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郡
广陵郡,中国古代郡、国名。西汉始置,故址在今扬州市。三国时,江淮之间为吴魏两国争斗的瓯脱之地,魏迁郡治于淮阴,吴广陵县仍于今扬州市。其地在今江苏省境内长江、淮河之间。隋朝时废,后为江都郡。唐朝以后废。
东阳郡与江都国
秦时广陵为东海郡南部一县。汉初,析东海郡南部的东阳县(治所在今天安徽省天长市西北[1],一说今江苏省盱眙县东阳乡)一带置东阳郡。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平定七国之乱后,封皇子刘非为江都王,以东阳郡、故鄣郡(一说为鄣郡)置江都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江都王刘建谋反,江都国除,改东阳郡为广陵郡。此为广陵郡建置之始。
沿革
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封皇子刘胥为广陵王,以广陵县周围数县置广陵国。同时割广陵郡其余地区及沛郡数县置临淮郡。汉宣帝五凤四年,国除为广陵郡。汉元帝初元二年,封刘胥之子刘霸为广陵王,复置广陵国。永光、建昭间,封广陵王子侯国襄平、兰陵[2]、广平入临淮郡。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广陵国治广陵县,领四县:广陵县、江都县、平安县、高邮县,属徐州刺史部。
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泗水国并入广陵郡。汉明帝永平元年(58年),徙山阳王为广陵王,置广陵国。永平十年(67年),广陵国除为郡。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广陵郡领十一县:广陵县、江都县、平安县、高邮县、凌县、海西县、东阳县、射阳县、盐渎县、舆县、堂邑县。辖境包括西汉广陵国与临淮郡的一部分地区。一说广陵郡下有海陵县,《郡国志》失载[3]。献帝建安年间,割下邳郡之淮阴、淮浦二县入广陵[4]。
三国时广陵分属魏、吴。吴据广陵县,魏广陵郡治淮阴县。西晋割淮阴以东置临淮国。东晋于广陵郡侨置青州。南朝刘宋于广陵郡侨置南兖州,齐、梁因之不改。北齐改南兖州为东广州,分广陵郡置江阳郡。北周改为吴州。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广陵郡。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扬州,置扬州总管府,此为今扬州市地名之由来。大业三年(607年),废扬州,置江都郡,治江都县。唐武德三年(620年),以隋江都郡置兖州。武德七年(624年),改兖州为邗州。武德九年(626年),改邗州为扬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扬州为广陵郡,领江都县、高邮县、海陵县、六合县、江阳县、扬子县、千秋县(改名天长县)七县,治江都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扬州。
行政长官
广陵太守(前121年-前117年)
广陵内史(前117年-前54年)
- 徐襄,鲁人。[5]
广陵太守(前54年-前47年)
广陵内史(前47年-前17年)
广陵太守(前17年-前11年)
广陵内史(前11年-前8年)
广陵相(前8年-9年)
江平大尹(9年-23年)
广陵太守(23年-58年)
广陵相(58年-67年)
广陵太守(67年-289年)
- 马棱,字伯威,扶风茂陵人,汉章帝章和元年(87年)至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在任。[7]
- 陵稠,会稽吴人。[8]
- 桥基,梁国睢阳人。[9]
- 张纲,字文纪,犍为武阳人,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年)至二年(143年)在任,在郡卒。[10]
- 王喜,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年)坐讨贼逗留,下狱死。[11]
- 荀昙,颍川颍阴人。[12]
- 张超,汉献帝中平六年(189年)见任。[13]
- 赵昱,琅邪人,汉献帝初在任。[14]
- 吴景,吴郡吴人,汉献帝建安二年(197年)离任。[15]
- 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人,汉献帝建安中在任。[10]
- 孙韶,字公礼,吴郡富春人。[16]
- 吴穰,吴会稽王五凤二年(255年)出任。[17]
广陵内史(289年-290年)
广陵太守(290年-300年)
广陵相(300年-420年)
- 陈敏,字令通,庐江人,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出任,二年(305年)反。[20]
- 孙惠,字德施,吴国富阳人,晋怀帝永嘉中在任。[21]
- 卞壸,字望之,济阴冤句人,晋怀帝永嘉末行。[22]
- 孔衍,字舒元,鲁国人,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年)出任,同年卒官。[23]
- 陶瞻,字道真,寻阳人,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见任。[24][25]
- 曹浑,晋成帝太宁三年(325年)有罪,下狱死。[26]
- 刘矩,彭城沛人,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见任。[26]
- 陈光,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见任。[26]
- 袁乔,字彦叔,陈郡阳夏人。[27]
- 谢玄,字幼度,陈郡阳夏人,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出任。[28]
- 刘牢之,字道坚,彭城人,晋孝武帝太元中在任。[29]
- 司马尚之,字伯道,河内温人,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390年)离任。[30]
- 高雅之,晋安帝大亨元年(402年)奔南燕。[29]
- 檀祗,字恭叔,高平金乡人,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年)至十四年(418年)在任,卒官。[31]
广陵太守(420年-443年)
广陵内史(443年-449年)
广陵太守(449年-579年)
- 刘怀之,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年)见任。[35]
- 张永,字景云,吴郡吴人,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451年)离任。[36]
- 袁粲,字景倩,陈郡阳夏人,宋孝武帝孝建二年(455年)至大明元年(457年)在任。[37]
- 柳光宗,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见任。[38]
- 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在任。[39]
- 沈怀文,字思明,吴兴武康人,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至六年(462年)在任,下狱死。[40]
- 张岱,字景山,吴郡吴人,宋孝武帝大明七年(463年)领。[41]
