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溥
張溥 | |
---|---|
大明翰林院庶吉士 | |
籍貫 | 直隸太倉州 |
字號 | 字乾度,改字天如,號西銘 |
出生 | 萬曆三十年(1602年) |
逝世 | 崇禎十四年(1641年) |
出身 | |
|
張溥(1602年—1641年),字乾度,后改字天如,号侯在[1],改號西铭,直隶太倉州(屬今江蘇太倉市)人。明代文學家、學者,復社領導人。
生平
张溥幼年好读书,所读书必手抄写一遍,朗诵过后焚烧,如此者五六遍才止,右手握笔管的指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指受冻皲裂,每日用热水洗手数次,后来将幼时读书的书房命名为“七録齋”,即来缘于此。與同邑張采同學齊名,時稱“婁東二張”。
崇禎元年(1628年)两张以选贡入京考试,张采成进士,两人名声大振于都下。二年(1629年),张溥归乡,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以復古學为名,稱為復社,成員有張采、楊廷樞、楊彝、顧夢麟、朱隗、吳昌時等十一人,後來遍及全國,超過三千人,平時以文會友,兼又评议时政,“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崇禎三年(1630年)張溥和吳偉業、楊廷樞、吳昌時、陳子龍等同時中舉。崇禎四年(1631年),又與吳偉業中進士。張溥得授庶吉士。以葬親乞假歸里。
崇禎十年(1637年),禮部員外郎吳昌時與張溥一起推舉周延儒復出。[2]
同乡监生陸文聲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乱天下,福建人周之夔曾经担任苏州府推官,因事被免职,怀疑是张溥所为,听闻陆文声举报复社,也弹劾张溥等人把持计典,复社等人恣横之状,章表送到巡抚张国维手中,张国维言周之夔去官并不关张溥之事,提学倪元珙也出面维护复社,俱遭到崇祯皇帝下旨斥责。
吳昌時對張溥下毒,張当夜就腹部剧痛而死,年四十。[3][4],無子嗣,學者私諡仁孝先生,黄道周为之作墓志铭。
家族
伯父张辅之,官至南京工部尚书。
著作
張溥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著作有《七錄齋集》。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天启六年(1626年),写《五人墓碑记》收入《古文观止》。另著有《萬寶全書》,記述了當時博奕娛樂(如象棋棋譜、中式骨牌)的概況。
参考文献
- ^ 《崇祯四年辛未科三百五十名进士履历》:张溥,侯在,易三房,己酉三月二十三日生。太仓人,庚午二十,会八名,三甲一名。礼部政,改庶吉士。曾祖鲸,赠工部尚書。祖仲,赠工部尚書。父異之,太学生。
- ^ 《明史·周延儒传》:“至是归,失势,心内惭。而体仁益横,越五年始去。去而张至发、薛国观相继当国,与杨嗣昌等并以娼嫉称。一时正人郑三俊、刘宗周、黄道周等皆得罪。溥等忧之,说延儒曰:‘公若再相,易前辙,可重得贤声。’延儒以为然。”杜登春《社事始末》说张溥:“窃窃自疑,非起复宜兴,终是孤立之局。与钱牧斋、项水心、徐勿斋、马素修诸先生谋于虎丘之石佛寺。”杜登春《社事始末》记张溥“遣干仆王成贻七札,入选君吴来之先生昌时邸中。吴先生者,一时手操朝柄,呼吸通帝座之人也。辇毂番子,密布内外,线索难通。王成以七札熟读,一字一割,杂败絮中。至吴帐,为蓑衣裱法,得达群要。时是辛巳二月。”《明季北略》卷十九:“宜兴再召,通内而贽币帛者,冯涿州也;奔走而为线索者,太仓张溥、嘉兴吴昌时也。擘画两年,纶綍始下。时为崇祯十四年之二月六日。陛见,相得甚欢。”
- ^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張溥,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天如,號西銘。幼即嗜學,讀書每反復手抄,因以“七錄”為齋名。天啟四年,同創應社。與同里張采共學齊名,號婁東二張。崇禎元年以選貢生入都,歸,于次年集郡中名士,創立復社,并與應社合而為一。三年,與吳偉業同中舉人,并于南京開復社大會。四年中進士,改庶吉士。以葬親乞假歸。六年,復社蘇州虎丘之會,到者數千人。于是復社之聲氣通朝右。同里監生陸文聲與張采有隙,求入社不許,乃詣闕告“溥、采為主盟,倡復社,亂天下”。嚴旨窮究,及周延儒再相,事始得解,而溥已卒。詩文敏捷,對客揮毫,俄頃立就。有《七錄齋集》,又輯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 ^ 《复社纪事》:“先生十日属疾,卒于家。千里内外皆会哭,私谥曰‘仁学’先生。崇祯十四年辛巳五月也。”周同谷的《霜猿集》寫张溥之死,有“故人昨夜魂游岱,相国方言好做官”的诗句,诗后有注:“张西铭(张溥)讣音至,延儒惊起曰:‘天如奈何遽死!’既而曰:‘天如死,吾方好做官’。客曰:‘庶常(张溥)吾道干城,公何出此言?’延儒乃出一册示客曰:‘此者天如所欲杀之人也,我如何能杀尽?’” 《明季北略》卷十九:“昌时与张溥同为画策建功人。淮安道上张溥破腹,昌时以一剂送入九泉。忌延儒密室有两人也,其忍心如此。”