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經(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1],為大乘空宗主要依靠的一系列经典,其中部分经典位于大乘佛教最早出现的经书之列。般若在梵语是“智慧”的意思,与世俗的智慧不同,它专指佛陀开始的,指引人超越世俗,来到彼岸的智慧。
般若经核心思想,是空性与慈悲。空性在于体验到「一切皆空,不可得」,慈悲在于强调超度有情众生的利他精神和种种方便。这二者是般若经乃至大乘佛教体系的两根支柱,缺少对空性的体悟,或者缺少普渡众生的心願与实行,都是不能成佛的。
般若经的历史
般若经的结集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一直延续到公元十世纪。学者愛德華·孔茲把般若经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2]。
- 原始阶段,最早的般若经《八千颂般若》首先诞生。这个阶段大致在公元一世纪中叶,在印度处于安达罗王朝时期。佛学家也认为它是最早的大乘经之一。因为,般若经典和其他大乘经相比,更明显具有巴利经典所采取的对话方式。这种方式通常是早期佛经特征的。而且般若经中的佛陀通常与祂的弟子,如须菩提、满慈子、舍利弗对论佛法,在其他大乘经中,与佛对话的,更多的是菩萨。
- 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般若经的篇幅不断扩充,从八千颂扩展到一万八千颂,二万五千颂乃至十万颂。在二到三世纪的龙树时代,就已经有了大品般若经和小品般若经的流行,大品般若指的是两万五千颂的版本,小品般若指的是八千颂的版本,二者篇幅详略不同,但内容相近。
- 浓缩阶段,有两种浓缩方式,一种是把长篇的般若经用散文的方式压缩,形成了《金刚经》、《心经》这样的作品;另外一种方式是用诗颂总结经文的奥义,《现观庄严论》就是这样被创作出来的;
- 密教阶段,这期间密教思想在印度得到了大大的发展,因此具有新特点的般若经也随之应运而生。这样的经典以《理趣般若经》为代表。这些经典以中观瑜伽行派的思想作为其理论基础,而实践上则采用各种咒术和仪轨。
般若经列表
仅存于汉语大藏经中的单行经典
仅存于藏语大藏经中的单行经典
经名 |
地位
|
一切如来母般若波罗蜜多一字母经 |
子般若
|
圣般若波罗蜜多二十五门大乘经
|
圣般若波罗蜜多日藏大乘经 |
|
圣月藏般若波罗蜜多大乘经
|
圣般若波罗蜜多普贤大乘经
|
圣般若波罗蜜多金刚手大乘经
|
圣般若波罗蜜多金刚幢大乘经
|
心经
汉译年代 |
汉译译者 |
汉译经名 |
广本或略本 |
藏译经名 |
在藏语般若经典中地位
|
后秦 |
鸠摩罗什 |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
略本 |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不入历代藏文藏经,近代发现于敦煌
|
唐 |
玄奘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般若共利言 |
广本 |
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本教版《一切法远离戏论和形象大平等性意义总集唯一明点经》[3] |
依《德格大藏经》分类,这两种译本均属广本,《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般若部,属子般若;《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续部
|
智慧轮
|
法成
|
法月 |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宋 |
施护 |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
西夏 |
德慧 |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4]
|
汉藏两地大藏经共有的其他单行经典
玄奘译《大般若经》中诸会与梵藏对应经典
釋論
詳細解釋《般若經》的論,在漢地有龍樹菩薩所作的《大智度論》,藏地則有傳為彌勒菩薩所作的《現觀莊嚴論》。
參考文獻
- ^ 《康熙字典》:「又《正字通》音缽。梵言般若,華言智慧。若,音惹。」
- ^ 欧洲学者温特尼兹(M. Winternitz)在《印度文献史》中这样评论般若经的扩充:“有关这些的描述,并不是短短的几句话,而是无限的,一再的详述。在巴利经典所看到的再三重复的特质,在篇幅更长的《般若经》中更被强调。换句话说,仅仅依靠记忆而能产生《十万颂般若》这样的巨著,是由于相同的文章与表现手法一再重复的缘故。例如在序说中,佛全身放出光明,其光辉遍照全世界,又其足指、两踝……等身体各部分皆放出光明,又说无限光明遍照东方世界、西方世界……等等。对世界的所有方位,是以相同的措词,不厌其烦的复述……有相当多的人认为这样的叙述毫无意义,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它深具意义(佛教徒除外),事实上,它们既不属前者,也不是后者。它们只是一些经常被取入哲学史中的见解……使这些经典成为神圣的原因,在于人们想要理解这些经典中所说的那些难以测知的教理。人们总是崇拜那不可知的。”
- ^ 此经是本教改造广本心经而成,托名佛祖东巴辛饶宣讲。
- ^ 此经系西夏仁宗命兰山觉行国师沙门德慧,根据梵文经本重新翻译的。1909年和大批西夏文献一起出土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水城遗址,今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