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论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论宗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因以研究《中论》、《十二门论》、《百论》而著称。在中国佛教史上,三论宗并不是一个实质的宗派,只要是研究三论宗旨的,都可称三论宗。他们也尊崇其他的大乘佛教经典,如《净名经》、《法华经》、《华严经》、《胜鬘经》、《涅槃经》等。最著名的代表为嘉祥吉藏大师。而北方又加龙树的《大智度论》,可称为四论宗,惟不盛。

真正形成宗派,是在传至日本之后,而三论宗的立名,又称不真宗,也并非来自中国,而是始于日本佛教。三论宗源自于中观学派,但在思想上,三论宗受到地论宗摄论宗涅槃宗的影响,加入许多真常唯心系的看法,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派。

历史

此宗始于鸠摩罗什译出龙树《中论》、《十二门论》与提婆的《百论》,奠基于南北朝僧肇辽东僧朗兴皇法朗、茅山大明(僧炅)、吉藏大师。因依《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为三论宗,属大乘中观派

鸠摩罗什来到中国后,尽译三论,弟子事之者称三千人。以道融僧叡僧肇道生,为尤著,并称为“关中四杰”。至什公去世,姚秦败亡,弟子四散,各自传播经典。其中被称为“解空第一”的僧肇不幸早死。向东南弘传的,如的僧嵩、寿春的僧导,主要以《成实论》的宏扬为主,后世称为成实宗。至于僧叡、道生、慧观等人,则重视《法华经》与《涅槃经》的传播,至于鸠摩罗什所重视的般若中观与三论则反而被遗忘了。重新将三论研究发扬光大的,则是辽东僧朗大师及其门下。

僧朗大师原居辽东,因当时辽东属于高丽,僧朗大师又被称为“高丽朗”,对华严、三论有深入研究。僧朗大师的传承不明,嘉祥吉藏说他曾在北方学到什公、僧肇门下的三论正义。南朝齐建武(西元494─497)年间,僧朗大师到达江南,隐居于摄山(即栖霞山),梁武帝派了僧诠等十人,去向他学习三论,三论宗也随之光大。僧诠大师后住摄山止观寺,终身不下山,同样致力于华严、三论的研究。兴皇法朗、长干智辩禅众慧勇栖霞慧布都是僧诠大师的得意门徒。兴皇法朗曾作《山门玄义》,以三论意旨评破成实宗,因其辩才,又被称为“伏虎朗”。在法朗大师的努力下,三论传遍江南,远至于四川,成为南朝陈的佛教正宗。他的徒弟嘉祥吉藏大师是三论义学的集大成者。

兴皇法朗去世时,嘱付茅山大明法师继续领导其门下学众,茅山明法师“即日辞朗,领门人入茅山,终身不出”。他的门人,如慧暠慧棱法敏等都是杰出人才,牛头宗的创始者法融也出于他门下。另一个门人智锴大师隐居庐山大林寺,二十年不下山,智锴曾从智𫖮,兼习天台教义,禅宗四祖道信曾经居于大林寺十年,之后道信改变菩提达摩以《楞伽经》印心的传统,改以《般若经》教学,不能说没有受到三论宗的影响。

唐朝中叶之后,在中国的三论宗衰微,被并入天台宗。但经高丽僧慧灌,传入日本,成为日本重要佛教宗派之一。

三论宗的由来

在唐宋之际的中国佛教文献,在讨论佛教宗派时,并没有提及三论宗;“三论宗”一词主要是用来说明学习三论之学的旨趣,学习三论的僧侣,通常也会兼习其他书籍,如《续高僧传》说吉藏大师曾“讲三论一百馀遍,法华三百馀遍,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各数十遍。并著玄疏盛流于世。”

三论宗之名,始见于日僧凝然(1240-1321)所作《八宗纲要钞》与《三国佛法传通源起》,在《八宗纲要钞》书中也定下三论宗的传承祖脉。认为印度祖师之血脉以文殊菩萨为高祖,马鸣为次祖,龙树为三祖。龙树有二弟子,分二流,一者由龙树传龙智清辨智光师子光;一者由龙树传提婆罗睺罗跋陀罗青目、须利耶苏摩至鸠摩罗什。中国祖师起于罗什,传道生僧肇法融僧叡昙影慧观道恒昙济昙济道朗僧诠法朗吉藏,后传至高丽僧慧灌。日本三论宗初祖则为高丽僧慧灌,传福亮、智藏、道慈、善议、勤操、安勤。因为三论宗在印度及汉地的传承来自于后世日本僧人的整理,所以它的内容多有疑问。 日僧宜然房明道《三论玄义玄谈》认为,嘉祥大师以前称“古三论”,又称“北地之三论”;嘉祥大师以后称为“新三论”,又称“南地之三论”。

日本学者前田慧云日语前田慧雲(1857-1930)《三论宗纲要》认为,罗什传至吉藏,称为古三论宗。而日照三藏(613-687)于唐高宗时,传来智光及清辩论师的三论学,后传至贤首法藏、新罗元晓,这个系统为新三论宗。但日照三藏所传的多为密宗法相唯识学,少见中观派的作品,故此说可能是虚构的。

