部分類法,涵蓋西學科技,自有困難;但以西法為基礎之圖書分類法,整理國學典籍,亦頗多不合。故民國以來,舊籍編目,多沿用四部分類法;中华民国遷台之後,各圖書館董理善本,亦均採四分之例。現代治學研究,若能熟諳四部分類法,仍不失為一好方法。

易經 归藏
春秋 春秋》《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繁露》《春秋經傳集解
尚书 古文尚书
詩經 毛诗》《韩诗外传
乐经》《乐谱》《琴谱
仪礼》《礼记》《大戴礼记》《夏小正》《周禮
五经总义、论语尔雅 尔雅》《广雅》《方言》《白虎通》《六艺论
孝经
经解 谥法》《白虎通义
小学 急就章》《千字文》《说文》《字林》《玉篇》《声韵》《四声
纬书 河图洛书》《河图
孟子

正史 二十四史史记三家注
紀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三朝北盟會編》《左傳紀事本末
編年 竹書紀年》《漢紀》《後漢紀》《資治通鑒》《稽古錄
別史 逸周書》《東觀漢記》《通志》《戰國策
雜史 贞观政要》《蒙古源流
政書 通典》《文献通考》《大唐开元礼
地理 太平寰宇记》《水经注》《洛陽伽藍記》《大唐西域記》《徐霞客遊記》《東京夢華錄》《天下郡國利病書
史評 史通》《文史通義》《讀通鑑論》《資治通鑒綱目》《宋論
傳記 列女传》《唐才子傳》《歷代名臣奏議》《高士傳》《入蜀記》《晏子春秋
目錄 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
載記 吳越春秋》《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
時令 《欽定月令輯要》
職官 唐六典》、汉官六种
詔令奏議 唐大詔令集》《兩漢詔令》《歷代名臣奏議
史鈔 《通鑑總類》

儒家 曾子》《新語》《鹽鐵論》《說苑》《西銘》《朱子語類》《孔子家語
道家 道德經》《文子》《鶡冠子》《列子》《莊子》《孫子》《廣成子》《老子
法家 管子》《商君書》《慎子》《韓非子
墨家 墨子
名家 鄧析子》《尹文子》《人物志
農家 齊民要術
縱橫家 捭闔策
雜家 博物志》《古今注》《呂氏春秋
小說家 博物志》《太平廣記》《世說新語

《山海經》

醫家 本草圖經》《本草綱目》《素問》《針灸甲乙經》《靈樞經》《脈經
兵家 孫子兵法》《六韜》《象經
曆數 四分曆》《九章算術》《孫子算經
天文 周髀
五行

文集 楚辭》《昭明文選》《郁離子
道經 靈寶經
佛經 阿含經》《四分律》《法華經》《華嚴經

注释

  1. ^ 黄建国. 试论我国古籍四部分类的形成和发展. 杭州大学学报. 1993年9月, 23 (3).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传统学术文化之总括.它所包容的各类文献,大多属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封建意识形态。四部分类,各有其社会功能。《隋志》曾明确指出:“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技数术,所以治身也;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肺做,皆为治之具也”。总体上说,经部为我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根源,确切而言是主流,史部为社会发展事实之记录,子部为各家学派之内容,集部为文学之作品。经为根,史子为干,集则为枝。根、干、枝构成树的整体,经史子集较全面表明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结构与体系。 

參考書目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集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146》,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148》,出自趙爾巽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