- 袁𫖮,字景章,陈郡阳夏人,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除,未拜。[42]
- 王琨,琅邪临沂人,宋孝武帝大明末在任。[41]
- 申令孙,魏郡魏人,宋前废帝景和元年(465年)至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43]
- 沈文季,字仲达,吴兴武康人,宋明帝泰始中在任。[44]
- 李安民,兰陵承人,宋明帝泰始中在任。[45]
- 申元嗣,魏郡魏人。[43]
- 江谧,字令和,济阳考城人,宋后废帝元徽二年(474年)出任。[46]
- 王玄载,字彦休,下邳人,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领。[45]
- 刘悛,字士操,彭城安上里人,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至二年(484年)在任。[47]
- 王广之,字林之,沛郡相人,齐武帝永明四年(486年)前后在任。[48]
- 沈宪,字彦璋,吴兴武康人,齐武帝永明五年(487年)至八年(490年)在任。[49]
- 曹虎,字士威,下邳下邳人,齐武帝永明八年(490年)在任。[50]
- 刘季连,字惠续,彭城人。[51]
- 裴昭明,河东闻喜人,齐明帝建武初在任。[52]
- 萧颖胄,字云长,南兰陵人,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年)在任。[49]
- 裴邃,字渊明,河东闻喜人,梁武帝天监中在任。[53]
- 庾于陵,字子介,新野人,梁武帝天监中在任。[54]
- 江革,字休映,济阳考城人,梁武帝普通中在任。[55]
- 祖皓,范阳遒人,梁武帝后期在任。[56]
- 谢哲,字颖豫,陈郡阳夏人,梁武帝后期在任。[57]
广陵郡守(579年-583年)
广陵太守(742年-758年)
- 李遇(天宝初年)
- 班景倩(743年)
- 李憕(743年—744年)
- 赵居贞(750年之前)
- 魏方进(753年)
- 窦崇道(天宝年间)
- 卢翘(天宝年间)
- 窦庭蕙(天宝年间)
- 来瑱(天宝年间)
- 李琦(756年,遥领)
- 李成式(756年)
- 高适(756年—757年)
- 邓景山(757年—761年)[58]
国主
注释及征引文献
- ^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闻陈婴已下东阳. [2015-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 ^ 兰陵,《汉书》地理志临淮郡条下作兰阳。
- ^ 《宋书》州郡志广陵太守条
- ^ 《三国志》魏志徐宣传
- ^ 《汉书 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
- ^ 6.0 6.1 《汉书 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 ^ 《后汉书 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第十四》
- ^ 《后汉书 卷八十一 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 ^ 《后汉书 卷五十一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 ^ 10.0 10.1 《后汉书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 ^ 《后汉书 卷六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
- ^ 《后汉书 卷六十二 荀韩锺陈列传第五十二》
- ^ 《后汉书 卷五十八 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
- ^ 《后汉书 卷七十三 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
- ^ 《三国志 卷五十 吴书五 妃嫔传第五》
- ^ 《三国志 卷五十一 吴书六 宗室传第六》
- ^ 《三国志 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 ^ 《晋书 卷四十二 列传第十二》
- ^ 《晉書·卷四十二·唐彬傳》:唐彬,字儒宗,魯國鄒人也。父臺,太山太守……長子嗣,官至廣陵太守。少子岐,征虜司馬。. [2020-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 ^ 《晋书 卷一百 列传第七十》
- ^ 《晋书 卷七十一 列传第四十一》
- ^ 《晋书 卷七十 列传第四十》
- ^ 《晋书 卷九十一 列传第六十一》
- ^ 《晋书 卷六 帝纪第六》
- ^ 《晋书 卷六十六 列传第三十六》
- ^ 26.0 26.1 26.2 《晋书 卷七 帝纪第七》
- ^ 《晋书 卷八十三 列传第五十三》
- ^ 《晋书 卷九 帝纪第九》
- ^ 29.0 29.1 《晋书 卷八十四 列传第五十四》
- ^ 《晋书 卷三十七 列传第七》
- ^ 《宋书 卷四十七 列传第七》
- ^ 《宋书 卷四十五 列传第五》
- ^ 《宋书 卷五十一 列传第十一》
- ^ 《宋书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 ^ 《宋书 卷九十五 列传第五十五》
- ^ 《宋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十三》
- ^ 《宋书 卷八十九 列传第四十九》
- ^ 《宋书 卷二十八 志第十八》
- ^ 《宋书 卷八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
- ^ 《宋书 卷八十二 列传第四十二》
- ^ 41.0 41.1 《南齐书 卷三十二 列传第十三》
- ^ 《宋书 卷八十四 列传第四十四》
- ^ 43.0 43.1 《宋书 卷六十五 列传第二十五》
- ^ 《南齐书 卷四十四 列传第二十五》
- ^ 45.0 45.1 《南齐书 卷二十七 列传第八》
- ^ 《南齐书 卷三十一 列传第十二》
- ^ 《南齐书 卷三十七 列传第十八》
- ^ 《南齐书 卷二十九 列传第十》
- ^ 49.0 49.1 《南齐书 卷三十八 列传第十九》
- ^ 《南齐书 卷三十 列传第十一》
- ^ 《梁书 卷二十 列传第十四》
- ^ 《南齐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三十四》
- ^ 《梁书 卷二十八 列传第二十二》
- ^ 《梁书 卷四十九 列传第四十三》
- ^ 《梁书 卷三十六 列传第三十》
- ^ 《南史 卷七十二 列传第六十二》
- ^ 《陈书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五》
- ^ 《唐刺史考全编》
参考书目
- 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 谭其骧等,1974,《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 周振鹤,1987,《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 李晓杰,1999,《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周振鹤,2006,《汉书地理志汇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