日本三论宗初祖为高丽僧慧灌,于隋唐之际入中国,于嘉祥吉藏门下学习三论,后奉使至日本,于元兴寺大弘三论(625),这是日本宗派佛教的开始,为南都六宗之一。其后慧灌弟子智藏亦至中国投嘉祥门下,为二诅。道慈日语道慈(?-744)于702年入唐兼学六宗,从吉藏之法孙元康学三论,又就善无畏密教。养老二年(718)回国,奉敕建造大安寺宣扬三论,是为三祖。

宗义

三论宗又名大乘空宗般若宗性宗破相宗。此宗广破一切有所得,实有实无的偏见,说大乘经同明一道,同以无所得正观为宗,对如来所说经教,不作高下优劣之分,但因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所以佛说的法门就有种种的不同,随机施教,因病授药。

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这种理论,总说世间、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产物,这叫缘起,离开众多因素的条件就没有事物,事物皆无自身质的规定性,皆非实体,这叫无自性,也就是性空。即缘起事物的存在就是性空,不是除去缘起的事物而后说空。如《十二门论》所说:“众缘所生法,即是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这就是说:缘起法无自性就是毕竟空。把缘起和性空统一起来,从缘起和合的现象中,直指“缘起”与“性空”不是对立的,所以,不离性空而有缘生的诸法;虽有缘起的诸法,也不碍于毕竟空的中道实相。“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体现真空”,这就是中道实相论

虽然三论宗起源自中观派,但是在宗义上,引进涅槃宗等,因此,已不是纯粹的中观派。

系谱

  • 鸠摩罗什(344-413):译出龙树中论、十二门论,及提婆百论。门下弟子以道生(355-434)、僧叡(355-439)、道融(373-446)、僧肇(384-414)最为杰出,并称关中四圣。
  • 辽东僧朗(?-?):重视华严、三论,隐于摄山(即栖霞山)。《高僧传》载其师从“游学北土,备综众经”,后居摄山的释法度(437-500)。日本安澄《中论疏记》则称僧朗“远去炖煌郡昙庆师所,受学三论”[1]。日本三论宗以僧朗为助昙无谶译经的河西道朗(混淆河西朗、辽东朗)[2],又以道朗之师为弘《成实》、《涅槃》的昙济(411-475),上承竺道生。
  • 摄山僧诠(?-?):居摄山止观寺,传授三论,坐禅经行。门下有四弟子,法朗(507-581)、智辩、慧勇(515-583)、慧布(518-587)。另有慧峰(约501-560)弘十诵律。
  • 兴皇法朗(507-581):从大明寺的宝志禅师习禅,又从僧诠学三论与华严、大品等经。于杨都弘法二十五年,门下“众常千馀”,上首弟子称“朗门二十五哲”。评破诸宗,尤其成实大乘师、学三论不得意者(包括同门的智辩,慧勇)。其弟子慧均著《四论玄义》,据研究,慧均有可能是百济[3]
  • 栖霞慧布(518-587):住持摄山栖霞寺,常乐坐禅,远离嚣扰,誓不讲说,护持为务。和天台系的慧思禅师、达摩系的慧可禅师交游往来,后来将栖霞寺交付大庄严寺的保恭禅师(540-621)。[4]
  • 嘉祥吉藏(549-623):住持会稽嘉祥寺,三论义学的大成者,“破邪显正”为其宗旨,著有《法华玄论》、《三论玄义》等。其弟子慧灌智藏日语智蔵飞鸟时代时(约625年)将“三论学”传至日本(元兴寺)。另有弟子硕法师著《三论游意义》。
  • 牛头法融(594-657):从僧炅(兴皇法朗弟子)剃度,于牛头山别立禅室,潜修禅观。传说法融受禅宗四祖道信付法,别出牛头一脉,被视为禅宗旁系。
  • 元康(?-?):吉藏门徒硕法师之弟子,于贞观年间入京师安国寺讲解三论,著有《肇论疏》、《三论玄枢》(佚)等。智藏的弟子道慈日语道慈入唐师事元康,将“三论学”传至日本(大安寺)。贞观之后,三论宗在中国逐渐衰落。奈良时代之后,三论宗在日本衰微。

外部链接

  1. ^ 安澄《中论疏记》:“述义(日僧智光《中论疏述义》)云:‘高丽国辽东城大朗法师,远去炖煌郡昙庆师所,受学三论。齐末梁始,来入摄岭山也。大朗法师得业弟子陈摄山止观寺僧诠师。如此次第得业弟子兴皇寺法朗师。法朗师得业弟子延兴寺吉藏师。吉藏师得业弟子硕、旻、邃等’。……言山中大师者,述义云:‘昔高丽国大朗法师,宋末齐始往炖煌郡昙庆法师所学三论,而游化诸方’。”
  2. ^ 夏德美. 三論宗與“關河舊說”、河西道朗關係考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20 [202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5). 
  3. ^ 崔铅植. 《大乘四論玄義》與韓國古代佛教思想的再照明. 佛学研究. 2014, 23: 12 – 39 [2023-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5). 
  4. ^ 蔡宗宪. 五至七世紀的攝山佛教與僧俗網絡 (PDF). 台湾师大历史学报. 2016, 55: 47–102 [2020-07-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